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写作基础与作文评改-说明方法概述

写作基础与作文评改-说明方法概述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相区别的标志。所以,学习说明文有关知识,特别是说明这种表达方式的有关知识显得非常重要。说明文主要运用说明这种表达方法,也可以有一些叙述、描写、议论的因素,但分量很少,而且是从属于说明的,目的是使说明更生动,更深刻,不能改变全文说明的性质。总之,说明文应是全文主要采用说明的方式介绍客观事物或阐释抽象事理。

写作基础与作文评改-说明方法概述

【教学要求】理解说明的含义、特点和要求,了解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并能灵活运用于说明文写作实践中。通过各类文章的欣赏和写作实践,培养和提高自己说明的能力,明确说明这种表达方法常和其他表达方法结合运用。

一、说明的含义与要求

(一)说明的含义

1.说明与说明文

说明就是对事物或事理作简明扼要的解说和阐释,它是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

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说明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相区别的标志。

说明文在我国古已有之。《尚书·禹贡》《周记》《仪礼》称得上是我国早期的说明性文章,先秦时期的说明文大多是对典章制度的说明。汉代的《史记·八书》《汉书·十志》以及《尔雅》《说文解字》等都是以说明为主的文字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用说明方式介绍农业生产知识的名著,郦道元的《水经注》是用文艺笔调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唐宋时期出现“记”“笔谈”“杂炽”之类的文章,其中许多都属于说明文体,如韩愈的《画记》、白居易的《荔枝图序》都是公认的说明文佳作。发展到宋代,出现了陆游的《居室记》、沈括的《梦溪笔谈》,而且扩大了说明文的应用领域,是我国说明文发展的一大标志。明清两代运用说明文来撰写论著已大量涌现,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以及其他专著。

说明文体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文体中出现“说明文”的名称,始于清代龙伯纯的《文字发凡》。五四运动前后,对说明文有具体解释,并对它的作法有具体提示的,始于夏丏尊、刘熏宇的《文章作法》,说明文在那时被叫做“说释文”“著述文”“解说文”等。直到1936年,在叶圣陶的《文章例话》中才明确列出“说明文”一类,自此,“说明文”作为文体名称沿用至今。

在各种文章样式中,说明文体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类别。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说明文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和实用价值。但它尚未引起文体学家们的广泛注意,在这方面论著很少,说明文的类型和特点、说明文的表述、结构和语言、说明文的教学意义和教学方法等许多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研究。在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说明文长期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有人认为它无足轻重,有人认为它单调乏味,有人认为它很容易掌握,所以,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在整个语文教材中占的比例偏少,在大学课堂上更没有占据应有的位置。有的文科毕业生写不出像样的说明书、解说词;有的理科生,对一般科普说明文不知从何下笔。所以,学习说明文有关知识,特别是说明这种表达方式的有关知识显得非常重要。

2.说明与叙述、议论的区别

(1)说明与议论的区别:

①议论是把自己的主张告诉别人,以表主观意见为主;说明则是把事物的知识告诉别人,以介绍客观事物为主。

②说明一般直接地、简洁地把知识告诉读者,只说是什么;而议论往往需要进行分析、阐述、推理,不仅告诉读者是什么,而且还要讲清为什么。

(2)说明与叙述的区别:

叙述是把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和情况告诉读者;说明则是把事物的知识告诉读者。叙述重在“经历”“经过”,说明重在事物的性质、状态、功用等。叙述重动态,说明重静态。

3.说明方法与说明文的特点

(1)说明性。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以说明为主,这就将说明文与其他文体区别开来了。所以,说明文的首要特点是说明性。

所谓说明性,是指说明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侧重对客观事物或事理作如实介绍,简要的解说,力求使读者有所知。一句话,说明性,就是指说明文具有解说事物、阐释事理的特性。说明文的解说事物,是对实体事物的形状、构造、种类、性质、意义等作具体的解释说明。如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是由五星天安门、谷穗和齿轮组成的。在红色天空的衬托下,金光灿烂的五星和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处于国徽的中央。五星是由一颗大星和四颗围绕在它周围的小星组成的,它象征着全国人民紧密地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祖国。国徽的周围是谷穗和齿轮,它体现着我国工农联盟的性质。

这里介绍了国徽图案各部分内容、位置及其象征意义,对其外形和内涵都作了准确的说明。

说明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包括对人物的介绍、对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说明、对自然事物的说明等。

说明文对事理作阐释,是指对事物的概念、原理、功能的解释,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规律的阐述,对事物相互关系的揭示等。

无论是解说客观事物,还是阐释抽象事理的说明文都是对它们作知识性介绍,都具有说明性。

说明文主要运用说明这种表达方法,也可以有一些叙述、描写、议论的因素,但分量很少,而且是从属于说明的,目的是使说明更生动,更深刻,不能改变全文说明的性质。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全文主要是在介绍人民大会堂的形状、构造、功用等,但其中也有一些叙述和描写,如“大会堂将要竣工时举行庆祝大会,大家听了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的演出,从座位的最前排走到最后排,都听得一样清晰和圆润”。这段叙述,目的是说明大会堂的音响效果好这个特点,所作的一些描写也是为加深读者的印象而安排的。有些议论文、科学童话、科幻小说等虽然也介绍科学知识,但全文不是以说明为主,所以不是说明文。总之,说明文应是全文主要采用说明的方式介绍客观事物或阐释抽象事理。

(2)知识性。

说明文的知识性,是由说明文的内容和写作目的决定的。早在1933年胡怀琛先生在《说明文作法范例》一书中说过,“作说明文的动机,是为了要给予他人的知识而作的。”叶圣陶在《作文概论》中更明确地指出,解说文是传授知识的文字。

知识的海洋无所不包,无处不在,随着科学的进步,知识的领域还在不断向深广发展。这些知识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通过多方面的反复实践积累起来的。作为个人,无论怎样的全才,也不可能通晓一切。一个权威的海洋生物学家,不一定了解糖醋鱼的制作方法;一个一口气能说出几百种佳肴烹制法的名厨师,却有可能不会使用新买的抽油烟机。假如人人都孤立地从零开始去探究一切领域的奥秘,人类社会恐怕永远只能停留在原始阶段。因此,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传播知识。从文体上看,最适合担任这项任务的当首推说明文,凡是说明文,都是以传授知识为本的。那么其他类别的文章是不是就不能给人以知识呢?并不。一般来说,记叙文、议论文都或多或少地含有各种知识,能给人以教益,但是在传播知识方面,却比不上说明文那样直接、集中、强烈。这是因为说明文写作,其直接目的就是给人以知识或技能,其内容必须以知识为核心,不管是哪一篇说明文,它的内容不外乎是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或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知识性是说明文写作的出发点,也是它的落脚点。

说明文既然要给人传授知识,就必须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包括阐释事理的合理性。叶圣陶《文章例话》中说:“说明文的好坏在于所发见、所理解的道理准确不准确,发见得准确,理解得准确,写下来,就是好的说明文,除非文字上有什么毛病。如果所发见的是空想,所理解的是误会,即使文字上一无毛病,也不能认为是好的说明文。”说明文的科学性是伴随着知识性而来的。所谓科学性,是指对事物的介绍必须真实,符合科学真理。不管是对实体事物的解说,还是对非实体事物的阐释,都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做到内容真实可靠,反映准确恰当,解说清楚明白。

因此,要写好说明文,必须掌握被说明对象的有关科学知识,不能仅凭一知半解敷衍成文,更不能以主观臆测代替客观规律。作者如果缺乏应有的科学知识,却偏要勉强凑上些“想当然”去说明,只能“说”而不“明”,越“说”越不“明”,起不到传授知识的作用,达不到给人以知识的目的。

(3)客观性

由于说明文以传播知识为目的,这就决定了它的另一个特点:客观性。客观的事物、事理是怎样的,就应作怎样的介绍和解说,而绝不容许任何主观随意性。叶圣陶在《文章例话》中说:“说明文说明一种道理,作者的态度是非常冷静的,道理本该怎样,作者把它说清楚了就算完事,其间掺不进个人的感情呀、绘声绘色的描摹呀这一套。”可见说明文主要是对客观事物或事理予以冷静的解说和阐释,一般不需要带上强烈的感情色彩,或表示作者的倾向。陈望道先生在《作文法讲义》一书中曾将记叙文同说明文作过比较,指出“记叙文可以立主旨,因此可以带着个人的色彩,解释文是以使人理解为旨趣的,却该全然抛弃了作者自己的趣味、倾向等个人的色彩,全然站在公平无私的境地”。记叙文要写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说明文不写主观感受,不在客观对象的解说之外另立主旨。

当然,说明文也是人脑的精神产品,在写作中不可能排除作者的主观因素。不同的作者同时说明一个对象,尽管内容大致相同,但不可能千篇一律,可能会因为知识的差别造成文章内容有深浅之分,可能会因为思维和写作习惯不同而导致文章结构有巧拙之别,或者因为语言修养、语言风格的不同,而使文章在表达技巧上有高低之差。但这些主观因素是不足以改变说明文的客观性特点的。比如参观了人民大会堂,要写一篇说明文,无论是一个普通中学生,还是一个高级艺术大师来写,虽说内容结构、表达技巧上会有比较大的差异,但无论如何不会改变人民大会堂的方位、结构、面积等这些基本的东西。

由此可见,客观性是说明文区别于其他类别文章的一个鲜明特点。

但是,也不要把客观性看得过分死板和机械。说明文发展到今天,从内容到形式都日益丰富多彩。优秀的说明文大都不只单一地使用说明,也配合运用了其他表达方式。比如《中国的石拱桥》一文,有的用语,如“惊人的杰作,巧妙绝伦”等是倾注了作者感情的;还有直接发表议论的地方,如“赵州桥高超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我国的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等。可见,写说明文,也并非都得“冷面冷心冷语”,也并非丝毫不能表示主观看法。但是,说明文的写作目的绝不是抒情议论。抒情议论的成分即使有也只占极小的比例,绝不能出于主观爱憎而任意改变说明对象的客观实际情况。

(二)说明的要求

要很好地运用说明方法,就要有清醒的头脑,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做到:

1.抓住特点

我们要把某一事物解说清楚、明白,就必须抓住该事物的特点。任何事物都有其独具的某些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它与其他事物,特别是同类事物区别开来。例如,泥石流的特点,是急速奔泻的水流中,挟带着山体塌滑下来的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使水流变成了黏稠的浆体。正是这一特点,使它与山洪瀑布等区别开来。只有抓住了事物的个性特征,才能对它做出准确的说明,例如同为山,写峨眉突出“秀”,写青城突出“幽”,写华山突出“险”,写泰山突出“雄”,各有其美。抓住了这些特点,才能使读者准确地将这几座山区别开来。

2.选好角度

这主要是针对读者对象来确定说明角度,也就是一个针对性问题。对同一事物作介绍,对象不同,说明的角度也应不同。如介绍苏州园林,若是以建筑师、园艺家、美学家为对象,就应从建筑学、园艺学、美学的角度,作专门介绍,以适应其专业需要。如果是向一般游客作介绍,就得从一般审美的角度着笔,以适应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游览者的审美心理,使其得到美的享受。又比如写电视机使用说明,以用户为对象,应主要写如何使用和保养的知识,至于电视机的显像原理、传声装置、部件构造等则不必写出。说明角度适合读者要求,其实用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3.客观冷静

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让读者有所知,把知识传授给读者。因此,作者个人的主观爱憎感情,是不能流露于作品之中的,必须客观冷静。比如著名体育解说员,他们在解说一场体育比赛的时候,一般不轻易流露出个人感情,只是很客观地把结果告诉观众,毕竟这是解说,不是评论。

4.准确简明

这是就说明的语言艺术方面提出的要求。

如《中国的石拱桥》中有一句话:“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用“两肩”比喻小拱的位置最为准确,若改为“上面”“两端”或“两端的上面”等都不如“两肩”准确。

解说事物应该准确简明,阐释事理更应该准确简明,特别是给概念下定义或解释某些科学原理,如果不准确,发生了知识性错误,那危害是相当大的。

当然,说明并非板着面孔说教,也有较生动形象的描写语段,特别是文艺性比较强的说明。但无论如何,生动性是第二位的,它从属于语言的准确性,其目的是准确地说明那本来就生动形象的情景。

如对重庆山城美景的介绍:

重庆,是一座有名的美丽山城,周围青山环抱,城下绿水环绕。南有长江滚滚东去,北有嘉陵江滔滔而来,两江汇流,将山城围成一个弯月似的半岛,好似两条龙托起一座变幻多娇的海市蜃楼。每当旭日东升,给市区林立的高楼大厦披上金色的朝霞,山城就显出它雄伟绚丽的英姿。待到新月高悬,登上枇杷山公园俯瞰万家灯火,恰似繁星闪闪,又使人顿生飘然登天的幻觉。而到秋去冬来,江雾缭绕,浓云弥漫,水天一色,山城又时隐时现在一片神秘缥缈的雾海苍茫之中。

这是描写性说明,一、二句介绍重庆山环水绕的地理环境,三、四句介绍重庆因地势起伏而形成的早晚不同的景致,第五句介绍重庆多雾的特点。这段描写的目的,是为了更准确地说明山城美景美之所在。

总之,说明文的语言应是准确简明的,不能为追求生动形象而改变说明文的语体特点。

二、说明的方法

(一)概括说明

概括说明就是对事物或事理的内容、特征予以概括,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这种方法常用来写出版说明、内容提要、人物简介、词语解释、文物和产品的概括介绍等。(www.xing528.com)

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这篇由毛泽东亲自起草、周恩来亲自书写的碑文,连标点只有一百二十三个字,它全面深刻地概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一百零九年的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这是概括说明的精品和典范。

再比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的第二段: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有不同,但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这一段文字,概括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有一个轮廓性的认识。

总之,运用概括说明,要突出重点和特征,表述要简练,不能作详细铺叙和细致的描述。其目的是为了让读者对所要说明的事物有一个较全面而简明的通盘了解。

(二)定义说明

定义说明又叫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言对某概念所包含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

说明一个事物或事理往往需要开宗明义地告诉读者“是什么”。所以,这种方法常见于教科书、政策条文、理论著述和科普文章中。

定义说明往往包括种概念(事物名称)、属概念(属哪一类事物)、种差(与同类事物的区别)三部分。如“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这里要下定义的对象即说明的种概念是“词”,它的属概念是“语言单位”,“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是种差。有了这个种差就把“词”与相近的语言单位“字”“词组”区别开来了,用“能够独立运用”以别于“字”,用“最小”以别于“词组”。这样就把“词”这一概念的内涵作了确切的说明,与“字”“词组”的区别也很清楚。

下定义必须明确以下几点要求:首先,一定要认清事物或事理的本质,并找到它们的特点,对认识尚不清楚的复杂事物和事理、对人们极为熟悉的事物和事理不宜用定义说明;其次,要防止和避免模棱两可、同义反复或过宽、过窄等现象;再次,一般不用否定形式或比喻下定义,为了说明问题需要引用已有定义时应准确无误,不能混淆概念。

(三)诠释说明

诠释说明就是对事物或事理某些方面的特点作概括的解释,或者用词语释义的方法来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某些特点。

诠释说明与定义说明在概念上有某种交叉现象,比如“叟就是老头子”“‘三反运动’就是党在1952年领导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既可以说是诠释,也可以称为定义,但定义一般较完整、严密(定义项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大致相等)。诠释只要求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被诠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诠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诠释比定义更具体、更灵活,它可以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告诉读者关于某一事物或事理的知识。比如,对于新奇陌生或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物,可以就其性质和特点分别作诠释,而不一定强行组织成冗长的一句话作定义说明。如《奇特的激光》中,对激光的诠释说明,就是先以“激光不是普通的光”,把它跟普通的光区分开来;继而指出它就是几十年来人们绞尽脑汁找寻的所谓“死光”,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激光是一种威力巨大的光;接着又用“激光是一种颜色最单纯的光”“激光方向性很好,发射角度极小,简直可以说是‘平行光’”“激光的亮度非常高”等,诠释了激光的特点,把这几点综合起来看,对激光的性质和特点就有了明确的认识。如果用定义说明,应该是“激光是一种颜色最单纯的、发射角度小、方向几乎平行的、亮度非常高的、被人们称为‘死光’的特殊的光”。这就显得冗长,佶屈聱牙,不如采用诠释说明那样灵活。

诠释和定义往往综合运用。如“雪花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其所以被称为雪花,是因为它有花的美态”,这里先给雪花下一个定义,然后用雪花外在的体态特征,来解释其命名的原因,这就使人对雪花有了具体的理解和把握。

(四)分类说明

分类说明就是按一定的标准对事物或事理的不同成分或方面,分别加以解说。分类说明应遵循三条原则:

1.包举

包举就是把所分的内容包括无遗,没有残缺。换句话说,就是指分类之后,子项的总和必须等于母项所包含的全体。如以年龄为标准对“人”进行分类,这里的“人”是母项,分出的“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婴儿”是子项。这种分类就是包举的。有时根据说明需要,只列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子项而省略其他子项,后面用一个“等”字,如按年龄为标准将“人”分为老、中、青、少等,也是符合包举原则的,但若无“等”字,就不符合包举的原则。

2.对等

对等就是指分类之后,各子项之间互不交叉也互不包容。如把“人”划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婴儿,就是统一按照年龄的标准划分的,子项与子项并列,互不包含。如果分成老年、中年、知识分子、青年工人、小学生、婴幼儿,那就标准混乱了,其中老年、中年、婴幼儿是按年龄划分的,青年工人和小学生虽有年龄差别,但又掺进了以职业为划分标准的因素。老年、中年、婴幼儿是指符合这一年龄的全部,而青年工人和小学生却只是青年和少年儿童的一部分,与前述三类不能并列。知识分子则完全没按年龄标准划分,与以上各子项都不并列,也不符合互不相容的要求,而与前面的老年、中年等相交叉。这样的分类就不合要求,起不了说明的作用。

3.正确

正确就是说分类必须反映事物客观存在的类别。比如我们把交通工具分为飞机、船、车等几大类,就符合客观情况。如果把交通工具分成机动和非机动两大类,则势必把自行车、手划船等归为一类,把飞机、火车、轮船等归为一类,无法起到说明的作用,并且还得新造两个词来称呼他们。比如“我从北京坐火车回来”就要说成“我从北京乘陆上机动交通工具回来”,本来是“我骑自行车上街”就要说成“我骑陆上非机动交通工具上街”。这样,说起来很拗口,听起来也很糊涂,不符合正确的要求。

(五)举例说明

举例说明就是用列举事例的办法把比较复杂的事物或事理解说得具体明晰。

1.解释举例

其作用在于给某一概念或某一抽象事理以具体解释,使读者明白有关概念和事理。

比如,“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例如碳水化合物(包括糖、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脂肪等,它们既能构成躯体,又能在呼吸时被氧化而放出能量。水和矿物质盐类,虽然也是生物体所必须的,而且也参与躯体的组成,但是它们不能直接供应能量,跟一般食物不同”。这段文字中的例子是为了进一步解释“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这个概念而举的。通过实例的说明,读者对什么是食物,什么不是食物获得了明确而具体的认识。

运用这类举例方法时,要注意所举之例与有关概念、事理间的内在联系,例子要精当,要能起到阐释概念的作用。

2.列举举例

其作用在于说明事物所包括与适用的范围,即说明“像这样的事物,就属于所说的范围或类别”。

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在说明沙漠给人类带来了危害时,就列举了地中海沿岸被称为文明古国的古代埃及、巴比伦、希腊的部分地区和我国山西榆林地区,都因为不断受风沙的侵袭,逐渐变为荒漠了。这样,就把一般人生疏的问题说得具体生动,而且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3.典型举例

典型举例常用于强调程度。比如,《老鼠虽小危害大》一文中,工业方面举出“一九八〇年上海石化总厂一次老鼠造成的停电事故,损失达一千多万元,鞍山钢铁公司二十年来发生停电事故中,老鼠造成的事故就占百分之十七点五”;牧业方面举出“内蒙古自治区每年用于草原灭鼠的经费达一千万元,一九七〇年布氏田鼠灾害,平均一公顷草原有六千多只田鼠,一平方米有一个鼠洞很多草原牧草荡然无存”;副业方面举出“仅据山东省泰安市一个大队的调查,一九八一年就被老鼠咬死小鸡、雏鸭、小鹅、幼兔、乳猪近七百只”等,就都是典型例子。它们充分强调了鼠害的严重程度。

典型举例和列举举例不同,典型举例数量少而有典型性,列举举例往往要举一系列例子。典型举例要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事件、数字或有具体的操作实验过程等。但也只能作简明扼要的叙述,而不能是详尽的铺叙。

(六)引用说明

引用有关文献及资料对事物或事理予以说明的方法。

引用可使内容显得确凿充分,使语言更精练,更富有表现力。引用的内容丰富多样,可以引用文献资料、名人语录、古今诗词、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农谚俗语等。

比如,《中国的石拱桥》一文中,“《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一段文字,是引用文献资料。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中,“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引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看云识天气》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引用农谚。

引用说明,要注意三点:首先,引用的材料必须是确实可靠、有案可稽的,必要时注明出处,便于他人查对;其次,引用要忠于原著,不能断章取义,力求“少而精”,以恰好能说明问题为限,不可堆砌资料,连篇累牍;再次,要注重科学性,引用的材料要与所说明的事物相吻合。

引用说明和论证方法中的引证法不同,引证法是把引文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引用说明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七)比较说明

比较说明就是把可比的几件事物、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或不同侧面进行比较,借以说明事物的特征、性质。

比如,《历史上的运河》一文中,把大运河与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相比,说明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比较说明有两种情况:同类事物先后情况相比,异类事物的相比。

进行比较说明,要注意事物间的可比性,进行比较的事物应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八)数字说明

数字说明就是运用数字说明事理、现象的特点,用事物的“量”反映其外观结构或变化过程的说明方法。

比如,《动物界的运动员》一文,为了说明跳蚤是世界上的跳远冠军之时,就运用了一些具体的数字:“跳蚤能跳过33厘米——大约它本身长度的350倍,对于一个身高一米八的人来说,这意味着要跳过630米。即几乎7个足球场那么远,可迄今还没有人打破9米的跳远记录。”

除了以上八种说明方法之外,还有图表说明、形象说明等方法。

图表说明是一种辅助性的说明手段,往往与数字说明结合使用,主要用于统计资料中。形象说明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说明的形象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