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文化建设的多维实验成果

课堂文化建设的多维实验成果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以目标为导向,进行目标、评价、激励机制系列的探索课堂文化重建理应遵循教育的本真意义与培养人的目标,这里要把“目标”看成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分层的。应围绕教育目标、目的与方针的联系和区别,根据课堂文化活动的不同方式与场景,确定其价值取向。“评价”“激励”是课堂文化活动中达成目标的机制,应着力推进过程性、随机性、导向性的评价。聚焦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变革,有助于加速课堂文化重建。

课堂文化建设的多维实验成果

(一)以课程文化为基础,进行课程、教材、方法系列的探索

构建一种课堂文化场域中“知识与人相遇”的知识环境,要处理好“知识与精神自由”“知识与智慧”“知识与生活”的关系,走向智慧统帅知识、人生观照科学,达成“现代科技与人文关怀”的综合与平衡。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面临的是课程整体优化。要处理好国家、地方直至校本课程的关系,以及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重要的是教师儿童观与知识观的更新,教师应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着不同生活经验、丰富情感与个性差异的人。在课程实施过程充满着不确定性与不可预期性,伴随课堂事件的偶发性,教师既要坚持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和过程取向,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行为,对课程目标、内容和进程以及教材教法做出相应、恰当的调整。从智慧角度看,课堂事件不应看作是消极的,它带有生成性,通过反思、调整,可以不断充实教师自身的实践智慧。

教师要以新的知识观处理新课程与教材、教法和学法的关系。新的知识观需要教学达到的目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与应用,更主要的是追求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批判力,注意对所学知识的批判与综合意识。面对由于开放和信息化而导致的知识的无序和混乱状态,教育、教学的关键并不是获得多少知识,而是要从知识的控制中解放自己,获得对知识的支配权。在知识社会中,占有知识的量是重要的,但更需要的是支配知识的权利,以及选择和拒绝知识的能力。显而易见,如果过分强调掌握“双基”,就可能在较大程度上使学生面临失去独立批判与选择、多样化理解与处理知识的危险。

在开放的知识系统中,批判精神成为推动力;知识的选择变得重要起来,需要用智慧来选择知识。纵观发展走势,“知识本位的取向”越来越受到批判,“学习者本位取向”和“社会本位取向”逐渐攀升,由重视学科本身的逻辑结构转变到以学习者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为出发点去选择知识,强调知识的社会价值。这就是说,掌握知识不是唯一目的,而应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在开放的发展系统中,人—知识—社会三者完整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二)以目标为导向,进行目标、评价、激励机制系列的探索

课堂文化重建理应遵循教育的本真意义与培养人的目标,这里要把“目标”看成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分层的。应围绕教育目标、目的与方针的联系和区别,根据课堂文化活动的不同方式与场景,确定其价值取向。蔡元培先生在考查欧美教育后曾提出德、智、体、群、美、富“六育”整体协调发展,以培养“健全的、完整的人”,其中“富育”颇具特色,旨在着力培养“吃饭”能力以及在生计上富裕的能力。目标导向涉及教育究竟培养什么人的价值选择,这不仅要历史回顾与沉思,更需要现实观照与评估。

“评价”“激励”是课堂文化活动中达成目标的机制,应着力推进过程性、随机性、导向性的评价。应积极探索课堂生活中的日常非规范性评价,大力倡导师生、生生直面对话中的随机点评艺术,以宽容与关爱的精神消解人的文化本性中的“缺点”“错误”与“失败”等消极因素,使之转化为积极因素,让和谐的直面对话成为催生智慧的动力。

(三)聚焦教师文化与儿童文化,重塑师生角色形象

传统的师生角色是固定的,关系是单向的。必须超越传统的师生关系,重塑教师、儿童的角色形象。以人的价值、尊严与权利平等为尺度,才能走向相互理解与关爱,进而在师生关系上做到互尊互爱,走向创造相互崇拜的真善美活人之路。

新的课堂文化中的师生角色、教与学的关系是可以转化的。即使当了教师,也可以学生为师,要学在前。师生有了双重角色身份,延伸出了“移情角色”,师生间就会产生移情体验,就能将心比心、心心相印,从而有效地促进师生互动创生力的不断生长。(www.xing528.com)

处理好教师文化与儿童文化的关系(含群体间、个体间、群体与个体间),必须倡导和谐的人际互动,充分调动人际智慧。人正是借助于文化、语言与他人交往,获得亲密感、归属感与安全感。要处理好课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这就要彼此尊重对方的文化与文化个性,并发挥自身的文化优势,走向师生共同营造健康向上的课堂文化心理空间,过有品位的课堂文化生活。要让学校生活的每一天都变得丰富多彩,让每一堂课都有小的创意,让师生都能体验到创造的情趣,并从中品味人生。

优化课堂文化语境,推进话语更新,是今天课堂文化重建中的当务之急。应倡导文明礼貌用语,绝对禁止有损人格的侮辱性语言,净化语言环境,使语言成为人际沟通、理解、表达精神自我的富有建设性智慧的工具与载体

概而言之,我们崇尚直面生命与人生的师生关系。让生命对话,让智慧碰撞,让心灵相约,激活与生成人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之情,关注精神生命的成长,驱动儿童走向“放飞童真,享受童年;关爱生命,憧憬人生”之路。当下理应追求赤脚童年,对未来则崇尚布衣人生,这是真正走向新生一代成长的理想幸福之路。人们历来关注教师的作用,让智慧走进课堂恰恰能凸显教师智慧文化的主导优势。因为智慧是成熟、高尚人性的体现,一个人实际年岁的增长,多少会有助于智慧境界的达成。人的智慧增长需要人生体验和感悟的不断积累,在这一点上儿童终究年幼,无法与成人相比。再就知识而言,教师理应在大众之中列入智者行列,有更多转识成智的经历。他们对生命的意义、现实的本质以及人与现实相互关系的真正理解,和儿童相比往往是走在前面的。教师作为人师,在智慧平台上要执着地追求传授真知识时需要什么能力,以及怎样的教导方式和教育程序才能对养成人的智慧最为有效等。

(四)学点哲学,把握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变革,加速课堂文化重建

哲学与智慧在本源意义上是同一的,远古人视哲学为智慧的学问。我们应按照哲学、智慧、文化的综合视角来提高文化自觉综合力,接受哲学的熏陶与教育,走上追求有哲学色彩的人生。

聚焦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变革,有助于加速课堂文化重建。这里所以把课堂文化重建的方法指向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革新,就在于这两者自身的变革往往阻力很大,一旦人们形成某种思维方式与认定了某种价值取向,就难以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从而导致凝固僵化的事态。克服这种阻力,只有从根本上革新思维方式,重新审视价值取向,学会系统思考,敏锐洞察渐变,把握革新能力,所有这些都必须借助哲学思维。这里仅就加速课堂文化重建,从实验操作角度提供两点必要的思考与追认。

第一,从人性的视角确认“文化整体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就课程的实施而言,它将涉及语言、文学、哲学、艺术、宗教道德、科学、技术等,并从各个文化分支的表象背后去洞察其在人成长中的各自价值。让哲学走进课堂,最适宜的是采用陶冶与对话的方式进行,要牢记哲学及其教育是“思”的事业而非“知”的堆积。在文化整体中,更多的分支是人文科学,它在人的发展中的独特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体悟学习”应成为塑造人文精神的基本学习方式,这就有相应的思维方式要求。在目前强调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改革中,贯穿时代理念的体悟学习,以更全面、综合的姿态超越了体验学习的局限性。它通过课堂文化向课外延伸,将经历内化的过程,其中包含感受与体验、协调与整合、渐悟与顿悟等一系列环节,这对增强人文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学习者的人文精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关于智慧的民族性的确认与走向教育民族化与现代化的融合。青少年接受教育熏陶是为走向社会,承担起未来职业角色、社会角色——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应鼓励、组织他们参与社会、国家乃至全球事务,使其成为良好的世界公民,这与爱民族、爱国家的教育是完全一致的。

在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中,就有忧国忧民而又心忧天下,爱国爱民而又心系天人的眼界。今天,应该让我们的“三观”教育与公民教育同“智慧”一起走进课堂,遵循“道”无所不在的文化理念,把多元角色的伦理道德教育融于文化整体,以造就有理想的中国公民,走向有理想的职业人生,为创造中国特色的智慧角色文化而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