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胶东传统村落与民居空间的再生研究

胶东传统村落与民居空间的再生研究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我国传统村落与民居研究现状而言,总体来看框架很不均衡,这集中表现为针对北方传统村落和民居的研究成果明显少于南方地区;而专门针对胶东地区的研究则更加匮乏,现有研究也大致集中于少数典型聚落或典型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部分,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胶东传统村落和民居势必会赢得更多关注,相关研究会逐渐丰富,这也是发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坚持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胶东传统村落与民居空间的再生研究

关于传统村落的研究,国外二十世纪前以村落空间形式为关注重点(科尔1841;麦成1895;拉采尔1891;福瑞斯1894),二十世纪后,相关研究涉及农业职能与居住形式(德芒戎1920)以及空间秩序与环境关系(克里斯塔勒1933;白吕纳1935;藤井明2003)等。国内在改革开放前主要体现为对人民公社的关注(华南工学院建筑系《人民公社建筑规划与设计》1959);改革开放后,段友文《黄河中下游家族村落民俗社会现代化》探讨了黄河中下游家族群体和社会的民俗文化内涵和演变历史(2007);冯淑华《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空间演化论》讨论了传统村落不同时期的基本生态位变迁与空间演化模式(2011);周建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对传统村落的类型划分、保护、发展动力与模式等进行了论述(2014);曹昌智等《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对传统村落保护、旅游资源整合等内容进行了研究(2018)。

概括来说,国外传统村落与民居研究以传统聚落为依托,将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融入研究体系,从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人居环境学等多个视角综合考察,其关注重点为“空间”和“社会关系”;而国内传统村落和民居研究则与我国的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相适应,经历了从“旧村改建”到“生态发展”的模式转换,关注重点由早期的经济效益逐渐转为“文化价值”。

就我国传统村落与民居研究现状而言,总体来看框架很不均衡,这集中表现为针对北方传统村落和民居的研究成果明显少于南方地区;而专门针对胶东地区的研究则更加匮乏,现有研究也大致集中于少数典型聚落或典型民居(如沿海一带的海草房)。但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这种研究体系不均衡状况将很快得到改善。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部分,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胶东传统村落和民居势必会赢得更多关注,相关研究会逐渐丰富,这也是发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坚持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注释】

[1]陶水平.“文学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的双向阐释:试论格林布拉特文化诗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江汉论坛,2007/08;傅洁琳.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文化诗学:试析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的理论构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05.

[2]彭刚.相对主义、叙事主义与历史学客观性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刘北成.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J].史学理论研究,2004/02;[美]海登·怀特.陈新译.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美]海登·怀特.董立河译.话语的转义[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美]海登·怀特.董立河译.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与历史再现[M].文津出版社,2005.

[3]Bruner,J.Acts of meaning[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110.(转引自向眉.布鲁纳叙事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

[4]马一波,钟华.叙事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侯怀银.论教育研究的叙事学转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05;鲍道宏.教育叙事研究:批判与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09;邱瑜.教育科研方法的新取向:教育叙事研究[J].中小学管理,2003/09.

[6]彭彩霞.教育叙事研究中的危险及应然理性:来自康纳利、克莱丁宁和康莉的视角[J].教育学报,2009/03.

[7]吴为民,李忠.教育叙事与案例撰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应星.略论叙事在中国社会研究中的运用及其限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03;鲍磊.社会学的传记取向:当代社会学进展的一种维度[J].社会,2014/05.

[9]叶克林,蒋影明.现代社会冲突论:从米尔斯到达伦多夫和科瑟尔──三论美国发展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J].江苏社会科学,1998/02;郑从金.在现代社会学与后现代社会理论之间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再解读[J].社会,2007/01.

[10]孙立平.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05;孙立平.迈向实践的社会学[J].江海学刊,2002/03.

[11]潘泽泉.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J].江苏社会科学,2009/01.

[12][荷]托伊恩·A.梵·迪克著,曾庆香译.作为话语的新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13][美]彼得·布鲁克斯.陈永国译.法内叙事与法叙事.詹姆斯·费伦,彼得·拉比诺维茨编,申丹等译.当代叙事理论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4]申丹.叙事形式与性别政治:女性主义叙事学评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

[15]范永康.走向叙事政治学:后现代叙事理论的政治转向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4/09.

[16][美]詹姆斯·费伦,彼得·J.拉比诺维茨主编.申丹等译.叙事理论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7][英]马克.柯里.宁一中译.后现代叙事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8]张新军.叙事学的跨学科线路[J].江西社会科学,2008/10;[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王逢振,陈永国译.政治无意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9]程锡麟.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J].江西社会科学,2007/11.

[20][美]贝尔·丹尼尔著.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156.

[21][美]爱德华·苏贾.陆杨译.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9.(www.xing528.com)

[22][美]詹明信.张旭东,陈清侨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北京:三联书店,2003:45.

[23][美]菲利普·韦格纳.空间批评:批评的地理、空间、场所与文本性[A].阎嘉主编.文学理论精粹读本[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37.

[24][法]米歇尔·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A].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8-28.

[25]Henry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Malden:Blackwell Publishing,1991.转引自陆扬.社会空间的生产:析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J].甘肃社会科学,2008/05.

[26][法]米歇尔·福柯.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M].上海:三联书店,2003.

[27][美]哈维.阎嘉译.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54-255;299-300.

[28][法]莫里斯·梅洛庞蒂.姜志辉译.知觉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10-311;140.

[29][法]加斯东·巴什拉.张逸婧译.空间的诗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27.

[30]程锡麟.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J].江西社会科学,2007/11.

[31][美]西摩·查特曼.徐强译.故事与话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2][荷]米克·巴尔.谭君强译.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3][挪]诺伯格·舒尔兹.尹培桐译.存在·空间·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1;19.

[34]颜红菲.叙事理论的新视角:评科特的《现代小说的地点与空间》[J].外国文学研究,2012/03.

[35]Petani,Fabio James;Mengis,Jeanne(2016.01)“In search of lost space:The process of space planning through remembering and history”Organization,Vol.23(1):71-89.

[36]龙迪勇.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6/10.

[37]龙迪勇.空间问题的凸显与空间叙事学的兴起[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

[38]龙迪勇.空间叙事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39]程锡麟.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J].江西社会科学,2007/11.

[40]王安.论空间叙事学的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8/01.

[41]崔海妍.国内空间叙事研究及其反思[J].江西社会科学,2009/01.

[42]陈德志.隐喻与悖论:空间、空间形式与空间叙事学[J].江西社会科学,2009/09.

[43]陆邵明.当代建筑叙事学的本体建构:[J].建筑学报,2010/04.

[44]王扬,窦建奇,陈幸夫,叶子藤.文化建筑综合体叙事空间营造策略[J].新建筑,2012/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