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下层民众生活状况探究-《文化史散论》成果

下层民众生活状况探究-《文化史散论》成果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层民众生活状况,概括地说:吃食粗粝,以贵人残羹为美食,衣衫不整,居住草屋,在船上则是“狗洞”。不比较还不显中国下层民众饮食之劣,一对比,连欧洲乞丐都不如,惨到何种程度![42]毫无疑问,下层民众居住的是破旧泥土草房,德国人李希霍芬的访华记录可为斯当东、巴罗佐证。[43]下层民众的生活状况,总起来说是勉强糊口。[44]江南、浙江民众生活比北方要好一点。

下层民众生活状况探究-《文化史散论》成果

下层民众生活状况,概括地说:吃食粗粝,以贵人残羹为美食,衣衫不整,居住草屋,在船上则是“狗洞”。

清朝政府以远远超过需要的高标准供应英国人饮食,他们的残羹剩饭,船夫视为美食佳肴,所以英国人说:纤夫“十分感谢我们赏赐给他们剩余的东西,我们喝(过)的茶叶,他们贪婪索取,烧开后使用。他们的主食包括一点米饭,一些蔬菜和炒过的葱,一天只吃两顿”[27]。巴罗引用荷兰人的话说,“在荷兰,最穷的乞丐都会从医院接受一份整洁的食物”[28]。不比较还不显中国下层民众饮食之劣,一对比,连欧洲乞丐都不如,惨到何种程度!中国人把供给英国人而被他们扔掉的死猪、死鸡当美食捡起来珍藏:在大沽口外,官员供应的食物送到狮子号,有的猪、鸡在途中碰撞死亡,英国人“不屑地把它们弃之入海,但中国人忙着把它们捡起来,洗干净,用盐腌上”[29]。真是可怜啊,捡来的死猪、死鸡还舍不得当时吃,要腌上,大约要等到年节才食用。“可怜的半饥饿的中国人,生活在水上,喜欢吃各种动物肉,甚至腐坏的都吃”[30]。法国人传教士马若瑟(Joseph de Premare,1666—1736)就中国农民的饮食之恶劣,也与欧洲穷人生活对比过,与英国人所述相同,为不使文章拖沓,马若瑟所述情形请阅注释[31]。由于吃食艰难,“吃饭”成了见面话——含有祝愿的意思。巴罗获知,“南方几省的老百姓,打招呼的话是:ya fan,吃过饭了吗?中国老百姓希望享受的最大乐趣就是吃饱饭”[32]。中国人的基本愿望是能够吃饱饭。一般百姓如此,社会上层吃喝不愁,由于吃饱愿望的惯性,追求吃好东西,吃奇珍异兽,比如巴罗说陪同他们游西湖的官员,“对湖里的鳝鱼和准备供应的好吃东西感兴趣,对植物却兴趣索然,无意为花草停留下来”[33]。生活情趣不高,吃饭问题困扰的折射反映。

衣衫褴褛和无行装。斯当东说,英使团在从天津到北京船上的纤夫,“多穿其原有之青布衫,亦有衣服不完,情状至觉可怜者”。返程从北京出发,“乃改用一种红边之制服,头上戴一大帽,有红色之扁平结子,拉纤时自远望之,为状较前整齐多矣”[34]。巴罗也说到纤夫改变着装的事:总督长麟在江南,“碰巧看见半饥半裸的纤夫。也许对他们可怜的样子感到羞愧,也许出自对他们境况的同情,他命令马上给他们发套新衣服。当我们的人员在早晨集中时,我们吃惊地看到纤夫们衣着的大变化,每人都穿上一套镶红边的蓝棉布上衣,一条新的白裤,头戴一顶插羽毛的漂亮高帽子”[35]。斯当东与巴罗所说的改换像样制服的地点不同,但事情是一致的。无疑是官方觉得纤夫衣冠不整在蛮夷面前丢了我大清朝的脸,乃下令给他们发衣装。

水手栖息之惨状——住“狗洞”。水手驾驶英使乘坐的豪华客船,斯当东是这样描述的:“高爽宽大,实为吾英所未见。其顶棚之高,自远望之,几如水面流动之家屋”,内分三大舱,头舱用作安放行李和仆人卧所;中舱,装饰华丽的会客厅;房舱,隔成二三间,为卧室。房舱的后头为厨房,再后面的小舱,“形如狗洞,则舟子之卧所。船上舟子甚多,试问此小小一舱,安足供其寝处,则以中国舟子,咸不必有余地以供其放置行李之用,其所备行李,均驮于身上。日则以之为衣,夜则以为卧具也”[36]。巴罗的记叙相同,说船员的居处“像狗窝一样小。中国水手不需行李间,他的全部衣物都在背上”[37]。这种“狗洞”式舱房矮小,低头弓腰才能进入,赤贫的水手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别无他物,无需有摆放行李的空间。豪华客船上的水手,其饮食,其居处何其惨矣。(www.xing528.com)

陆地的民居——泥土茅屋。斯当东在从大沽口沿白河往天津行船,见两旁房屋甚多,“悉以泥土与草料造成”[38]。巴罗多次描述居民房屋状况,如说“农舍十分破旧,毫无舒服感”[39]。浙江常山县,“渔夫的茅屋”[40]。他概述中国人居住房室的感觉:对“农舍大多破烂、肮脏相当吃惊。破旧的房屋,有的用半烧制的砖,有的用泥土修造,屋顶用稻草或芦苇撘盖,有的茅屋四周有泥墙,或者用粗制的芦苇、高粱杆围起来,其中一般住着两三代人,还喂养牛、猪、鸡和其他家禽[41]。他唯一说到扬州邵伯镇民居较好:“一般是两层房屋,建筑显然不错,用石灰刷白,保持整洁。”[42]毫无疑问,下层民众居住的是破旧泥土草房,德国人李希霍芬的访华记录可为斯当东、巴罗佐证。[43]

下层民众的生活状况,总起来说是勉强糊口。巴罗曾将他经过的所谓“中国人口最多和丰产的省份”直隶、山东、江南、浙江、江西五省中的农民生计作出比较,认为直隶农民最苦。他素描式地写道:“他们的房屋矮小破烂,土地耕作很差……他们的房屋是四面泥墙,屋顶铺芦苇、稻草或高粱杆,房屋外一般都是土墙围绕,或者说结实的高粱杆篱笆屋内用草席分成两间,每间墙上开一小孔通风和进光线。……百姓大多穿蓝棉衣、棉裤,戴草帽,穿草鞋。他们的寝具是芦苇席或竹席,枕头是个圆木头,铺的是皮革,或者用大尾羊毛制成的毡毯,但不是纺织而成,而是像制帽子一样打压出来,有时用填塞毛发或稻草的床垫。主要用具是两三个罐子,几个最粗糙的浴盆,一口大铁锅、一口煎锅,一个可挪动的炉子。桌椅是不需要的,男女都席地而坐。他们就这样围着大铁锅,吃饭时每人手拿一个盆。面黄肌瘦足以说明缺乏营养。食物主要是米饭、粟,或其他谷物,加点葱蒜,有时,作为享受,用哈喇油炒菜,油是各种植物榨出的,如芝麻。”“各种鱼都缺少。”“穷人吃得起不过是猪肉和米饭。”冬天,农民“缺乏燃料、衣服,甚至无庇护所,据说成千上万的人被冻死、饿死”,所以卖儿卖女。[44]江南、浙江民众生活比北方要好一点。扬州“居民的穿着比我们迄今看到的要好”[45]。苏州“城内外无数居民都衣着更好,看上去都更满足和愉快,胜过我们在其他地方所见。他们几乎都穿丝着绸”[46]。虽有程度差异,“从百姓总的情况看,可以得出结论说,尽管勤奋,他们仅勉强能够糊口”[4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