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汉大学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成果及历程

武汉大学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成果及历程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让世界了解武汉大学,武汉大学走向世界,改革开放以后,学校加强互访,广结良缘,为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铺路搭桥。20世纪90年代中期,武汉大学基本形成学校、院系及师生个人三个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格局。武汉大学与国(境)外机构签订交流与合作协议情况见附录。随着项目外交的开展,学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实现了战略性转移,即聘请的外国专家从语言专家转向科技专家,一般专家转向项目专家。

武汉大学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成果及历程

为了让世界了解武汉大学,武汉大学走向世界,改革开放以后,学校加强互访,广结良缘,为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铺路搭桥。20世纪90年代中期,武汉大学基本形成学校、院系及师生个人三个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格局。据武汉大学1999年统计资料,至1999年,武汉大学与47个国家和地区的192所高等学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其中的98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签订有合作交流协议。武汉大学与国(境)外机构签订交流与合作协议情况见附录。

同时,学校聘请外国专家和外籍教师来校讲学、任教,接收外国留学生。据初步统计,1978—2000年,武汉大学通过官方和民间形式聘请的外国专家和外籍教师共有2259人次。这些专家和教师分别来自前苏联、前联邦德国、奥地利、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德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巴西、印度、澳大利亚、比利时、荷兰、新西兰、波兰、丹麦、瑞士、匈牙利、拉脱维亚、乌克兰、菲律宾、韩国、罗马尼亚等国家。受聘于武汉大学的外国专家和外籍教师大多具有较高的学衔、学位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其中不少专家学者在学术上具有很深的造诣,在国际上负有盛名。如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所长、科学院院士利翁斯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无线电科学协会名誉主席、电波传播及空间物理学家布克教授,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空间环境实验室高级科学家、科罗拉多大学天体物理、行星大气科学系和电机与计算机工程学系肯尼尔·戴维斯教授,世界著名数学家、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主席、法国科学院通讯院士、法国部际科技情报委员会主席、巴黎十一大校长让·比尔·卡航教授,著名数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陈省身教授,著名数学家、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拉斯·戈丁教授,世界著名计算机专家、日本第五代计算机设计者之一、日本京都大学荻原宏教授,美国西蒙斯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专家林瑟菲教授,法国科学院经济学院士让·安贝尔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政治系薛君度教授,美国芝加哥伊利诺斯大学电气和计算机科学系陈惠开教授等。法国专家罗斯、德国专家胡策尔、美国专家佩里教授因工作出色,被湖北省授予优秀外国教师称号。美国专家佩里教授来华前是美国西蒙斯大学终身教授,连续在武汉大学工作6年,把武汉视为其第二故乡,一心一意扑在教学和辅导学生研究上,多次被授予省、市和武汉大学优秀教师称号,是湖北省唯一获公安部门颁发永久居留权的外国文教专家,也是湖北省唯一受国务院总理李鹏邀请参加国庆40周年观礼的外国文教专家。

聘请社会名流扩大社会影响。根据国家规定,经学校主管部门批准,武汉大学聘请了88位国外和中国港澳台地区的著名学者、知名人士为名誉教授、访问教授或兼职教授,如1993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理查德·罗伯兹、法国前总统德斯坦、新西兰前总督保罗爵士、法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佩雷菲特、香港知名人士霍英东等。

接收留学生。外国留学生来武汉大学学习的渠道大致有三种:一是国家主管部门分配渠道,二是校际交流渠道,三是自费渠道。留学类型分为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本科生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文化大革命”前武汉大学就有外国留学生。1981年国家恢复招收外国留学生制度,武汉大学当年接收来自日本的1名外国留学生。以后到武汉大学留学的外国学生逐年增多,至2000年,武汉大学在校留学生约300人,这一数额在全国高校中排名前十位。在武汉大学的外国留学生分别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46个国家。他们来校学习的专业一般为中文、历史、新闻、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图书情报学、数学、物理、空间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电子学、生物学、病毒学、环境科学等,尤以文科居多。截至1999年底,共有1000多名留学生学成回国。其中哈萨克斯坦原总理马西莫夫就是武汉大学法学专业92届本科毕业生。此外,学校还开办了汉语、中国文化、经济、文学、历史等短期学习班,每年都有近200名外国留学人员接受培训。(www.xing528.com)

选派人员出国。国家提出扩大派遣人员出国学习的方针后,武汉大学结合学校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选派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的人员出国学习。据不完全统计,1978—2000年,武汉大学共选派2373人次出国学习。其中,按派出渠道计算,国家计划520人次,校际交流388人次,自费公派394人次,自费1071人次;按派出类别计算,访问学者644人次,攻读学位1283人次,进修446人次;按派出人员职称或身份计算,教授75人次,副教授150人次,讲师650人次,助教720人次,管理干部52人次,学生726人次;按国别计算,到美国的最多,其次是法国,第三是日本。

参加国际学术性会议。据有关资料统计,1978—1999年,武汉大学派出1500多人次到国外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出席500多个各类国际学术性会议,提交学术论文1500余篇。同时,在国内还协助召开各类国际学术性会议近百次,举办国际学术性会议150多次。选派学者出席国际学术性会议,以及承办和协办国际学术性会议,对于提高武汉大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起到积极作用。

开展项目外交。为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和开展深层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在时任常务副校长侯杰昌教授(1997—2003年任校长)的倡导下,1995年5月,学校召开外事暨港澳台工作会议,提出开展项目外交,即通过项目的合作来促进对外交往。随着项目外交的开展,学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实现了战略性转移,即聘请的外国专家从语言专家转向科技专家,一般专家转向项目专家。这是武汉大学开展务实外交的改革举措。这种战略性的转变,使学校科技专家的比重由1986年前的26%迅速上升到2000年的95%,深层次合作空间扩大,同时也开辟了经费来源的新渠道。据初步统计,1997—2000年,学校获得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80个,总资助金额折合人民币500万元。其他国际合作项目共计60余项。此外,学校争取到外国政府、大学、国际组织和科研机构捐赠的图书、仪器、实验药剂以及资助、奖金等,折合人民币达5000多万元。实践证明,武汉大学开展项目外交,效果明显。为营造项目外交的合作环境,2000年武汉大学出台了4个“50万工程”计划,即每年拿出50万元资助学校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和开展合作研究,50万元资助在学校举办高层次、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50万元设立武汉大学外国留学生奖学金,以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到武汉大学学习,50万元资助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的对外交流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