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招激发兰州大学政治生态实践

四招激发兰州大学政治生态实践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近年来充分发挥优势和特色,坚持强村与富民相结合、开源与挖潜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精准施策,将“帮”“驻”“扶”“带”紧密结合、形成合力,既解决当下面临的实际问题,又立足长远不断激发被帮扶对象的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确保贫困户能脱贫、稳得住、可致富。此外,筹措社会帮扶资金300 余万元,用于改善帮扶地区教学基础条件。截至6 月12 日,学校已经全面完成教育部下达的6 项帮扶任务,部分任务超额完成。

四招激发兰州大学政治生态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创新工作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学校纪委“看产业、察效果”,深入扶贫车间现场查看扶贫产业发展,深入医院和农户家中查看扶贫效果。

学校近年来充分发挥优势和特色,坚持强村与富民相结合、开源与挖潜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精准施策,将“帮”“驻”“扶”“带”紧密结合、形成合力,既解决当下面临的实际问题,又立足长远不断激发被帮扶对象的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确保贫困户能脱贫、稳得住、可致富。

坚持以消费扶贫带动产业发展。2019 年学校以“消费扶贫”的形式从环县车道镇安掌合作社购置了价值40 余万元的农产品,兰大一院购买价值69 万元的农产品。兰大二院按照“帮扶单位+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农户)”的思路,发展订单农业,引导静宁县三合乡帮扶村种植胡麻和小杂粮,先后2 年投入320 万元消费扶贫资金购买农产品,贫困户既获得了补贴,又不担心小杂粮的销路问题,巩固和提高了产业脱贫能力。“扶上马,送一程”,兰大二院计划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继续签订5 年消费扶贫合同,以巩固产业发展。产业拉动了经济的发展,既输血又造血,把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催发了农民发家致富奔小康的梦想和动力。

坚持以健康扶贫杜绝因病致贫返贫,送医下乡保健康,定期在帮扶点开展巡回义诊、送医送药和早癌筛查活动,打造“家门口的医疗队”。两所医院把专科联盟和医联体工作与扶贫工作深度结合,将服务延伸到社区、乡村和家庭,降低了疑难复杂疾病和急危重症患者慢病管理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有效防止当地老百姓因病致贫返贫,建立健康扶贫长效机制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学校坚持以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019 年协调资金60 万元资助帮扶贫困地区建档立卡户学生241人次。组织帮扶地区教师200 余人到学校进行教学和管理技能提升培训。实行高校专项计划招生政策。组织大学生开展科普活动、社会实践、义务支教等。组织专家学者到5 所中小学校开展励志教育讲座。此外,筹措社会帮扶资金300 余万元,用于改善帮扶地区教学基础条件。学校还承担着教育部云南石屏县的帮扶任务。截至6 月12 日,学校已经全面完成教育部下达的6 项帮扶任务,部分任务超额完成。

执笔:姚成福 赵海军

新闻纪实

用青春和奉献 诠释使命与担当——兰州大学帮扶平凉市崆峒区峡门乡脱贫攻坚工作监督检查纪实

兰州大学作为甘肃省教育系统脱贫攻坚重要力量,定点帮扶平凉市崆峒区峡门乡王山村、王店村、白家山村、白杨沟村、汪陈湾村、山口子村等6 个村,同时承担帮扶崆峒区省直组长单位任务,先后向定点帮扶村选派了6 名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6名驻村工作队队员。

学校纪委时刻践行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落实“两个维护”的根本任务,坚持党的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2020 年4 月27 日—28 日,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蔺海波带领学校纪委办、监察处和学校扶贫办主要负责同志再次赴平凉市崆峒区峡门乡看望慰问12 名驻村干部,对学校定点帮扶工作进行现场监督检查。

在白家山村,蔺海波听取了6 个驻村工作队的情况汇报,驻村干部积极发言,从自己驻村以来最满意和最遗憾的事情说起,谈村情,说措施,诉愿景,全面汇报了驻村的感受、收获和工作开展情况。原本计划1 个小时的座谈会,持续了3 个多小时。

驻村先驻“心”,真心奉献体现兰大人的温度

座谈会上,驻村干部们自报家门,踊跃发言,“我们村最有特色的是合作社”“我们村下一步要做的是如何引导大家养牛育肥”……驻村干部真心融入帮扶村,成为其中一员,对村民推心置腹,排忧解难。白家山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王笳舟介绍,村民们都非常信任驻村干部,工作队的宿舍,每天一直到很晚都会有村民来访,聊一聊家长里短,谈一谈创业梦想,学一学致富真经。王山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李志强讲述了他为村民补办有关医疗保险手续、协调帮助村民成功报销20 余万元医疗费、有效防止其因病返贫的动人故事。驻村干部们离开熟悉的城市生活,离开自己的家庭来到陌生的帮扶村,为村民服务,助村民脱贫,正如峡门乡党委书记王颖杰所说,他们“千山万水”来到这里,为村民奔波,为脱贫摘帽奉献,一个个都变成地道的“泥腿子”了,付出了“千辛万苦”,用“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乡亲们对帮扶队员的感谢之情。

村情如数家珍,认真踏实展现兰大人的深度

对村情的了解体现了驻村干部的工作深入程度,是驻村干部服务脱贫攻坚的重要基础。“我们村现有5 户10 人没有脱贫”“牛的存栏量超过400 头”“37 户通过养殖实现了脱贫”“2013 年底,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3 户155 人,贫困发生率68.58%,目前已全部脱贫”。村情民情装在驻村干部的心里,驻村干部们的情况汇报都是即兴的,脱口而出的数据体现了他们对村情的深入了解。白杨沟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邓汉华经过1 年多的调研、入户,结合自己的专业提出建设“牛养殖全产业链条”项目,并申请获得了100 万元的扶贫专项资金,有效助力白杨沟村脱贫摘帽。王颖杰书记说,兰大的驻村干部克服交通不便因素,“千辛万苦”入户了解情况,有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一户一策制订了帮扶方案,认真推进帮扶计划,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他提到,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汪陈湾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刘文铎结合自己预防医学专业的优势,为峡门乡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大力的支持。

出色且有特色,扶智扶志彰显兰大人的高度

“教育扶贫”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方式,扶贫重在扶智,扶智重在扶教育。作为党和国家部署在最西部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兰州大学助力定点帮扶地区开展教育振兴计划,坚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村子里终于有了3 个大学生了”,王山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李志强高兴地说。驻村工作队组织大学生为峡门乡中小学开展化学物理等科普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协调将研究生支教团支教点设在峡门中学,组织了3 期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教授为帮扶地开展励志教育讲座,鼓励学生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组织了18 支校级重点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对口帮扶开展精准脱贫调研、推广普通话、送教送文艺编制村庄规划等活动。“让人欣喜的是老百姓观念的转变”,白杨沟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邓汉华讲到自己刚到白杨沟村时,因为养殖,村子里臭气熏天,自己通过组织村民进行一个月的环境整治,终于使环境卫生得到改善,“村民开始讲卫生了”。

勾勒美丽乡村蓝图,凸显兰大人的使命担当

村民致富的愿望强烈了,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开始回流,主动开展种植和养殖。“一批有想法有胆识的年轻人经常和我们交流,开始带领大家致富奔小康,这是我们未来农村的希望”,白家山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王笳舟说。山口子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唐重华动情地表示,自己最高兴的就是看到了帮扶村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村子里养牛养羊、种饲草的村民越来越多了,村民们在驻村干部的帮扶下,未来的生活有了奔头和希望。自己最满足的就是村民们见到我们就像见了亲人一样关心帮助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座谈会上,干部们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展望了未来的乡村振兴,王店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聂建义说,现在要做的更多的是“授人以渔”的工作,要让村民产生致富脱贫的内生动力,大力发展合作社,把村民们组织起来振兴集体经济,推广科学养殖是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

听取了驻村干部发自肺腑的讲述后,蔺海波热情赞扬了驻村干部在新时代勇立潮头,勇于奉献,勇于担当,以青春和激情报效国家和人民,用知识和汗水带领峡门乡贫困户摆脱贫困,用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取得的优异成绩。他启发驻村干部要在帮扶中进一步体现出兰大帮扶的特质、优势、高度和深度,强化对村民思想观念的陶冶、引导和转化,既要做好规定动作,帮助贫困户脱贫,又要有所创新,帮助老百姓开阔视野、解放思想,把扶贫和扶智、扶志有机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帮一时变成利长远,不但引领他们脱贫致富,也要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追求。对于过去的帮扶工作要进行回头看,查缺漏,补短板,强弱项,确保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

蔺海波一行还看望慰问了白家山村的帮扶户,查看了驻村干部日常生活情况,向部分乡干部、村党支部书记和帮扶村村民了解了驻村干部的工作情况。

执笔:赵海军

(原载2020 年4 月28 日“清风兰大”微信公众号)

“组团式”帮扶谱写扶贫新篇章——兰州大学帮扶庆阳市环县车道镇脱贫攻坚工作监督检查纪实

位于陇原大地东部的庆阳市环县车道镇,是甘肃省40 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是兰州大学的一个帮扶点,也是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作为省级领导包抓的乡镇,车道镇苦水掌村更是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由省委组织部牵头结成的帮扶对象,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选派了2 名干部分别担任车道镇苦水掌村、吊渠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同时选派4 名医生入驻环县人民医院开展健康扶贫帮扶工作。

2020 年5 月14 日—15 日,兰州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蔺海波带领纪委办公室、监察处,扶贫办主要负责同志在环县车道镇开展调研,看望慰问6 名驻村干部和驻点医生,对学校帮扶工作进行现场监督检查。

健康扶贫,真情服务暖人心

2020 年3 月26 日,环县车道镇苦水掌村建档立卡户孙学莲外出时不慎摔伤,造成腿部骨折,第一医院驻村队员陈登鹏第一时间赶到孙学莲家中了解情况,并找来在环县人民医院驻点的李奋强、孙洁、袁得峰、陈诚4 名大夫到孙学莲家中会诊治疗,远在偏远地区的建档立卡户在家中就享受到了省城大医院高水平医护人员的治疗,这是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推动健康扶贫工作中的一个缩影。

送医下乡,送技术下乡,是兰大一院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医院平均每年举办6 次义诊,发放常用药品和医疗宣传手册,与环县人民医院签署“医联体及专科联盟建设协议”,实施“甘肃省上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进行腹腔镜、消化内镜、普通外科微创技术培训,开展胃镜、肠镜检查,组织医院科室专家讲座、会诊及手术,接受环县人民医院医务人员来院免费培训。兰大一院党委书记赵社文深情地说:“既然结了对子,那我们就一定全心全意为父老乡亲们服务,在脱贫攻坚这个问题上,我们绝不拖后腿。”

为充分发挥医疗资源,兰大一院经研究并报上级同意,将本应在车道镇驻村的4 名医生调整到环县人民医院,环县人民医院相应选派4 名医生到车道镇进行帮扶,4 名帮扶医生为环县的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做出了更多更有效的贡献。李奋强副主任医师是帮扶工作队队长,在消化中心,他一年开展介入手术90 余例,填补了环县人民医院介入手术多项空白。陈诚在消化中心开展乳腺外科业务,做了30 多台手术,袁得峰在普外科做手术65 台次,孙洁在老年病科、环县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出诊36 次,健康咨询160 余例。他们通过传帮带,将环县医院的相关学科建起来、强起来,在开展日常工作的同时,着重培养科室团队,李奋强手把手带教3 名医生,使他们具备了开展介入手术治疗的能力,其他队员都分别进行了多次科内授课和院内授课。环县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年轻大夫说:“孙洁老师教了我们很多东西,特别感谢能派这么好的老师来帮助我们,我们都舍不得让他们走。”科主任邓海娟说:“孙洁给我们做了很多业务上的规范,对我们帮助很大。”

5 月14 日,刚好是帮扶工作队来到环县人民医院满1 年的日子,根据计划将有新的一批队员来接替他们的工作,而就在这之前的一天,李奋强、袁得峰、陈诚还分别完成了1 台手术,坚守到了最后一刻。

消费扶贫,更新观念促动力

2019 年,庆阳鑫利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董事长、车道镇安掌村党支部书记张成珠出资为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购买了农业灾害保险,使去年受冻害减产的农户得到了赔偿。张成珠笑着说“是兰州大学的结对帮扶给了我底气,我才敢为入社的农户购买保险,要不我也没钱买啊”。

据学校扶贫办主任王勇介绍,2019 年兰州大学工会以“消费扶贫”的形式从合作社购置了价值40 余万元的农产品,兰大一院通过自行商定贫困户受益比例,购买带贫企业或农户手中的农产品,价值69 万元,每个贫困户平均受益3000 余元。消费扶贫带动起来的产业发展为车道镇贫困户有计划、有保障地开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支持。

张成珠他们还建立起“粮食银行”,农户可以将年度没有吃完的粮食存进来,然后在需要的时候取出去,在环县和其他市县可以通存通兑并给付利息,其操作和银行存钱差不多。扶贫重在扶志,重在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令人欣喜的是,通过学校和医院的定点帮扶,像张成珠这样有想法、有办法、有能力的人多起来了,他们回归到农村发展产业,以产业带动整村脱贫。(www.xing528.com)

结对以来,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持续加大对苦水掌村的直接资金投入,2017 年投入15 万元用于乡村道路建设及环境整治,2018 年投入16 万元用于修建沙砾路,2019 年再次投入29 万元用于苦水掌村污水处理项目建设。2020 年计划继续投入20 万元用于“车道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内部建设。医院始终将“帮”“驻”“扶”“带”紧密结合、形成合力,既解决当下面临的实际问题,又立足长远不断激发被帮扶对象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确保贫困户能脱贫、稳得住、可致富。苦水掌村的贫困发生率由最初的56.74%下降到目前的1.22%。

教育扶贫,赓续文脉强自信

教育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方式。2019 年,吊渠小学的36 名学生还享受不到信息化教学的成果,村两委找到第一医院派驻在吊渠村驻村工作队队员李鹏,在李鹏的联系下,兰大一院投入3 万元捐赠10 套电脑用于日常教学,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教学条件。从环县走出,考取兰州大学,现在兰州大学学校办工作的常韬,对家乡更是念念不忘,在他的大力协调下,一批批电脑正源源不断地支援给车道镇的中小学……

兰大一院党委书记赵社文介绍说,兰大一院已计划在2020 年投入20 万元用于乡村民俗纪念馆的建设。调研组对该项目进行了实地查看,馆内展出了庆阳、车道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具、绣品及其他文化遗存,是一代又一代车道人智慧和心血的结晶,承载着世代相传的精神和气度,这些都将成为车道镇民众特别是这些异地搬迁户追忆传统的重要载体,是对本土文化的保护。

在调研中,蔺海波充分肯定了第一医院的帮扶工作,对6 位在一线帮扶同志的出色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和第二医院,不仅是兰州大学,也是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的两颗璀璨明珠,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两所医院的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冲在前,勇挑重担,经受了考验,做出了贡献,经历了锻炼。2 名驻村工作队队员和4 位驻点医生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战斗中,也尽显风流,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兰大青年教师和医务工作者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蔺海波希望驻村干部和驻点医生要继续写好帮扶日记,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用自己无悔的青春为人生留下宝贵的记忆。

在环县人民医院,蔺海波就做好帮扶队员的考核鉴定、改善帮扶队员的基本生活条件以保障他们全身心投入治病救人工作等事宜,同医院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了沟通协商。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赵社文、副院长赵达一同参加检查。

执笔:赵海军

(原载2020 年5 月17 日“清风兰大”微信公众号)

“扶上马,送一程”——兰州大学帮扶平凉市静宁县三合乡脱贫攻坚工作监督检查纪实

静宁县三合乡位于县域西北,南临界石铺镇,西接会宁县,境内气候高寒干旱。三合乡段渠村、新堡村是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结成的帮扶对象,医院选派了2 名驻村工作队队长、4 名队员分别在段渠村、新堡村驻点帮扶。

2020 年6 月5 日,兰州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蔺海波带领纪委办公室、监察处,扶贫办主要负责同志在静宁县三合乡开展调研,看望慰问6 名驻村干部,对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帮扶工作进行现场监督检查。

“小杂粮大产业”,精准定位开启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新局面

监督检查组一行查看了静宁县润民农业生产扶贫开发有限公司小杂粮生产车间、胡麻油(亚麻油)作坊及面粉加工厂等,详细了解了公司经营状况及带动贫困户增加经济收入情况。三合乡党委书记吕鹏向蔺海波介绍,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帮助三合乡建立合作社和产业公司,目前业务已经覆盖了三合乡全部的村,产业公司以高出市场价20%从贫困户手中将各种小杂粮收购来,进行统一加工、包装、销售,实现盈利再给农户分红。第二医院党委书记杨建文说,“最初的定位是立足于我们医院的2 个帮扶村发展订单农业,投资6 万元购买胡麻及小杂粮籽种,之后再以高出市场的价格对农产品进行收购作为医院职工的福利,为贫困户增收。后来规模逐步发展壮大,就在乡上建立了产业公司,把小杂粮的收购范围覆盖到了全部的村子,没想到经过2 年多的发展还真的做起来了,去年不仅给农户分了红,产业公司还有了盈利。”

在展示大厅,监督检查组看到了一张《三合乡立体寒旱特色种植业合作社联合社运行机制示意图》,对帮扶单位、三合乡人民政府、合作社、产业公司等主体的定位、职责以及技术支持、利润分配等进行了细致规定和谋划。检查组还一并查看了合作社联合社章程、理事会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生产销售管理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关于合作社和产业公司的这些规划和制度都是在兰大二院帮扶干部特别是赵成刚和裴娟的大力帮助下完成的,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吕鹏说。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按照“帮扶单位+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农户)”的思路,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帮扶村种植胡麻和小杂粮,先后2 年投入320 万元消费扶贫资金购买农产品,贫困户既获得了补贴,又不担心小杂粮的销路问题,巩固和提高了三合乡产业脱贫能力。“目前,不仅是第二医院在三合乡集中采购小杂粮等产品,中投、平安等大型国企也分别向合作社联合社发出了订单。更可喜的是,联合社还通过京东开拓了电商销售渠道,三合乡的亚麻油经过包装之后已经发往了全国各地,整个电商平台的销售额已经超过了我们的采购额度了”,杨建文介绍说。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书记院长亲自带头,驻村干部亲力亲为,广大医护工作者众人拾柴,扶贫工作扎扎实实,成效显著”,蔺海波在座谈时说,“吕鹏书记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及时,还有远景规划意识,能够将自身渴望脱贫的强烈内因与第二医院帮扶的外部动力有效结合,真正做到了内生动力的激发,二院的帮扶,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长久的。”

“小义诊大健康”,优质资源助力西部地区健康扶贫新发展

“不久前驻村工作队邀请了医院离退休的3 名专家在新堡村开展了义诊活动,有200 多人参加”,这是驻村帮扶工作队开展健康扶贫的一次事例。作为省级大型三甲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始终积极发挥医疗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健康扶贫工作。先后组织内、外、妇、儿和中医等科室的医疗专家开展9 次大型义诊活动,发放健康宣传手册1000 余册。吕鹏说:“在组织义诊活动中,有2 例发现早期胃癌并进行了治疗,防止因病返贫、因病致贫。”“家门口来了大专家”,村民们一说起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的专家,无不露出喜悦的笑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驻村工作队投身抗疫一线,发放相关宣传手册,队员中具有感染医学背景的同志积极建言献策,为三合乡防疫工作提供咨询和帮助。

杨建文介绍,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作为全省健康扶贫的重点医疗单位,先后与舟曲县人民医院、积石山县人民医院、临洮县人民医院、灵台县人民医院、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建立帮扶关系,派出医师93 人次。在各帮扶医院,第二医院帮助许多专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建设新的医疗专业开展临床科研工作,医疗队员在当地投身临床一线,开展各类手术治疗,推广新技术、新业务,让当地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专家的诊断治疗。自医院开展健康扶贫工作以来,共完成各类手术600 余台,教学查房1500 余次,疑难危重病例讨论230 余次,累计接诊患者20000 余人次,转诊疑难危重患者70 余人,学术讲座或业务培训50余次,支援推广新技术、新业务76 项,免费接收进修人员101 人到医院相关科室进修学习,接受规范培训。“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为甘肃和西北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兰州大学的骄傲,也是甘肃和西北地区医疗卫生领域的一颗明珠”,蔺海波说。

“小个体大情怀”,贴心帮扶点亮贫困群众幸福生活新希望

当被问及对驻村干部工作情况的评价时,新堡村党支部书记李春雄用其十分浓重的本地口音给予了高度肯定,他特别提到了原驻村工作队队长裴娟。“驻村之后依然能够被当地群众记住当时做了哪些事情,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第二医院帮扶工作确实很深入,驻村干部确实为贫困群众脱贫费了心、出了力”,纪委办公室负责同志说。杨建文介绍,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的每位结对帮扶干部每年至少2 次组织进村入户开展大走访、大调研,了解收集每一户贫困户家庭成员自身素质及能力情况、资源条件以及发展意向等信息,与每户贫困户商讨制订帮扶需求及帮扶计划,科学制订了“一户一策”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帮助贫困户解决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经过驻村干部走村入户了解,发现村民日常生活基本上用的是窖水,安全用水无法保证。于是,我们积极筹措资源,先后投入4 万元为新堡村和段渠村打了2 口深井,彻底解决了33 户140 余村民的吃水难问题”,杨建文介绍说,井水特别甜,他们把这两口井取名叫“思源井”。帮扶工作必须始终把“民生”抓在手上;医院先后筹资20 万元投入危房改造工作,落实危房改造205 户,驻村工作队结合当地民俗成立土猪养殖农民互助小组;召集在读大学生成立“大学生微商实践平台——静宁特产段渠小店”,实现成交额4 万余元;启动《段渠村志》编写工作;带领村民在荒山及废耕土地上开始植树造林……一件件小事让乡村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带来了村民生产生活的新面貌。

经过全体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三合乡的贫困发生率已经从原来的50.79%下降到如今的1.02%,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精准扶贫重在扶志,三合乡贫困群众的工作状态以及乡村治理的成效都体现了第二医院党委及驻村干部在精神扶贫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田间长势喜人的庄稼作物,干净的道路,整洁的村舍,润民公司的发展潜力和干部群众的精神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蔺海波说,有时候一口井在群众心中的影响并不一定比两年来300 多万元的资金投入要差,要真正让村民们得到实惠、感受到希望,进一步解放思想,愿意自力更生。

在段渠村,驻村工作队队员王宏伟饶有兴致地向检查组一行介绍了自己创作的新诗:

山野绿踪天碧深,黄土乡音情切真。

正是风清扬麦时,粒粒皆报雨露恩。

树高千丈根何在?斗室方正有乾坤。

瓜田李下真君子,只缘身在段渠村。

“希望兰州大学和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能够继续支持我们,扶上马送一程,使我们能够走得更远更好”,吕鹏说。下一步,兰大二院计划与合作社联合社签订5 年期协议,一鼓作气,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进一步扎扎实实结好对子,久久为功巩固成效,为精准扶贫贡献力量。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党委书记杨建文及第二医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一同参加检查。

执笔:赵海军

(原载2020 年6 月7 日“清风兰大”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