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大学生良好适应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大学生良好适应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智育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育,其中发展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但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现象。

培养大学生良好适应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任务背景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从中学刚刚升入大学的一年级新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改变,往往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因此,为预防和克服心理适应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正确认识新生的心理适应方面的问题,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调适,以尽快适应大学的环境和生活,大学新生可以通过学习、交友等心理教育途径和方法,努力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任务驱动

大学生怎样培养自我心理适应能力

家庭环境和教育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21世纪的人才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是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具备这样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我国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首先,因为独生子女长期缺乏兄弟姐妹等“儿童伙伴”关系,离群索居,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只看到自己,只想到自己,以自己为中心点,自己是主要的,他人是次要的,于是自视清高、自负,缺乏善待他人和帮助他人的精神,群体意识淡薄。其次,“独生”这一特殊性决定了独生子女在溺爱环境中养成了爱听“顺耳言”的习惯,缺乏团结互助的友爱精神,私欲观念较浓,不利于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在生活方面,他们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怕苦怕累;在意志方面,他们精神脆弱、挫折承受力差。这些都与在特定的家庭环境所形成的心理定势有关。

此外,一些家庭对子女的影响起着消极作用。例如,家庭的变迁与离异,父母错误价值观道德观和不当的言行都可能使他们形成不良的心理定势。当新生进入大学之后,这些心理定势仍然存在并起着作用,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新生的心理适应。

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智育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育,其中发展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但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现象。为了能取得好成绩,家长逼孩子读书,老师加班加点陪学生学习,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连正常的周末和假期也被挤占,影响了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为了不使学生分心,学习之外理应具备和养成的素质却被家长“承包了”,致使有的学生除了学习,什么也不会。这种错误的引导在相当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适应能力和自主能力的发展。然而,当这些新生来到高校这个新环境时,角色要求的转变、教育方式的改变使他们一时无法适应、无所适从。

大学生个体对大学生活的认知是影响大学生适应的关键因素。大学新生的生理发展相对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和尚未成熟。比如,由于缺乏对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认识而导致认知障碍;由于从某种感性认识和经验直觉出发评价自己和周围的事物而导致情感障碍;由于在顺境中长大,缺乏生活经验,难以承受挫折和失败而产生挫折感。他们精力充沛,朝气蓬勃,但当他们没有找到正确的发挥途径和表现方式时,则会用到有害的活动上去;他们富有理想,憧憬未来,但当现实与理想发生矛盾时,又会发泄不满,悲观丧志;他们渴望掌握知识,但又不善于辨别真伪是非;他们情感丰富,但又难于控制自己,成为感情的奴隶;他们自尊心强,但一经受挫折,便牢骚满腹,灰心丧气,有时表现为见义勇为的英勇气概,有时又表现为无组织、无纪律的莽撞行为。上述种种现象说明,大学新生在认知、情绪和意志等方面都尚未成熟。

提高自立和自理能力,主动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充分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正确运用心理调适策略,以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是大学新生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生来到大学以后,人生开始了一个新的里程,许多事物都在发生变化,因此在心理上会产生一些不适应。此时,要学会全面地、客观地看待事物,自己有意识地学习一些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公共课或选修课。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寻求心理帮助。例如,现在许多高校都建立起心理咨询室,有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新生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去进行心理咨询。因为心理咨询是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惑、心理冲突、感情纠纷、精神压力等问题,帮助学生分析症结所在,找出摆脱困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目前,社会上仍存在一种错误的看法,认为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去进行心理咨询,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因为每一个人都会碰到困难,都会有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大学新生,其身心都处于适应阶段,在这个时期无论怎样防范,客观上总会出现一些问题和障碍。因此,这时如果去找咨询员,得到一些理解、宽慰和帮助,既能防患于未然,又能促进自己的身心健康,还能使自己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对于大学新生是很有帮助的。

美国学者早在1993年就提出了大学生适应和发展的任务要求。

(1)发展能力:包括智力、体力、社交及人际交往能力等。

(2)管理情绪:充分了解、认识自己的情绪,并以恰当的方式来处理情绪。

(3)互相帮助:在学习独立的同时也要学习如何互相帮助、如何互相包容。

(4)发展成熟的人际关系:容忍和欣赏别人与自己的不同,有能力与别人发展亲密关系

(5)确立自己的角色地位。

(6)发展目的:不断增强能力,做出计划,定出方向和目标。

(7)发展整合:包括行为与价值的一致、顾及别人的利益、尊重别人的意见,同时能够肯定自己的价值观及信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对大学生适应能力培养的主要任务是“四个学会”。

(1)学会做人:不断增强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的责任感,使人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明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是非观念。(www.xing528.com)

(2)学会做事:要有敬业精神、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应付各种情况和各种环境的工作能力,能够不断积累做事的相关经验。

(3)学会与人相处:对他人有尊重、真诚的态度,与人和谐相处,能够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

(4)学会学习:热爱学习,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伟大人物的成功除了其本身具有超人的智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具有超人的意志品质,也就是说,他们具有坚定的信心和必胜的勇气,有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校园是社会的雏形,既有艰辛和险滩,也有挫折和失败。我们或许会面临突如其来的不幸和困难,也会受到批评、误解,发生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正常的。尤其是对于大学新生,他们对新环境、新事物的不适应而产生的不顺心和委屈较多,摆在面前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挫折就更多。在遇到挫折时,意志力强的人能够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面对现实,找出失败的原因,施展所有的本领来对付困难,善始善终地将计划执行到底,直至目标实现。意志力强的人对挫折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都较强,并能将挫折进一步转化为促进目标实现的积极因素,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意志薄弱的人往往缺少信心和主见,对自我的控制和约束力较差,在遇到挫折时,容易改变行为的方向,容易回避现实,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其结果不仅严重影响既定目标的实现,同时还会进一步降低自信心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甚至会出现意志消沉和精神障碍。

另外,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情绪富有冲动性和不稳定性,应当十分重视情绪的自我调节。情绪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积极的“正性情绪”对人的行为起着协调和促进作用,消极的“负性情绪”起破坏和阻碍作用。如果情绪有了宣泄的渠道,它就不会泛滥成灾,而会慢慢地平静下来。因此,正确地宣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当大学生陷入较严重的情绪障碍时,有必要向社会支持系统寻求帮助。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有能够在心理方面给予自己支持、帮助的社会网络,如亲人、朋友或者是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心理医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存在有多方面的意义:一是可以提供倾诉的对象,苦恼的人将苦恼向他人倾诉之后,会有轻松解脱的感觉,大学生应该经常主动自觉地利用好这种情绪调控手段;二是可以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帮助当事人走出个人习惯的思维模式,重新评价困境,寻找新的出路;三是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医生可以提供专业性的意见和建议,运用心理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更有效地解除情绪障碍。

(1)对我国的教育现状有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处于发展中,当代大学生应增强对一个人口多、还不算富裕的大国教育现状的正确认识。有些大学校舍固然陈旧,但是大学管理水平、师资队伍、学校校风等并不一定落后。事实上,校园环境的优劣、教学设备的齐全和先进与否并不是个体能否成才的唯一决定因素,个人能否有所成就、有所突破还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

(2)大学生要树立自立精神,提高自主能力。自立精神表现为在生活中形成的一切由自己的力量去完成的独立意识。当然,大学生要在经济上完全自立,目前还不具备客观的物质基础。但是,要树立这种自立的精神,尽量通过自己的奋斗去争取自立。比如,积极主动参加勤工助学、做家教,一方面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另一方面也可以对社会进行多方位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庭经济负担。

由于高校教育制度和教学活动特点的限制,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有其独特的模式,包括学习、日常生活、闲暇娱乐、社会交往及消费等方面。对于大学新生来说,过好独立的但又是集体的生活是大学道路上遇到的新课题。一般来说,大学生的自理能力通过一定的实际锻炼是不成问题的,极端不适应的情况毕竟不多。相比较而言,适应以寝室为单位的集体生活大有学问。大学新生来自全国或全省各地,个人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各不相同,由此组成的新的群体中成员之间能否和睦相处是一个新的生活课题。因此,尽快了解群体成员中各自的生活习惯和心理需要,学会理解别人、关心别人是每个大学新生应掌握的处世技巧,也是现在大学生应具备的个人素质之一。

大学新生的许多适应困难问题有些是缺乏必要的生活技能而导致的,因此大学新生必须尽快熟悉和掌握生活中的一些技能。生活的技能主要指社会交往的技能,学会待人接物,处理好同寝室、同班、同年级同学之间的关系,安排好自己的课余生活。健康有益的课余生活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社团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第二课堂”,有选择地参加社团活动会使自己的生活充实、人格成熟。比如,学术性社团的成员多属同一系的同学,参加这种社团,一方面有机会跟其他年级的同学切磋所学专业的技巧;另一方面有机会表现自己的学术才能,从被人接纳认可中获得自信和自尊的满足。又如,参加服务性的社团活动,一方面有机会学习社会服务的能力,并发展自己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另一方面也有机会认识社会。再如,参加一些娱乐性的社团,一方面可借助娱乐活动使感情升华,减少情绪困扰;另一方面也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才艺,并被人欣赏以及因志趣相投而增进同学间的感情。总之,大学生都有必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条件培养和发展一些业余爱好,这对于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总之,大学新生要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习生活,为将来真正进入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身心健康条件,更好地符合国家和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就应该从跨进大学的第一天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高校通过开展必要的新生适应性教育,可以有效地帮助新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认识社会,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培养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小阅读

蝴蝶蜕变

一天,一只茧上裂开了一个小口。一个人正好看到这一幕,他一直在观察着:蝴蝶在艰难地将身体从那个小口中一点点地挣扎出来……几个小时过去了……

接下来,蝴蝶似乎没有任何进展了。看样子它似乎已经竭尽全力,不能再前进一步了……

这个人实在看得心疼,决定帮助蝴蝶:他拿来一把剪刀,小心翼翼地将茧破开。蝴蝶很容易地挣脱了出来。但是它的身体萎缩得很小,翅膀紧紧地贴着身体……

他接着观察,期待着在某一时刻,蝴蝶的翅膀会打开并伸展开来,成为一只健康美丽的蝴蝶……然而,这一刻始终没有出现!

这只蝴蝶在余下的时间都极其可怜地带着萎缩的身子和瘪塌的翅膀在爬行,它再也没能飞起来……

这个好心人并不知道,蝴蝶从茧上的小口挣扎而出,这是上天的安排,它要通过这一挤压过程将体液从身体挤压到翅膀,这样它才能在脱茧而出后展翅飞翔……

启示:如果生命中没有挫折,我们就会变得很脆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