首页 理论教育 清廷迁海令对江南地域美术的影响

清廷迁海令对江南地域美术的影响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顺治十八年,清廷又颁布迁海令,为抵制郑成功、张煌言的反清复明斗争,迁沿海30里居民入内地,房屋拆毁,建造城墙,民不得出界外一步,不许片板入海。工诗善画,清初迁戍上阳堡,死于戍所。清初戍上阳堡,后遇赦归,隐杜渎桑园。子应虞、应彪、应藻、应虔遂为黄岩人,均善书画,为书画世家。齐召南称其足可与倪云林、沈石田相埒。晚清之际,西洋绘画方法亦进入中国。

清廷迁海令对江南地域美术的影响

清代台州书画家,初期大多数是明末遗民,本籍人,也包括少数寓贤,一些人隐居山林,一些人为了抗拒清剃发令而避世于方外。遗民讲究气节,创作的书画亦以摹古为主,少有创造性发展。清顺治十八年(1661)的白榜银案,台州府学、临海县学两庠生员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被绞杀二人,一人道毙,64人充军。一时读书种子俱尽,临海乡科绝榜25年,进士百年绝榜,其他各县士子也大都灰心,绝意进取。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又颁布迁海令,为抵制郑成功、张煌言的反清复明斗争,迁沿海30里居民入内地,房屋拆毁,建造城墙,民不得出界外一步,不许片板入海。台州沿海膏腴之地尽弃,海上交通断绝。生灵涂炭,百业荒废,百姓苦不堪言。台州书画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清代早中期台州书画家主要代表有:

净符,字位中,台州位峰寺僧。善书,如行云流水,飘飘有出尘想,是明季遗民为僧者。

柯洽,字小山黄岩人。夏卿子。工草书

蔡元镕,字秀迪,号陶山,黄岩(今路桥)人。意度清旷,工诗画,兼善书。康熙南巡,尝献赋获赐缎匹。

方略,字贤济,号筠溪,太平人。工画,尤长于山水,学元人,格调在黄公望、倪云林之间。

于天士,临海人。工诗善画,清初迁戍上阳堡,死于戍所。

郑兆甲,字鼎先,临海人。清初戍上阳堡,后遇赦归,隐杜渎桑园。工诗,草书飞舞,善画竹石花鸟,时称才子。

张廷栋,字隆吉,号南屏,本贯杭州仁和,迁居临海。工绘事。

傅廷标,字因是,号半村,杭州仁和人。长于诗,兼工绘事,晚年携妻郭蕙家临海。郭蕙字素娴,亦工诗善画,花鸟尤有致。

张廷俊,字彦超,别字雨村,仁和人。工诗善书。世业盐,侨寓台州,寄籍黄岩。子应虞、应彪、应藻、应虔遂为黄岩人,均善书画,为书画世家。

明受,字汉朏,仙居人。三学寺僧,工篆刻,能诗,有《印薮》一册,康熙庚子(1720)海阳汪隆及台州知府张联元序。

侯嘉翻(1695—1746),字元经,号夷门,临海人。雍正十三年(1735)拔贡,历官至江宁丞,诗文迅疾,瞬息万变,时人誉为“浙中人才第一”。书法不拘绳尺,异于常体,袁枚称其作书“十指雨下,字迹横行斜上,如长河坚冰,风裂成文,莫知条理而天趣可爱”。郑板桥赠诗亦有“怜君书法有古意,历落不顾时贤嗔”。

汪霖,字雨亭,天台人。以诗画名,兼工篆刻,善绘山水人物,曲尽其体而笔意飞动。齐召南称其足可与倪云林、沈石田相埒。

梅人鉴(1732—1811),字文衡,号甦庵,天台人。诗文气格遒上,工草书,宗孙过庭书谱,而有所变,自称“古有草圣草贤,吾书在不圣不贤之间”。遗迹尚多。(www.xing528.com)

梅谷,一名潜,字归云,天台人。国清寺僧。能诗,善画,凡山水、花木均能,尤工画梅、画荷。曾主余姚超果寺,以诗画僧名满东南。

宋世荦(1765—1821),号确山,临海人。乾隆举人。曾官陕西扶风知县。工书,笔墨瘦劲,尤擅行草。考订乡邦文献,著作甚丰。子经畬,号心芝,善书,尤工篆刻。

孙苞,号竹林,天台人。乾隆岁贡。书学颜,一变为瘦硬劲捷,复擅篆隶。

张景山,字国栋,号松居,黄岩人。擅画松石花卉,所作苍松梧桐、墨荷、墨菊精妙绝伦。尤擅画兰,孤高简傲,迥超时流。

张藻,字冕华,号曲江,黄岩人。工绘事,善作设色花卉,尤善画蝶,人称“张蝴蝶”,设色妍丽,用笔工细。

陈岫林,字二云,黄岩人。善画山水,有董、巨法。所作山水,林木疏朗,岩壑明润,境深意幽。

王瑞庭,号淡如,天台人。善画竹,学项圣谟。子应奎,亦善画竹,变其父秀润之法,长枪大戟,稍乱而以功力胜。

黄濬(1779—1866),号壶舟,太平人。道光二年(1822)进士,官彭泽知县。善书翰,工诗能画。坐事谪伊犁,与林则徐同戍所,相与剪烛论文,交谊甚深。

林芳(1782—1840),字光锡,号芷生,玉环人。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授武昌知县,道光时为乡试同考官,后历任山西洪洞、石楼知县。工行书,笔法遒丽。

方絜(1800—1838),字矩平,号治庵,黄岩人。嘉道间刻竹大家,人称“方竹”。凡山水、人物小照,皆自为粉本,以浅浮雕法刻之,阴阳坳突,勾勒皴擦,运刀如笔。曾为张廷济刻小像于臂搁上。上海博物馆藏有其所刻《苏武牧羊》臂搁,现已成为国宝。能诗,兼能画,复善篆刻。

约从晚明时起,台州在瓷窑荒废后,于温岭横峰烧造青花瓷器,器物大都以日用为主,但也有少数文房用品和艺术瓷,绘画粗犷,釉面稍带灰黑,青花发色浓丽。这个窑场延续了三百多年,成为台州绝响,直至“文革”开始后结束。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开放五口通商,邻近台州的宁波与上海迅速发展成为商业港口城市,上海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为迎合商业活动,富丽堂皇的绘画作品成为时尚流行形式,于是出现了中国绘画的“海派”,影响之大直到现在。晚清之际,西洋绘画方法亦进入中国。值得一提的是,清同治年间,蒲华、赵之谦都曾来台州游幕,赵之谦在黄岩4年,蒲华则此后长期生活、活动于台州,他们都是海派的创始人,是划时代的书画大家,他们在台州,无疑带动了台州书画篆刻艺术的繁荣。

书法方面,承袭乾嘉考据学的余荫,包世臣、康有为大力提倡北碑,碑学、帖学成为书坛两大派别,篆隶书、篆刻也成为书家时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