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比喻方式对传统中国研究的影响

对比喻方式对传统中国研究的影响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佛教从东汉末年传入我国以来,就对我国本土比喻修辞中的博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使博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据研究,《文心雕龙》中的关系比喻,大都受儒家类比传统和佛教修辞类譬喻的双重影响。综上所述,佛教修辞类譬喻对中国譬喻的影响深远,除了上文所列诸多方面之外,还有很多影响体现在具体的文学体裁方面,如小说、寓言等。

对比喻方式对传统中国研究的影响

据研究,中国譬喻最初都是以身边具体的事物加以类比、比较,然后再发展出具有修辞性的譬喻。佛教修辞类譬喻的世界观比较宏大,颇有“无所不比”“无所不包”的趋势,这种特性对中国譬喻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对喻体取材上,也体现在对我们已有譬喻方式的强化上。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对博喻和关系比喻的丰富和强化两个方面:

1.博喻的运用得到强化和丰富

佛典中运用了很多气势恢宏,喻意深刻的博喻来形象地阐释佛理。佛教从东汉末年传入我国以来,就对我国本土比喻修辞中的博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使博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这些阶段所呈现出来的受佛典譬喻影响的不同特点,也是博喻不断丰富和强化的表现。[20]

受佛教修辞类譬喻中博喻形象生动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对同一描写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刻画,其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跟博喻十分相似。比较著名的有三国时期曹植的《洛神赋》: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追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秾纤得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束素。

该例用多个比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绘洛神之美。

发展到唐代,对同一本体或同一本体的一个方面,使用两个以上的比喻来描写,如唐代皮日休的《桃花赋》:“夜景皎洁,哄然秀发,又若嫦娥,欲奔明月。蝶散蜂寂,当闺脉脉,又若妲己,未闻裂帛。……满地春色,阶前砌侧,又若戚姬,死于鞠域。”该例用排比式博喻,以古代的13个美女为喻体,刻画桃花的鲜美和凋零之态。从语言形式上看,这类排比式博喻语言铺张,辞藻华丽,结构工整,具有均衡的美感。

到了宋代,出现了所针对的本体的更为聚焦的博喻。如宋代苏轼的《百步洪》: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该例连用七喻,生动地将百步洪的凶险从不同角度道出,诸种形象错综有致,将博喻手法发挥到了极致。又如曾巩《道山亭记》:“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博喻还出现了因本体与喻体的距离增大而形成的跳跃的美感的情况。如唐代韩愈的《送无本师归范阳》:“蛟龙弄角牙,造次欲手揽。众鬼囚大幽,下觑袭玄窗。天阳熙四海,注视首不领。鲸鹏相摩窣,两举快一瞰。”该例连用蛟龙、众鬼、天阳、鲸鹏四个意象为喻体形容贾岛的诗风。本体、喻体语义距离大,出奇制胜,审美性强。

总之,唐宋时期的博喻呈现立体化的发展,博喻的特色进一步加强。

2.关系比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佛教修辞类譬喻中有很多关系比喻。如我们前面已举的“五河归海”的例子。又如《大宝积经》卷八十五:“目连当知,我今能于一毛端中,变现庄严恒沙世界,犹未尽于如来神力。……复有风轮名为遍霔,劫火烧时,暜于世界降霔大雨。复有风轮名为干竭,劫水漂时,能令彼水悉皆枯涸。”例中的“风轮遍霔”与“劫火”“风轮干竭”与“劫水”之间的关系来说明如来神力中体现出来的“生克”的关系,即“能于一毛端中变现恒沙世界”。再如《辩正论》:“性障犹在,未入初禅。岂得谬称无生定耶。如灰覆火,岂得称无,若暗寻声,当知必有。”例中的本体“性障犹在,未入初禅”的佛性不明显的状态。是用“灰”与“火”的这种不明朗的关系来说明本体。由此可知,佛教中的关系比喻一般用于表达事物之间关系的概念。

文心雕龙》中也有很多关系比喻。如《物色篇》:“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该例本体是讲“巧言”与“物状”之间的关系,即巧言能很好地形容物体的形状,喻体是讲“印泥”与“字廓(印章上字体的轮廓)”之间的关系,即印泥可以很好地融进字的轮廓;又如《知音篇》:“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该例是把本体中“心”和“理”的关系与喻体中“目”和“形”之间的关系作比。据研究,《文心雕龙》中的关系比喻,大都受儒家类比传统和佛教修辞类譬喻的双重影响。其中,设喻范围的广阔性、按本体意愿设计喻体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虚构性,明显受到了佛教修辞类譬喻的影响。

除了上文提到的《论语·颜渊》中的例子,还有《荀子·王制》中:“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由此可以看出,最初的关系比喻的喻体是具体的,如“风”“草”“舟”“船”等。但发展到后来,因佛典里面的关系比喻表达的意义以抽象居多,很大程度上,中国譬喻也受其影响,关系比喻也呈现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态势。如元代武汉臣《散家财天赐老生儿》的楔子:

(正末云)我则专等婆婆报个喜信。婆婆,小梅这妮子有个比喻,你可知道么?(ト儿云)你说,你说,有个甚的比喻?(正末云)婆婆,小梅这妮子,他似那借瓮儿酿酒。(卜儿云)如何是借瓮儿酿酒?(正末云)别人家的瓮儿,借将的来家做酒,只等酒熟了时,可把那瓮儿送还与他本主去。婆婆,这妮子如今不腹怀有孕也?明日小梅或儿或女得一个,则是你的。那其间将这妮子要呵,不要呵,或是典,或是卖,也只由的你。

该例是元杂剧中的“借瓮酿酒”,例中把小梅的肚子比喻成瓮,把小梅生孩子的过程比喻成借瓮酿酒的过程,整个故事就是一个抽象性强的关系比喻。

综上所述,佛教修辞类譬喻对中国譬喻的影响深远,除了上文所列诸多方面之外,还有很多影响体现在具体的文学体裁方面,如小说寓言等。中国譬喻正是不断汲取佛教譬喻特别是修辞类譬喻的影响才不断发展以至日臻完备,其譬喻取象范围才更加广阔,其譬喻手法才更加丰富多彩。

〔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地方宗教文献明清佛教世俗化研究”(16JJD730006)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www.xing528.com)

[1]梁丽玲在《〈杂宝藏经〉及其故事研究》中从纯文学和故事学的角度分析了《杂宝藏经》与中国文学与佛教艺术的关系;孙昌武在《佛教与中国文学》中探讨了禅宗世界观和思想方法是如何影响中国诗论的;李春梅在《〈旧杂譬喻经〉故事研究》中,以文本研究为起点、故事研究为重点论及《旧杂譬喻经》对六朝小说的影响;赵纪彬在《〈百喻经〉故事研究》中阐释了《百喻经》与中印民间文学的天然联系。

[2]十二分教为:契经、祗夜、记别、讽颂、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法、论议。

[3]刘正平:《佛教譬喻理论研究》,《宗教学研究》2010年第1期。

[4]王彦明:《牧斋与佛教》,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

[5]丁敏:《佛教譬喻文学研究》,台北东初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6]丁敏:《佛教譬喻文学研究》,台北东初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7]释印顺:《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下),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06页。

[8]丁敏:《佛教譬喻文学研究》,台北东初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9]释印顺:《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下),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12页。

[10]丁敏:《佛教譬喻文学研究》,台北东初出版社1996年版,第11页。

[11]刘宋·慧严等改治《大般涅槃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2册,第781页。

[12]黄卫星在《事件性比喻的逻辑结构新探》中把比喻分为事物性简单比喻和事件性复合比喻两种。他认为事件性复合比喻由事件性简单比喻组合而成。其中把事物性简单比喻分为事物性简单特性比喻和事物性简单关系比喻两大类;把事件性复合比喻分为事件性复合特性比喻和事件性复合关系比喻两大类。本处把以上四小类提炼为特性比喻和关系比喻两类。

[13]黄卫星:《事件性比喻的逻辑结构新探》,《当代修辞学》2011年第1期。

[14]关系比喻,李维琦最先称之为复合比喻。黄卫星称之为复合比喻中的关系比喻;袁晖将这种比喻称之为比喻的方式;张明冈认为它是比喻的特殊类型;王希杰认为它是比喻组合中的包孕比喻;罗积勇对它的定义更为贴切;盛若菁认为关系比喻是比喻在不同语义范畴间激活扩散的认知过程。

[15]这里提到的因明三支中的“喻”就是上文提到的具有比况性质的故事性譬喻drstānta。

[16]旧传为苏东坡所作。据考证,《永乐大典》卷12044引《北窗丛录》引吴思道云:是襄阳魏道辅所作。

[17]钱锺书:《管锥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74页。

[18]周向荣:《管锥篇(一)与佛典》,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9]钱锺书:《管锥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76页。

[20]这种情况到唐代还存在,如韩愈的《韦侍讲盛山十二序》:“夫儒者之于患难,苟非其自取之,其拒而不受怀也,若筑河堤以障屋霤;其容而消之也,若水之于海,冰之于夏日;其玩而忘之以文辞也,若奏金石以破蟋蟀之鸣,虫飞之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