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墨子-伟大思想家与学者

孔子、墨子-伟大思想家与学者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子墨子名翟,鲁国人,是战国初期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出身微贱,这使他对春秋战国之际剧烈动荡的社会现实感触较深,并且他看到了下层人民的疾苦,所以他的思想倾向于小生产者。墨子的思想学说有些是对儒家思想的引申和阐发,但它又是脱离儒学而独立而为一体的,墨家学派也因此与儒家学派比肩

孔子、墨子-伟大思想家与学者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出生于一个没落贵族家庭,自幼丧父,由母亲颜徵在抚养成人。在母亲的教育下,孔子从小便勤奋好学。童年时作游戏,他就常常“陈 俎豆,设礼容”,学习礼仪。在鲁国浓厚的文化气氛下,他不断汲取有益的知识,还经常访求名士学者,成为一个博学多览的人。

青年时代,孔子做过“委吏”和“乘田”这样的小官。到了中年,由于政治上仕途不通,才干无法施展,他开始创办私学,广收门徒。50岁以后曾在鲁国担任中都宰(管理国都)、司空(主管土木建设)、司寇(管理司法)等职务。54岁那年辞去官职,带着他的弟子们风尘仆仆游历卫、鲁、宋、陈、蔡、楚各国,到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在他14年周游列国期间,受尽了冷遇,吃尽了苦头,也出现过“遑遑然若丧家之犬”的尴尬情况。68岁那年,身居异乡的孔子愈发思念父母之邦,于是返回鲁国,专门从事教育和整理古籍的工作。这时候,孔子在生活中连遭打击。69 岁时,独子孔鲤死了;第二年,他最心爱的学生颜渊又去世,孔子悲叹道;“天丧予!天丧予!”72岁时,他的亲密弟子子路在一次政治斗争中遇害,孔子愈加悲哀,第二年,他在悲痛凄凉中病倒,不久便悄然离开人世,终年73岁。这一年是公元前479年。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是大动荡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乱世,为此,他提出了“小康”、“大同”的政治理想,孜孜不倦地探索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仁”是他思想的核心。用他自己的解释,“仁”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忠恕”之道。在做人的规范和人际交往中,他提出了温、良、恭、俭、让、廉、耻等修养目标,对统治社会而言,他提出实行仁政、礼治、为政以德。在提倡“仁”的同时,他又强调“礼”的作用。“礼”指的是西周王朝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此外,孔子还主张“正名”即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巩固贵族的统治和维护等级制度。

孔子一生最卓越的贡献是在教育事业上,他聚徒讲学,传播文化,“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在教学过程中,他还提出了一套完整而系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对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文献整理上,他同样功不可没。晚年的孔子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对古籍的整校和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到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漫长的两千年中,孔子的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正统的地位,孔子本人也给加上了种种名号,如“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而且越来越被神化;他的后代也享受着世袭公爵的尊荣。

颜回 颜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春秋末年鲁国人,是孔子的门生。

颜回早年生活贫寒,孔子曾称赞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一生没有出仕,追随孔子学习和生活,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才智出众但从不放松学习,虽然生活清苦,仍然“夙兴夜寐,诵诗崇礼”。他师从孔子,事之如父,但他更注重孔子倡导的仁德修养。

在政治思想方面,颜回主张君臣协调,建立天下安宁的理想社会。同时,颜回安贫乐道的品德,有着浓厚的“无为”思想因素,在他的理想社会中,有“无为而治”的成份。他曾说:“愿得小国而相之,……君绥于上,臣和于下,垂拱无为,动作中道,从容得礼。”但他的“无为而治”与道家有不同之处,他是主张积极入世的。

曾参 曾参字子舆,春秋末战国初鲁国南武城人,他与父亲曾点都曾为孔子的学生。

曾参谦虚好学、办事谨慎、性格沉静,《论语》中记述他的一段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他的修身之道。

曾子“仁以为己任”,重视仁德,对于孔子重义轻利以及礼、信等等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以之绳己和处事。他推崇孝义并且身体力行,《新语》中说他“孝于父母,昏定晨省,调寒温,适轻重,勉之于糜粥之间,行之于衽席之上”。他的“信”不仅适用于成人之间,即使对于孺童,他同样讲究信义。我们都熟知这么一则故事:曾子的妻子去赶集,他的儿子吵着跟着去,曾妻说:“你呆在家里。回来后给你杀猪吃”。赶集返回后,曾子就去杀猪,妻子说:“这不过是一句随便的玩话罢了。”曾子说;“对小孩子也不能言而无信啊。”曾子具有反对“胁肩谄笑”的优良品质,并且具有卓越的胆识和勇气,他的“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己”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他的思想内容全面而丰富,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墨子 墨子名翟,鲁国人,是战国初期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出身微贱,这使他对春秋战国之际剧烈动荡的社会现实感触较深,并且他看到了下层人民的疾苦,所以他的思想倾向于小生产者。他的弟子多来自社会下层,他的学说中也包含着“节用”、“节葬”等思想内容,他主张节约社会财富,反对厚葬和聚财,反对穷奢极欲,挥霍浪费。

在社会变革上,他具有功利主义的思想倾向。他提出要“兴天下之大利,除天下之大害”,使国富民强,政治清明。以“利”为出发点,形成了他的一套道德、宗教哲理、政治等观点,并且提出了尚贤、尚同、节用、兼爱、非攻等十项主张。针对当时的弱肉强食的社会现实,他企图用“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来拯时济世,这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平等,厌恶战争,希望安居乐业的愿望。他要求统治者不分等级地举用贤才,而他自己也是热情满怀地投入到社会现实之中,他以兴利去害,拯救天下为己任,不辞劳苦地四处奔波,宣传他的社会主张。

认识论方面,墨子提出了判断是非标准的“三表法”即“本”、“原”、“用”。“本”就是“本乎古者圣王之事”,即要追根求源,以古代圣王的做法为表率;“原”就是“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即要考察对照一下百姓的所见所闻;“用”就是“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把思维放到刑政中去实践,检验它是否合乎国家和百姓的利益。这“三表法”实际也是他论证自己的学说和检验言论是非的重要方法。

墨子的思想学说有些是对儒家思想的引申和阐发,但它又是脱离儒学而独立而为一体的,墨家学派也因此与儒家学派比肩而立,并称“显学”,对社会思想文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孟子 孟子名轲,鲁国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思孟学派的代表人物,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孟子幼年丧父,母亲对他的成长起了重要的作用。“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至今被广为传颂,孟子稍长,从学于孔子之孙子思的弟子,并终生以授徒讲学为业。他认为最快乐的事情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和孔子一样,他也曾怀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周游天下,但终不见用。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是学术界百家争鸣的时代,当时与儒家势力相抗衡的是墨家和杨朱学派。孟子以孔子的护法者和儒家的卫道者自居,辟杨墨、正人心,捍卫“孔子之道”。他对孔子思想作了系统的阐发,既有继承,又有改造。(www.xing528.com)

为了维护新兴地主的利益,缓和阶级矛盾,他发挥了孔子“仁”的思想,在政治上提出一套实施“仁政”的纲领。他主张实行“王道”反对“霸道”,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他的民本思想,是他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他不象孔子那样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森严的等级制度,而是把君臣关系看成是一种对等的关系,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种观点在当时是极为大胆直率的。这反映了在封建社会初期的孟子思想中已带有很大的民主成分。

孟子的仁政学说的纲领在于“制民之产”。他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人民应该有一定的耕地和住宅。其具体办法就是土地分给农民,每家各有“私田”百亩,中间为百亩“公田”,由八家共耕。他重视农业,主张“不违农时”,而且提出要“省刑罚,薄赋敛”,使人民安居乐业。

孟子在哲学上最早探讨人的本性,提出了“性善论”。他认为人的道德品质,如仁、义、礼、智等都是与生俱来的,人天生就有“良知良能”。这种性善论归根到底是以其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为基础的。

世界观上,孟子是孔子“天命论”的继承者,他认为人应“思诚”、“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人做到至诚,就能感动上天。

孟子在道德修养和品德行为上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关键时刻要“舍生取义”。

孟子的思想学说既以孔子为旗帜,又相当深刻,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宋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和儒家学者尊奉为“亚圣”。孔孟思想、煌煌数千年,穿越时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

邹衍 邹衍,亦作驺衍,齐国人。战国末期的思想家,阴阳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知识丰富,“尽言天事”,所以时人称之为“谈天衍”。

邹衍在齐国稷下学宫中是有名的学者,他不仅在稷下著书立说,议论国家盛衰治乱,他还直接参预政治活动,频繁地来往于各国之间,走访游说,广交士林,活跃于政治舞台,并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

邹衍把阴阳与五行结合起来,创立了阴阳五行学,也即“五德终始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成为两汉谶纬学说的主要来源之一。他认为事物的变化是通过五行相克和五行相生来实现的,人类社会历史改朝换代是一种客观必然,也是按照五德转移的次序进行循环的。

在对宇宙的空间认识方面,邹衍创立了“大九州”的学说。他认为中国叫赤县神州,这个赤县神州内有九州,是禹时所划分的九州;而在中国之外又各有九州,中国只是全世界八十一州中的一州,这种“大九州”学说,反映了当时人们地理知识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认识中已经存了“世界”、“天下”的概念。

邹衍的“五德终始”循环说虽然消极,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但其阴阳五行说对中国哲学影响极为深远,从而也确立了他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

郑玄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是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他十几岁时就博学多识,20余岁离家游学,遍诵群经,师事于当时的经学大师马融,10余年后返回乡里,当时跟随他学习的门徒约四百余人。

郑玄博学多才,凡天文、地理、算术、文史诸学无所不通,他一生致力于经学,在研究和传学方面皆有巨大贡献。他遍注群经,著述繁富,他力图通过注经和著述,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时,对汉代纷纭繁杂的经学之说,各采所长,定于一统,实乃整齐学术的一件大事。汉代经今古文争就是在郑玄注经之后开始消声匿迹。

郑玄一生授徒传业,齐鲁间莫不宗之,弟子众多而且多成大器。郑玄的学术思想被称为“郑学”,在当时影响十分巨大。

刘勰 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是南朝杰出的文学理论批评家,著有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总结性的巨著《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刘勰三十几岁时的作品,创作于南齐时期,全书50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主要部分。其体大思精,在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是空前绝后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独立创造发展了一系列的文学批评观点,他初步建立了用历史眼光来分析、评论文学的观念,例如他从历代盛衰中来探索文学盛衰的历史根源,还系统地论述了历代文风的承袭沿革。他从不同角度阐发了质先于文、质文并重的文学主张,比较全面地说明了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提出了“风骨”的理论。他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和方法论,在评论作家作品时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

《文心雕龙》堪称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泰斗,对唐以后的作家批评家影响极大。陈子昂杜甫韩愈、刘知己章学诚等人都间接或直接地接受到《文心雕龙》的启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