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博物馆学:空间实践与社会机构

新博物馆学:空间实践与社会机构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参观结束时,博物馆临时展览的内容是探讨涉及偏见和歧视的当代重大社会问题。“不协调”这个展览为观众呈现出了一系列当代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其中两项是有冲突的两难选择:言论自由的权利和免受歧视的权利。图3-65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建成实景正如建筑会影响到展览的设计概念一样,展览内容也会反过来影响建筑的设计概念。以这三个博物馆为例,笔者以为在这些特意为了实现博物馆的社会目标的展览当中,博物馆建筑的空间布

新博物馆学:空间实践与社会机构

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以促进沟通、构建多样化社会为主导社会目标的博物馆越来越多。本节将关注三个有着这样强烈社会意向的博物馆案例——“安妮之家”(the Anne Frank House),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布利码头博物馆,位于法国巴黎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位于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这三个博物馆都可以理解为是基于平等的理念,消除偏见,以增进相互了解为组织目标的,但三者在空间布局上都有不同之处,通过比较可以更具体地观察案例中的展览空间布局,以期获得有推广意义的做法。

“安妮之家”是为了保存二战时期犹太人家庭安妮·弗兰克一家的藏身之地(图3-63),并宣传她的理想的博物馆,不仅是过去安妮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而且具有当代意义。该博物馆希望进一步达到的目的是:打击现今形式的纳粹反犹太主义、种族主义和仇外情绪,并推动实现一个多元化的民主社会,在这个民主社会当中每个人都将被看作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并且被一视同仁。[54]

图3-63 “安妮之家”外观,左翼是住宅,右翼为加建的现代空间

参观博物馆的观众依循一个拟定的路线,穿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安妮的家人为了躲避德国纳粹居住的密室。从昏暗的密室出来,游客进入一个与早期的历史空间部分形成鲜明对比的当代空间,重新回到现实之中。在参观结束时,博物馆临时展览的内容是探讨涉及偏见和歧视的当代重大社会问题。展览的标题是“不协调”,所涉及的不仅是与反犹太主义和其他形式的种族偏见,也有性取向、残疾、宗教等等多种因素的歧视。“不协调”(Out of Line)这个展览为观众呈现出了一系列当代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其中两项是有冲突的两难选择:言论自由的权利和免受歧视的权利。每年来这里的观众都会应邀作出选择,在两个按钮中按下一个,表示倾向考虑哪一个权利优先。博物馆通过这些展览,以投票的形式让观众做出选择,投票的结果表明,在这种展览架构下,不管性别、种族、宗教、残疾或性取向,人人都享有自由平等的人权观念被加强了。

布利码头博物馆(Mus du quai Branly)位处法国巴黎的塞纳河畔,2006年6月20日由法国总统希拉克亲自主持开幕典礼。该博物馆共耗资2.352亿欧元,主建物犹如长廊一般,主要收藏和展出来自亚洲、非洲、大洋洲及美洲的全球各地的民族艺术品约三十多万件。布利码头博物馆从筹建伊始就致力于两个理念,第一在巴黎建立一座“关注多种文明的博物馆”,第二是从民族学的视角激起或满足欧洲民众与其他非欧洲人类艺术文化对话交流的渴望。布利码头博物馆不是民族学博物馆,也非原始艺术博物馆,而是要建立欧洲新世代与非欧洲文化接触的文化中心。因此不再对观众如同上课一般介绍展品,而是希望博物馆发挥整合归类的功能,以利于参观时接受丰富的信息,让博物馆成为内容丰富的数据库,而非只能按页码阅读的课本。

布利码头博物馆的主要展示层,是被架高在一个地表作为开放空间的花园上方,这个开放空间营造了一个截然不同于西方“宫廷花园”美学的都市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草原生态的植物地景,荒凉而野性,和上方巨大的展馆体量相得益彰。在其挑高形成的地景花园与熙攘来往的河畔人潮之间,架起了一道高约6米的玻璃墙,因为玻璃的透射与反射,以及玻璃墙面上的展示讯息与人类学大型输出图案,交叠出一个奇幻的风景,巴黎人熟悉的塞纳马恩省河岸高大的行道树垂直的树影、水平宽广的芒草花园,叠着另一层遥远而熟悉的人类学原住民素描。(图3-64)

(www.xing528.com)

图3-64 布利码头博物馆架高的展场与花园

主展场是被架高约6—8米高的水平体量,长有约百余米,厚度有2—3层楼。这个被架高的“地板”是整个建筑物重要的构件。支撑这巨大水平体的结构是一系列不规则、非垂直角度的圆钢柱。钢柱之上架起一个相当厚度的钢桁架楼板,作为展现各大洲民族文化艺术的大平台。钢桁架楼板内容纳了展柜支撑,空调系统,照明及弱电与资讯系统等。几个暗紫、咖啡及土黄色的巨型箱子(展厅),从玻璃墙上凸出来。建筑师努韦尔说,他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民族艺术品胜地,虽然那些艺术品过去遭到否定,被认为和艺术世界格格不入,“我们尝试给它们建一个家,而这是一幢充满敬意和灵性的房子,对象放到这里,依旧充满生气”。努韦尔这样形容全球各地艺术品在新博物馆内共冶一炉的盛况:“那好比它们在谈话。”

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是为了纪念澳大利亚联邦成立100周年,在经过了多年的策划和设计之后,于2001年3月11日起免费向全世界游客开放的公共博物馆。它通过各个展馆,展示了澳大利亚自建国以来,历史上各个时期所发生的曾对澳大利亚国家和人民起着重要作用的人和事。“我们相信澳大利亚的历史是由许多不同的语言、以不同的方式叙述的,……这些不同的故事相互缠绕在一起。我们想把基地连成一个整体——不是单单做一个博物馆,而是让湖水、陆地、建筑与室外空间融为一体。”[55]博物馆包括3个永久性展馆、1个临时展馆和3个剧场,此外还有一个独立于博物馆之外的澳大利亚土著研究中心(the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Aboriginal and Torrers Strait Islander Studies)。这些形态各异的展馆像一个拼图游戏一样,围绕着中央的“澳之梦(the Garden of Australian Dreams)”广场形成的博物馆的魅力,在于它将展览和建筑设计结合在了一起。(图3-65)

图3-65 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建成实景

正如建筑会影响到展览的设计概念一样,展览内容也会反过来影响建筑的设计概念。在博物馆内有5个永久性的展览,他们的主题以及所代表的含义分别为:(1)国家和民族:澳大利亚的象征;(2)地平线:自1788年来所有的澳大利亚人民;(3)永恒:来自澳大利亚动人的故事;(4)缠结的命运:澳大利亚的土地和它的人民;(5)最早的澳洲人:澳大利亚土族人和陶瑞斯(Torres)海峡岛屿上的居民。同时,在澳洲土族人展馆中有着世界上现今为止最多和最好的关于土族人的版画石雕等艺术珍品。

以这三个博物馆为例,笔者以为在这些特意为了实现博物馆的社会目标的展览当中,博物馆建筑的空间布置有3个特征:注重平等和均衡、注重分化与整合、注重观众的介入和参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