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琴与钢琴的发展差异

古琴与钢琴的发展差异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嵇康就明确否定郑声、悲乐;阮籍则把对悲乐的否定在古琴美学中发展成悲乐亡国论;李山甫、司空曙、司马扎、白居易等人的琴诗也以调清声直、韵味疏淡为美,排斥民间音乐。宋元时期古琴美学的禁区更多,不仅排斥郑声、悲乐,甚至禁止任何美声。由此,古琴艺术进一步走向衰落,时至今日,古琴已风光不再,知者寥寥。

古琴与钢琴的发展差异

如前所述,古琴在很远的年代就已有之。据刘承华先生考论,琴起源于巫术并曾广泛用于巫术活动中,琴的最初功能主要不是欣赏、娱乐,而是“巫师手中一种能发声的法器,所弹的琴曲也不是音乐,而是神的语言或意志、愿望的反映。”早期古琴演奏者可能主要是巫师或部落首领,而在远古时代部落首领往往也同时是一个技能超群、能够“与神对话”的巫师,如神农、伏羲、尧、舜、禹等,这或许也可解释关于古琴创始均是些氏族领袖的相关文字记载。[37]

从先秦文献记载看,大约到了西周时期,琴逐渐从帝王巫师手中传入民间,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如《诗经》中就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关雎》)、“妻子好合,如鼓琴瑟”(《棠棣》)、“我有嘉宾,鼓琴鼓瑟”(《鹿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鸡鸣》)、“我有嘉宾,笙磬同音”(《小雅·鼓钟》)以及“琴瑟击鼓,以御田祖”(《小雅·甫田》)等众所熟知的描写。《战国策》也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出现“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景象。这说明古琴在先秦时期已是家弦户诵的乐器,且演奏形式多样,并广泛运用于各种场合。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士阶层的兴起,特别是孔子以后,士在琴人中开始占较大的比例,士与琴的关系逐渐紧密。《礼记·典礼》说“士无故不彻琴瑟”就反映了琴已成为士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但当时琴与士的关系并未影响到琴在宫廷、民间等场合的流行,所记载的既有宫廷古琴高手,又有民间琴人。

到了汉代,“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古琴美学中得到较大发展,琴乐的教化和修身功能被突出强调。在演奏技巧和方法上也开始受到限制,“琴者,禁也”的命题既禁古琴演奏的“繁手淫声”,又禁琴乐对于情感的表达。但从文献记载看,古琴在民间仍十分常见,如刘向《别录》说:“至今邳俗犹多好琴。”《淮南子·休务训》也曾描述一个盲人奏琴的情景,“今夫盲者,……搏琴抚弦,参弹复徽,攫援摽拂,手若蔑蒙,不失一弦。”与先秦一样,见诸记载的琴人既有皇帝、后妃、武将,也有隐士、文人、艺人等,可见汉代琴人身份尚未固定。但已开始突出强调古琴在八音中的地位和在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等方面的作用,如《新论·琴道》说“八音之中,琴德最优”、“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风俗通义》说“雅琴者,乐之统也”,《史记》记“琴音调而天下治”,《琴操》记“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等。这些思想为以后古琴成为文人乐器作了观念上的准备。

魏晋至唐,“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观念在古琴领域中已牢固确立,此时的古琴已被视为八音之首并进一步脱离普通民众,成为文人的专用乐器。和秦汉相比,魏晋后的琴人多为文人,身份已较为固定,其活跃在琴坛的民间艺人及下层民众已很少见,士成为琴人的中坚力量。由于琴人身份的重大变化,使古琴的审美标准和审美风格都受到文人审美风格的直接影响,也使昔日“民无不吹竽鼓瑟、击鼓弹琴”的热闹场面被“弹琴咏典,以保年祚”、“弹琴吟咏,陶然自得”的文人逍遥图所取代。嵇康就明确否定郑声、悲乐;阮籍则把对悲乐的否定在古琴美学中发展成悲乐亡国论;李山甫、司空曙、司马扎、白居易等人的琴诗也以调清声直、韵味疏淡为美,排斥民间音乐。唐代文人还视古琴为上层社会或文人的审美对象,称其他乐器为杂音,并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视为“俗韵”加以排斥,力图使古琴音乐变得越来越古雅、恬淡而逐渐脱离普通民众。(www.xing528.com)

宋元时期古琴美学的禁区更多,不仅排斥郑声、悲乐,甚至禁止任何美声程朱理学提出要以“天理”灭“人欲”,在音乐思想方面提出了“淡和”说,代之而来的是对音乐艺术性的完全否定和对“将治四海先治琴”、用琴“扶正国风、翼赞王化”的突出提倡。大量琴论显示宋元文人更加排斥民间音乐,对音乐的禁锢也比以前进一步扩大。到了明清时期,统治阶级为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在音乐方面更加强调其“灭人欲”的作用而排斥其艺术性,提倡古琴禁声、禁变、禁情、禁欲,以“平和”、“淡和”为审美准则,排斥美声与俗乐。古琴的地位更加神圣化,被琴人奉为“致和之声”、“大雅之器”,对学琴者、弹琴者都有许多禁忌,在徐上瀛的《溪山琴况》、杨表正的《琴谱合璧大全》、《重修真传琴谱》、蒋克谦的《琴书大全》等对此都有许多记载。[38]

古琴自成为文人的专用乐器后,在民间备受冷落,但古琴音乐文化却因文人的参与走向长期的成熟、繁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琴人,留下了大量古琴琴曲、美学与演奏理论,发明了古琴独特而完善的记谱法即减字谱等。直至清代末年,中国受到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许多志士仁人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局限,为了复兴中华,他们开始逐步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传统文化受到强烈冲击,代表传统文化的士阶层也随之瓦解。在音乐方面,兴办了新型音乐教育,将西方的音乐教育体系运用于课堂教学。由此,古琴艺术进一步走向衰落,时至今日,古琴已风光不再,知者寥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