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巴山区乡村振兴论坛:概况及观点综述

秦巴山区乡村振兴论坛:概况及观点综述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坛旨在集思广益、探讨交流,为山地区域乡村振兴提供新思维、新理念、新思路,尤其是为秦巴山区乡村振兴献计献策。会议收到交流论文72篇,涉及秦巴山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及乡村振兴保障条件等六大板块。在论坛闭幕式上,重庆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邓正琦教授从论坛召开背景、筹备组织情况、会议研讨问题、未来研究展望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秦巴山区乡村振兴论坛:概况及观点综述

邓正琦

一、论坛背景及概况

为深入理解、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确立的乡村振兴战略,科学探索、前瞻性研究符合山地区域实际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2018年10月22—24日,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社科联和中共城口县委、县人民政府,在秦巴山腹地、川陕革命老区——城口县成功举办了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研究“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路径的山地区域乡村振兴秦巴山论坛。论坛旨在集思广益、探讨交流,为山地区域乡村振兴提供新思维、新理念、新思路,尤其是为秦巴山区乡村振兴献计献策。论坛参会单位45家,参会代表156名,分别来自高校、党校和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和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长期奋战在扶贫开发、乡村振兴一线的各级领导、机关干部和企业家会议收到交流论文72篇,涉及秦巴山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及乡村振兴保障条件等六大板块。

论坛开幕式由重庆师范大学副校长董景荣教授主持,主办方致辞的有城口县黄宗林县长、重庆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曾礼教授、重庆市社科联理论研究室王黎明主任,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强调论坛召开的目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在论坛主旨演讲中,著名专家、学者中国农业大学柯炳生教授、重庆工商大学王崇举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温铁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于法稳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刘明教授、重庆师范大学罗兹柏教授和牟映雪教授,分别做了重要主题报告。在论坛交流会上,论文一等奖、二等奖获得者和其他专家、学者围绕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探讨交流。在论坛闭幕式上,重庆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邓正琦教授从论坛召开背景、筹备组织情况、会议研讨问题、未来研究展望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会专家学者纷纷表示,此次论坛主题鲜明、内容集中、研讨深入,是一次务实、高效、成功的论坛。

二、论坛主要学术观点综述

根据论坛主题报告、提交论文和各位代表发言,现将本次论坛的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1.山地区域乡村产业振兴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国农业大学柯炳生教授〔1〕在“用创新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报告中认为山地区域乡村振兴的目标是解决“三农”问题,而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必须实施政策、技术、组织和业态四方面创新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政策创新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直接动力,应通过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农地政策创新和支农惠农政策创新,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组织创新是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关键,应通过经营权流转、新型农业合作社、农村技术协会、公司+农户+基地、土地托管、三变改革等创新,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技术创新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根本动力,应通过生物技术、机械装备技术、信息技术、储藏加工运输技术等创新,促进增产、提质、节本和保护生态。业态创新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动力,应通过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业态创新,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三产融合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重庆师范大学姜锋博士深入分析了目前秦巴山区存在的“虹吸效应”引起的生产要素持续外流现象,劳动差别与资本占有差别导致的经济发展鸿沟,产业同构与产品同质造成的各区县之间的恶性竞争等问题后认为,秦巴山区渝、川、陕、鄂四省交界地区各区县,应加快协议分工与协作,错位选择和发展最具比较优势的山地特色产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余培发研究员认为乡村振兴产业必须先行,而产业先行应突出地方特色,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应依托城市需求,发展休闲农业和生态特色旅游业;应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创新,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应加快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搞好产品市场营销等。

2.山地区域特色产业选择与培育的探讨

重庆师范大学邓正琦教授在阐述秦巴山区以自然资源禀赋优势为基础,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因地制宜和比较优势原则,选择和培育山地特色产业后,重点分析了山地特色产业存在的农业经营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品牌农产品数量少、资源优势难以显现,农业产业链窄短、农业综合效益低等问题,并相应提出了推动产业振兴的措施。陕西省中共岚皋县委农工部王道志、苏世广,根据秦巴山片区基础资源雷同、民俗文化相近、生态优势明显等特征,建议秦巴山区三省一市交界各县突破行政区划壁垒,加强横向联系,共谋产业发展。在布局上,以大区域为格局,共建特色林果基地,打造绿色优质杂粮生产带,做强地道中药材,连接生态旅游各节点;在交通物流上,共建互联互通铁路公路干线,县乡镇之间开辟物流通道;

在信息共享上,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智库决策、舆论上,加强交流,共同发声,争取高层关注,以获得更多特色产业发展政策和项目支持。重庆巫山县农业委员会文双全、夏国情等从巫山脆李产业选择与发展的成功实践中,总结出在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占优、区位条件不占优、耕地生产水平不占优、农村人才年龄结构不占优等诸多不利因素背景下,发展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必须高效整合行政资源,持续保持投入强度;紧扣特色推出拳头产业,形成全产业链思路;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产业发展自身动能等重要经验。重庆巫山县委党校孔云峰教授认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把自然环境、农耕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入传统旅游业中,丰富了全域旅游的内涵,成为全域旅游的支撑,是山地区域实现农业多功能、高效益的新型产业,应重点加以培育。

3.山地区域人才振兴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重庆师范大学牟映雪教授〔2〕在“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教师生存及教师培训现状调查”报告中认为,秦巴山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人才振兴的基础是教育人才振兴,而目前秦巴山区农村教师生存状况不容乐观、职业培训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提出了从“针对性、效益性、整合性”原则出发,建构以农村教师为中心、学校为基点、培训机构为载体、政府为主导的“四位一体”精准培训模式。重庆师范大学胡之骐副教授以城口县中小学教研员缺失问题为例,阐述了中小学教研员在边远地区教育发展的课程领导者、政策执行者的桥梁作用,分析了城口县中小学教研员存在的考核与师资的结构性缺编、特定选拔标准与片面的教研成果、政策导向与人才引进单位的矛盾、校长管理理念与学科失衡等问题,建议采用选聘标准严格、责权利结合的“兼职教研员”模式,缓解中小学专职教研员缺失问题。重庆石柱县委党校欧小蓉副教授分析了秦巴山区影响基层年轻干部干事创业活力的外部因素和自身因素,相应提出激发其活力的建议:建立后备干部储蓄制度、待遇向基层倾斜,建立工作清单与红黑名单制度、实行犯错纠错机制,鼓励年轻干部积极创业、拓展用武之地,“牵线搭桥”,丰富年轻干部业余生活;教育年轻干部准确定位、坚定信念和选择,引导年轻干部自我修炼、和谐人际关系,给年轻干部“充电”,合理授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重庆城口县委党校校委陈学彬在分析边远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外流的原因后,提出了合理引导边远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回流的建议:强基础,缩小城乡差距;兴产业,一方水土养好一方人;建机制,激励外出人员返乡创业;促就业,务工就在家门口。

4.山地区域乡村文化振兴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重庆师范大学罗兹柏教授〔3〕在“乡愁文化引领的乡村旅游有效供给”报告中认为,乡愁是你离开后永远会想念的地方,乡愁的“根”是中华文化;乡愁文化是最具地域个性根基的旅游魅力文化,具有重要的乡村旅游意义;旅游是对生活魅力、生活美学的体验追求,文化创意是对旅游魅力体验的最大开创与引导空间。他在总结旅游开发成功经验即依托中华文化与多元文化背景,充分发掘故事、演绎故事,重视导览系统后,建议把记住乡愁(乡土情结牵引)、文化自信(核心价值提炼)、讲好故事(文化体验沟通)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指导思想。重庆石柱县委党校谭玲惠副教授认为乡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标志,乡村振兴需要内外兼修,文化传承则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需留住“形”守住“魂”吸引“人”,真正让乡愁留下来。她总结了石柱县冷水镇在实践中探索出的把“留住乡愁”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以“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方式展示乡愁文化;做到“三不”即不拆大建,不套用城市建设标准,不统一建设模式;创新方式还原民俗文化、节庆文化,再现乡愁文脉;以生态旅游为支点,在融景生情中勾勒起乡愁文化。重庆石柱县委党校罗丽莎认为城口县乡村文化资源丰富,以乡村文化的开发和保护为基点,促进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必将达到双赢的效果,建议城口县加大对乡村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建立健全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景点景区,创新乡村文化与旅游联合宣传推介模式,大力培养本土乡村文化旅游服务人才,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发展。

5.山地区域乡村生态振兴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于法稳研究员〔4〕在“乡村生态振兴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报告中认为,乡村生态振兴由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环境改善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三部分构成,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环境养护绿水青山、做优产业转化绿水青山、惠及民生共享绿水青山”的建议。具体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生产环境改善情况及面临的严峻形势,并相应地提出“化肥减量化、农药及包装物回收利用、废弃塑料薄膜及回收利用、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等”建议;具体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以及厕所革命等人居环境治理情况,并相应地提出“户分类、村收集、县处理、镇转动、垃圾填埋和焚烧发电,村容、村貌整治,农村户厕改造等”建议。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王梦雨、左金隆副教授在分析湖北省十堰市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SWOT后,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走国土开发与保护并重道路;坚持生态优先,加强环境治理保护;坚持资源节约与保护,不断增强资源保障能力;构建生态文化体系,提高民众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度等建议。重庆巫山县委党校雷兆玉教授分析了乡村旅游振兴中生态人格的重要性,认为生态人格是通过人们在乡村旅游活动中对生态理念和规则的遵守形成良好生命状态,所体现出的优良的自然、社会、人生和法治等价值观。针对目前乡村旅游活动中存在的对乡村生态的伤害,提出了实现思想革命、坚持政府责任、加强法治建设、制定经济政策、加强民众教化等培育生态人格的建议。

6.山地区域乡村组织振兴理论与实践的探讨(www.xing528.com)

中国人民大学温铁军教授〔5〕在“生态化知识体系与社会化乡村振兴”报告中认为,秦巴山区可以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模式实现生态产业化。“三变”模式的第一步是一级市场安排,即把村内资源转化成以股权计量的财产关系,村民变成股民,村集体综合性运用村内的资源性资产;第二步是二级市场建设,即以村集体作为资产管理公司对外进行二级市场投资,吸引外资形成的收益由村集体分配;第三步是活跃三级市场,一级市场定价、二级市场交易后的生态要素,在产权交易所设立交易版块,从而实现生态资源价值化。重庆城口县委党校谢正娟总结了城口“三变”改革的特点:搭建“变”的平台,确保有渠道有载体;配套“变”的机制,细化改革措施;创新“变”的思路,释放改革发展活力。重庆师范大学冉亚清教授提出了“三变”改革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的建议:夯实“变”的基础,建立集体资产监管平台和运营机制,提高参与积极性;创新“变”的思路,防控“变”的风险,优选产业发展方向;激发“变”的合力,为壮大集体经济提供人才支撑。重庆云阳县委党校王群英分析乡村法治秩序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抓关键人群,发挥其关键作用;抓阵地建设,增强法治的渗透力;抓活动载体,增强普法教育的吸引力;抓依法维权,增强乡村公民的法治信仰;抓体制机制,构建乡村治理的善治格局。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委党校石萍萍从安康市鼓楼社区治理实践中,总结出社区有效治理措施:加强基层党建,以党建统领各方治理力量;完善“三治融合”,以科学机制优化治理结构;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增强治理能力;推进社区网络建设,以手段智能化助推治理现代化。

7.山地区域乡村振兴保障条件的探讨

重庆工商大学王崇举教授〔6〕在“长期坚持,系统施策,做好秦巴山区生态扶贫工作”报告中,分析了秦巴山区面临的山岭重叠、土壤贫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低下等先天性特殊困难,认为乡村振兴应抓好三方面基础工作:一是重点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和城乡道路网络建设,提高交通通达度和信息传达速度,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二是时刻瞄准青山绿水的生态产业,发展有特色的生态农产品和生态休闲旅游,并推动两者联动发展;三是持续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和生活品质、培育自我发展基础能力,为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支撑条件。陕西师范大学刘明教授〔7〕在“生产方式转变、诱制性变迁与农村金融改革”报告中,分析了秦巴山区农村金融支持产业发展遇到的难以发现自身的发展机会;交通闭塞导致当地资源、资金、人力等要素难以推进经济发展;农村金融体制及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和经营理念,不能充分适应农户对新生代资金与金融服务的要求等难点后,提出了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建议:国家应创新政策,鼓励农村精英阶层以及国外金融机构贫困地区开办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通过树立良好的信用触发机制,激发农村信用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小社区金融机构的力量,创新金融工具,让农村资产转化为资金和收益。重庆秀山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田玲认为秦巴山区应该借鉴成功山地区县经验与立足本地实际,将农村电商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制定电商发展规划,借力电商帮助贫困村、贫困户树立脱贫之志,掌握脱贫之技,实现脱贫致富,促进乡村振兴。

三、论坛特点

山地区域乡村振兴秦巴山论坛是在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举行的首次学术研究会,具有三大特点:

一是会议主题鲜明,区域特色突出。论坛以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走好“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之路为主题,突出生态产业兴旺在秦巴山区乡村振兴中的关键引领作用。强调自然条件恶劣、地形地貌复杂、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的山地区域,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谋划乡村振兴战略。

二是研讨内容广泛,实现了跨学科交流。乡村振兴包括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五方面振兴,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生态环境、地理旅游、历史文化、组织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特邀7位各学科著名专家、学者做大会主题报告,参会代表不仅有高校、党校、社科院所的理论工作者,还有长期奋战在扶贫开发、乡村振兴一线的基层政府及职能部门领导、企事业单位干部和企业家,大家相互交流、博采众长,真正实现了跨学科的充分交流。

三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成效明显。与会代表以党的十九大制定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或实践工作优势,针对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各县市区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提出的许多对策建议,对于推动国家对秦巴山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关注和支持,对于吸引社会各界支持秦巴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2019年6月

〔1〕柯炳生,男,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村经济政策研究著名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农业农村部软科学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2〕牟映雪,女,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重庆市第二届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市幼儿教育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学前教育评估委员会副主任。

〔3〕罗兹柏,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知名旅游经济研究专家,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市旅游经济发展高级顾问,曾任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院长。

〔4〕于法稳,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知名生态学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环境与生态经济研究室主任、生态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5〕温铁军,男,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三农”问题著名专家,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中国农村经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6〕王崇举,男,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区域经济学研究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曾任重庆工商大学校长,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

〔7〕刘明,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知名金融学研究专家,陕西师范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陕西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