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武术奠基康勇人生,古今笔下江湖传世经典

传统武术奠基康勇人生,古今笔下江湖传世经典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古至今,不知多少华夏儿女沉醉于这笔墨下恩怨情仇交织的江湖世界,倾心于用文字塑造的一个个武艺高强、道德高尚的武侠形象,幻想自己有朝一日携江湖好友一同“倚剑听风雨,仗剑走天涯”。到了近代,以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等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家的崛起,让武侠小说进入了创作高潮,留下了不少佳作,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现在。在作者笔下的武侠世界里,武功秘籍能造就不少武林神话,也能闹得江湖血雨腥风。

传统武术奠基康勇人生,古今笔下江湖传世经典

(一)中国武侠小说发展简述

武侠小说是中国旧通俗小说的一种重要类型,多以侠客和义士为主人公,描写他们身怀绝技、见义勇为和叛逆造反行为,广义上是指传统武侠、浪子异侠、历史武侠、谐趣武侠。1979年8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英国伯明翰开会时巧遇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先生。华老对梁羽生的作品赞赏有加,将武侠小说称作“成年人的童话”。从古至今,不知多少华夏儿女沉醉于这笔墨下恩怨情仇交织的江湖世界,倾心于用文字塑造的一个个武艺高强、道德高尚的武侠形象,幻想自己有朝一日携江湖好友一同“倚剑听风雨,仗剑走天涯”。

1.武侠文化的起源

武侠小说的文学源头有两种说法,一是汉初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游侠、刺客列传,出现了对“侠”最早的历史记载,讲述了先秦时期出现的一些在某种观念支配下,凭借个人武技为人效命、以武技谋生或寻求晋升之人。这些人往往为了承诺或心中的道义抛弃自己的生命,无视法令行事。历史上有名典故“荆轲秦王”中,荆轲受燕国太子丹的重托去刺杀秦王嬴政,最后刺杀失败,死在了秦国宫殿。荆轲虽然没有完成任务,但他的一诺千金、慷慨赴义的侠义事迹备受后世的赞扬。二是魏晋六朝间盛行的“杂记体”神异、志怪小说,它是以记述鬼神怪异之事为主要内容,包括神仙鬼怪、天材地宝、特殊宝物佛法灵异等,也有野史逸闻、民间传说等。从古至今,人们都对鬼神保持敬畏之心,也对鬼神形象有着各种各样的幻想。因此鬼神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也成了古代哲学的一部分。这其实是人们对自身思考的结果,现实生活中的苦难挫折让他们追求一些超自然的东西,比如武艺、神剑、宝物等以求改变现状、获得重生。而这些东西在后来的武侠小说中同样是屡见不鲜,成为武侠小说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

2.武侠小说的发展

到了唐朝时期,武侠小说伴随着“唐传奇”正式出现。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远继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近承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说,是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逸事的小说体式[8]。唐朝涌现出一批描写侠客及其侠义行为的传奇作品,内容涉及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快意恩仇、安邦定国等方面,在作品中突出侠客人格的坚韧刚毅和卓尔不群,武功的出神入化,功业的惊世骇俗,由此展现出一种放荡不羁的生命情调[9]。这类代表作有《红线》《聂隐娘》《昆仑奴》《虬髯客》等。

宋元时期出现话本,它是宋元时代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话本多以白话的形式进行创作,更加亲近平民老百姓,成为中下层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式样,武侠这个题材也出现了大量话本形式的作品。到了明清时期,创作出了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两部武侠小说作品,一个是《水浒传》,被列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一个是《三侠五义》,是中国第一部具有真正意义的长篇武侠小说,对中国后世武侠小说乃至文学艺术影响深远,称得上是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由此掀起了各类武侠题材文学作品的创作高潮。

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各种思想流派开始蓬勃发展,文学作品也呈现不同的风格特点,武侠小说也顺着时代的潮流繁荣发展。这一阶段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武侠小说作家和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从民国初年到20世纪20年代初,这一时期鲜有大影响力的佳作,直到1923年,向恺然的《江湖奇侠传》出版,才标志着以“武侠”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武侠小说,正式登上文坛,并迅速走红。在20世纪30年代后,最有名的武侠小说家便有北派五大家:还珠楼主(李寿民)、宫白羽、郑证因、朱贞木和王度庐。

到了近代,以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等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家的崛起,让武侠小说进入了创作高潮,留下了不少佳作,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现在。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对他们的武侠小说爱不释手,仍然能看到根据他们的武侠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然而,随着这批老作家们的隐退和离世,再加上在网络发达的今天,网络小说和玄幻修真题材的出现,武侠小说逐渐走向没落。

(二)真实存在的“武功秘籍”

武功秘籍是武侠小说当中的必备元素。在作者笔下的武侠世界里,武功秘籍能造就不少武林神话,也能闹得江湖血雨腥风。不仅武林人士对其趋之若鹜,就连笔外的读者们也羡慕不已。然而,武侠小说毕竟是文学艺术的创作,这些武功秘籍自然是作者精心虚构出来的产物。不过,从古至今漫长的五千年岁月里的确有一些真实存在的“武功秘籍”,即武术著作。虽然没有小说描写的那般神乎其神,但确实是古人们智慧的结晶,凝聚着他们对武技、武道的追求和探索。

1.《汉书·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是汉代时期编撰的书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汉书·艺文志》“兵书”类的“兵技巧”部分中介绍了武术,记有《手搏》六篇、《剑道》三十八篇等。这些都是中国最早的武术著作。虽然都已亡佚,但可看出中国早在汉代,拳术、剑术等武术技巧就已用文字留传下来[10]

2.《武编》《纪效新书》《剑经》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武术发展的繁荣时期,不仅各种拳种数量增多、门派林立,大量与武术有关的著作也相继问世。《武编》是明代著名军事家、武术家唐顺之所编纂的一部兵书,前集六卷,后集四卷,前集中有关于牌、射、拳、枪、刀、剑、锏等武艺方面的内容十二篇[11],其中还记述了身体的训练方法、运用五行原理阐述枪技的用法等珍贵资料。

《纪效新书》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所撰写的军事著作,其中戚继光总结了自己与倭寇作战的经验,把实地训练士兵的条目汇编成册,在难懂的地方加上图解,使得军官和士兵们都容易理解,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兵书[12]。这本兵书里除了记载行兵打仗的经验之道,还记载了拳术理论,在《纪效新书》第十四篇《拳经捷要篇》中专论拳术。《拳经捷要篇》实是《拳经》的自序,介绍他所创编的“三十二势”拳路的基本原理。“三十二势”拳路是戚继光集百家之长所创编而成,并为每一势配上歌诀,绘制相应人物的动作图谱。这种记录的形式与武侠小说里的武功秘籍别无二致。

与戚继光身处同一年代的抗倭名将俞大猷也是一名骁勇善战的武将,在武学方面颇有研究,尤其擅长棍法。俞大猷著有《剑经》一书,戚继光对其赞赏有加,并收录于《纪效新书》当中。有趣的是,《剑经》并非是像它的名字一样讲与剑有关的内容,它实际上是一部讲解棍法和长兵运用的专著。俞大猷结合自己的经验在《剑经》中详尽地阐述了棍法的原理以及各种实战技击方法,揭示了棍法的奥妙与真谛,具有很高的实战价值。

3.《耕余剩技》

《耕余剩技》是明末著名武术家程宗猷编著的一部武术著作。程宗猷是名门望族的子弟,受家庭氛围的影响,自幼习文练武。为了提高自己的武技,常常远游各地拜名师学艺,从浙江刘云峰、河南李克复、嵩山少林寺分别习得刀法、枪法、棍法,后来根据所学内容写出了《单刀法选》《长枪法选》《少林棍法阐宗》,并总结自己习练的心得体会著成《蹶张心法》,而这四本书构成了《耕余剩技》。《耕余剩技》的问世,成为继戚继光《纪效新书》之后,又一部较为完备的武术专著,对后世的武术发展影响极大。其中的《长枪法选》,更成为研究少林枪法的宝贵资料。(www.xing528.com)

除了上述介绍的武术经典著作外,还有《陈氏太极拳图说》《拳经拳法备要》《兵仗记》《太极拳经》等优秀的武术著作,这些作品成了武术追溯过去的历史依据,也成了武术未来发展的基石。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习武者而言,这些经典的武术古籍无异于“武功秘籍”。他们能从古人的思想中汲取智慧,推陈出新,继往开来,推动武术在新时代的发展。

(三)多彩的“侠”文化

“武侠”二字,从字面上来讲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代表暴力手段的“武”,另一个是代表精神符号的“侠”。武侠小说充分地将“武”和“侠”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武功高强、行侠仗义的武侠。人们对武侠小说的热爱一般始于对“武”的精彩描写,最后陷于“侠”的精神内核。在历史上,侠是真实存在的特殊群体。他们有的隐匿于江湖之远,有的身居于庙堂之高;有的身怀绝技,有的却手无缚鸡之力。但他们始终遵从于自己心中的正义,在呼天不灵时替天行道,在叫地不应时代地执法。因此,不少文人墨客们对侠不吝赞扬。唐代诗仙李白就曾写下《侠客行》一诗,其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写出了侠的高超武艺,随后“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写出了侠淡泊名利的高尚节操。全诗字里行间里都表达出他对侠的倾慕之情。

“侠”这个字最早出现在《韩非子·五蠹》中:“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作为法家代表的韩非子对儒和侠极其厌恶,他认为侠就是违法乱纪、崇尚武力解决问题的暴民,这有碍于他推行法家思想。所以“侠”的概念在诞生之初是带有贬义的,被认为是一类有可能会扰乱社会秩序的群体,注定会受到统治者的打压。

侠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很多的转变,最开始出现在底层的平民百姓,凭借着自身的技勇去挑战朝廷官府的权威,为了心中的信念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例如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了荆轲刺秦王、专诸刺王僚、聂政刺王傀、豫让刺赵襄子的事迹。这些在现在看起来有些愚蠢的刺杀行为却备受古人的推崇,并把这些赫赫有名的刺客列为侠士的范围。正因如此,很多人认为最初的侠客都是脱胎于春秋战国时的刺客。

秦始皇大一统建立秦朝时,面临的是昔日六国人民的不满,面临的是各路侠客的不服气。为了稳定社会,嬴政偏爱法家,也大规模地实行了压制措施,烧典籍、缴兵器,在思想上和武力上同时进行压制。但侠的精神却没有在这种高压之下渐渐销声匿迹,他们依旧践行着侠道,为自己心中的正义而不惜代价。失败和成功都有可能,失败之人,就回到江湖中做一个游侠。于是,汉朝初期,出现了游侠的身影。司马迁认为,游侠是凭借一己之力来除暴安良、锄强扶弱,侠士应该具有行侠仗义、舍己为人的行为与诚信、谦虚的美德。他肯定了侠义是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核心,也是我国从古至今的传统美德。

东汉末年,战火又一次燃起。那些有名望且有抱负的游侠已不再满足于只在民间行侠仗义,他们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于是他们开始结交权贵和地方势力,壮大自己的团队和名声,形成了一种叫帮派的团体,我们把这种团体称为豪侠。豪侠是以游侠演变而来的。游侠称“豪”,正在于他们广结宾客,通过尽力维护交游圈中人的利益来获得对方的拥戴与效力,以形成强大的社会集团势力。由此,“游侠”一跃而变身为“豪侠”,称谓改变的背后正是其社会性质和地位的巨大变化。然而,这一转变也导致了其古典游侠品格的淡化以及豪暴侵凌倾向的形成,成为豪侠日后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3]

侠客在唐朝,于历史重要事件中的身影淡了下来,汉朝时的豪侠大多也都跻身朝堂,少数游侠还在江湖中漂泊走动,在和平的年代里行侠仗义,留下了一段段传奇被人记载于书中。唐朝的侠客,被称为剑侠,这些剑侠的形象也是后世武侠小说中最初的形象。侠文化的发展,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儒侠”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他们并不是江湖草莽,而是士。此时的侠客精神已深刻地渗透进士人的道德意识中,不再是当年东汉一代侠风的局部影响所能比。唐宋以来,无数的知名儒生都带着一股侠气,他们渴望做官,渴望以自身的能力,平天下之不平事。

明清是中央集权制发展到鼎盛的时期,却也是思想逐渐变得故步自封的时期,侠客的身影在这时也逐渐变得落寞起来。几番较量后,侠义精神衰微下来,英雄主义消失殆尽,侠客真成了“以武乱禁”之人,是当权者不能容忍的存在,把侠视作破坏统治的乱臣贼子进行无情打压。至此,侠退出了历史舞台。后世之人通过武侠小说的创作让侠再次焕发生机,成为许多人羡慕追捧的武侠,但艺术加工之后的武侠早已不复当年的真实面貌。

如今侠客的时代早已过去,我们早已剪去了飘逸的长发,脱下了长衫,藏起了兵刃,以新时代人的全新姿态生活在这片拥有五千年历史底蕴的广袤土地上,身上再也没有古老侠客的痕迹,但侠客精神早已烙印于中国人的血液当中。即便我们不以“侠”之名自称,但我们依旧能行侠者之事,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纵使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愿侠客精神永流传。

且行且思?

(一)华山论剑

辩论赛实践:金庸笔下,“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成为小说史上最璀璨的明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传递家国情怀,但武侠小说主要以武力解决纠纷,而人物性格也与现实世界有些偏离,有的言行甚至很古怪,武侠小说的代入感强,因此容易使学生模仿,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

辩题:“古金”笔下的武侠小说作品能不能入选中学选修教材(利与弊)。

(二)佳片赏析与创作

本期推荐:电影《笑傲江湖2 之东方不败》《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碧血剑》。

赏析:结合本节所学知识,分析武侠小说(影视)与现实武艺有何区别。

创作:小组合作,尝试创作一篇短篇武侠小说或导演并拍摄一部简短的武侠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