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院校体育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高职院校体育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求实”是使人求真、至美、至善的基点。“求实”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学生加强自身修养、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回报社会、贡献国家的有效途径。(一)“求实”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概述1.“求实”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概念“求实”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指按照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在校学生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深入实践、深入学生群体,并依靠社会力量完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高职院校体育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求实”是使人求真、至美、至善的基点。“求实”是以观察到的事实为出发点,注重实际而不崇尚空谈;注重明晰而确切的知识,反对不着边际的抽象议论和摇摆不定的争论;注重有事实根据的知识,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和玄思。“求实”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学生加强自身修养、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回报社会、贡献国家的有效途径。

(一)“求实”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概述

1.“求实”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概念

“求实”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指按照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在校学生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深入实践、深入学生群体,并依靠社会力量完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求实”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务实精神、实践能力和“求实”品格,为进一步完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形成学生自觉参与素质教育的积极导向、动员社会资源服务学生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对国情民情的把握和认识以及增进学生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和联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另外,还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获得专业提升、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舞台,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2.“求实”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意义

(1)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青年学生最重要的素质,促进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也有了极大发展,但一段时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在某些方面与实际相脱离,造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缺乏说服力、感染力和战斗力的现状。思想教育工作中只依靠课堂上的理论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在现实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且明确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在社会实践中,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体验到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伟大业绩和祖国人民生活发生的天翻地覆变化,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并在现实中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他们还可以了解社会需求的情况,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爱国主义热情和报效祖国的决心,从而促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状况的重要环节。通过社会实践,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当中,可以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知识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和生产当中需要的,也可以检验他们掌握这些实践所需要知识的程度。而将专业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的过程对学生来讲又是一个巩固、提高和再学习的机会。因为学生不仅在实践之前要提前学习、准备这些知识,更要在社会实践中正确运用这些知识才能达到良好的实践效果。如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就要求学生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来判明局势、揭示规律、预查进程、指示方向,运用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来了解各种社会现象和规律,用社会调查的专门知识来指导调查活动的进程,用与调查课题有关的专业知识来深入研究、剖析问题等。比如开展“三下乡”活动,如果学生们本身就对“三下乡”的知识一知半解,就无法很好地对群众讲解他们所宣传的科学、文化和卫生知识。再比如学生到企业、城市、乡村的厂矿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要想将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就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他们一方面必须将自己的专业知识钻研透彻,在书上寻求问题的答案;另一方面他们又要向经验丰富的前辈、同事请教学习,在不断的工作和学习中,他们不仅能弥补课堂学习中的漏洞,还能够学到更多的实践经验,从而弥补所学知识的不足。

(3)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置身于象牙塔的学生们,除了参加学校要求的体育课和一些活动之外,大多数人很少进行体育锻炼。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要深入农村、厂矿、边远贫困山区等地方,在知识、身体和意志上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如果身体素质不好,则无法应付较为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密集的实践活动,可以说社会实践本身就是进行体能和意志锻炼的过程,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强健他们的身体、磨炼他们的意志。学生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善于自我调节和控制,在困难面前不气馁,要用百折不挠的信心和勇气去战胜困难。但据调查,相当比例的学生心理承受力和抵御力较弱,其主要原因是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人生经验不足,碰到挫折和困难时,难于凭借自身的力量去解决问题,情绪多变,意志脆弱。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用理智去战胜情感,排除来自主客观的各种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目标坚持到底。这样的一种历练,在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是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经历挫折、承受失败、战胜困难,身体和心理素质都会有所提高。

(4)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看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通常学生的人际交往圈小,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们要和一起进行实践的同学朝夕相处,这些平时在家在学校里多少有些娇气、有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就必须要学会和队友和睦相处,互相鼓励,互相关心,才能共同顺利地克服实践中的难题。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时候,必须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要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因此,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们会慢慢抛弃掉与人交往中的羞涩和不自信,大胆而自信地开展活动,接受和适应自己社会人的角色,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体谅和关心他人。

(5)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属于一定社会团体或社会阶层的,并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存、发展。尤其是在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许多科研项目的完成、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等,都需要人们以团队的方式来工作,需要人们精诚的合作。因此,团队意识、团队精神也就成为现代企业、现代组织以及现代教育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人们的团队意识、团队精神同其他素质一样,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环境自动“给予”的,它需要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在与人的各种交往中通过主体内部的与外部的活动实现转化。无数教育实践证明: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各种人际交往中,以及当青年学生面对各种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问题的时候,就会比较容易表露出自己对群体、对团队以及对社会、对他人的看法和感受。而且多数时候学生的内心世界在这些情景下更加容易敞开,真实的思想与朴素的情感也更容易和盘托出,这也就为教育者熟悉、了解、分析、研究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个性、兴趣、爱好提供了最佳的时机,为教育者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与人交往中“生成”共商、合作、互助等团队意识、团队精神创造了良机。同时,大多数社会实践活动都不是学生单独个体就能够承担的,它需要学生们主动地、积极地、绞尽脑汁地发挥个人与集体的智慧,人人动脑筋,个个想办法,群策群力,协调配合,这也就有助于形成和培育学生的团队意识、团队精神。

(二)“求实”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内容

1.政策宣讲

组织学生通过报告会、座谈会、专题讲座、文艺演出、宣传板报、图片展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摆事实、讲道理,着力宣传党和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等重大决策部署以及其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着力宣传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特别是在农民增收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取得的实际效果。另外,还需要引导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当前我国的大好形势,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2.科技服务

组织学生根据地方和企业的实际需要,通过举办农业知识培训班、网络信息服务、现场指导等方式,传播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帮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扶贫开发,为当地培养农村科技人才。通过与企业联系,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为地方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技术人才培养、产品开发推广等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升级、西部地区农业综合开发、中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入手,力所能及地帮助地方解决困难。(www.xing528.com)

3.义务支教

组织学生对中小学生特别是留守少年儿童进行学业辅导,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针对部分中小学师资不足、教育水平偏低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推广普通话,指导中小学生、老年人诵读古诗文等内容,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应用。

4.医疗服务

组织学生为人民群众进行健康普查和常见病治疗,开展卫生知识宣传咨询,普及医疗卫生知识。按照量力而行的原则,送医、送药、送器械,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5.挂职锻炼

集中组织学生骨干到农村进行挂职锻炼、调查研究和志愿服务,在参与当地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过程中,深入了解国情,经受磨炼,增长才干,在实践中加深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理解,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

6.红色旅游

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规定的红色旅游线路,组织学生围绕旅游规划、旅游产业开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三)“求实”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模式

1.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胡锦涛曾与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五大部分代表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广大青年要自觉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自觉服务祖国,无私奉献社会,艰苦奋斗,不懈进取,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的青春、永恒的青春。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就是青年学生遵照该要求,对自身价值的真正诠释。首先,学生“三下乡”活动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解决“三农”问题,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才。广大青年学生作为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有责任、有义务用所吸纳的先进文化武装人们的头脑,充实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滞后面貌,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其次,在“三下乡”活动中,青年学生深入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了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了解国情最直接的地方在农村,然而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对农村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通过“三下乡”活动,广大青年学生能够深入到农村和农民群众中间,亲身感受中国农村乃至整个中国存在的问题,了解他们的需求。零距离的接触必能触动青年学生的灵魂,激发他们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热情。最后,青年学生在“三下乡”活动中,能够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统一起来,这是全面拓展学生素质,增长才干的有效途径。

2.实施学生与农民双向素质教育示范工程

“学生和农民双向素质教育示范工程”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形成学生自觉参与素质教育的积极导向,动员社会资源服务学生的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对国情民情的掌握和认识,增进学生与社会群众的感情和联系,为学生创造一个获得专业提升、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平台,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为了全面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文化和农业生产技能,开辟农民与学生进行持续学习交流的渠道,培养造就一批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世纪农民,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活动一方面可以通过开设专业实用知识强化培训班和自主编写农民素质教育丛书,培训具有一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学生教员;另一方面还可以开设专业知识实践培训、授课技能培训和青年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农业技术培训,切实服务农民增收创业。通过学生和农民的双向素质教育示范工程,可以实现人才培养“学、研、产”相结合模式,为学生扎根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提供锻炼和实践的平台;通过学生和农民双向素质教育示范工程这一有效载体,学生可以在生产劳动中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实施学生和农民双向素质教育示范工程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期间接触社会和生产实践,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开展“四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单元,是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基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社区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学生“四进社区”活动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并且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的同时,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为社区和社会的发展做贡献。“四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为青年学生提供了运用知识、施展才华、服务社会、锻炼成长的大课堂,又为社区发展引进了人力、资源和新生力量,找准了二者最佳的结合点,成为学生与社区对接与交流的平台。“四进社区”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组织学生志愿者为定点社区举办一场文艺演出、一场科普讲座,开展一次普法宣传,组织一次健康知识讲座和义诊;每所院校与社区建立2~4个社会实践基地,建立长期的互助合作关系,加大为社区弱势群体服务的力度,把社区贫困家庭、孤寡老人、下岗失业人员、闲散青少年等作为活动的重点服务对象,力所能及地为他们办好事、解难事。

4.推进青年志愿者实践服务活动

青年志愿者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民情、服务人民的重要渠道。通过志愿服务,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及学会生存的基本能力,培养意志力、探索性及自主、自重、公平竞争和爱校爱国的精神,树立尊重他人、为他人服务、与他人合作、平衡人际关系的协作态度。这些活动能不断地将道德原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信念,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如敬老爱老活动、捐助失学儿童活动、保护母亲河活动、慰问军烈属活动、义务家教、助残、卫生创建、技术服务等,都是志愿活动的内容。通过活动,学生能够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迫切感;在活动中,学生能够学习到书本、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从而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同时,在服务过程中,还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高尚的人生追求和道德情操,因此,青年志愿者活动是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

5.建立校外社会实践基地

校外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有效化的基本保证。第一,可以通过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了解国情。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开展基本国情教育,能够紧密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甚至能够使青年学生目睹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进一步明确农科学生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增强他们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基地体察民情。学生走向基层、面向“三农”、参与社会生产实践以及体察民情,能够使他们的专业思想更加巩固;走出校门、走向生活,能够使他们能够从人民群众勤劳朴实、憨厚热情的优良品质中受到教育;学生走进我国基层农村,能够从农村落后的现实中受到震撼,从农民群众对科学技术的渴望中得到启示,从自身的亲身经历和校友的成才足迹中体验自身的价值、体现专业的价值、体会人才的价值、实现人生的价值。第三,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基地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可以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从而产生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摒弃因“学业成本”而产生“趋利就业”的错误想法,把视线更多地投向社会、基层、人民群众。通过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使学生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可以使他们以社会人的角色初步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知识与生产的结合、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碰撞。比如建立老干所、福利院、少管所、残疾人中心等志愿帮扶基地;建立养殖场、农场、蔬菜基地、果树基地等农业技术服务基地;建立食品加工厂、计算机生产企业、银行、商场等经济技术服务基地;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