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杂文、中药学与农业典籍-中国文脉第一章

明代杂文、中药学与农业典籍-中国文脉第一章

时间:2023-10-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发动政变。由于拒绝在新皇帝明成祖朱棣朝前为官,方孝孺被朱棣处置,并且被斩首示众。朱棣1403年,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登基。他的篡权导致其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神秘失踪。但被短期降职后,他恢复原职。于是,1555年十月初一,杨继盛在西市被执行死刑,暴尸街头,年仅四十岁。1562年,严嵩被没收家产,削官还乡,无家可归。1564年后,严嵩病逝,终年八十七岁。

明代杂文、中药学与农业典籍-中国文脉第一章

朱元璋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人称乞丐皇帝,因为他早年生活艰难曾以乞讨为生。在推翻元代统治并巩固自己的统治根基后,朱元璋开始关注文学教育领域的发展。明代的科举考试制度进一步完善,并且被沿用到清朝末年。朱元璋在位时曾下令编修过一部《大明律》,变通了司法体例,调整了刑罚,肯定了明初人身地位的变化。他还曾下令编写《徭役黄册》,旨在规范税收制度。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诏任命宋濂与王炜为总裁官,撰修《元史》。宋濂早期曾为太子朱标讲授“五经”。不过,后来他辞官,专攻学术。此后,他被拜为翰林院学士。晚年的宋濂因长孙宋慎牵涉胡惟庸党案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终年七十二岁。除了上述生平事迹,宋濂还编撰过一部语音词典《洪武正韵》。他的文学作品一共编成三册之多。下面这篇文章《秦士录》是宋濂对无视人才的讽刺。宋濂认为无视人才是元代统治的一大弊端:

宋濂

邓弼,秦人也,身长七尺,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

一日,独饮娼楼,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

两生不得已,从之。酒酣,解衣箕踞。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

弼止之曰:“勿走也!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两生遽摘七经数十义扣之,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弼笑曰:“君等伏乎未也?”两生不敢再有问。弼被发跳叫曰:“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此何可哉!君等休矣。”

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方孝孺是一位与宋濂齐名的学者,受到时人敬仰。他曾是明代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的老师。父亲太子朱标死后,建文帝在1398年继承其祖父朱元璋的皇位。随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发动政变。当南京城门被攻破后,建文帝朱允炆消失不见了。有传言说他一身僧侣装扮逃到云南,并且说这一切都是遵照他祖父朱元璋的嘱咐。在外漂流四十载后,朱允炆回到北京的皇宫,过着隐居生活并直到去世。据说,一位宦官记得他左脚上的一颗痣,并且认出他,但这位宦官并没有说出他的身份。由于拒绝在新皇帝明成祖朱棣朝前为官,方孝孺被朱棣处置,并且被斩首示众。他的家人被发配边疆,他所有的著作也被付之一炬。不过,一位忠实的弟子偷偷地保存了方孝孺的小部分作品。多年后,这些作品才面世。下面的引文选自方孝孺的一篇散文《深虑论》,是针对明初的政治形势提出的治国方略

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作者举了诸多历史上各朝衰亡的例子后,接着写道: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朱棣

1403年,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登基。他的篡权导致其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神秘失踪。与几位兄弟相比,朱棣最具政治和军事才能,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他十分重视文学。他曾提议编撰历史上最宏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这项浩大的工程动用了二千一百六十九位学者,花费三年多时间才编纂完成。《永乐大典》的编纂由五位主要负责人统领。在他们下面,明朝政府又安排了二十位次一级负责人。从公元1795年的版本中看到,《永乐大典》共五十万页。成书后,《永乐大典》就没有再版过,因为其成本太昂贵。后世还曾出版过两套不完整的版本,只有两万页,其中一套保存在北京的翰林院中,另一套在明代灭亡时被毁。《永乐大典》不仅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所有作品,还很好地保存了不少可能的遗失之作。其中,六十六部儒家经典、四十一部史书、一百零三部哲学著作和一百七十五部诗集被单独抄出,存放于皇家藏书楼内。

很多知名学者要不是由于《永乐大典》,很可能在历史中默默无闻。这些文人受到后人的尊重和仰慕,因为中国人经学研究置于学问的最高等级,戏剧小说之流只被当作文学的附庸。两者之间还存在大量诗词文集。一方面,这些诗词文集令挑剔的中国评论家从诗歌创作数量方面得到的满足感远胜于这些作品内容本身。另一方面,欧洲读者也对中国文学为数众多的作品深感兴趣。

杨继盛是明代名臣、爱国者。不过,他年轻时很胆小。他先是由于反对与蒙古人在边境互市交易马为自己招惹了麻烦,罪名是威胁国家安全。但被短期降职后,他恢复原职。后来,杨继盛妄图弹劾一位同僚,被称为明朝六大奸臣之一的严嵩。无奈严嵩势力太强大,杨继盛随后被打入大牢。关押三年后,杨继盛被砍去头颅。杨继盛文名不扬,在此提及他的名字全因他妻子呈给皇帝朱厚熜的这封信:(www.xing528.com)

臣夫继盛误闻市井之言,尚狃书生之见,遂发狂论。圣明不即加戮,俾从吏议。两经奏谳,俱荷宽恩。今忽阑入张经疏尾,奉旨处决。臣仰惟圣德,昆虫草木皆欲得所,岂惜一回宸顾,下垂覆盆?倘以罪重,必不可赦,愿即斩臣妾首,以代夫诛。夫虽远御魑魅,必能为疆场效死,以报君父。

杨继盛

严嵩将这封信扣下不奏。于是,1555年十月初一,杨继盛在西市被执行死刑,暴尸街头,年仅四十岁。杨继盛临刑时赋诗说:“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天下人相互涕泣传颂这件事。1562年,严嵩被没收家产,削官还乡,无家可归。1564年后,严嵩病逝,终年八十七岁。他死时,寄食于墓舍,既无棺木下葬,更没人前去吊唁。

沈束与杨继盛有着相似的经历,但他的结局更圆满。由于弹劾严嵩,沈束被革礼科给事一职,并且被下诏狱。直到严嵩倒台,沈束在狱中已经关了十六年。其妻张氏向皇帝朱载垕上书,声泪俱下:

臣夫家有老亲,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寻,朝不计夕。往臣因束无子,为置妾潘氏。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乃相与寄居旅舍,纺织以供夫衣食。岁月积深,凄楚万状。欲归奉舅,则夫之饘粥无资。欲留养夫,则舅又旦暮待尽。辗转思维,进退无策。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赴系,实陛下莫大之德也。

在16世纪的中国,据称宗臣享有一定声望。年轻时,他相貌俊美引人注目,特别是他那双明眸可以点亮火光。后来,他为前述的杨继盛出资下葬。另外,他还曾有力抗击福建的倭寇。当时,他遣人佯装投降,诱倭寇进城,并且在城墙处将倭寇歼灭。下面的内容选自他的信《报刘一丈书》,不少句子带着一丝少年豪气:

宗臣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推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纳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无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许交赞之。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褊衷。以此长不见怡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有命,吾惟守分而已。”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天之与先生者甚厚,亡论长者不欲轻弃之,即天意亦不欲长者之轻弃之也,幸宁心哉!

公元1547年,汪道昆高中进士,少年得志,堪称一帆风顺。汪道昆不但武略超群,是位成功的将领,而且文韬出众,为文简洁有法,作诗风骨俱佳。关于他的著作,有《太函集》一百二十卷,收散文一百零六卷,诗歌一千五百二十首,堪称多产作家,并且在明代文人中占有一席之地。有人如此评论他的作品,文风华丽、辞藻古雅。他的作品收录于《太函集》,并且流传至今。

公元1601年,徐谢完成学业,并且被授予翰林院内的职务。翰林院掌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稿。但徐谢英年早逝,留下不好相处的名声。不过,他高度专注于学术。他曾发誓如果哪天写作可以登峰造极,那么他甚至愿意跳进大海散布他的文稿。他曾写过一篇《旧砚台论》,暴露收集古玩的陋习,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最后介绍两位知名人士。李时珍通过不懈努力,花了二十六年,最终在公元1578年完成《本草纲目》。1596年,这部著作的手稿呈送到当时的皇帝朱翊钧面前,朱翊钧随即命令印刷。《本草纲目》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十六部。序论部分首先列举《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雷公炮炙论》《唐本草》等四十一种本草著作,并且加以简要评介,基本上反映出明代以前本草学发展的概况。另外,《本草纲目》附列引用医书二百七十七种,经史百家著作四百四十种,共计七百一十七种。著名的“以形补形”理论便出自《本草纲目》。这种理论认为可以用动物的五脏六腑治疗人体相应器官的疾病。

利玛窦(左)与徐光启(右)

徐光启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位具有影响力的天主教教徒。公元1597年参加完会试,以及在公元1604年参加完殿试并高中进士后,他与利玛窦在1606年开始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前六卷。1607年春,《几何原本》翻译完毕并刻印刊行。翻译完《几何原本》后,他又根据利玛窦的口述翻译了《测量法义》。徐光启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在编译《崇祯历书》和为改革历法写下的各种疏奏中。1639年,《农政全书》刻版付印,此时徐光启已经去世六年。《农政全书》基本囊括了中国古代汉族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他在天文历法方面的著述相比,从卷帙来看,徐光启的农学著作虽然数量不那样多,但他写作时花费时间之长、用功之勤,实皆有过之而无不及。徐光启曾与天主教传教士们一起合译过不少科学方面的著作。这些传教士编撰过不少富有哲理的宣传册子,方便传教使用。有些宣传册子在旧书店中仍可觅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