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我评价偏差:表现与成因

自我评价偏差:表现与成因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常生活中,自我评价偏差也是中小学生经常会出现的现象。这种自我评价的混乱容易造成自我决策的混乱,从而导致行为上的混乱。因此,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也依赖于教师对其重视程度以及学生自身的能力。由此可知,教师是影响学生自我评价效果的一个外在因素,主要表现有以下三点。但是调查中发现,教师对学生自我评价的指导作用做得不

自我评价偏差:表现与成因

德国著名作家约翰·保罗曾说:“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己。”自我评价是个体在参考他人的表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在自我认识和自我体验的基础上,对自己做出的有关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这三个方面的看法和评估。日常生活中,自我评价偏差也是中小学生经常会出现的现象。青少年的自我评价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三次转折:第一次是当他们进入小学的时候,第二次在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第三次是升入高中的时候。可见,自我评价在学习生涯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如果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经常发生偏差,与他人的客观评价相差甚远,就会影响其人际关系,进而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

(一)自我评价偏差的表现

自我评价偏差是自我认识偏差的一个方面,是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自我评价的偏差往往表现为不知道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有什么优点或缺点,不能辨别他人的不同看法;对自己的评价时而过高,时而过低。这种自我评价的混乱容易造成自我决策的混乱,从而导致行为上的混乱。小学生的自我评价常常表现出两极性,他们的思考方式是“全”或“无”,因而自我评价时是“好”或“坏”,不会将对立的两个方面整合起来。他们对自我的认识更多的是从外部的具体特征来描述自己,因而对自己的身份、职责、义务、行为方式的认识片面,容易导致行为上的不当。如有的小学生喜欢对他人的缺点吹毛求疵,却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问题。

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常常以自己为出发点来观察周围事物,没有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只注意自己的心理需要,不会心理移位,不会察觉他人的需要与体验,表现为以“我”的想法和感受推及并取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二)自我评价偏差的成因

1.学生自身的因素

学生是评价自我的主体,因此要研究学生自我评价偏差问题的成因,就必须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因素。小学阶段低、中、高年级段之分,尤其是高年级段的学生,其自身的自我意识与小学低、中阶段的学生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总体来看还是具有一些相同的特点。通过资料分析,笔者发现学生自我评价问题的内部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的年龄特征

学生会评价别人总是先于评价自己,很多时候他们都会说别人的是是非非,但往往不注重自我评价。所以,小学生仍然遵从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直接决定学生自我对学习的评价和学习的结果。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但是这个阶段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还不能关注于学生内部品质的评价,还仅仅局限于学生外在特征的评价。这些致使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往往关注于学习成绩的评价,而对于内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而没有关注。调查中显示,学生对于自我评价的内容往往是从学习和道德品质这些外在标准方面来进行,而对于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价值观念和学习兴趣方面进行评价的人很少。特别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自我评价重要性的认识比五年级学生要好得多。由此可见,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征会影响其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2)学生的知识和经验

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我们都知道,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是依赖于自身的知识水平。如果知识水平很低,学生就不能有一个很好的自我评价标准,即使有自我评价意识也不一定能进行自我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自我评价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方法知之甚少。学生只是把学生自我评价作为“检查一下自己”或者“和其他同学比一比”的手段而没有真正认识到评价的目的。另外,小学生由于其自身阅历的简单以及知识的有限,往往对自我评价的标准不能很好地把握,出现对自身评价过高或者过低现象,也造成了学生往往根据教师或者家人的评价标准来评价自己,而没有自己独立的标准。因此,学生要想进行合理的学习自我评价,必须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经验指学生自我评价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经历的总和。学生只有经常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对自己有个客观的认识。但是调查发现,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机会很少,只有少数学生说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做自我评价。对于学生自我评价结果,学生表示教师也只是偶尔给予回应,这就造成了学生自我评价缺乏应有的情感体验,也不会从自我评价中得到任何的启发和提高,所以学生对于自我评价没有什么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依赖于教师的评价,不会去想自己究竟有哪方面的优缺点,进而也造成了学生缺乏自我评价意识和没有自己的评价标准。

由此可知,由于学生受自身年龄特征、知识和经验的制约,学生的自我评价必然会出现一些偏差,作为教师要尽可能地降低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评价能力,实现自我发展。(www.xing528.com)

2.教师因素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和人格素养。因此,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也依赖于教师对其重视程度以及学生自身的能力。由此可知,教师是影响学生自我评价效果的一个外在因素,主要表现有以下三点。

(1)教师对学生自我评价不够重视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向什么方向发展、如何发展,不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学生也是不可能选择的,而是由传统教育所要培养的“标准”所决定的。学生的发展自然是被动的发展,其自我评价变得可有可无,主体创造性的发展、创造性人才的出现便如凤毛麟角。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认为小学生根本就不能开展学生自我评价,即使有自我评价,教师也是把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一种衡量学生学习成绩是否进步的一种量化手段,而不是作为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另外,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评价一下,对学生的评价结果也没有给予有效反馈,最终使学生的自我评价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

(2)教师对学生自我评价指导也不够

传统教学是以传授片面陈述性知识、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是一种以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为目标的被动发展的教学。正因为如此,以往的教师忽视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自然也忽视了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而小学生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虽然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自己的独立性,但还是不成熟,大多数还是要依赖教师的指导,把教师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所以具有很强的向师性。但是调查中发现,教师对学生自我评价的指导作用做得不是很好,很多学生没有得到教师的辅导。教师对学生的自我评价结果也只是偶尔认同或者从不认同。因此,学生“自评”还是作为“他评”的一个因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从自身做起,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3)教师自我评价理论的缺乏

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缺乏一些关于学生自我评价的理论。教师往往把“自评”作为“他评”的一个要素,缺乏正确的认识,也没有认识到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性,没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观。教师还是注重传统结果的评价,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致使学生在自我评价时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能放开进行评价,造成了学生自我评价的偏差。笔者从本次调查的结果中发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少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即便有些教师想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帮助,但由于自己缺乏自我评价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不知道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很好地进行自我评价,所以致使学生自我评价的目的成了学生“找出自己的缺点”“与别的同学比一比”或“检查一下自己”的手段,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也没有得到提高。另外,教师受已有评价观念的影响,没有重视学生自我评价的操作过程,造成“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让学生失去了自我评价的积极性。

3.家庭因素

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并非完全是学校教育的结果,社会和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都会有影响。对于小学生来说,家庭的影响更严重。首先是父母的自身素质。如果父母的自身素质高,那么生长在这个家庭中的孩子就会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自身素质高的父母会指导孩子做自我评价,从多方面来评价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调查显示,学生评价自己往往还是关注学习成绩方面。由此说明,学生受到父母的教导要努力学习,得到高分。透过结果可以看到,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内在的。日常的影响使学生往往从成绩方面来衡量自己,这就造成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往往是局限在学习知识和成绩的提高,很少从情感的获得和满足方面来考虑。

其次,家庭的人际氛围也是影响学生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的人际氛围如果是一种民主和谐的关系,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可以畅所欲言,能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父母进行很好的协商,这样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调查显示,只有少数的学生选择把自我评价的结果告诉父母,这说明家庭并没有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学生害怕自己的评价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后果,从而形成惧怕心理,致使学生自我评价出现一些问题。由此说明,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很大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