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代大学教学改革:强化课程资源建设

新时代大学教学改革:强化课程资源建设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铸造精品“大课堂”,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学校依托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建设。以教育部“变轨超车”计划为导向,按照“一建、二引、三用”的工作思路,出台《西南大学在线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新时代大学教学改革:强化课程资源建设

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课程资源亦即教学资源。西南大学按照“全面建设、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保证质量”的原则,将全校所有课程整合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个性化选修课程、自主创新创业课程六大类型,以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通识教育特色课、专业核心课程重点课为重点,以丰富内容、更新资源、优化管理、坚守规范为途径,全面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一)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全课程思政

学校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化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教育,实施全课程思政建设,围绕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要求,将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内容融入所有课程,制订《西南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通过精心打造一系列特色品牌通识课程,重点建设一批哲学社会科学类示范课,广泛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构建思政课、通识教育课、专业课“三管齐下”的全课程思政体系,积极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

(二)铸造精品“大课堂”,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依托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建设。一是将通识类选修课程分为文史经典、哲学智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经济管理、生态环境、艺术审美、教师教育、技能技巧9大模块,构成板块化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二是积极拓展通识教育涉及领域,精心打造文化素质教育“宇宙自然大格局、国际人类大视野、家国民生大情怀、哲学管理大智慧、文化艺术大品味”精品“大课堂”。构建和完善“一个核心、两维坐标”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即以现行的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以横向通识课程体系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现实广度,使学生的思维具有现实的广延性和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性,提升学生的视野、胸襟、协调精神和创新能力;以纵向通识课程体系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历史深度,使学生的思维、视野和胸襟具有历史的涵容性、深沉感与厚重感,尊重历史,传承文化,建立起传统与现代的辩证连续性和统一性。

(三)建设专业核心课程,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学校根据“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新型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及各专业特点,改革专业课程体系,为学生构建“一专多通、一专多能”的创新人才培养知识结构,设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模块,强调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每个专业凝练6~12门凸显专业特点和行业发展趋势的课程,构建有机衔接、相互支撑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实施专业核心课程重点建设,提高核心课程的“含金量”,重新制订课程大纲,更新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及时纳入教材、融入课堂、放入实验室,加强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关注学生学习效果,注重课程体系建设的系统性和综合性、课程建设的衔接性和交叉性。实现专业核心课程精品化,确保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www.xing528.com)

(四)推动课堂革命,改革教学模式

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改革传统的教与学的形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载体,鼓励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以教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倡导教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鼓励教师积极探索“互联网+”、云教学等教育新途径,广泛利用雨课堂、学习通等新媒体、新平台,增加课堂教育教学新渠道,增强师生互动,形成对话、研讨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在互动与讨论中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和团队合作学习,提升课堂学习效果。加强智慧教室建设,推进专业核心课程小班化教学,结合新型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在课程大纲中明确标注每门课程必须包含多种形式的过程性考核,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

(五)强化“金课”建设,丰富课程资源

学校根据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需要,按照“标准引领、项目驱动、重点培育、系统建设”的思路,从开什么课、学哪些内容、如何实施和怎么考核等环节,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大纲、强化课堂教学管理、深化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完善学业评价和课程评价等途径,构建完整的课程育人生态链,加强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社会实践类“金课”、虚拟仿真“金课”五类“金课”建设。以教育部“变轨超车”计划为导向,按照“一建、二引、三用”的工作思路,出台《西南大学在线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一建”即分批启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2016年首批立项建设24门校级在线开放课程,2017年第二批立项建设38门校级在线开放课程,2018年第三批立项建设45门校级在线开放课程;截至 2018年,共有3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3门课程入选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二引”即积极引进优质教学资源,丰富通识教育课程资源,每年引进30门左右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三用”即鼓励教师利用各大慕课平台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引进超星尔雅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征名活动,征得“缙·云@课堂”,每学期组织10余门左右的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

(六)加强教材建设,打造高水平系列教材

加强教材建设,深入实施学校与出版社之间的“战略合作”,建设国家级、重庆市级和校级三级规划教材,突出教材的精品化、协同化、前沿化、特色化建设。以名师领衔教材、国家级和省部级规划教材、优秀再版教材、高水平外文原版教材的建设和修订为重点,打造系列精品教材,促进高质量的教学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助力一流专业和“四新”专业建设。吸纳其他高校教师和行业一线精英参与教材编写,将学科前沿新进展、行业发展新经验、实践改革新举措融入教材内容,促进教材内容与行业发展相对接。以“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为牵引,对标“四新”专业建设要求,改变原有的固化知识体系,融入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相关内容,围绕新农科、新文科、新工科突出教材内容的交叉融合。突出学科专业的特色与优势,鼓励有优势、有特色和有历史传统的学科专业编写教材,将学科优势和专业优势转化为教材优势,引领学科和专业发展。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加强数字教材和融媒体教材建设,鼓励前期建成的慕课教学团队配套建设数字化教材,作为慕课的配套教学资源,以及前期已出版的传统教材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数字化建设。自2011年以来,学校与科学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连续签订了“教育出版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议,建设国家级规划教材12部、重庆市规划教材17部,每年立项校级规划教材100余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