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心理辅导人员必备从业能力

中小学心理辅导人员必备从业能力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学心理辅导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辅导人员具备多方面的从业能力。根据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小学心理辅导人员应当从基本能力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来锻炼自己的从业能力。思维的独立性、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创造性等品质,对于小学心理辅导人员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这应当成为小学心理辅导人员交往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显然,程序法和启示法这两种基本解决问题的技能是小学心理辅导人员应当熟练掌握的。

中小学心理辅导人员必备从业能力

小学心理辅导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辅导人员具备多方面的从业能力。根据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小学心理辅导人员应当从基本能力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来锻炼自己的从业能力。

(一)基本能力

小学心理辅导人员的基本能力是从事辅导工作的基础。这些基本能力包括观察思考的能力、言语表达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个案调查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观察思考的能力

观察与思考是小学心理辅导人员智力结构中的两种基本成分,观察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开端。对专门与各种各样的辅导对象打交道的小学心理辅导人员来说,观察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在辅导的过程中,辅导对象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辅导人员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刚刚介入辅导工作的人员往往对辅导对象的言语反应有较好的把握,但对辅导对象的非言语反应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有经验的辅导人员恰恰在这方面技高一筹。著名的心理辅导专家阿盖尔指出,在辅导过程的交流信号中,非言语成分意义更大。身体各部分的运动、面部表情、眼睛的转动和接触、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等非言语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际感知的真实效果。因此,小学心理辅导人员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察言观色,从一般人不易发现或容易忽略的细节中努力捕获有价值的信息,这对于形成正确的判断十分重要。

思维或思考是智力活动的核心。思维的独立性、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创造性等品质,对于小学心理辅导人员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例如,如果辅导人员思维欠灵活,缺乏创造性,处处依赖书本或已有经验行事,那就可能对辅导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以致会影响辅导的效果。弗拉维尔认为“超认知”的概念对辅导人员理解思维品质的重要性具有积极意义。所谓“超认知”,是指对个人习得知识、经验与技能的超越与发展。按照弗拉维尔的观点,“超认知”包括四大变量,分别是对个人与他人心智状况的评估、对个人已有知识和所需知识的正确判断、对各种可能的解题策略及其结果的比较分析和个人对新信息的敏感程度。如果辅导人员能够具备“超认知”的能力,善于从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中跳出来,不断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等优秀品质,那么,他就能更好地胜任辅导工作,取得比较理想的辅导效果。

2.言语表达的能力

言语表达能力对于辅导工作来说有着特殊意义。辅导人员的言语表达既不要求像教师那样绘声绘色、滔滔不绝,也不要求像宣传工作者那样旁征博引、激动人心,最重要的是亲切自然,简洁易懂,针对性强,启发性大,表达方式委婉而富有分寸,言语刺激讲究时效并恰到好处。总之,精、准、深是辅导人员言语表达的基本要求。在辅导特别是咨询、矫治的过程中,言语表达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方面的能力需要在辅导实践中着意锻炼和培养。

3.人际交往能力

就辅导过程来说,人际交往的能力主要是指辅导人员与辅导对象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辅导人员所接触的对象既有不同年级的学生,又有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个性修养的家长和其他人员。如何根据辅导对象的年龄特征和个人特点建立有效的辅导关系,是对辅导人员交往能力的一种考验。教育工作者在与辅导对象交往时应当避免两种不良的倾向:第一,不应强调地位的差异而与交往对象保持过度的“距离”;第二,不应采取过于宽容的态度抹杀教育者与交往对象的界限。要恰到好处地把握辅导人员与辅导对象之间交往的分寸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在与异性交往时更是如此。但总的来说,应该不摆架子,平易近人;“距离”适当,合乎礼仪;热情接纳,耐心倾听;以诚相待,全心助人;因人而异,满足其需。这应当成为小学心理辅导人员交往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4.个案调查能力

个案调查能力也是小学心理辅导人员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功。个案调查既包括对辅导对象个人情况和家庭、社会背景的了解,也包括对学校环境和团体状况的观察与评价。个案调查的结果往往对深化辅导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心理辅导人员只有具备个案调查的能力,通晓个案调查的方法、步骤和统计技术,才能在搜集资料、进行辅导的过程中得心应手,否则便会给辅导工作带来不便或者造成一定的障碍。心理辅导人员调查时应注意针对性、客观性、全面性、发展性,戒空泛、主观、片面和静止。这不仅是一般调查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小学心理辅导人员进行个案调查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5.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在辅导过程中,解决问题主要是指辅导人员对辅导对象提出的问题进行答复,或者帮助辅导对象实现成长与发展的目标。帮助各类辅导对象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辅导人员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熟练技能。就小学辅导人员的知识领域来说,除了要扎扎实实地掌握从事心理辅导的基本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掌握教育学的知识、伦理学的知识、社会学的知识、医学的知识、美学的知识、哲学的知识等。毫无疑问,辅导人员的知识面越宽,知识结构越为合理,专业知识的功底越为深厚,对其辅导工作越为有利。就小学辅导人员解决问题的技能来说,程序法和启示法的运用是两种基本的解决问题技能。程序法如同计算机的程序一样,是依据问题类别、已有的认知模式与顺序、依次搜索解决问题答案的一种方法。程序法的使用虽然有些呆板、费时,但在解决某些疑难问题时却是一种有用的方法。启示法是一种依据经验大略估算的方法。就像医生看病、棋手对弈一样,有经验的专家在处理问题时,并不一定步步寻求各种可能的解决问题方案,而是根据个人已经形成的认知图式和当前的问题,采取类比、反证、排除、整合等方式,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显然,程序法和启示法这两种基本解决问题的技能是小学心理辅导人员应当熟练掌握的。

(二)专业技能

从小学辅导工作的实际需要来看,笔者认为,接谈、测量、组织活动、矫治的技能是从事小学心理辅导工作必须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

1.接谈的技能

接谈是辅导人员最基本的技能。接谈的具体技能有很多,从开始接触、建立关系,到探讨问题、释疑解难,有许多技能技巧需要辅导人员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和掌握。笔者曾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将接谈的技能概括为“审时度势,以需为本;进退自如,活而不乱;沉着镇定,情深心细;问导疏停,各尽其功”。这些可供小学心理辅导人员参考。我国学者张雨新将接谈的技能概括为“提问方式、快刀斩乱麻、听话听音、权宜之计、适可而止、见怪不惊、以攻为守、滴水不漏”八项策略;中国台湾地区学者宗亮东关于接谈有“开始的技能、利用资料的技能、情感反应的技能、沉默的技能、引导的技能、恢复信心的技能、终结的技能”的归纳,这也是值得小学心理辅导人员注意的。

2.测量的技能

测量的技能主要包括施测前的准备工作、施测中的误差控制和施测结果的恰当解释。在施测之前,辅导人员应当熟悉测验的功能,了解测验的目的、测验的具体内容和测验说明书的有关规定,特别是对测验的信度、效度和适用范围要有准确把握,切实防止对测验的误用;在施测过程中,辅导人员应严格按照测验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不得随意改变测验内容和施测程序,并应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对测量过程的影响,如受测者的情绪不够安定、受测者对指导语缺乏准确的理解,辅导人员对受测者存有某种印象或成见,辅导人员擅自变更计分标准等,对测量误差进行严格控制;在对施测结果进行解释时,辅导人员应参照常模标准说明受测者的相对位置、长处、弱点及努力方向,切忌直言分数、对测验结果流露出异样的表情及态度、不负责任地妄加评论或随意预测等偏颇,切实维护受测者的权益。

3.组织活动的技能(www.xing528.com)

组织活动在心理辅导中占有重要位置。组织活动的技能主要包括活动设计的技能、活动引导的技能、活动总结的技能。在活动设计的过程中,辅导人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倾向,力求使活动的主题与辅导的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相吻合;在活动引导的过程中,辅导人员要扮演幕后导演的角色而非在前台具体指挥,以便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自我组织活动的能力;在活动总结的过程中,辅导人员要把活动设计和学生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整合起来加以分析,把活动成效的量化评估与心理学的理论剖析有机融为一体,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组织活动的理论素养和实际效能。

4.矫治的技能

矫治的技能涉及学龄儿童常见心理问题或行为障碍的矫正及治疗。从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实际情况来看,运用最多的矫治技能是行为矫正技能和某些情绪障碍的调理技能。假如不是从具体的案例而是从一般的意义上讨论辅导人员的矫治技能,笔者认为下述八项是辅导人员矫治技能中的基本成分。

(1)鼓励

鼓励在矫治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从矫治的角度看,鼓励既具有帮助儿童克服自卑、增强自信的作用,也具有建立条件反射和强化的功能。鼓励时,辅导人员的态度必须热情、诚恳,确实使受鼓励的儿童从中得到鼓舞;还应注意把握时机,针对不同儿童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鼓励方式。滥用鼓励有时会收到相反的效果,这一点必须引起辅导人员的注意。

(2)保证

保证是辅导人员就矫治效果对当事学生或家长、教师所做的肯定性承诺。保证对于稳定辅导对象的情绪,坚定辅导对象接受矫治的信心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保证不应当是缺乏根据的口头承诺或不负责任的“安慰剂”,而应当是实事求是的预测和充满自信的感染。辅导人员要通过保证使辅导对象体验到辅导者的信心、负责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保证的效能。

(3)解释

解释是辅导人员与辅导对象一起对辅导对象的创伤经验或问题实质进行探讨并做出必要的说明。解释的目的在于使辅导对象了解个人问题的根源与性质,提高辅导对象的自知力,以促进其行为的改变或问题的解决。在解释的时候,辅导人员必须具备辩证的思想和发展的观点,力求使自己的解释为辅导对象所信服、所接纳。解释也是一个辅导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仅仅注重辅导人员一方的分析与陈述,忽略辅导对象的反应与参与,往往难以真正达到解释的目的。

(4)疏泄

疏泄是辅导人员在矫治中常用的技能之一。疏泄可以使辅导对象倾吐衷肠、卸下重负,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有时,一次成功的疏泄便解决辅导对象心头的郁积。在疏泄的过程中,辅导人员既是“接受器”,又是“催化剂”。辅导人员应少讲多听,适时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和必要的情感交流,这是成功疏泄的重要条件。

(5)劝慰

劝慰与疏泄密切相连。在疏泄过程中,辅导对象在触及创伤经历时,常常会十分伤感甚至情绪冲动。对此,辅导人员需要根据情况,使用必要的劝慰技能予以支持。劝慰要注意语言的分寸和慰藉力量的强弱,以使劝慰成为调节辅导对象情绪状态的杠杆和促其继续宣泄的动力。也就是说,既要使劝慰起到防止辅导对象情绪失控的作用,又不可使劝慰本身成为阻碍辅导对象彻底发泄的外力,这样才算真正达到了劝慰的目的。

(6)暗示

利用辅导人员的权威,通过语言和情境的影响,使辅导对象直观地、不加批判地接受辅导人员的有关观念和建议,这便是暗示的含义。暗示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暗示能增进和改善人的心理、行为和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消极的暗示则会加剧心理困扰和行为变异。辅导人员在利用语言进行直接暗示时,要充分考虑辅导对象的个性特点和年龄差异。一般来说,那些易受感染和无主见、年龄较小的儿童,容易接受暗示的影响。

(7)说服

说服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辅导对象的观念,调整辅导对象的认知结构。说服可以采取多种策略,例如,引导辅导对象与自己不合理的观念辩论,对辅导对象不完善的思维系统进行语义分析,帮助辅导对象重整或构建新的自我表象,向辅导对象传授正确的解决问题策略等,这些措施均有助于增强说服的效果。

(8)示范

无论在认知调整还是行为矫正中,示范都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辅导人员的正确示范,辅导对象可以形成相应的认知表象和内部的言语反应,进而构成外部行为的模仿线索。良好行为的多次示范对不良行为习惯起着动摇瓦解的作用,而对新的行为模式的建立则起着助长和巩固的功能。辅导人员在进行示范时,应注意示范角色的可信性和示范行为的标准化,同时还应注意对模仿行为的及时指导和对正确模仿的积极强化,这些都是取得良好模仿效果的重要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