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东现代文化建设的成就及多维思考

广东现代文化建设的成就及多维思考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于“广东文化”的内涵,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规定的现时广东省境内存在的、广东人借以安身立命的文化。事实上,在当代广东文化研究中,仅仅为了表示所谓源远流长,表现所谓历史感,而用“岭南文化”指称,是不科学的,从而也是不利于广东现代文化建设的。

广东现代文化建设的成就及多维思考

一、广东现代文化建设的成就

要谈广东文化建设,首先要弄清对象,换言之,我们既要给“文化建设”以理性的界定,也要为“广东文化”正名。所谓“文化建设”的“文化”,是指能够反映并代表现代化建设中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理想人格、审美情趣、国民品性、伦理规范等属于深层结构的精神形态的东西。这种“文化”,实质上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思想文化或者观念文化。但是,要着重指出的是,这里的所谓“思想文化”,并不是孤立的、突兀自生的,而是和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的“文化”密切联系的。可以说,精神形态的东西寓存于物质形态和制度形态的东西之中;物质形态和制度形态的东西中,表现着精神形态的东西。因此,今天要谈论文化建设——无论是广东文化还是整个当代中国文化——是不能就思想文化而论思想文化的,而要联系不同层面的东西,着力揭示其所反映的精神本质。如果借用“文化素质”这个术语,则我们可以说,所谓“文化建设”,说到底,就是促进人民整体素质提高、使人日益“文”化而不是“物”化的思想素养的建设。至于“广东文化”的内涵,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规定的现时广东省境内存在的、广东人借以安身立命的文化。它以广州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为主体,继承传统,依托港台,面向海外,求新求实,具有典型的世俗化、平民化的特征。“广东文化”不等于“岭南文化”。“岭南文化”作为一个地理范畴,是广东、广西两省区的统称[2],而不是广东的别名;“岭南文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指历史上两广地区的文化样态和文化性质,而不是广东所能专美;“岭南文化”作为一个现实范畴,逻辑上是指当代的两广文化,而当代的两广,在各自文化的具体内容、表现形式、价值内涵、精神方向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因此,不能用“岭南文化”指代当代广东文化。事实上,在当代广东文化研究中,仅仅为了表示所谓源远流长,表现所谓历史感,而用“岭南文化”指称,是不科学的,从而也是不利于广东现代文化建设的。质言之,本文所谓“广东文化”,是现在广东省版图内生长、发展着的文化,而不是其他。

社会实践的角度考察,广东现代文化建设的成就,体现在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社会文化的丰富名彩、广泛普及,以及精英文化的逐渐兴起。其中,又以大众文化建设成就为大,可以说是在全国独领风骚。

大致说来,广东大众文化建设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大众传媒的兴盛发达,出版事业的日益发展,文化设施的先进多样,酒店文明的深入人心,消闲方式的多彩多姿。

广东的大众传媒,无论作为硬件的设备条件,还是作为软件的思想观念,都比内地要相对优良。全中国第一家专门的经济电台——珠江经济台,首先崛起于广东。广东电台珠江台和新闻台,以及广州台,都直面生活,干预现实,以大众的情怀为情怀,绝少矫情造作,绝少形式主义。它清新活泼,不仅赢得了大量观众,而且开辟了中国无线广播的新思维方向。广东的电视,从广东台最早的“万紫千红”,到后来的“共度好时光”、“社会纵横”、“岭南直播室”等专栏,以及广州台的“时装荟萃”、“城市话题”等,都是娱乐性、思想性、群众性兼备的好节目。广东电视的选题、栏目以至制作方式,都对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内地同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至于广东的电视台制作、翻译的电视片,则更是吸引了难以计数的内地观众。《商界》、《公关小姐》、《外来妹》、《中国知青部落》、《情满珠江》等,都是公认的优秀作品。广东的有线电视、卫星接收天线,其覆盖面之广,质量之优良,也走在全国前列。以《羊城晚报》为代表的广东报纸,发行量之大、影响力之深、被转载率之高,在全国是有名的。广东大众传媒的共同特点,除了贴近生活、关注现实、可接收性强外,其积极主动吸收国(境)外的先进经验、反映世界进步潮流的生动内容,对于开阔人们的视野,促进现代化建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广东的新闻出版,在全国也引人注目。广东现有的报刊数量,居全国第二。不少关注生活、解决现实问题的著作,出自广东。同时,广东出版界也出版了相当数量的高品位图书。首届国家图书奖评选,广东获得 1项正式奖励、 2项提名奖,居全国各省市区的前列。计划出版300多种、总字数达数千万的大规模丛书“岭南文库”,已在出版之中;预计出版数十种的“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丛书”,预计出版3000万字的“岭南文化史料丛刊”等,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广东的大众性杂志,品种繁多,可读性强,流布大江南北。《家庭》、《南风窗》、《黄金时代》、《家庭医生》,都是印数巨大、质量优良的通俗而不庸俗的杂志。广东的报纸,《羊城晚报》国人皆知且不必说,《南方周末》、《粤港信息日报》、《现代人报》等,也都具有全国性影响。《广州日报》在全国省会城市的报纸中,率先革新版面,扩版增容,赢得读者喜爱,1993年创下了广告收入1亿8000万的业绩,在神州大地如林的报纸中名列第一!1994年更创下广告收入3亿6000万的惊人成绩,又居全国第一!《羊城晚报》1994年的“追猪”系列报道,对水果市场“果霸”问题的深入揭露,赢得了包括邻近几个省份朝野的欢迎。至于对“好军嫂”韩素云的成功报道,更为人们所熟知、所称道。广东的文化娱乐设施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全省星罗棋布的体育场馆,不断翻新、扩建、新建的影剧院,遍布城乡的歌舞厅、酒吧、卡拉OK厅、游戏机室,成为人们消闲娱乐和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至于引起国内外瞩目、长达数里、集中展示全国主要报纸的广州报纸长廊,更是全国唯一!耗资巨大、拥有数万平方米建筑的现代化的广州购书中心的建成,成为全国之最。广东的酒店,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居全国先进行列。酒店勃兴,不仅带来了现代消费方式和消费价值观,推动着生产观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讲文明、爱整洁的新风尚。广东文化建设成就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们消闲方式的多种多样。上茶楼,去公园,业余“炒更”,逛游乐场,去健身房,外出旅游,看录像、投影,玩卡拉OK,不一而足。多姿多彩的业余生活,使人们内心更加充实,精神境界日益提高,从而提高了人民的整体综合素质,为现代化建设作了较好的文化知识和理想情操方面的积累。(www.xing528.com)

广东大众文化建设成就的共同点,是紧贴生活,关注现实,具有很强的可接受性,因而传播迅速,影响深刻。

与大众文化建设相比较,广东的精英文化建设显然薄弱得多。但是,透过支离的表象,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在得改革风气之先的这块热土上,具有新的时代精神的精英文化,正破土而出,并逐渐蔚成风气。

学术界公认,广东的精神文明研究走在全国前列。中国的精神文明学创建于广东,第一本精神文明学专著出自广东学者之手,第一个精神文明学会诞生在广东。迄今为止,国内出版的精神文明方面的著作,绝大部分是广东学者撰写的。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拥有10多万会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取得了令国内同行羡慕的成绩。学会成员已经出版了20多部精神文明方面的专著。它反映的不单纯是“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初级文明,而是“富裕不等于文明”的理性精神[3]。广东于1994年初推出的《新三字经》,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硕果。这本雅俗共赏的《新三字经》,是批判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典范,是用通俗化、大众化的方式传播高雅文化在手段、模式上的创造。它的出版,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受到青少年和社会各界人上的热烈欢迎,截至1995年2月底,订数已经超过1000万!同时,国内不少省(市、区)的出版界、教育界人士前来洽谈租型印刷或者联合发行的事宜。可见,广东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成就,在国内有其独特的地位。广东对于商品经济的研究,也走在全国的前头。著名学者卓炯,早在70年代末期,就系统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并出版了系列著作。应该说,广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方面,步子大,成效好,是与广东学术界在理论方面的探讨和引导分不开的。尤其值得重视、值得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认真探讨的,是广东现代文化建设中对新价值观的建设和引导。惠州TCL电话公司开发的15频道最新无线电话,被人盗窃样机。事发后,公司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请有关部门对技术这一“无形资产”进行评估,结果,价值680元的样机,由于蕴涵着技术这个“无形资产”而被估价680万元!司法机关据此对3名案犯实施逮捕[4]。广东今日集团将向马家军购买的“生命核能”营养液的经销权进行拍卖,在南京以320万元成交,广东新闻界据此总结道:“东西值钱?决策值钱!”[5] 1993年3月,珠海以价值近200万元的别墅重奖科学家倪雪丰,被倪“婉拒”。倪的理由是:既然重奖是对价值的回报,就应按照价值规律办事,按一定的程序,作出科学的评估。广东新闻界盛赞倪此举“实际是在呼唤一种‘知识分子不靠重奖而应靠知识产权致富’的新观念、新制度,呼唤建立在对人力资本的充分肯定的基础之上的新型契约关系”[6]。广东新闻界对于深圳的“跳槽风暴”,总结出的经验是:点石成金的人才不能用重奖、高薪笼络,而是要按照市场经济法则办事,让其用技术入股,“你给我股权,我给你脑袋”[7]。广州市各种基金会近年共收到7亿元捐赠,大部分是广东企业界的无偿奉献,人们认为这表明有远见有责任感的企业已经不满足于“花钱买名声”,而进入了自觉承担义务的阶段一一用各种形式主动偿还“社会成本”,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形象,这是“正在萌生的崭新企业伦理观”[8]。至于社会人士赚钱以后,不是吃光用尽,而是投资金融科技、福利、人才等领域,以及企业扶持文化不是为了行善,都属于日渐生长的“新经济伦理”[9]。正是通过改革开放的实践,通过市场经济建设的锤炼,广东人逐渐成熟,广东文化日益繁荣。毫无疑问,这些新经济伦理的出现,新价值观的产生,与广大人民的实践密不可分。同时,也与理论界、新闻界、知识界对生动活泼的社会生活的关注、对新价值观的提炼、锻铸,以及运用新价值观宣传人民、引导人民、鼓舞人民前进的努力密不可分。还要指出的是,在广东现代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人们通过实践认识到了知识的价值、文化的价值,一方面客观实践也进一步凸显了知识的价值和文化的功能。1993年8月在广州举行的“华语电视周”,采用了与内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相反的思路,旗帜鲜明地实行“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方针。“华语电视发展”学术研讨会成为重头戏,而电视节目贸易成为配角;参加学术研讨会的学者住5星级饭店,费用由会议全包,参加电视节目贸易的电视台长、广播电视厅长们,反而住在 4星级饭店,这与往日的情形确实迥然不同。广东现代文化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1993年,全省教育总投入达94.62亿元,居全国各省之首,教育捐资集资达18.87亿元[10]。到1994年 6月为止,广东各地教育基金累计总额已经超过 10亿元[11]!广东报刊的稿酬,普遍远远高于内地,吸引了不少内地的优秀文稿。广东现代文化建设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和成绩,是一系列文化类的学术团体相继成立。以叶选平为会长的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以王屏山为会长的广东华夏文化促进会,以郑群为会长的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以张汉青为会长的广东精神文明学会,以欧初为会长的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等等,广泛团结了广东学术理论界、文化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人士,为广东文化建设团结奋斗。广东现代文化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社会文化活动的持久深入开展。教育基金百万行,杰出公仆评选,杰出青年评选,优秀公益人士评选,社会治安基金的募集,广州交通基金的募集,“假如我是市长”活动的开展,重奖南粤杰出教师等,成为经常化的活动,成为团结人民前进,引导、规范人们科学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和社会心理,培养健康的人格和情趣的重要途径。

无论大众文化建设还是精英文化的营造,广东现代文化建设始终比较注意文化生态的和谐,努力形成一种宽松的环境,培养一种宽厚的态度。因此,广东文化才能广纳四海清风,洗涤污泥浊水,为人才的顺利成长,为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了适宜的文化土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