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自我意识完善途径

大学生自我意识完善途径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个过程中正确认识自我、全面评价自我是自我意识完善的基本原则。事实上,许多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自我拒绝,这可以促使他们不断修正自己,但过度的自我拒绝则是严重低估自我引起的。大学生中与以自我为中心相反的另一心态就是从众。

大学生自我意识完善途径

(一)正确认识自我,全面评价自我

自我意识的完善是一个长时间的自我认识、自我调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正确认识自我、全面评价自我是自我意识完善的基本原则。在正确认识自我、全面评价自我的过程中,大学生应注意克服以下几种趋向:

1.过度的自我接受与过度的自我拒绝

所谓自我接受是指对自己的认可,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合理的自我接受表现在对自己的才能和局限、长处和缺点能客观评价、坦然接受,不过多地抱怨和谴责自己。对自我的合理接受是心理健康的表现。相反,过度自我接受就是过高地估计自我,对自己的肯定评价远远超越自己的实际水平。存有这种过度自我接受心理的大学生往往容易产生盲目乐观情绪,自以为是,不易处理好人际关系。过高评价自己还容易滋生骄傲,对自己提出过高要求,承担无法完成的任务、义务而导致失败。

所谓自我拒绝是指不喜欢自己,不能容忍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否定、抱怨、指责自己。过度的自我拒绝则是严重地、经常地、多方面的自我否定。事实上,许多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自我拒绝,这可以促使他们不断修正自己,但过度的自我拒绝则是严重低估自我引起的。过度自我拒绝的大学生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只看到或夸大自己的不足,感到自己什么都不如他人,处处低人一等,丧失信心,严重的还可能由自我否定发展为自我厌恶甚至走向自我毁灭。过度自我拒绝会压抑人的积极性,限制对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易引起严重的情感损伤和内心冲突,给个人和社会都会带来损失。

2.过强的自尊心与过强的自卑

自尊心和自信心、好胜心、独立感等都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表现。它是要求自己的言行和人格得到尊重,维护自己一定荣誉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大学生一般都较好强、好胜、不甘落后。自尊心强的大学生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克服缺点,取得进步。但过强的自尊心却和骄傲、自大等联系在一起。自尊心过强的大学生缺乏自我批评,而且也不允许别人批评,回避、否认自己的缺点,缺乏自知能力,不能与人和谐相处,容易失败,也容易受伤害。

自卑感是对自己不满、否定的情感,往往是自尊心屡屡受挫的结果。大学校园是人才济济之地,有些人在某些方面曾有自卑的倾向和感受,亦很正常。但有的同学过度自卑,斤斤计较于自己的缺点、不足和失误,结果因自卑而心虚胆怯,遇有挑战性场合就逃避退缩,不敢正视现实。自卑是大学生常见的一种不健康的心理。

3.自我中心和从众心理

大学阶段是人生自我意识发展最强烈的阶段,大学生们往往愿意从自我的角度、标准去认识、评价他人与自己,容易出现自我中心倾向。当这种倾向与某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如个人主义、自私自利思想)和心理特征(过度的自我接受和自尊心)结合时,就会表现为过分的、扭曲的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凡事从自我出发,不能设身处地地进行客观思考。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往往以同学的导师或领袖身份出现,颐指气使,盛气凌人,处事总认为自己对、别人错,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因而他们不易赢得他人的好感和信任,人际关系多不和谐,行为做事难得到他人的帮助,易遭挫折。

大学生中与以自我为中心相反的另一心态就是从众。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过强的从众心理实际上是依赖反应。有过强的从众心理的学生,往往缺乏主见和独立意向,自己不思考或懒于思考,经常会“人云亦云”,遇到问题束手无策,结果导致自主性受阻,创造力受抑制。

4.过分的独立意向与过分的逆反心理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是独立意向。但很多大学生把独立理解为“万事不求人”,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其实,独立并不意味着独来独往、我行我素和不顾社会规范,而是指在感情上、行为上个体能对自己负全部的责任。一个真正成熟的个体是独立的,他对自己负责但不排除接受他人合适的帮助。逆反心理也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产物,其实质是为了寻求独立、寻求自我肯定,保护一个比较脆弱、尚不成熟的自我,这是青年阶段心理发展的必然反映。

逆反心理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表明青年人的反抗精神、独立意识;另一方面,不少人不能确切把握反抗,表现出过分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过分的大学生往往采取非理智的反应方式,在内容上不区分正确与错误、精华与糟粕,一概排除;手段上是简单的拒绝和对抗,情绪成分大。这种心理会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欣然接受自我,恰当评价自我

在正确认识和全面评价自我的基础上,欣然接受自我,恰当评自我是构建完善的自我意识的又一重要内容。因此,要特别注意克服以下几种不良现象:

1.过分追求完美

正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样,“追求完美之心”也是人类健康向上的本能。但不切实际地过分追求完美则容易引起自我适应障碍。大学生过分追求完美表现在对自己持过高的要求,期望自己美无缺,不能容忍自己“不完美”的表现,过分在乎自己“不完美”地方,事事对自己不满意,从而严重影响自己的情绪和自信心。他们对自我十分苛刻,只能接受自己理想中“完美”的自我,不能迁就现实中平凡的、有缺点的自我,这就使得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和适应产生障碍。

2.对自我评价不客观导致对自我现状不满,引起心理失衡

一些大学生不能客观地、恰当评价自己和认识自己,只看到自缺点而忽略自我长处,并且过分关注自我的能力和表现,导致影个体的情绪和兴趣,严重的还阻碍了对自我现状的改善,影响正常学习及对环境的适应。其实,每一名大学生各有其短处,也各有长处,都有能力使自己更加出色,只要自己能悦纳自己的现状,准定位,很好地把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协调起来,就可以成为一个真正强有力的“自我”。

3.受他人期望的影响

大学生追求自主和独立,但他们仍然自觉不自觉地广泛接受着他人的影响,有的还把他人的期望当成自我的一部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为父母、为老师或为他人而学习的学生。对于别人对自己的期望和评价,我们每个人应当有所吸纳,但不能完全受其束缚。对大学生来说,必须明确自己的期望是什么,以及这种期望的来源是否与社会需要相吻合、与自己的需要和能力相吻合等。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认识自己,恰当评价自己,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产生实现期望的强大动力。(www.xing528.com)

(三)有效控制自我,不断超越自我

1.在观察学习中确立肯定的自我认识

肯定的自我认识是指对现实的我认识比较客观、清晰,对理想的自我定位比较现实、积极,既符合社会要求,也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肯定的自我认识的确立是完善自我意识的关键。当一个人产生了基本上是肯定的自我认识和相应的情感体验时,自我认识就会积极地指导他应做什么,怎样做,即进行自觉的自我调控,从而使个体与周围环境、与社会相适应,自我意识也就逐渐完善起来。

肯定的自我认识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自我认识是准确的、肯定的;另一方面对自我情感体验是健康的、向上的。肯定的自我认识可以从以下途径获得:

(1)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认识自己。他人的态度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用来观测自身,尤其是他人带倾向性、经常性的态度,对自我认识很有影响。通过他人的态度可以认识到自己的形象、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自己的品质、自己的心理特征等,并可以从中找到原因所在。例如,如果别人很愿意和自己交往,且在一起学习、工作、娱乐都感到愉快,气氛和谐,就说明自己一定具备某些令人喜欢的品质。相反,如果别人嫌弃、讨厌自己,那就应反省自己了。所以大学生要多留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对他人的羡慕或嫉妒、尊敬或鄙视、信任或怀疑、亲近或疏远要做具体分析。当然,正如镜子有优劣一样,别人的态度所反映出来的自我形象,有时也难免被歪曲夸张。对方的偏爱、成见、缺乏了解等都有可能造成失真,但这毕竟是少数。只要多看几面镜子,全面地观察认识自己,就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自我认识。

(2)通过与他人的行为比较来认识自己。他人的行为亦是认识自己的镜子。自己的品质、能力等在所处群体中的位置是在直接与这个群体的成员进行比较中产生的。一般来说,这种比较往往是按着这样的顺序进行的:同班同学、本系其他专业班级同学、本校其他系的同学、往届的同学、其他院校的同学、同龄的其他青年。有些同学的范围还更大些,如和先进人物比,和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比等。在这种比较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不能专门“以己之长比人之短”,也不能专门“以己之短比人之长”,因为这样做都不能确立正确的自我认识。

(3)通过对自己活动和行为的分析认识自我。自我认识的确立不能完全以他人的评价为根据,还应该通过自己的分析独立完成。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参加各种活动时的动机、态度;在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取得的成效、成果来分析认识自己。例如,可以通过记忆外语单词的速度、准确性、持久性来评价自己的记忆品质;通过在班级、学校的活动或工作中的表现以及完成任务的情况,来确定自己的能力。总之,通过个人一系列的活动和行为总结自己的成败得失。在分析总结的过程中,要把自我认识同别人的评价结合起来,并以此建立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当然,一个人要对自己的活动和行为做出正确的评价是不容易的,因为一个人的心理品质直接影响到自我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例如,经常表现为骄傲自满的人,容易把自己的活动和行为的功效估计过高;有自卑感的人,则常常把自己的活动和行为的功效估计过低。因此,要认清自己心理品质中的积极的特性和消极的特性,并把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比较,然后通过分析得到准确的自我认识。

(4)通过自我观察、自我监督来认识自己。个体在从事各种活动时,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经常出现在头脑中从而被意识到。人的大脑皮层既是一个反映外界事物的具有综合分析的功能组织,又是一个调节自身活动的行为的“指挥部”。以往的行为与各种活动,都可以以记忆痕迹的方式保存在头脑中,甚至对反映过的事物的各种体验也可以在大脑皮层中重新回想起来,从而实现与现实活动和行为的比较,进行自我观察,并通过对自己心理活动和身体状况的体验获得认识和评价。在自我观察中应注意的一点是,要考虑当时自己情绪对观察所带来的影响。一般来说,当人处在安静、愉快的心境时,对自我观察最为有利;当人的心境激动或烦躁时,心理活动处于紧张状态,很难做到认真地、实事求是地自我观察,这时候自我观察得出的结论,往往和自己真正的心理品质不大相符。

在对自己活动和行为的自我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检查和督促,以使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更适应现实的要求,这就是自我监督。通过自我监督进行自我教育,可以有目的地拟定健全自我意识的计划,制定措施,培养和发展自己。

2.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

实践活动是个体运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为了满足需要,实现利益,取得价值,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进行改造的最基本的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学习活动和配合学习活动开展的实验室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群体或个人的课余活动等。这些活动协调统一的开展,是大学生健全自我意识的一条基本途径。

(1)在实践活动中确立正确的自我评价。大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校园里,不接触具体的社会现实。一帆风顺的经历和得到较高社会评价等因素,使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带有片面性和盲目性。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把自己当作活动的主体,就会不断地发现自我意识的不成熟和内心矛盾,并根据实践活动的需要,有目的地实行自我调控、自我教育,不断地调整和充实自我意识的内容,解决自我意识的矛盾,确立正确的自我评价引导自我意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归属感。大学生生活在集体中不论是一个班、一个支部,还是一个宿舍、一个小组,都会产生一种归属感。归属感能使人从心理上产生安全感、满足感和情感寄托。归属感越强,越容易对自己产生健康、恰当、肯定的自我认识。培养归属感的最好途径就是参加集体实践活动。这是因为:

第一,集体实践活动为个体与集体的融合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在实践活动中,个体成为集体中的一个有机成员,集体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每个参与者认识上统一,行为上一致。实践活动的内容要求每个参与者努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实践活动的效果,又可大大鼓舞每个参与者,使每个成员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大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受到别人的鼓励、尊重、关心和爱护,感受到自己同集体融洽、被集体接受的程度。集体的归属感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培养的。

第二,实践活动可以让个体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归属感的特征在于使个体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例如,学习活动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高低,对学习活动调节、影响作用的大小,只有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一个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的发展水平,是通过他学习效果的好坏、学习成绩的优劣、对问题反应的快慢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表现出来的。这样,他可以根据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

第三,实践活动是个体获得自尊心、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实践活动给每个参与者提供一个表现自我的场所。个体在集体活动中可以表现自己的亮点,从而获得他人的赞誉,证明自己的价值,获得价值感,增强自信心。一个充满自信的人,才能在集体中具有较强的主人翁意识,从而真正建立起归属感。

(3)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找到自我与社会的契合点。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是很重要的实践途径。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不成熟性,往往是由于找不到自我与社会的契合点。一个人缺乏社会实践,没有社会经验,认识问题必然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也就会在寻找自我与认识社会方面出现断裂。要解决这个问题,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做,一是有助于处理好“自我设计”与社会需要的关系。“自我设计”是指个体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对自己的发展方向、层次及途径做出战略性的安排。“自我设计”不是随心所欲的,它要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个体要在对自身和社会有足够认识的基础上,才能保证“自我设计”的正确性、可行性。大学生只有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开阔视野,加深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克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主观随意性,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自身条件设计人生目标,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否则,封闭式的“自我设计”必然与社会的要求相差甚远,不仅难于实现,还会带来无数的烦恼。二是有助于处理好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自我价值是自我意识中对自身存在的肯定。自我价值表现在人有自尊、自爱、自信的需要。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增强集体归属感,把个人表现和集体荣誉联系在一起,切身感到集体的团结协作精神是个人价值实现的保证,同时认识到社会现实对知识、对人才的迫切需要,认识到知识只有用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才会获得最高的社会价值。三是社会实践还有助于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与工农接触,能直接体验到工人、农民身上蕴含着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而这正是大学生需要汲取的精神营养。社会实践还能使大学生看到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增强使命感。总之,社会实践能使大学生在正视自我、正视社会的基础上,科学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案例二:小辉的父母都是大学教师,对他一直疼爱有加。他一直快乐的成长着,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在市里的重点学校学习,直至考上大学。然而,由于高考的失误,他虽然进入了大学,却不是梦想中的学校。在接到通知的那一刻,他很绝望,甚至不和其他同学联系,害怕听到同学到名牌大学读书的消息,担心自己的失败成为同学的笑料。

当九月明媚的阳光照在开心的大学新生脸上时,他却丝毫也高兴不起来。虽然进入大学学习,但他心中的结并没有解开。由于盲目的自信,他确信自己的高考成绩超出其他同学八十分,完全有能力胜任大学的学习,因此学习没有了动力,生活没有了目标,他如大海上漂浮的小舟,完全失却了原来的方向,在茫然徘徊中迎来了期末考试,结果收获了不及格的成绩。而他并没有认真反思自己,而是将这一切归咎于没有考取理想的大学,归咎于命运的不公平。第二学期,百无聊赖的他又在网上找到了久违的自信与上进心,开始彻夜上网聊天、打游戏,在游戏中体验虚拟世界的成功。可想而知,第二学期五门功课同时亮起了红灯。

此时,学校向他发出了退学的指令。小辉追悔不已,第一次深深自责。直到此刻,他才发现大学的灯光是那么明亮,校园是那么美丽,而大学生活是如此让人难以割舍……

分析:大学阶段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自我意识确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自我意识趋于稳定、全面、丰富和深刻。但同时由于大学生生活阅历的局限,在发展自我意识的过程中难免有许多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发展以及人际关系等。案例中的小辉正是由于不能正确处理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矛盾,不能采取适当的方法调节自己,导致悲剧的发生。因此,大学生应该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积极悦纳自我,有效地提升和完善自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