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石山区乡村振兴: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

大石山区乡村振兴: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立体生态发展的“弄拉模式”的生态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是巨大的。因此,马山“弄拉模式”对推进大石山区乡村振兴,尤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其二,弄拉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关键之一。岩石裸露、水土流失迫切需要林木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为此,弄拉人封山育林,加大林木覆盖率。2017年,包括弄拉在内的马山县接待国内外游客319.5万人次,近三年平均增长25%;旅游总收入22.3亿元,近三年平均增长30%。

大石山区乡村振兴: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

立体生态发展的“弄拉模式”的生态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是巨大的。因此,马山“弄拉模式”对推进大石山区乡村振兴,尤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保护天然的生态资源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

当保护措施。在这项工作中,有两种力量至关重要。其一,政府的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弄拉,村长李义康精通各种中草药药理,在平时农活之余,他常常利用中草药为村民治愈各种疑难杂症,这件事渐渐地传开了。随后,马山县医院、广西药用植物园派出相关人员到弄拉咨询、交流。1982年,政府也组织相关人员到弄拉进行考察,结果在弄拉发现了270多种中草药[35]。随后,政府就公布了一份保护弄拉药材的红头文件:“不要到弄拉生产队所属的山林、坡地砍柴割草、放牧牛羊;不要砍伐林果树木和乱采乱挖药材”[36],从此,弄拉的生态环境就有了制度的保障。其二,弄拉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关键之一。早在20世纪60年代,弄拉人就有了环境保护意识,村民自觉约定“逢砍必种”、派专人巡山,他们还宣传防火理念,这种自觉的村规民约对石漠化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弄拉人保护环境的行动告诉人们,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村民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因此,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只有悉心呵护环境,生态环境才会反哺人类

(二)改造天然的自然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原因

要想治理石漠化,建设美丽乡村,就要改造乡村的生态基础设施。首先,在绿化方面,我们应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岩石裸露、水土流失迫切需要林木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为此,弄拉人封山育林,加大林木覆盖率。其次,在交通方面,我们应修造乡村公路以加强与外界的联系。石漠化地区的石山重重,要将偏僻的石山区与外界沟通,公路的畅通至关重要。只有交通的畅通,才能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再次,在水利方面,我们应改造水利设施来预防自然天灾。石漠化地区地质特殊,长时间不下雨易产生岩溶干旱,但一下雨则涝。为此,我们可以重新设计水利线路和修建水坝以应对恶劣的天气。最后,在能源方面,我们应使用环保节能的新能源。弄拉人善于发现和使用新燃源。在农村,为了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每家每户都要烧柴、烧水,弄拉人就以沼气技术为突破口,改造农民的住房、厨房厕所。这样一来,弄拉村民的生活燃料问题不仅得到了解决,还有效保护了弄拉的天然林木,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三)政府的统筹规划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如何利用弄拉的特殊地形、地势综合发展农业林业、牧业,如何创新思路对石漠化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开发,这是广西乃至西南石漠化治理的关键所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马山县按照国家、自治区有关农业与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围绕黑山羊、里当鸡、桑蚕金银花、旱藕等特色产业,挖掘其产业的文化底蕴,建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文化基地。此外,实施封山育林政策,通过依托绿水青山,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生态养生休闲农业,打造金山银山。目前,马山县形成了每个乡镇都有生态综合示范村和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示范带动模式。例如,在乔老河休闲农业示范区,打造了以“山水映农家,诗画小都百”为主题的小都百综合示范村。在这个示范村里,建设了农业园、百家园、百乐园、百香园、水车园、江亭园,这里已成为环弄拉生态旅游区和休闲农业旅游基地。下一步,政府将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线,以山为文章,着重打造环弄拉生态田园综合体、攀岩小镇,以水为文章,着重打造红水河百里画廊,姑娘江下游休闲农业示范带,实实在在地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四)具有开放、创新的思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

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要发展,都离不开引进来走出去。从弄拉的石漠化治理与振兴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一是要顺应市场经济规律,争取社会各类资本参与到弄拉的可持续发展开发战略中,从而使大石山区的石漠化治理社会化。要做到这点,我们可以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大型旅游企业以及民间投资者,通过参股、租赁承包、特许经营等多种合资合作方式让其参与开发生态旅游,比如加强区域合作,采用资源互享、客源互流、优势互补、市场互兴的措施。2008年底,第一家弄拉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成立,其运作方式便是开发商与村民共同开发、合作经营,弄拉村民从此走上了致富之路。目前,马山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达148个,已形成环弄拉“陆路上的漓江”经典旅游线等12条精品旅游线路。2017年,包括弄拉在内的马山县接待国内外游客319.5万人次,近三年平均增长25%;旅游总收入22.3亿元,近三年平均增长30%。二是要改变乡村原有的单一的耕种模式,对生产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创新,综合发展以林为主、林果结合、套种药材的耕种方式。三是要保持思维的开放与创新。思维转变不仅要渗透到生产模式以及经济发展模式之中,还要渗透到人的实际生活当中。弄拉人运用互联网思维,谋划特色(休闲)农业发展。一方面,他们借助网络营销、网上预订和网上支付电商平台,推介休闲农业,销售黑山羊、金银花、旱藕粉等特色农产品。另一方面,他们借助各种节会品牌,发展休闲农业。他们通过中国—东盟山地马拉松系列赛(马山站)赛事、文化旅游美食节和月月生态旅游活动等节会活动,不断扩大马山“弄拉模式”的影响力,树立了休闲农业品牌形象。

总之,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大石山区石漠化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乡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乡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注释】

[1]黄凯旋.我国生态乡村建设研究——以广西恭城县生态乡村建设为例[D].南宁:广西大学,2017.

[2]梁超然.恭城模式[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157.

[3]罗知颂.生态扶贫开发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广西恭城模式及其演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43.

[4]同①。

[5]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1.

[6]唐庆林,庞铁坚.坚持走生态和谐的新农村建设之路——恭城瑶族自治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与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6(3):113-116.

[7]梁超然.恭城模式[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152.

[8]梁超然.恭城模式[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161.

[9]尹小剑,刘川.论生态经济的“引擎”——生态工业——对广西恭城县生态工业发展的个案分析[J].生态经济,2004(11):99-101,104.

[10]何林.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237.

[11]同上。

[12]林云.广西恭城创新生态农业发展思路[J].农村实用技术,2008(7):6.

[13]甘福定,邓民军,李金怀,等.恭城县农村沼气“全托管”服务模式及运行效果[J].现代农业科技,2014(17):232-233.(www.xing528.com)

[14]盘科学,赵泽军,何久楠.恭城农民专业合作社显神通[N].桂林日报,2016-05-19(5).

[15]俸晓锦,徐枞巍.广西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共享式发展模式研究——以“恭城模式”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13(11):31-36.

[16]中共恭城瑶族自治县委员会,恭城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强化生态立县理念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恭城瑶族自治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城镇建设,2015(11):40-51.

[17]周文俊,梁辉,孟柯汝.恭城:一个月实现旅游总消费近2.2亿元[N].桂林日报,2016-11-30(5).

[18]黄枝君.恭城瑶族自治县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6-08-30).http://www.gongcheng.gov.cn/zwgk/jcxx/zfgzbg/201801/t20180105_1217511.html.

[19]黄枝君.恭城瑶族自治县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8-03-14).http://www.gongcheng.gov.cn/zwgk/jcxx/zfgzbg/201803/t20180314_1217513.html.

[20]刘华新,谢振华.广西恭城坚守“生态立县”30余年——11任县委书记一根接力棒[N].人民日报,2017-02-10(16).

[21]黄枝君.恭城瑶族自治县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6-08-30).http://www.gongcheng.gov.cn/zwgk/jcxx/zfgzbg/201801/t20180105_1217511.html.

[22]黄凯旋.我国生态乡村建设研究——以广西恭城县生态乡村建设为例[D].南宁:广西大学,2017.

[23]李兵.构建环弄拉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的战略思考[N].南宁日报,2013-08-26(5).

[24]蒋忠诚.广西弄拉峰丛石山生态重建经验及生态农业结构优化[J].广西科学,2001(4):308-312.

[25]粟雄飞,尹文嘉,甘日栋.广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范例探讨——以广西马山县“弄拉模式”为例[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0,12(6):51-54.

[26]唐广生.大旱之年无旱象中国石漠化治理冒出的“弄拉模式”[N].广西日报,2010-05-13.

[27]陈金钊.“法治改革观”及其意义——十八大以来法治思维的重大变化[J].法学评论,2014(6):1-11.

[28]吴孔运,蒋忠诚,邓新辉,等.喀斯特石山区次生林恢复后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弄拉国家药物自然保护区为例[J].中国农业生态学报,2008(4):1011-1014.

[29]李兵.构建环弄拉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的战略思考[N].南宁日报,2013-08-26(5).

[30]粟雄飞,尹文嘉,甘日栋.广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范例探讨——以广西马山县“弄拉模式”为例[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0,12(6):51-54.

[31]蒋忠诚.广西弄拉峰丛石山生态重建经验及生态农业结构优化[J].广西科学,2001(4):308-312.

[32]曾令锋,罗成,黎树式,等.广西喀斯特峰丛区土地利用生态—生产优化结构及其效益分析——以广西马山县弄拉屯为例[C].//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2004:482-489.

[33]李兵.构建环弄拉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的战略思考[N].南宁日报,2013-08-26(5).

[34]李兵.构建环弄拉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的战略思考[N].南宁日报,2013-08-26(5).

[35]蒋忠诚.广西弄拉峰丛石山生态重建经验及生态农业结构优化[J].广西科学,2001(4):308-312.

[36]林岚.弄拉,得益于四十年前那场水源林“保卫战”[J].人与生物圈,2009(5):54-6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