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沙沟石窟:陕北万佛洞,明代石窟品牌

王沙沟石窟:陕北万佛洞,明代石窟品牌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又名万佛洞石窟,位于银州办事处王沙沟村,西距无定河约0.5千米,210国道由北向南从窟前通过。窟顶藻井周边也有小佛像100余尊,加上其他洞窟石佛,总数达万余尊,故称为万佛洞。王沙沟石窟2013年4月30日拍摄主洞窟顶有浮雕神龙、仙狮、天马和八卦、花卉藻井图案等,其他洞窟亦塑诸佛像,藻井顶,四壁彩绘,香烟缭绕。中央美院靳之林教授说其为“明代石窟品牌”。

王沙沟石窟:陕北万佛洞,明代石窟品牌

又名万佛洞石窟,位于银州办事处王沙沟村,西距无定河约0.5千米,210国道由北向南从窟前通过。由伽蓝护法殿(又称佛祖殿)、九天圣母洞、无量寿佛殿、观音洞、白衣洞、关圣殿等大小27处石窟组成,南北跨度192米。主殿伽蓝护法殿为最大石窟,在离地30米的悬崖上,凭扶梯而登临,进深12米,宽9米,高4.7米。殿内有残缺一佛二菩萨石雕,金碧辉煌。左右侧石壁和殿中支撑的两根长方形石柱上,凿刻小佛及题记,宽1.26米,厚19米,柱中部岩石断层不宜雕刻处,饰以彩绘,窟两壁凿刻神态各异、造型多变的小佛像,间以题记。如“郊西都司绥德卫中所百户李盛,下地名鱼河堡住坐,男善人李任、室人刘氏、孙男李瑶、李周、李忠,造佛五十三尊”。文中所称53尊佛,实际指方格内所有造像,包括坐佛、供养人、道像,其中长髯道像并不少于佛像,是宋以后三教合流的表现,但在题记中统称为“佛”,可以看出“佛”的含义之外延。窟内总计右壁小佛15层,每层165尊,右侧20层,每层165尊。窟顶藻井周边也有小佛像100余尊,加上其他洞窟石佛,总数达万余尊,故称为万佛洞。因“佛”与“福”谐音,又名为“万福洞”。

王沙沟石窟2013年4月30日拍摄

主洞窟顶有浮雕神龙、仙狮、天马和八卦、花卉藻井图案等,其他洞窟亦塑诸佛像,藻井顶,四壁彩绘,香烟缭绕。主殿旧有碑刻多座,现仅存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记名残碑一通,上有“万福洞”“万历乙末”等字和捐款人名、题诗。总计题记25块,其中有“天佛洞始营为拒虏设……”娘娘洞侧有清乾隆举人、榆林书法家叶兰“澹园”“灵应”等石刻题字。窟外石壁上有篆书“小林屋”题刻,隶书落款风化,难以辨认。据考证,人们以为其开凿造作于宋至明代。中央美院靳之林教授说其为“明代石窟品牌”。

寺中残碑还可见“明万历己未岁(1595)绥德”“万历乙亥岁(1599)仲春望“及“钦差兵部武举署都指挥同知宫炉”等文字,以及“法之为教,永平八年自西域而流/赞严土乐□界故奉之者/碎金镇南两间古刹黑石窑/永实乃灵山之讲城然/之为伽蓝护”字样。永平八年(乙丑)(65),即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年号。其碑石,记载了佛教在中国传承扎根,传播最初的二百年的历史,以及中国佛教的祖庭与释源。

游人登临,拾级而上,仰观山石,在无情岁月的冲荡下,被高原凛冽的寒风、交替的雨雪洗涤得千姿百态,突兀森郁,气势磅礴。山间草木扶疏,怪石嶙峋,褪却浮华,禅透妙境。怪石之奇,景观之险,无不惊叹,令人心情豁然开朗。由于时代的发展,昔日的静修之地,世外桃源,已幻化不同,山脚下车水马龙,无定河水与高速桥梁递相映带,呈现出一幅历史韵律与时代文明相互交织的恢宏画卷。(www.xing528.com)

佛教的本质就是宗教,宗教是信仰中的一种,是人们对其所信仰的神圣对象,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由于民族纷争与战乱,让本为宁静虔诚的佛教圣地,成为战斗的堡垒与场所。民族纷争的战乱时期,石窟、寺庙成为手无寸铁,孱弱民众避难的处所。解放战争时期,万佛洞成为米脂红区与白区的分界线,国民党一个连的兵力,架着机关枪,盘踞、占领、封锁着这条交通要道。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万佛洞经相邻的镇子湾村民不懈努力,化缘修缮,饱经风霜、遭受严重破坏的万佛洞焕发出新的生命力。2007年,万佛洞被榆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陕西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陕北重要的旅游胜地。

在“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的时节,游览名胜,涉足登临,三山石窟,各领风骚。既至石窟,蔚为大观,佛寺模式,仿以北魏。陕北气象,雨雪风霜,岁月老人,满目疮痍。黄砂岩石,石质松软,虽便雕琢,亦易风化。文物古寺,福泽子孙,昔日恩泽,锦绣风华。经邦济众,千年守望,功德绵延,当以祀之!

(原载《米脂年鉴》(2018),西安地图出版社,2019年12月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