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阅读能力:写作基础中的关键元素

阅读能力:写作基础中的关键元素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对问题的探究解决中,阅读能力会得到提升和发展。就是把阅读放在写作能力构成的基础性地位上。

阅读能力:写作基础中的关键元素

【教学要求】书籍人类文明的载体。阅读是写作主体在写作实践中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是获取间接材料不可或缺的基本方式。我们应该深入理解阅读在写作中的作用,领会各种阅读方式的适用情况,掌握提升阅读能力的要领。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李白、杜甫、陆游等大文豪的创作之路强调,既要“行万里路”,又要“读万卷书”。鲁迅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与方法的。”(《致赖少麟》)因此,阅读能力也是写作主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阅读的内涵

写作学中的阅读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普通阅读,它通常是为了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写作目标而进行的智能活动,是摄取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有感知、记忆、理解、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的参与,目的是捕捉信息、获取知识,以运用于写作实践。

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首先,阅读为写作提供丰富的写作材料以及提高写作技巧的借鉴。写作材料摄取的基本方式除了观察,还有阅读,阅读是获取理论材料、间接材料的重要来源。同时,通过阅读可以学习、借鉴写作技巧。其次,写作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和提高阅读能力,写作可以培养和提高各种思维能力,这些思维能力运用于阅读,就能提升阅读中的理解与判断能力。

二、阅读能力的基本构成

根据阅读能力的层次高低,可分为四个方面的能力:

1.认读能力

语言文字与图像、图形的感知,这是阅读能力的基础能力。认读能力一般要求能准确和迅速地辨认语言文字,并理解文字表面意义,即认词、读词和识词。

2.理解能力

通过想象与联想、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了解文章、书籍内容的本质意义的能力,这是阅读能力的关键能力。理解知识一般分三级水平,低级水平的理解是指知觉水平的理解,就是能辨认和识别对象,并且能对对象命名,知道它“是什么”;中级水平的理解是在知觉水平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的揭露,主要表现为能够理解概念、原理和法则的内涵,知道它是“怎么样”;高级水平的理解属于间接理解,是指在概念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系统化和具体化,重新建立或者调整认知结构,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并使知识得到广泛的迁移,知道它是“为什么”。

3.评价能力

对阅读对象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点等方面进行鉴别和评议的能力,这是阅读能力的中心能力。评价能力要求建立在提升认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对阅读内容的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等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评价。

4.运用能力

对经过认读、理解、评价而储存起来的各种知识,根据需要而灵活提取使用的能力,这是阅读能力的养成目标(最终目标)。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通过阅读学到的东西有机会付诸实践,其实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小塞涅卡说:“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陆游认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我们切不可把理论与实践割裂开,应该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必然联系,积极提升知识的运用能力,努力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

三、阅读的特点

1.阅读主体的主观性

阅读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真正有效的阅读,在阅读对象、阅读方法的选择上,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积极主动作出相关判断,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

2.阅读实践的探究性

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除了字面显示之外,常常还有更深层的信息,这些隐含的潜在信息密码需要读者去发现、去破解。阅读主体由于受到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在发现、破解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的疑难和困惑,尤其是当文本所表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与自身的“阅读期待”不一致或相矛盾时,其疑难和困惑就更为突出,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学而不思则罔”,如果我们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另一方面,我国著名教育家、科普作家王梓坤说:“读书时要深思多问。只读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沦为书本的奴隶;或者走马看花,所获甚微。”在读书过程中,还必须保持思想的独立性,不能简单地受制于作者的观点,这也需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总之,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必须进行深入、细致思考,对此来一番分析、推理和探究。在对问题的探究解决中,阅读能力会得到提升和发展。

3.阅读过程的渐进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复杂的心理过程,要经历感知(看到文字,读出字音)——理解(把单词转化为意义)——反应(领会作者说的是什么)——综合(与实际联系的应用)四个阶段。阅读理解往往不能一步到位,甚至还可能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需要在阅读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由感知到理解、由吸收到应用的过程,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迂回和曲折,最终实现对阅读材料的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4.阅读结果的差异性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全集·集外集拾遗补编·小引》)每位读者都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阅读主体,其阅读行为会受到其自身的身份、智力、健康、兴趣、爱好、习惯、动机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进而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因此,阅读主体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是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四、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

叶圣陶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就是把阅读放在写作能力构成的基础性地位上。欧阳修说:“无他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胡仔《苕溪鱼隐丛话》)就是强调读书对写作的重要作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书与知识就是我们的“源头活水”,只有不断汲取新知,才能让精神世界充满生机与活力,不让其贫穷匮乏,书籍知识的阅读理解,对于写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明事理、陶情操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清代爱国诗人张维屏说:“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中有广阔的天地、普世的真理。伏尔泰说:“读书使人心明眼亮。”通过海量的阅读,写作主体可以深刻理解社会与事物发展历程,拓宽、拓深关注视野,明了人生哲理与道义。明确了这些,就能弥补“井底之蛙”的局限,避免“守株待兔”的片面,立意就能更深远。同时,优良的感情和操守,如求知欲、爱国心、热爱自然等,是一个创作主体的必备素养,它们的养成除了加强自身修养外,还要依靠多读书、读好书,正如俄国科学家皮罗果夫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一位优秀的作者首先是一位有道德、高尚的人,因此,我们应该通过阅读,努力提升自身情操的品质

2.拓思路、寻发展

思路是学习写作的重点和难点,作者在构思活动中,经过反复思考之后形成并表现在文章中的指向表达目的的思维轨迹,是作文的切入点。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曾经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有些时候,我们在材料准备好以后,还感到无从下手,往往是思路不够开阔,这时,我们不妨冷静下来,通过阅读,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托尔斯泰在创作《战争与和平》时,花了六年,先后参考了700多种历史著作,极大地开拓了思路。对于经典的范文,读者能自觉地揣摩作者的思路,体会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与可以在设身处地的对比中,领悟经典名篇的艺术效果,从而在实践中培养自身思维的逻辑性,实现有效的拓宽思路,提高写作思维水平,对于有缺陷的例文,也可以汲取教训,避免走弯路。尤其是理论类文章,必须要阅读同类题材的他人的相关作品,一是为了汲取他人的经验教训,在思路上少走弯路;二是为了了解他人的思路和视觉,避免和他人在思路上的雷同,从而进一步拓宽视野,做到在思路上的创新。

3.览材料、广积累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面对书籍这座宝库,写作者首先可以广泛摄取理论材料、历史材料、概括材料、背景材料等,在丰富材料储备的同时,可以进一步体会各种材料的特点,深入理解不同文体对于材料使用的要领,从而更加灵活运用材料,提高写作能力。其次,无论是文学性作品,还是实用性作品,在写作前都要了解他人使用材料的类型、角度、方法等基本情况,从而避免重复,做到材料收集和使用的创新,这同样离不开写作者深入细致的阅读。

4.明体式、知规范

文章要有适当的体式。文章体式是写作实践中反复出现的,被遵从或恪守的文章类型,是文章体制、结构、格式及语言这四方面的总体要求的概括。文章体式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根据经验而建立的一种被普遍遵从的规范,因此其既具有流变性,又具有历史性,它根据社会文化背景的产生发展而变化,和人们生活表达需求相适应。而我们要熟悉和理解社会文化背景,就要依靠广泛的阅读。文章的写作应当明体式,它要求写作者必须把握文艺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公文语体等不同文章的特点,合理地加以运用,做到“写什么像什么”。

5.汲语言、塑特色

语言是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著名作家孙犁说:“从事写作的人,应当像追求真理一样去追求语言,应当把语言大量贮积起来。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要熟悉你的语言,像熟悉你的军队,一旦用兵,你就知道谁可以担任什么角色,连战连捷。写作,实际上就是检阅你的军队,把那些无用的,在战场上不活跃的分子,当场抹去他的名字,叫能行的来代替吧。”(《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作为一个成功的写作者,写作语言的驾驭,不仅要有足够的词汇量,还要有足够的使用语言的智慧和丰富的技巧。写作中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其各有特点,书面语言一般比较舒展、严密,词汇量也较口语丰富。作家在创作时,除了要向民间学习鲜活的口语外,还需要通过阅读,向前人、他人学习使用书面语言,一方面,可以大大扩大词汇量;另一方面,可以学习使用语言技巧,还可以体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总之,通过大量的阅读,博采众长,有助于形成独特鲜明的语言风格。

6.借技巧、采众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优秀的作家都是从阅读别人的佳作开始,接着开始模仿,最后超越他们。当代著名作家茹志鹃说:“多看,多分析别人的文章,多实践。”就是强调通过阅读别人的文章,学习写作技巧。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陈祖芬谈她的体会时说:“写报告文学是我自学的,底子差,但我坚持读书,广泛吸取营养,对我帮助甚大。”她读书注重理解,吸取别人的写作手法,博采众长,例如狄更斯的《双城记》,中学时她就读过,在隔了二十年后写一篇报告文学时,就猛然想到了《双城记》开篇关于时代的正反句描写,马上就灵活应用上了。至于她文章中精彩的议论,也是看了莎士比亚著作后学会的。

通过阅读,可以体会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首尾呼应、衬托、对比、伏笔、白描、细描、铺垫、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各种写作技巧,然后运用于写作实践中,就能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长江后浪推前浪”,写作贵在创新,但创新并不是没有根据的“闭门造车”,它需要了解同一题材的文章,他人在文体、材料、结构、语言等方面的使用情况,才能避免“撞车”,这也是培养创新思维,在写作实践中文体推陈出新、材料巧妙运用、结构独具匠心、语言陈言务去的客观需要。

五、阅读的要领

(一)目的明确

阅读目的是指人们从事阅读活动所期望得到的结果。有无明确恰当的阅读目的,对阅读效果有重大的意义。在阅读活动开展之前,通常应该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和阅读重点,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对象和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也需要明确的目的,不仅有利于心平气和地阅读,同时,在众多的阅读材料中,带着明确的目标指针,也能避免迷失方向,甚至花大量精力在无关材料中,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在阅读活动结束后,需要围绕阅读目的,及时进行整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阅读目的一般包括:

(1)认知目的:读书主要是为了获取基本知识,通过大量阅读,认识自然和社会,丰富知识与技能,开阔视野,这是最常见的目的。

(2)实用目的:围绕生活、工作的需要或专业的提高,或接受某一写作任务而收集相关资料,有针对性地展开相关阅读。

阅读目的通常应该明确集中。苏轼在向青年学者传授自己的读书经验时,曾作过这样的解释:“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又答王庠书》)面对如同大海般丰富的阅读材料,苏轼强调“每次作一意求之”,就是每次阅读只求达到一个目的,不贪多。这样目的单一集中,容易收到实效。

(二)通解文意

1.理解词语含义和感情色彩

在具体阅读中,首先应理解词语含义,除了借助必要的工具书来认识词语的基本含义之外,还应该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语境),通过上下文、创作背景等来准确理解。例如“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朱自清荷塘月色》)路怎么会“寂寞”呢?这就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作者对现实不满,幻想能够逃避,在苦闷中彷徨。“寂寞”一词正是作者当时这种心境的写照。

其次,要注意词语感情色彩。这是指词义中所反映的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情感倾向、态度、评价等内容。感情色彩除传统所认定的褒义、贬义等类型之外,还应有恐怖、喜悦、痛苦、悲凉等情感类型。如“英明”“英雄”等词含褒义感情色彩;“奸臣”“腐败”等词含贬义感情色彩;“骷髅”“僵尸”含恐怖感情色彩;“成功”“捷报”等含喜悦感情色彩;“失败”“失恋”等含痛苦感情色彩;“秋风”“落叶”含悲凉感情色彩等。之外,还有没有体现特殊情感倾向的中性感情色彩,如“山”“水”“跑”“走”等。感情色彩的词语十分丰富,就像人的语言一样。其中有些词义可能一词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情色彩,如“艾滋病”既有憎恶的贬义感情色彩,又同时具有恐怖感情色彩。人对于物体或者他人的一种主观感受,可以是褒义,可以是贬义,也可以是中性的。在通常情况下,表示对人或事物的褒扬、喜爱、尊敬等感情,要用褒义词;表示贬斥、憎恶、鄙视等感情,要用贬义词。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起到讽刺或幽默的效果,可以采用“说反话”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用褒义词表示的是贬义,用贬义词则表示的是褒义。例如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其中“文明人”“伟大”“伟绩”都是反语。

2.理解句子的组织构造及变化

对于用文言文的古籍,要运用古代汉语语法知识,辨析出判断句、叙述句、复句和单句等句型,同时,也要注意主语、宾语省略、词类活用等相关情况;对于现代文,要运用现代汉语等相关知识,辨析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等句子成分,同时,也要注意把字句、被字句等相应情况。

3.理解文章的中心和要点

每一本非虚构书籍都有一个骨架,因为它是从一个核心思想(总结作者主要观点的一句话)中发展出来的。同样每一章都应该有个中心句。阅读文章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有:(www.xing528.com)

(1)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其一,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其二,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2)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结果)等六个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3)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标题追溯法: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

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任何人写文章总有一个目的:或是为了宣传某一种思想,或是为了表扬某一个人物,或是为了介绍某一件事情,或是为了传播某一个观点,表明自己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扬什么,批判什么的思想倾向,就叫文章的中心思想。叶圣陶说:“一篇文章总有一个中心,一部书也有个中心,作者的思想怎样从开头逐步发展,环绕着那个中心,把那个中心雕啊刻的让读者能够认识,能够感动,这非了解不可。了解这个,你才跟作者合得拢在一块儿,你才有接受它、信任它、欣赏它、感受它、辩证它、批评它的资格。”(《〈大学国文(现代文之部)〉序》)抓住了中心思想,不仅能透彻地理解文章,提高阅读能力,还能从中受到思想教育。概括文章中心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审题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或“窗户”,作者总是力图用最简洁、最鲜明、最能概括文章内容的词语作为文章的标题,它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阅读文题,一般注意三方面,首先,了解标题的类型。通常有两种类型,其一是揭示文章中心的标题,如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毕淑敏《敬畏生命》,读者见到这类标题,也就明了文章研究、讨论的主要问题;其二揭示文章的主要材料的标题,如马克·吐温《竞选州长》揭示文章所反映的主要事件,刘白羽《长江三峡》揭示描绘的主要地方。其次,辨析文题,确定文章的体裁,如《雨中登泰山》以人物活动为题,可知这是记叙文;《统筹方法》介绍科学知识,可知是说明文;《过秦论》讨论秦亡的原因,可知是议论文等。最后,读完文章后,先要认真思考:从题目中可以看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反映了什么,把中心思想拎出来;进一步了解中心思想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出来的,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二,抓文章开头或结尾。

文章的开头是全篇的序幕,往往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的作者恰好把中心思想放在文章的开头表达,使读者一进入文章便知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例如,《詹天佑》一文就能从开头“詹天佑是我国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一句基础上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结尾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有的作者把中心思想放在文章的最后来表达。根据这一特点,要学会分析文章的结尾、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例如,《再见了,亲人》就能根据文章的最后一句“我们的心跟你们永远在一起”的内容概括出体现中朝两国人民深厚友谊的中心思想。

第三,从重点句、段找中心。

有些文章通过重点句、段概括了中心思想,重点句、段是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安排的,抓住重点句、段分析概括,就理解了中心思想。

例如《落花生》中:“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又如《大森林的主人》一文中猎人的话:“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只要肯动脑筋,一切东西都可以拿来用。”能找出这样的重点句,中心句也就找出来了。(三)汲取精华

当我们阅读理解了全文之后,应该采用“拿来主义”的态度,以科学的原则,有选择地吸收,指出文章的是非、写作技巧的高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会转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从而获取内心愉悦。对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应给予客观而公正的评价,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随意评说。在具体评价时,社会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思想、作品创作实际,都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同时,对于文章的精华,不必贪大求全,可以从语言、结构、主题等方面细细品读,如当代著名作家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是一篇景美情真、情景交融的散文,文章悬念迭出、引人入胜。开头一段写了一批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席间,提到了两岸喜欢的歌曲分别是《大海啊,大海》和《高山青》,这就产生了悬念,题目是《阿里山纪行》,开头却写的是两岸美学家喜欢的歌曲,为何这样写呢?下面两个段落中的开头句,如“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犹如一名出色的导游,将读者紧紧吸引,渐渐引领到了阿里山胜景佳处,也使我们不得不佩服作家匠心独运的谋篇布局技巧。

六、提升阅读能力的要求

1.博览群书

“《文选》烂,秀才半”之说,形象道出了古人学习写作的经验。古今中外的大作家无不是热爱读书,例如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著名的法学家和教育家谢觉哉说:“书不妨读得杂一些,古今中外都要读,要像古人说的那样‘涉猎’。很多人文章写得很从容,很丰富,就因为他们书看得多,知识丰富。知识多了,写起来就不费力。”因此,我们在读书时,视野应当开阔一些,要注意努力扩大阅读面,不应该局限于某一专业、某一领域,文学的、艺术的、哲学的、历史的、地理的、自然的、物理的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可以涉猎,通过广泛的、海量的阅读,一方面可以积累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在阅读实践中体会各种阅读方式,深入理解各种阅读方式的适用情况,从而提升阅读能力。

2.勤于思考

英国作家波尔克说过:“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没有消化。”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同样道理的话,“学而不思则罔。”(《论语·为政》)意思是说只学习而不进行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收获,学习是件难事,难就难在要开动大脑这台机器,多思考、多质疑、多联想。勤于思考,还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章、书籍的实质,正如华罗庚说:“一本书,尚未读之前,你会感觉到书是那么厚,在读的过程中,如果你对各章各节又作深入探讨,在每页上添加注解,补充参考材料,那就会觉得更厚了。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更薄了。”(《学·思·锲而不舍》)

通过思考,既能有效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又能很好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阅读经典

在当下,面对以图代书、做在线阅读、刷微博代替阅读等“浅阅读”“轻阅读”风气流行,虽然有其获取途径快速、携带方便、阅读时间灵活、内容形象直观等特点,但经典的阅读具有在获取信息的质量上广度和深度的优势仍不可替代。首先,部分专业作品、古籍等经典纸质版本比电子版本在文字、图形、图像显示上更清晰可靠,如有的生僻字电子版本无法显示。其次,有的图画本、电子本、剧本等经过编著者的改编、简化,与原著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的、甚至较大的差异,不利于读者完全理解原著的意义。最后,就阅读心理而言,读者在面对图画本、电子本等阅读对象,更容易被动接受信息,不利于调动积极主动的阅读心理,从而会影响阅读效果和质量。总之,虽然时代在发展,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节奏在加快,阅读的对象和载体在不断丰富发展,但是,阅读,尤其是深入、理性审视人类文明成果,离不开经典的作品。通过阅读经典,与智者对话,也是对阅读能力的有效锻炼。

在阅读经典中,首先要有信心,要相信通过努力,能够理解经典作品的意义。经典虽比普通作品理解起来难度更高,但其对社会观察更全面、深刻,思想更深邃,因此,我们要主动克服畏难情绪,增强信心。其次要有耐心,阅读经典,由于采用精读,可能速度较慢,因此切不可急躁,应该静下心来,仔细分析。再次要有方法,其一,在阅读内容前,可以先了解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其二,遇到暂时不理解的内容,可以先放一放,采取“不求甚解”的态度,待理解全篇以后,再回过来理解,往往会豁然开朗;其三,可以借助有关工具书或同类型作品来帮助理解。

4.做读书笔记

历史学家吴晗说:“除了多读之外,还得多抄,把重点、关键性的词句抄下来,时时翻阅,这样便可以记得牢靠,成为自己的东西了。”(《谈读书》)读书应该养成动笔的习惯,这是治学的基本经验。读书笔记可以摘其要点。读书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

读书应该养成动手做笔记的习惯,果戈理一生最大的“嗜好”就是爱记笔记,外号人称“笔记迷”。果戈理读过的警句和心得,听到的奇闻和趣事,看到的人情和乡俗,他都毫无例外地写在笔记本里。有一次,他请朋友上饭馆,饭菜都摆上来了,他还在埋头记一张菜单,而且一边抄写一边赞叹说:“太好了,太有用了!”后来,这份菜单果然用在一篇小说里了。

读书摘要可以做成卡片式或笔记式,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过300字,外文摘要不宜超过250个实词。除了迫不得已,摘要中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摘要可用另页置于题名页(页上无正文)之前,学术论文的摘要一般置于题名和作者之后,论文正文之前。

做读书摘要可以提高归纳概括能力、综合评价能力,在把好书读“薄”的同时,也提升了阅读能力。

七、阅读的具体方式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阅读有不同的方式。理解和掌握各种阅读方式的内涵和特点,有助于更有效地指导阅读实践,增强阅读效果。

1.根据阅读时是否发音分为朗读与默读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最重要手段。它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朗读需要眼、耳、口、脑的综合运用,要求全神贯注、进入作品,就是要在朗读中注意力集中,排除干扰,全力以赴,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朗读中,倾注在朗读的作品中。

朗读需要注意:首先,朗读包括准备阶段和出声朗读阶段,这两个阶段都以理解文字的意义为目的。准备阶段,对文章意义理解得越准确,出声朗读时才可能领会得越深刻。在准备阶段,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恰当的默读方法阅读。其次,出声朗读,一般应使用普通话,无论朗读什么时代、什么文体的作品,都必须忠实于原作,做到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颠倒字序,读得明朗、清楚,并且花精力把作品内容、语言,化为自己的理解、感受,化为自己的思维过程心理活动;要主动去揭示语言本质及逻辑链条,要设身处地、寓情于景,加强形象感受;要尽力引发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紧紧抓住与听者的对象交流;要在整体运筹之中具体加以把握。再次,掌握有声语言的表现技巧,如适当的停顿、读音的轻重、合适的速度、语调的抑扬以及各种文体的朗读处理等,都可以作为理解文字作品的手段,进入文字作品的“意韵”深处。

默读是不出声的阅读方法,也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省去了发音的动作,所以速度快,不互相影响,保证环境的安静,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并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默读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读书报,查资料,看通知、布告、信件等,都要用到默读。

默读首先要求有明确的阅读目标,聚精会神地开展阅读。其次,不能念念有词,因为如果采用出声的方式,就不能在极短暂的注视之间接受一个较大的语言单位,或者一个词组、句子、句群。再次,速度要适当,速度太慢,容易分散注意力,容易产生杂念;速度过快,则不利于理解材料的意义。一般说来以一秒钟读七个字或八个字为宜。默读的速度还取决于材料的性质和阅读的要求。一般说来,阅读内容比较复杂的材料可以比浅显平易的材料慢一些;粗略地泛览、探测性阅读可快一些。要想提高默读的速度,在实践中,可以采取拟定阅读要求、限时阅读的方式进行。最后,为提高阅读质量,还要结合笔读法(用笔记来辅助阅读的读书方法),眼观手录,划段落、标重点、加批注、拎中心等。

2.以阅读效率的高低分为略读、精读与泛读

略读,指略观大意,知其梗概的阅读方式,略读的目的是迅速掌握全文的大意,遇到生僻字词,可根据词素的组合及上下文的关联作推断;对一些暂不太清楚的问题,只要不妨碍整体理解,就可以放一放。它适用于各门功课的预习以及为扩大知识面而涉猎专业以外的书籍。

精读,指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选择重要的内容,逐字逐句地深入、反复研读,领会实质的阅读方式。它与略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首先,目的不同:略读着眼于广度,主要目的是开阔眼界,加快知识的积累速度;精读着眼于深度,目的在于透彻理解,提高吸收知识的质量。其次,略读是精读的基础,精读是略读的深化。

精读适用范围根据阅读者的文化水平、职业情况和阅读目的而定。通常包括如下三种情况:其一,专业知识学习的需要,如一些特定人员关于专业范围内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就必须采用精读;其二,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通常需要精读;其三,以实用为特定目的,如撰写理论文章,收集相关材料。

精读有如下要求:首先,在认读方面,要求按照顺序,仔细看清每一个字,不允许错认和漏认。其次,在理解方面,要求对文章的词、句、段、篇都要作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对于词,不仅要弄懂其表面意义,还要理解它的表达作用;对于句子,不仅要了解它表达的直接意思,还要领会它的深刻含义;对于段落,不仅要概括它的大意,还要懂得它在全篇中的地位;对于全篇,不仅要明了它的结构方式和作者的思路,还要能归纳它的中心思想。再次,在想象和联想方面,要求把文章所阐述的思想与其他事物广泛联系,仔细体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和描绘的情景。最后,在评价方面,要求能够对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作出客观的衡量和判断。

泛读指为了概括地了解文章或片段的主要内容而进行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它与略读一样,常常与精读相对而言。它只要求从文章整体着眼,在跳跃式的阅读中把握表述中心思想的主要句子,不必依次去读每一个句子,更用不着咬文嚼字。泛读与精读有密切的关系,往往是精读的先期阶段。在浩繁的参考书中查阅所需资料,可先运用泛读的方法了解有关材料的大意再作筛选;在学习、工作的间歇进行娱乐消遣性的阅读可用泛读;对比较熟悉的材料可用泛读;为了了解某些领域的动态、开阔眼界、丰富知识而进行涉猎性阅读也可采用泛读法。

泛读要注意如下三点:首先,泛读时,注意力也要高度集中,才能在大量的文字信息中捕捉到必要的信息。如果漫不经心、粗枝大叶,阅读后印象模糊,没有获得必要的信息,那不是泛读。其次,泛读时,要善于抓住关键,视觉范围要宽,扫视速度要快,阅读完毕,最好能用简练的语句概括材料的基本内容,总结阅读所得。最后,泛读的具体方法有扫读法、跳读法、掠读法等。

3.以阅读速度的快慢分为速读与慢读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科学文化发展迅速,对每个人掌握知识与技能在广度与深度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每个人用来学习的时间并未增加,要有效解决这个矛盾,就需要提高阅读速度。成熟的读者会游刃有余地调整不同的阅读速度:从很快地浏览文章,到研读,到对文章进行默想。这往往意味着我们需要训练大脑进行更快的阅读。

速读就是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信息的方法。速读强调阅读速度要尽可能迅速,但又不是泛泛的浏览,它是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的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目的的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可以采用默读的方式,这是指集中精力,尽量减少回视和重看的次数。其中一个简单方法是用手指指着读,加快手指移动的速度直到它促使你的眼睛比平时读得更快。速读要求练习一目多行的读书方法,把逐字逐句的阅读与逐行阅读结合起来,就能有效提高阅读速度。在速读中,养成定时阅读和限时阅读的习惯。每一段速读时间不宜过长,迅速看完,立即作“尝试回忆”,以此调节、消除疲劳。

慢读与速读相对,是精读的一种表现形式,它采用逐字逐句的方式,耐心细致地阅读。它不以阅读速度为追求目的,正如美国教授约翰·米德马说:“和慢饮食运动一样,慢阅读运动的目标是拉近读者与所读信息之间的距离。”力求在慢和细中读懂读透,把握阅读内容的实质。

4.以阅读的目标分为通读与跳读

通读,指把书籍或文章从头到尾阅读一遍,有助于全面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它通常针对比较重要的文章或书籍。通读一般分四步:第一,阅读目录,通过阅读目录不仅可以了解各章节的起讫、页数,而且还可以帮助了解各章节的主要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阅读正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第二,阅读前言后记,对于了解成书经过、写作意图、主要内容等有重要意义。第三,了解每章主要内容。每章的主要内容及章与章之间的相互联系经过通读,在脑海里留下一幅总体“图案”,通读以视读为主,便于提高阅读速度,对于一些暂时看不懂或不理解内容,可以暂时放一放,待精读时逐步解决。第四,初读后要及时思考总结,通读以感受为主,辅以适当的思考和标记,可以把感受提高到最佳境界。通读过程的思考,一是超前思考法,在阅读之前,先根据标题估猜一下可能讲解内容,然后通读全章;二是章末回顾法,即读完一章后快速回顾所讲解的主要内容,接着再阅读下一章。

跳读是指专门寻找所需材料的阅读法,不纠缠于全文意义,重在知道所找材料的类属或所处位置。它通常适用于三种情况:其一在大堆书刊中查找资料,便要跳读。其二,对查找的资料已有总体了解,尚需局部加深理解。其三,在个人专业和兴趣爱好之外,为扩大知识面,所做的一般性了解。在具体阅读实践中,它或读前言后记,或读目录,或读大小标题,先找出需要查找的部分章、节、段,再展开阅读。跳读时要眼脑并用,高度集中,迅速扫描,搜寻所需的材料。

5.以阅读材料的完整性分为全读与分读

全读是从头到尾,一次性读完阅读材料的全部内容的阅读方式。全读有利于全面了解阅读对象的整体情况,有效避免断章取义的误解。全读在具体运用中主要采用精读的方式。

分读是把阅读内容分开来,一部分一部分地熟读的方法。分读便于理解记忆,适用阅读较生疏、专业性较强的材料。具体的方法是“将大段分作小段,字字句句不可轻易放过。时常暗诵默记,反复研究。未上口时,须教上口;未通透时,须教通透;已通透后,便要纯熟;直待不思索时,此意常在心胸之间,驱遣不去方是。此一段了,又换一段看。”(清·李光地《先正读书诀》),它可以分章节段分读,也可以运用于渐进式分读和反复分读。逐段读,即顺次一段一段地读下去,在分段记熟的基础上,连贯起来理解。渐进读是理解第一段后,接着理解第二段,再理解以上两段,然后理解第三段,随后连续理解以上三段,以此类推,读完全篇。反复读是先读完第一段,在一、二段连读,然后再一、二、三连读,以此类推,读完全篇。

分读法还应当和全读法结合运用。分读的每一部分,对全篇而言是一个小的组成部分,就自身而言又是一个独立的部分,对这一部分的熟读和理解,如果篇幅不太长,一般应用全读法。

以阅读的目的性和功能作用为标准,阅读大致还可分为理解性阅读、记忆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探测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等。总之,阅读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知识结构、阅读材料的特点和阅读的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并注重其综合运用,务求通过高效的阅读方式,快速、准确、全面、深入地获取信息、积累材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