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代大学教学改革研究:协同培养助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新时代大学教学改革研究:协同培养助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校地协同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创造性地探索“顶岗实习”基层实践模式,开展校地协同培养的改革实践。(三)校际协同学校积极构建国内合作平台,开展校际协同培养的改革实践。

新时代大学教学改革研究:协同培养助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西南大学围绕“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目标,不断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强化科教协同育人,深化国际合作育人,深入推进校地协同、校企协同、校际协同和国际协同。

(一)校地协同

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创造性地探索“顶岗实习”基层实践模式,开展校地协同培养的改革实践。

一是师范生“顶岗支教”模式。学校在对教师教育有关问题进行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认识到我国高等师范教育长期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相对隔离,师范专业学生缺乏充分的教学实践,“临床”训练不够,教学技能欠缺,毕业后的师范生不能适应基础教育的教学要求,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普遍存在数量不足和质量较低的状况,开展了顶岗实习的探索,进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具体实践中,学校在师资问题比较突出的农村中小学建立实习基地,派高年级师范专业学生定点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全面进行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并让农村中小学被顶岗出来的教师免费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这种举措不仅培养、提高了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教师贫乏问题,促进了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是农林类学生“顶岗支农”模式。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农业教育的传统和优势,配合学校科技支农计划的实施,积极探索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学校结合教育部“农学类专业顶岗实习支农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重庆市重大教改项目“农学类专业顶岗支农实习模式的建构与实践”等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实施“更新工程”,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在实践上,创建以“石柱模式”为代表的“顶岗支农”模式,通过学校和地方相关职能部门签订校县合作协议,将石柱县作为科研和教学实习基地,把部分科研和推广项目带到石柱县开展,将研究成果就地转化,极大地支持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石柱县也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场地,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支撑平台。相关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和成果推广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推进了产学研一体化。

(二)校企协同

学校积极争取优势资源,深入开展校企协同培养改革实践,先后与40多个地、市、县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30多家规模企业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与26个省(市)的500余家行政事业单位、近1 000家企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与地方企业共建了一批就业基地、教学实习基地、科研实践基地和创业实践基地,吸纳学生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提升综合素质。校本部建有西南大学泸州柑橘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西南大学成都油菜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西南大学渝北兔肉加工与食品安全农科教人才培养基地、西南大学重庆大宗蔬菜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西南大学长江中游柑橘产业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共6个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有合川农场、歇马农场、温室大棚实验基地、国家级紫色土监测基地、后山农场5个稳定的校内实践基地。荣昌校区利用“1+8”校企联合体、中国畜牧科技论坛、重庆市畜牧科学院、西部饲料兽药市场和“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等优势社会资源,构建“学校+地方+科研院所+企业”四位一体实践教学资源系统,共建全国种养循环示范企业日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0万头肥猪)、全国科研领先院所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全国畜牧兽医基层示范局荣昌区畜牧兽医局为代表的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示范基地,培养能吃苦创新、会经营管理、善实践动手的学生。学校和甲骨文公司共同打造“甲骨文西南大学教育中心”,在IT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特色专业建设、公共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精品课程研发等6大领域开展合作。

(三)校际协同(www.xing528.com)

学校积极构建国内合作平台,开展校际协同培养的改革实践。学校联合重庆市其他5所大学(重庆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成立了“重庆市大学联盟”,合作覆盖了制度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公共资源共享与共建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多个领域,实现联盟高校间辅修/双学位专业教育资源共享、本科生交换培养和学分互认,推进联盟高校间图书文献、实验设备、信息资源共享与共建。同时,积极拓展与国内其他高校的本科教学合作渠道。近年来,学校先后与西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开展本科生相互交换培养项目合作,每年派出和接收交换生100余人。学校还加入了川渝地区12所高校发起的川渝地区通识教育联盟,共同商议制订区域性的通识教育课程标准和规范,开展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实现地区高校间课程、师资共享。

(四)国际协同

学校积极组织实施本科学生海外交流项目、海外实习项目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行国际课程周,推进本科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的国际协同改革实践。

一是实施海外交流项目。近年来,学校通过校际交流项目共派出1 000余名学生赴国(境)外学习。实施“中加教师教育互惠学习项目”,共选派200余名师范生赴加拿大温莎大学交换学习,近100名物理专业学生赴瑞典于默奥大学学习一学年,数十名学生参加欧盟资助的TECHNO项目,分别赴法国图卢兹大学、英国利兹大学等校学习等。

二是实施海外实习项目。近年来,学校共派出千余名学生赴海外实习,包括赴境外汉语教学实习、赴日本名企实习、赴美带薪实习、暑假跨国名企实习等。

三是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3年,学校成功申报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西澳大学合作的软件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的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4年,学校成功申报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合作的心理学专业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与英国教育中心(UKEC)合作,推出了与英国名校合作开展的“4+1”硕士项目,作为本科教育国际合作的延伸;2016年,学校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塔斯马尼亚大学合作设立了西塔学院,成为教育部认定的澳大利亚与中国合作办学的首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包含生物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经济学专业4个招生专业,采用“2+2”和“4+0”为主的联合培养模式。“2+2”模式即学生在西南大学学习2年,达到澳方合作高校入学条件者前往澳大利亚继续学习2年,达到两校相关要求者可获得西南大学颁发的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和澳方合作高校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4+0”模式即学生在西南大学学习4年,由中澳双方教师共同授课,达到相关要求者可获得西南大学颁发的本科毕业证书与学士学位证书。2019年,学校与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合作举办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合作举办动物科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学校实施首届“国际课程周”,邀请15个国家55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85名教授来校授课,其中包括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耶鲁大学、密西根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教授和欧洲科学院院士,开设课程覆盖学校32个学院(部)近100个专业的学生。国际协同的系列改革举措,为学校接轨世界一流大学、推进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新的平台,进一步推动了学校的国际化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