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化与传统的互补-《文化史散论》研究成果

现代化与传统的互补-《文化史散论》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社会重视私德,即个人道德的培养与实践,同时将私德的个人修养同家庭、社会、国家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为了改变这种现实,有学者提出道德规范的必要与作用。现代的仁义,充分说明现代化与传统的互补,传统伦理的积极因素及其生命力。传统社会有反对为富不仁的意识,甚至杀富济贫的暴动,就是富贵者不仁不义所致。当今时或在传媒中出现的仇富观念的议论也是如此。

现代化与传统的互补-《文化史散论》研究成果

所谓互补,就其内容讲,笔者以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义理与功利的辩证关系是重要方面。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新、旧道德各有正负两方面,当代社会出现的问题,像高犯罪率,高患抑郁症率,人成为“经济动物”,唯我的个人主义,类似于“文革”中“造反派脾气”的戾气横流,都与道德的偏差不无关系。传统社会重视私德,即个人道德的培养与实践,同时将私德的个人修养同家庭、社会、国家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的教育重在德育,重在道德培养,家长、老师要以身作则,而现代教育重在专业人才的培养,家庭、学校也有做人教导,但社会的影响力更大,于是更多地关心谋求经济效益,谋取金钱。为了改变这种现实,有学者提出道德规范的必要与作用。古人讲做人“三不朽”,“立德”“立功”,哪一个更重要,传统社会倡导的“立德”与现代社会的“立功”各有价值,但是说到底做人更重要。今人羡慕比尔·盖茨的财富,对他的义行更加仰视,立德尤其令人敬重,此应为古今道德观念的共识。那么道德标准是什么,有学者认为就是“仁义”,更有学者提出“新纲常”的设想,即构建一种从制度正义到个人义务的全面的“共和之德”,与之相应的是新的三纲五常,即民为政纲,义为人纲,生为物纲,天人、族群、(狭义)社会、人人、亲友五种关系,是在当代讲论新仁义。现代的仁义,充分说明现代化与传统的互补,传统伦理的积极因素及其生命力。传统社会有反对为富不仁的意识,甚至杀富济贫的暴动,就是富贵者不仁不义所致。当今时或在传媒中出现的仇富观念的议论也是如此。古也好,今也好,还是仁义的行否问题,不行仁义,社会怎能稳定,甚至付出“自毙”的代价。(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