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人学散论:教材设计和编写思路

教育人学散论:教材设计和编写思路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单元主题—课题—主要内容”的结构,反映了我们“线面结合、综合渗透、创新拓展、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初一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上、下册各设置5个单元。初中三年级全一册教材由7个单元和22个主题(课)构成。在初中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安排“共同的责任”。

教育人学散论:教材设计和编写思路

(一)总体设计思路

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从初中学生的生活出发,体现课程的综合性要求,构建了主题引领、层级衔接的由“单元主题—课题—主要内容”构成的教材体系结构。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对初中学生生活实际的大量调查,确定了学生在不同时间段的生活主题和教育主题,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的相关和相近的内容整合为若干单元,为便于教材的呈现和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每一单元下设2~3课。单元主题、课题的确定源于并体现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在此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并对课程标准进行必要的合理的创新性拓展,确定了各单元主题的主要内容。“单元主题—课题—主要内容”的结构,反映了我们“线面结合、综合渗透、创新拓展、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建构的基础。学生的生活是综合的,反映课程的综合性要求,是教材体系结构追求的目标。本教材以生活主题模块的方式建构,通过单元主题引领板块主题以及课程内容,不仅有利于在整套教材中实现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有机整合,而且能较好地按照初中学生身心特征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将教学内容渗透在不同主题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相统一的课程目标,不断丰富、发展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加深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突破了按学科体系构建的传统模式。

在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判断形成、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经,以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为纬,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设计教材体系结构,由单元主题到课题到主要内容,层次分明,功能明确。在逻辑结构上,不仅注重知识内容的衔接,而且关照学生身心发展变化。各年级的内容分布各有侧重,并体现螺旋上升。各册教材之间由低到高、由近及远地螺旋上升。

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将课程内容合理地分布于各单元中,同时进行创新性拓展,以适应不同生活背景学生的需要,并为教材的后续编写提供创新的空间。

初一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上、下册各设置5个单元。

二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上、下册各设置5个单元。

初三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全一册设置7个单元。

初中一年级上册教材由5个单元主题和14个二级主题(课)构成;下册教材由5个单元主题和13个二级主题(课)构成。

上册单元主题:扬帆起航;学会学习;成长中的我;人与人之间;在分数的背后。下册单元主题:共同的责任;情感世界;无序与有序;我们的权益;走进社区。

初中二年级上册教材由5个单元和11个二级主题(课)构成;下册教材由5个单元主题和13个二级主题(课)构成。

上册单元主题:跨越代沟;友谊的天空;走自己的路;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顺境与逆境。下册单元主题:自然的声音;公共利益;在同一片土地上;劳动创造世界;市场考察。

初中三年级全一册教材由7个单元和22个主题(课)构成。

初三全一册单元主题:历史启示录;财富论坛;同在阳光下;又到两会时;国策经纬;漫步地球村;新的旅程。

单元确定的原则是,根据对学生生活的调研,提炼概括出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后依次碰到的生活主题与事件,以及亟须解决的问题;然后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单元主题。当一个时期有若干个学生关心的事件或问题时,则以这几个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的逻辑层次排列。单元主题与单元主题之间、单元主题与二级主题之间、二级主题与二级主题之间,分出层次,体现坡度,前后照应,内容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在遵循课标要求的同时,拓展了课标的某些内容,渗透了一些课标中没有提到的内容。

在初中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扬帆起航”。学生进入中学后,首先遇到的是对新生活的适应问题。总的目标是引导处于迅速成长的青春期的学生建立一个健康、快乐、美好、向上的基调,让学生喜欢中学生活,第二单元是“学会学习”。在对新环境的新体验逐渐淡去时,学习问题成为他们关心的主要事件。与此相应,第一单元“扬帆起航”主要解决新生入新校的适应问题,第二单元“学会学习”则针对有关学习的各种问题展开。第三单元安排“成长中的我”,是因为大多数女生和少数男生已经或者将开始青春期发育阶段,对于大部分学生,需要有一定的青春期的提前教育。第四单元安排“人与人之间”,是因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最大的问题和困难依次是:学习,人际交往。第五单元“在分数的背后”,是配合复习考试这个生活主题设置的。

在初中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安排“共同的责任”。经过一个寒假,刚刚开学,适合对学生集中进行以班级和学校为空间的集体主义教育。第二单元安排“情感世界”是因为,从调查看来,这个时期开始出现比较多的情绪情感问题。第三个单元安排“无序与有序”。进入第二学期,学生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纪律问题,社会交往关系也开始复杂起来,因此,需要集中进行规则、纪律和初步的法律教育。在这个时期,另一个比较集中的问题是学生权利受到侵犯,但是又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因此安排“我们的权益”。最后一个单元安排“走进社区”,刚好是暑假即将开始,为学生在社区和社会中的生活和实践活动作一个比较充分的准备。

在初中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设置为“跨越代沟”。因为进入初二后,学生们在生活学习方面比初一时已经成熟了很多。但在人际交往之中,如亲子、师生之间的相处,渐渐出现了所谓的“代沟”问题。如何跨越和解决“代沟”问题,增加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以尽快地适应和投入到新的年级的学习生活中去,也是学生成长在进入初二后迫切要解决的问题。第二单元安排“友谊的天空”,则将亲子、师生关系进一步推向同学之间,此时对父母和教师的依赖逐步减少,对友谊非常渴望和向往,但容易由于误读友谊、交友不慎产生消极作用,学生需要这方面的指导和教育。第三单元安排“走自己的路”,因为少年期学生从众心理和偶像崇拜现象需要予以正确引导。第四单元安排“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主要是承接一年级法制教育及本册“友谊的天空”中正确交友问题的深化;另外在调查中,这个阶段也是小团体易于形成及青少年犯罪的易发期,因此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教育成为必须。最后一个单元设置为“顺境与逆境”,也恰恰是学期即将结束,考试即将到来,加之初中二年级的学习正处于“赛跑”阶段的“途中跑”阶段,许多学生在心理上都表现出了畏难情况。因而如何迎接挑战、战胜逆境的主题就自然在此被提出来。

在初中二年级下册,经过近两年的初中生活,学生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和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交往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也有了明显发展。第一单元设置为“自然的声音”,就是适应学生对世界的认识逐步加深,活动圈子的逐步扩大而设立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地关注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包括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使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环境的现状,培养学生亲近自然、鉴赏自然、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成为初二第一学期的课程,此时也正值春天临近,正是学生接近自然感悟自然的恰好时机。第二单元安排“公共利益”,则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学生的视角推向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在与自然相处中,学生了解到应该为了人类共同的利益,而与自然和谐相处。将这一思想推开来,即是在社会中人与人相处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利益,更多的是考虑集体的利益和共同的利益。第三单元安排“在同一片土地上”。在前面单元的基础上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间的交往情况,懂得如何与各民族的同学相处。有必要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之间的关系,树立为祖国和平统一、振兴中华民族而奋斗的信念。第四单元安排“劳动创造世界”主要是因为劳动的话题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这个“需要”不同于友谊的“需要”、人与人交往的“需要”,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了文明,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学生是特殊的劳动者,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劳动,理解劳动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问题,是关系到学生现在与未来生活、发展的主题。最后一个单元设置为“市场考察”,在本册前面几个单元的基础上,有必要使初步具备理性分析问题能力的初二学生,在即将结束初二学习生活的时候,了解中国的经济国情及其相关的问题,如经济运行中的法律问题、经济行为主体或人的道德问题等。这同时又是整套教材法制教育主题的再一次呈现和深化。同时本单元在暑期社会实践方面又恰好呼应了初一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走进社区》的暑期实践活动,两者主题相近,而且相得益彰。

在初中三年级,根据学生的身心和思维发展的阶段,教材将更多注意力转向国情、经济改革为中国带来的变化及培养学生世界的观念。第一单元设置为“历史启示录”。就是从中国的历史出发,先探求华夏数千年的文明史,激起学生的爱国激情,然后通过百年屈辱与抗争的近代史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在中国经过许多政党、仁人志士及各种道路的尝试,历史与人民经过实践摸索最终还是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这样宏大的主题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要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通过身边的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将自身的发展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这才是本单元的着眼点。第二单元“财富论坛”则是循着历史的发展,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让学生感触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在这个变化中,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和走向富裕,人们开始关注“财富”这一话题,财富到底是什么、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财富观”这样富于理性思辨的主题,正是此时学生发展的需要。第三单元“同在阳光下”则是将目光转向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当学生关注“财富”问题的时候,同样会关注诸如失学问题、三农问题、下岗问题、贫富差距等各种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引发他们的思考可能会更加多一些。第四单元“又到两会时”将学生对以上话题的一些思考实际“转化”为积极地关注国情,从而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参加国家管理的责任感和能力;让学生在了解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同时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在理解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基础上,在前面二年级“市场考察”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第五单元“国策经纬”将国家的一些路线、方针和政策及基本国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国情有一个更加清晰和理性的认识,也更能澄清一些认识中的模糊或问题。第六单元设置为“漫步地球村”,则将学生视野更加扩大。关注必要的国际形势,了解一定的国际规则,形成开放的、合作的国际意识,是每一位现代公民的必要修养,因而培养知识面逐渐广阔、思维愈加活跃的初三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更成为必要。本单元关注世界贫困人群,正视不发达国家的现状,更把学生的同情与悲悯推进了一层。最后一个单元“新的旅程”则是为适应学生关心的“毕业在即,面临升学或者就业各种选择,如何开始人生的一个重要的新的阶段”等生活主题设立的。这个单元力求以微观、具体和贴近学生实际的形式去触动和点燃学生面对未来的激情,看似抽象、空灵和理想化,实则有感而发,步步上升,并很好地与本套教材初一第一个单元《扬帆起航》形成鲜明的首尾呼应,突显整套教材立意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特征。

(二)单元设计和编写思路

初一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扬帆起航

(设计思路)

主题的确定

从小学过渡到中学,学生面临学习、生活、身体、心理、角色等方面的一系列课题。初一第一单元是整个初中阶段的起点,做好初中阶段的“始业教育”,让学生喜欢中学生活,为今后三年的学习、成长打基础是本单元的主要任务。

结构的设计

《扬帆起航》

第一课 走进中学

一、校园风景线

二、跨越陌生

第二课 昨天与今天

一、适应学习

二、新的规则

三、承担新角色

第三课 新的起点

一、放飞理想

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本单元包括“走进中学”“昨天与今天”“新的起点”三个主题。这三个主题由浅入深地依次展开,宏观上从告别昨天、适应今天、展望明天三个角度切入,微观上落脚在了解新学校、认识新同学,适应新学习、遵循新规则、承担新角色,树立新目标、制订新计划等具体问题上。

“走进中学”围绕“校园风景线”和“跨越陌生”两大主题展开。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新学校,包括学校的外观、历史和校训。首先,以赏心悦目的校园风景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安排“画说学校”活动,请同学们描绘自己对新学校的初步印象。然后,以“校史寻踪”为活动主题,通过参观、访问等活动考查学校的历史与现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新学校的历史足迹。最后,通过对“校训”的感悟,加深他们对校园精神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熟悉新的人际环境,包括新同学、新老师和新集体。首先通过自我介绍、签名、制作和交换名片等活动“走近新同学”,使学生认识和了解新同学,建立起最初的友谊。然后,通过“走近新老师”活动,交流学生对老师的印象和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最后,在“让我们同行”里,通过共同策划班级发展目标,制定班规、班训、班徽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昨天与今天”以学生熟悉的“昨天”——小学生活为背景,来比较、认识和适应“今天”——中学生活(“昨天”是暗线索,“今天”是明线索,虽然没有对“昨天”进行单独、详细的叙述,但在“今天”的叙述中时刻映射出昨天的影子)。本课分别从学习、行为规范和角色三方面,对昨天的小学生活与今天的中学生活进行比较,突出区别和变化,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和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了解并学习遵守新的行为规范,认识和主动承担新的角色。

“新的起点”包括“放飞理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三个主题。首先,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将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融为一体,再通过“我的理想”讲演活动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理想和个人发展目标。然后,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教会学生根据目标制订计划。最后,通过故事“没有赚到的钱”使学生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认识到目标和计划最终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从设计方式看,三课内容以时间的递进为线索,由表及里(从感官上对新环境的感受,到对新角色的体验,再到理性地认识新生活),由浅入深(从了解新学校、认识新同学,到放飞理想、制定计划),对照过去(小学)认识现在(中学),展望未来。本单元中,第一课“走进中学”和第三课“新的起点”是重点,主要使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成长环境和人际环境有所了解,明确自己的新目标,对今后三年初中的学习和生活有个初步的构想和规划。第二课“昨天与今天”选择了三个方面对中学阶段进行简单勾画,为以后各个单元将要涉及的主题做铺垫。三课之间呈现出时间上的延续性、结构上的完整性。

前后的联系

本单元是整套教材中的起始单元,也是初中阶段的起点。本单元所涉及的内容主题大多会在以后的单元中集中论述、扩展和升华。“适应新学习”是初一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但此适应过程要延伸至整个初中阶段,比如在初一上册第二单元“学会学习”中会具体讨论如何掌握新的学习方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这种前呼后应会贯穿整套教材:“跨越陌生”为初一上册第四单元“人与人之间”、初二上册第三单元“友谊的天空”做铺垫;“制订计划”也是“学海泛舟”单元的重要内容;“遵守新规则”为初一下册第三单元“无序与有序”中培养规则意识埋下了伏笔;“让我们同行”的集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会在初一下册第一单元“共同的责任”中深入探讨;“放飞理想”中反映爱国主义的事例和活动,与初二下册第四单元“同一片土地”中的爱国情操相呼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会在初一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的背后”中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中涉及。第一单元“扬帆起航”不但为后面其他单元作了铺垫,而且与最后一个单元“新的旅程”遥相呼应,使整套教材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统一整体。

从一滴海水中可以看到整个大海,第一单元就是这滴海水,它为后面各单元的展开做好了铺垫,使教师和学生对今后三年的教学和学习内容有个总体的把握,为迎接新生活作好初步准备。后面各单元的主题是在第一单元的基础上展开和深化的,它们是第一个单元的具体化。有了第一个单元,才使整个教材体系体现出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前呼后应的密切联系。

初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学会学习

(设计思路)

主题的确定

进入初中之前,同学们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学习方法都是科学的,常常事倍功半,以致影响学习的自信心。因此非常有必要以学习法指导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将第二单元设置为《学会学习》。

结构的设计

《学会学习》

第一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一、共同的方法

二、自己的风格

第二课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一、劳逸结合

二、正确娱乐文明休闲

第三课 聪明以外的智慧

一、动力来自态度

二、习惯造就成功

三、合作带来双赢

本单元第一部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常规(“学习有方法”),包括学会课前预习、记好课堂笔记、回答老师提问、重视课后复习和作业等;学习内容的增多需要学生进行全面的考虑,合理、有效地安排学习时间,制订学习计划;使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性,学习方法的科学性是因人而异的,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在探索学习方法的同时,也强调勤奋型,使学生成为勤奋型加策略型的学习者。但勤奋不是打疲劳战,如此比较自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忙里偷闲也是有必要的,休闲不仅能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更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使学生懂得怎样学习、怎样生活。

蕴含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还有“聪明以外的智慧”,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真正意义,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使他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讨论交流是他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既需要学会竞争的技巧,也需要掌握合作的本领。

教材具体内容的设计比较充分地考虑了综合性问题,整合了与主题相关的道德、心理和法律等方面的内容。

前后的联系

学习是学生生活的主题。本单元是在前面第一单元《扬帆起航》的基础上讨论学习的适应问题,是对学习主题的拓展和深化。在二年级上《顺境与逆境》中还将从不同角度涉及学习问题。在教材中,有些重要的问题,在有关单元中还会在不同程度、广度上涉及。比如对于同学们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本单元从比较现实的微观角度进行讨论,在第四单元《人与人之间》、第五单元《在分数的背后》则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进一步的分析。关于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问题,在一年级下《我们的权益》单元和三年级《同在阳光下》中有更深入的探讨。基本上各个单元之间呈现出比较自然、协调和密切的前后呼应、相互衔接、螺旋上升的关系。

初一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成长中的我

(设计思路)

主题的确定

初一上学期的大部分学生已开始青春期发育,青春发育伴随着许许多多的变化,这种变化集中体现为自我发展。此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和发展自我是一个关键的任务。

结构的设计

《成长中的我》

第一课 成长与烦恼

一、青春发育

二、直面烦恼

第二课 正视自我,成就自我

一、认识自我

二、悦纳自我,发展自我

本单元第一课“成长与烦恼”,首先描述了生理发育现象,进而讨论了男女生的生理卫生。接着讨论青春发育带来的种种烦恼,包括生理上的烦恼和心理上的烦恼,接着帮助学生直面烦恼。第二课“正视自我,成就自我”,首先讲认识自我的重要性、方法和原则,然后从外表、气质、性格、能力和整体自我等角度展开,沿着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的思路,论述自我的发展。主要教育理念是: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和发展自我是辩证的,一方面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接纳自己的局限,同时又要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过于接纳自我会使人故步自封,过分追求超越会使人产生不必要的烦恼,从而妨碍自我发展。

前后的联系

本册第一单元《扬帆起航》讲的是初中生活的开始,其中有“认识自我”的内容,但没有具体谈青春发育和自我发展等问题。本单元是第一单元的继续和具体化。与初二《走自己的路》有较大的联系,如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和发展自我的基本思想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尤其在价值观选择方面能展开讨论。与《顺境与逆境》有一定关系,因为在顺境与逆境,有一部分是主观的,如果能接纳自己的局限,有些逆境就不存在了,一旦有了更高的要求,顺境就可能变成逆境。在《公共利益》中也可以讨论自我价值问题,以便从更高层次讨论自我的发展问题。《新的旅程》中讨论自我理想问题也是这一主题的深化。

初一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人与人之间

(设计思路)

主题的确定

对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永恒的话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初中生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生活主题。初一上学期,学生到了新的环境里,怎样与人交往,成为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与此同时,让学生了解一些交往的基本要素和艺术是必要的。为适应这个生活主题教育,将本册第四单元设置为《人与人之间》。

结构的设计

《人与人之间》

第一课 人类的需要

一、心灵的呼唤

二、发展的需要

第二课 假如我是你

一、平等与尊重

二、宽容与理解

三、关心与互助

第三课 交往有艺术

一、礼貌的力量

二、表达与倾听

本单元第一课“人类的需要”,主要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人心灵的呼唤,是人类天性的需要,是人的心灵和精神的内在需要。如果交往被剥夺,对人的精神、心理甚至身体都会造成很大损害。交往也是发展的需要,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离不开交往。

从交往是人类的需要,既是心灵的呼唤又是发展的需要,比较自然地过渡到第二课“假如我是你”,告诉学生基本的、初步的交往中的道德,即内在的德、仁、义。平等与尊重,宽容与理解,关心与互助,负责和合作,是成功的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文明交往的内在基础。贯穿这一课的主线就是与人为善,从否定方面讲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肯定方面讲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从基本的交往品德,即人们之间文明交往的内在要素,自然过渡到第三课“交往有艺术”,告诉学生交往的外在的礼仪与交往的方法、技巧和艺术。礼貌待人,善于表达,学会倾听,是成功交往的外在艺术。具体来说就是:掌握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礼貌待人、学会打招呼、学会微笑;学会加入、学会参与;学会表达、学会倾诉、学会倾听;学会赞美、学会批评;学会劝告、学会安慰;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学会让别人接受和接受别人;学会跨越交往障碍;等等。

这一单元的主要线索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人的需要,既然生活在社会中需要交往,那么就要追求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的关系,为此要具备文明交往的内在品德要素和外在的礼仪与交往的方法、技巧和艺术。

前后的联系

交往是学生生活的永恒主题。本单元是在第一单元《扬帆起航》学生进入新环境,接触新老师和新同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交往主题的延伸、拓展和深化。在本单元,是“面”上的展开,在二年级《跨越代沟》《友谊的天空》等单元中还将从“点”上深入,从具体的、不同角度涉及同学交往、异性交往、老师学生交往、亲子交往等具体的深入的问题;在三年级,设计了《漫步地球村》等单元,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明显的拓展和深化。后面这些单元的讨论将在前面的基础上展开、发展和深化,各个单元之间呈现出比较自然、协调和密切的前后呼应、相互衔接、螺旋上升的关系。

初一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在分数的背后

(设计思路)

主题的确定

考试、分数是学生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生活主题。初一上学期期末将至,考试迫在眉睫,复习和考试成为学生最关心的事件。为适应这个生活主题的教育,将本册最后单元——第五单元设置为《在分数的背后》。

结构的设计

《在分数的背后》

第一课 考试的心情

一、从容应考

二、平静看分数

第二课 分数的品质

一、诚实的检验

二、公平的比较

第三课 分外的收获

一、分数之外的成绩

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本单元第一部分“考试的心情”,首先进行复习、考试的心理和方法的分析和教育,指导学生“从容应考”,然后引导“平静看分数”。

从如何看分数,分析分数背后的努力学习、善于学习和考试中的心理素质,分数的意义和作用,比较自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分数的品质”,以考试作弊、说谎、改分数和抄作业答案等实际问题和现象为题材,进行诚实(“诚实的检验”)和公平(“公平的比较”)以及负责、自尊、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等的价值和道德教育。

蕴含在考试和分数之中(背后)的诚实和公平的品质,是学生的重要成绩和收获;同时,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其他收获。这样,就自然过渡到第三部分“分外的收获”,引导学生关注除了考试之外其他各个方面的全面成长、全面发展与收获(“分数之外的成绩”和收获),对一学期来的表现做一个回顾和分析,养成经常反省自己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良好习惯,体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勤奋和坚持不懈)的道理,为顺利进入下一学期做好思想准备。

从设计方法看,从微观的点(考试中的实际心理问题)引入,从点到面(分数背后的努力学习、善于学习和考试中的心理素质,分数的意义和作用),构成第一部分和第一核心主题“考试的心情”;然后从微观到中观,从表面现象到内在实质,进入考试中的道德和价值问题,构成第二部分和第二核心主题“分数的品质”;最后,从中观到宏观,从时空上拓展到更大的面,进入第三部分和第三主题“分外的收获”。在本单元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主要”内容或“核心”主题,给予“浓墨重彩”的处理;第三部分为拓展性内容,给予“轻描淡写”的处理;三个部分或三个主题之间呈现出比较密切和协调的整体联系和综合特征。

前后的联系

学习是学生生活的永恒主题。本单元是在前面第二单元《学会学习》的基础上讨论考试问题,是对学习主题的延伸、拓展和深化。两者的重点不同。在二年级《顺境与逆境》中还将从不同角度涉及学习问题;在教材中,有些重要的价值观念,在有关单元中还会在不同程度上涉及。比如诚信,本单元从考试作弊、说谎、伪造家长签名等个人生活中比较具体的、微观的角度讨论;在二年级《市场考察》单元中,专门设计“品质:市场的通行证”(主要指“诚信”);在三年级《财富论坛》中,设计“财富的品质”“财富中的德与法”(涉及“诚信”);最后,在有关国际交往与合作的单元《漫步地球村》中,又讨论作为国际惯例之基础的诚信。再如公正,首先是一年级上《在分数的背后》学习和考试中的公平“竞赛”,然后是日常生活中不同家庭的收入差别与公正问题(一年级下《走进社区》),接着是农民问题、下岗问题和西部开发中的公正问题(三年级《同在阳光下》,最后是国际公正秩序的建立问题(三年级《漫步地球村》)。后面这些单元的讨论是在前面的基础上的展开、发展和深化,各个单元之间呈现出比较自然、协调和密切的前后呼应、相互衔接、螺旋上升的关系。

初一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共同的责任

(设计思路)

主题的确定

经过一个学期,学生中出现较多小团体,同时,对集体事务的热心程度有所下降。进行以集体主义为中心的教育既是学生更好地过公共生活的需要,又能在教材体系上自然转入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教育,与上册主要从个体角度切入形成逻辑上的递进。基于此阶段教学的实际,将本册第一个单元设置为《共同的责任》。

结构的设计

《共同的责任》

第一课 大家之“家”

一、我爱我“家”

二、成长的园地

第二课 我与我们

一、一滴水与大海

二、集体的力量

第三课 承担责任

一、我们是主人

二、校园事务你我他

寒假结束,刚刚开学,适合对学生集中进行以班级和学校为空间的集体主义教育。因此本单元第一课“大家之‘家’”,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班级、学校这个“家”说起,带领学生发现、感受、分享“家”的感觉,即自己生活学习的班级和校园的风采;了解班级、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场所,也是改善气质、陶冶性格、培育品格的环境,同时在这个空间也可以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等。

人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中,个人和集体是相互依存的,因此由对“家”的认识自然过渡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层面即第二课“我与我们”。个人依赖集体,集体也离不开个人;认识集体的含义,以集体利益为重,由个人的“小团体主义”走向真正的集体主义;敢于竞争,善于合作,体会团结就是力量。

承担应有责任,维护集体利益,是建设一个好的集体的前提。因此第三课“承担责任”以责任教育为主线,通过对集体利益的认识,体验行为和结果的关系,既要学会自我管理,对集体负责,又要有主人翁态度,参与班级、学校事务的建设,为集体的利益多作贡献。

从设计方法角度看,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学生的生活圈在逐步扩展,学习环境适应之后,开始由对个人关注的中心转向了对班级、学校的认同。在现实中,有一部分青少年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同情,缺乏对集体的关心,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愿与人合作。因而本单元所倡导的价值观包括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民主参与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在这里设计安排这个单元是责任感这一价值要素教育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的结合。通过各种活动,建立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培养他们作为群体(班级、学校、社会)一员的责任感。具体设计方式从实际的生活体验(班级、学校的感受),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实质,再到责任的价值和道德教育,三部分呈现出不断递进和层层深化的综合特征。

前后的联系

班级、集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本单元是上册责任主题的发展、延伸和拓展。在初一上册第一单元,《扬帆起航》初步涉及了班级和校园及生活在这个集体中的各种关系的适应问题;初一上册第四单元《人与人之间》将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换位思考和对行为与后果关系的体验,也是本单元主题的部分准备。初一上册第五单元《在分数的背后》的设计,则是从竞争与合作、诚实与守信等品质入手,为本单元提供铺垫。本单元在以上这些主题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明显的拓展和深化。本单元在另外一些主题如集体的规则方面同时又是初一下册第三单元《无序与有序》、第四单元《我们的权益》、第五单元《走近社区》等单元主题的准备。在二年级从不同的角度,在《走自己的路》(个人心理的角度)、《公共利益》(公民的角度)、《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法律的角度)、《市场考察》(经济的角度)等单元中进行了拓展,而在二年级《在同一片土地上》、三年级《同在阳光下》单元中,则将责任由个人和集体上升和加深到了更加广义的公民责任、社会责任的层面。另外三年级的《漫步地球村》中,又讨论作为国际背景的诚信与责任。总之,将责任的教育贯穿在了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学习、生活等)及各个层面(道德的、心理的、经济的、法律的、社会的、政治的等)。这些单元的讨论是在前面的基础上综合展开的,各个单元相互呼应、层层递进。

初一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情感世界

(设计思路)

主题的确定

初一下学期的学生已经体验了初中新生活带来的情绪情感变化,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随着青春发育的持续,学生情绪情感的变化将更为强烈。因此,在这一学期对他们进行情绪情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结构的设计

《情感世界》

第一课 五彩情绪

一、人之常情

二、心晴雨亦晴

第二课 缤纷情感

一、情感写真

二、培育高尚情感

本单元根据生活实际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按照认识—体验—行动的思路,设计了“五彩情绪”和“缤纷情感”两课。

“人之常情”通过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认识自己体验过的各种各样的情绪及其对学习、生活的影响。“心晴雨亦晴”介绍了常用的情绪调节方法,包括:认知调节法,即通过改变认知来调节情绪;倾诉调节法,即通过表达来调节情绪;行为调节法,即通过从事某种活动来调节情绪。

“情感写真”旨在让学生认识自己体验过的各种各样的情感,并通过课堂活动体验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情感绿洲”以爱心为主线,探讨了爱自己、爱他人、爱祖国、爱自然等健康的情感。“情趣冲浪”探讨兴趣爱好的作用,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兴趣爱好的双重作用,培养积极的情趣,抵御消极的情趣,使情绪有利于学习和工作。“情感表达式”旨在让学生学会根据角色、情景、文化等情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前后的联系

第一册第四单元中有三部分内容与本单元有密切联系,一是“关心他人”,在本单元体现为爱人,二是“倾诉和倾听”,在本单元中表现为倾诉调节法,三是“交往艺术”,在本单元中有情感表达式。总体上,前面单元是在面上进行拓展,本单元在点上进行深化,或者说是在具体领域中应用前面的原理。与初二上《友谊的天空》的联系也很明显,《友谊的天空》详细探讨男女交往中友谊和爱情问题,是在点上深化情感问题的讨论。《顺境与逆境》中会涉及在顺境和逆境中的情绪和情感问题,如遇到挫折等。初三《同在阳光下》和《漫步地球村》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涉及爱心问题。

初一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无序与有序

(设计思路)

主题的确定

初中一年级第二学期,初中生活已基本全面地展现在初中生眼前,初步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促进了认识问题与分析问题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对生活和学习或者社会也有了进一步了解的愿望,特别是对生活、学习、经济、法律以及道德中的一些规律、规则和问题的理解。社会要求人们遵守公德,优质的个人生活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而良好的社会环境则需要大家都遵守社会规则。认识规则、学习规则和遵守规则,对法律概念有初步的了解并最终走向自律的“自由”是本单元的主线。基于此需要,第二册第三单元设置为《无序与有序》。

结构的设计

《无序与有序》

第一课 规则与秩序

一、规则种种

二、秩序来自规则

第二课 法律初探

一、法律:一种特殊的规则

二、法律的作用

第三课 心中的律令

一、自律与他律

二、匿名世界的“游戏规则”

本单元在本册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要对前面的知识进行深化,另一方面又要为后面的法制教育作好铺垫。本单元共包括“规则与秩序”“法律初探”和“心中的律令”3课。这3课6个主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深化对规则的意义、作用的理解,使学生树立起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

有序或无序状态时时出现在学生生活周围,因此第一课设置为“规则与秩序”。由对生活的有序或无序状态生发的疑问导入对规则的定义、起源和一般特征的思考和认识;通过情境、案例分析,启发学生对种种规则现象进行思考,说明规则的分类及“秩序来自规则,规则是秩序的必要保障”这样一个道理。生活处处有规则,通过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具体列举了几种规则,说明日常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规则,包括道德的、法律的。让学生懂得规则无处不在、规则保障秩序的道理。

第二课“法律初探”是在对各种规则有了一般性认识之后,在这里特别将“法律”这种特殊的规则单独提出来,加以说明。初步了解法律的起源与产生、法律的概念、特征及与其他规则的区别;通过法律解决纠纷、制裁犯罪、保护合法权益说明法律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第三课“心中的律令”则是力图将学生视角从法律引向道德层面,即将规则等意识内化为个人的自律行为才是本单元的最终目标。该部分首先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了自律与他律的含义,然后情景设疑,启发学生思考在无人监督时如何遵守规则,使学生理解自律的意义,养成自律的习惯,特别是对匿名世界——网络中的规则问题进行讨论,以使学生对规则与自由的关系及自由的初步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前后的联系

规则意识在初一第一册第一单元《扬帆起航》中校园的规则里有了第一步认识,而后在第二册第一单元《共同的责任》中有集体规则的认识等。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有助于他们熟悉当下的公共生活,而且将为他们未来进入更为广阔的公共生活和经济等领域履行公民的职责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些规则的学习为学生在本册第四单元《我们的权益》中进一步学习法律方面的知识做好了准备,因为法律也是一种特殊的规则。在初一最后一个单元《走进社区》中我们又会遇到更加具体的社区生活规则。尊重规则、遵守法律及道德准则可以维护社会公正与正义,这在二年级第三册第四单元《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又会成为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方面的内容。在二年级第四册教材中的第一单元《自然的声音》中又有具体的自然规则的进一步反映;紧接着第二单元《公共利益》中又会显现规则内容,即规则的遵守也是负责任行为的表现。当今社会发展很快,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新的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等要求学生必须形成严格的规则意识,从小打下良好的法律基础。经济方面的规则内容在二年级第四册第五单元《市场考察》以及三年级《财富论坛》中将会得到详细的论证。更加具体的社会化及公民行为准则的培养则在《公共利益》《又到两会时》等单元中会得到深刻体现。总之,规则无处不在,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规则理念的呈现是逐层推进、步步深化的。

初一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我们的权益

(设计思路)

主题的确定

进入初一第二学期的后半程,学生已能够较为全面地适应初中的生活学习,但生活学习中难免会出现许多困难与问题,如青春期的初中生,容易受到多方面侵害。困扰青春期成长的不断增多的侵害与问题逐渐使他们不得不开始思考与“权益”和“自我保护”关系密切的问题,也不得不进一步关注与个人社会化关系密切的较为理性的法制教育主题。因此将本单元——第二册第四单元设置为《我们的权益》。

结构的设计

《我们的权益》

第一课 少年的权利

一、法律的规定

二、联合国的声音

第二课 谁为我们护航

一、家庭保护

二、学校保护

三、社会保护

四、司法保护

第三课 自我保护

一、远离危险,拒绝侵害

二、学会求救和自救

三、善用法律帮助

本单元第一课“少年的权利”主要是理解、认识中学生在规则和法律范围内都拥有哪些明确和具体的权利,从“我要上学!”的生活“呼声”引出与生活相联系的“权利清单”,最后到法律和规则所规定的明确“权利”概念和内容,特别是《未成年人保护法》所涉及的各种权利概念。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这些权利概念后,引发搜集生活中的各种事例、案例的兴趣,能初步将这些概念名称和生活事件联系起来。

明确权利概念之后,则自然生发出第二课“谁为我们护航”的“疑问”,权益谁来保护的问题,这也是进一步深化理解少年权益的内容和范围。本部分内容主要围绕《未成年人保护法》所涉及的四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即“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这四个保护中还贯穿了中学生成长中关系密切的几个方面,如生命健康和自由、接受教育、自我成长、社会化中的发展等。最终要让学生了解法律就在自己身边,中学生作为未成年人有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的权益。同时本部分在理解权利观念的同时,让学生对责任和义务也要有所认识。

权利观念和保护意识的确立,关键还是要弄清楚怎样“自我保护”,即本单元第三课。不负责任的社会成员会造成他人的权益损害,给他人身体、心理等造成严重影响,对社会造成危害。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尊重。权益受到侵害者要适当地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技巧,远离危险,拒绝侵害,学会运用法律武器、善用法律帮助,学会自我保护,树立权益意识,才能远离危险和暴力。

就设计与写作方法而言,自我保护方法和技能是在实践中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习得的,并不全是思想品德课的任务。但是,结合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是可行的、有益的。特别是让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本领,是非常必要的。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增强权利意识,掌握维护权益的有效方法,这也是本单元设计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前后的联系

本单元在承接前面一些单元——如第一册《扬帆起航》中的中学校园规则的认识,以及本册第三单元《无序与有序》对规则的深化理解和对法律的初步概念有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规则、法律和个人权利之间的关系,是法制教育与生活联系的进一步展开,但最重要的是理解仍然作为未成年人的中学生在规则和法律范围内都拥有哪些明确和具体的权利,这些权利又是如何和中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在我国,权益意识重视程度普遍不足,因此将权益作为一个专题来讲很有必要。但讲权利并非不要义务或责任,在本单元里义务就被放在教育权后重点提及,但义务也没有就此简单带过,在本教材各单元里义务是不断地被强化,同时在本单元的最后一部分涉及权利的有限度使用问题,即个人的权利保障首先是在尊重别人权利的基础之上才有的,不要侵犯别人的权益,应当学会尊重别人(第一册《人与人之间》的尊重观念在法律领域的初步再现),具有责任和义务感(第二册《公共责任》责任及观念在法律领域的初步再现)。这也为二年级的《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第三册)埋下相应的伏笔,如抵制诱惑、抗拒暴力,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与违法犯罪作斗争,了解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就要避免违法犯罪,抵御不良诱惑;法律是青少年自我保护的有力武器,帮助他们初步学会寻求法律帮助、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等;为《公共利益》(第四册)的社会关系中的责任、三年级第五册《又到两会时》的公民的政治权利与公民义务做好了法制教育方面的知识准备和理念准备。

初一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走进社区

(设计思路)

主题的确定

到初一下学期,学生在思维、经验、行为等方面相对成熟起来,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开始更多地关心社会的发展变化,为进一步发展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兴趣与能力,培养社会公民意识和责任感,设计了《走进社区》这一主题。同时,将本册最后单元——第五单元设置为《走进社区》,有助于学生运用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利用暑期进一步走入社区和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结构的设计

《走进社区》

第一课 我们生活的地方

一、关注社区

二、社区考察

第二课 在社区中生活

一、权利与责任

二、参与和服务

本单元第一课“我们生活的地方”,是引导学生关心和了解社区。首先,从面上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的概貌特征,然后是有意识地感受、体验社区里的人、事、物,从而唤醒学生的社区公民意识,激发学生对社区的关心;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走进社区,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对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建议。

作为社区的成员和公民,不仅要了解和关心社区,还要融入社区,参与和学习社会公共生活,这样,就过渡到第二课“在社区中生活”,通过具体问题和事例的分析,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行使权利,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培养和发展热爱社区、奉献社区的公民素质,并进一步走进社区,开展实践活动,服务社区、建设社区。

从设计方法看,是从面到点,由表及里;又自内而外,拓展延伸。从第一课到第二课,是从面的介绍到点的深入,从了解社区到融入社区,参与社区生活,承担公民责任;由表及里,从社区概貌的描述到对社区的人和事的深入了解、再到对社区生活的思考;同时,每课的设计又注重自内而外,拓展延伸,从感受体验到行为实践,从感受社区、体验社区到走进社区、考察社区、服务社区;拓展延伸,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走入社区和走向社会。

前后的联系

整个初一教材的主题确定和单元安排是根据初一学生的生活逻辑来设计的,是从学生的个体成长、自我发展到学会交往、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再到学会处理自我与集体、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走进社区》作为初一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其设计安排遵循学生的生活逻辑和初一教材的编排逻辑,是依据初一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的活动能力不断增强,更多地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实际来设计安排的。

本单元着重指导学生在公共生活中,学会处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遵守社会公共生活规则,培养社会公民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人与人之间》(学会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共同的责任》(学会处理个体与班级、学校集体的关系)、《无序与有序》(学会遵守规则)单元相关内容和主题的延伸、扩展和深化。

在教材中,有些重要的价值观念,在有关单元中还会在不同程度、广度上涉及。比如有关公共利益、社会责任、关心帮助弱势群体的问题,还将在二年级的《公共利益》单元,三年级的《同在阳光下》单元中涉及、拓展和深化。

从与相关课程的联系看,《历史与社会》课程中也涉及了社区的内容。与《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关于社区内容不同的是,本单元突出品德教育,而不是教以有关社区的具体知识;突出价值观引导,发展亲社会行为,培养社会公民的意识和责任感。

初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跨越代沟

(设计思路)

主题的确定

进入初二后,学生们在生活学习方面比初一时已经成熟了很多。这种成长也体现在人际交往之中,如亲子、师生之间的相处,渐渐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和发展,产生了种种新的问题,出现了所谓的“代沟”。如何跨越和解决“代沟”问题,增加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以尽快地适应和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去,是将本册第一单元设置为以处理亲子、师生关系为主题的《跨越代沟》的重要原因,也是学生成长在进入初二后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结构的设计

《跨越代沟》

第一课 走近父母

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代沟”析疑

三、沟通与和谐

第二课 理解老师

一、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

二、良师与益友

本单元第一部分“走近父母”首先将视角投向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景——家庭。从一首诗开始,让学生回顾成长的道路,感受父母对于我们深深的爱和浓浓的情,然后引导学生感激父母、尊敬父母和体谅父母;伴随着成长,学生独立意识增加,难免出现沟通的困难和相互之间的误解,这就是“代沟”的困惑。对“代沟”进行心理的换位分析,克服逆反心理、寻找沟通的方法等是最终走向沟通和和谐的有效途径。

“代沟”的另一个突出表现自然就在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解答学生在师生交往中的疑问和困惑成为设立本单元第二部分“理解老师”的主要目的。本部分首先带领学生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体会“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教师的烦恼与欢乐,然后引导学生尊敬、关心、体谅和理解老师,与老师相互沟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老师的感情,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使老师既成为学生的良师又成为学生的益友。

解决“代沟”困惑也为顺利进入新学期的生活学习和应对成长“风暴期”中不断出现的与长辈的各种冲突等问题做好了心理的、道德的准备。

本单元的设计方法和写作思路,开始于心理层面的生活体验,并由体验到分析,构成了“代沟”的第一个主题“走近父母”,在此将“代沟”问题提出并进行第一层面的讨论;然后从生活的家庭场景转换到学校场景,由父母到老师,进入到对“代沟”的第二层面的更为细致的心理特点分析,引导学生努力克服“逆反”心理和消极的从众心理等。最后,从分析到实践,在学生认识清楚问题后,着手解决“代沟”问题,寻找与父母、教师沟通的具体方法,解决矛盾,走向理解。在本单元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同时作“浓墨重彩”的处理,分别从两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出发,对“代沟”这一生活主题进行了较为“情感化”的分析和处理,力求在理解的感动中解决学生成长的困惑。两个部分虽相互独立,但并非没有联系,而是呈现出密切和协调的整体联系及综合特征。

前后的联系

对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因成长中的问题而烦恼,与父母、老师相互沟通困难,是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永恒话题。本单元与前面初一第一个单元《扬帆起航》形成一定程度的呼应:学生在刚进入初一第一个学期时,面对新的学习、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要开始学会认识、理解他们的新期望,加之初一阶段学生对父母的感情主要仍停留在依赖和崇拜阶段,特别是需要对新的学习阶段有全新认识,这些成为这个单元的核心主题;而到了初二第一个学期,伴随身心的成长、依赖性的减弱、“成人感”的增加,必然会带来本单元关注的主题,即与长辈的沟通与理解问题;涉及本单元相关主题的单元在整个教材中还有很多,如初一上册第三单元《成长中的我》里的成长的烦恼;《人与人之间》(初一上)里对同学、师生、亲子的交往与沟通的初步理解;《共同的责任》中班级集体里对个人与老师关系的进一步认识;《情感世界》(初一下)里如何克服青春期烦恼,调控好自己心理冲动的内容等,又是对本单元的铺垫和准备。以后的一些单元,也有反映、展开、发展和深化类似主题的设计,如《顺境与逆境》(初二上)、《新的旅程》(初三),这些单元主题更倾向于在遇到逆境和压力或面临重大选择时需要关注父母和老师们有益的意见和关心,这对于青春期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必然有很大的帮助。此外,除了以心理层面分析为主线,解决个人与父母、老师的关系的道德问题,前面一年级下册的《我们的权益》还就如何解决与长辈之间的“个人(秘密或隐私)”问题进行了法律知识方面的准备。因此本单元较好地将道德、心理和法律等领域的教育结合起来,同时各单元之间呈现出比较自然、协调和密切的前后呼应、相互衔接和螺旋上升的关系。

初二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友谊的天空

(设计思路)

主题的确定

从初二年级上学期起,由于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迅速发展,初中生对父母和教师的依赖逐步减少。随着少年生活和活动范围的扩大,交往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明显的发展,一方面,少年学生对于友谊的向往、追求和需要变得越来越迫切,关于友谊的问题逐步成为学生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由于错误理解友谊和交往不慎而发生一些问题。为适应这方面的教育,设置了《友谊的天空》这一单元。

结构的设计

《友谊的天空》

第一课 有朋友的感觉

一、友谊,心灵的需要

二、友谊,与成长同行

三、跨越障碍,寻求友谊

第二课 交友的智慧

一、善交益友

二、远离损友

三、交友的艺术

第三课 男生女生之间

一、男孩!女孩!

二、纯真的友情

三、青春的心弦

本单元第一部分“有朋友的感觉”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和体验友谊是人心理的内在需要(“友谊,心灵的需要”),然后讨论友谊对于个人成长、事业发展的作用(“友谊,与成长同行”),引导学生珍惜友谊、寻求友谊(“跨越障碍,寻求友谊”)。

第二部分安排“交友的智慧”,指导学生正确交往,追求和发展真正的友谊(“善交益友”),防止因错误理解友谊和交往不慎发生违法犯罪行为(“远离损友”),并且针对初中生在交友中经常发生的问题进行技巧方面的指导(“交友的艺术”)。

第三部分“男生女生之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男女同学的差别和交往(“男孩!女孩!”),开展男女同学的正常交往,学会用理智控制情感,培养男女同学的纯真友情(“纯真的友情”与“青春的心弦”)。

教材具体内容的设计比较充分地考虑了综合性问题,整合了与主题相关的道德、心理和法律等方面的内容。

前后的联系

人际关系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主题。初一上册已经安排了《人与人之间》,讨论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交往、交往有品德和学会交往等处理人际关系的初步的、基本的、一般性的常识、原则和技巧。《友谊的天空》处理的是比较特定、具体和深入的人际关系(同学友谊)问题,因此是对前面单元的延伸、拓展和深化。在以后的有关单元中,比如,在二年级的《在同一片土地上》、三年级《同在阳光下》和《漫步地球村》等单元,还会更深入、更广泛地涉及人际关系(公共社会生活)和交往问题。另外,一般的情绪和情感问题已经在初一的《情感世界》中讨论,在本单元中,涉及的是比较特定的、深入的、复杂的情感问题(少男少女的特殊情感),在以后的有关单元中,还会涉及其他复杂和高级的情感。

初二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走自己的路

(设计思路)

主题的确定

少年期的中学生逐步摆脱父母长辈的束缚,走出对于老师的依赖,开始特别向往和追求独立自主;同时,交往重心开始转向同伴群体——同学和朋友。在追求个人独立与自主的“多梦”时期同样会面临这样一些问题:合群中的盲从、独立与自主、崇拜与自我等,特别是确立自我、寻找真正的自主这些主题构成了从小学生变为中学生后的独立的少年们急切想得到的问题答案,据此将本单元设置为《走自己的路》。

结构的设计

《走自己的路》

第一课 从众与自主

一、剖析从众

二、走向自主

第二课 偶像与自我

一、透视“追星”

二、超越崇拜

本单元第一部分“从众与自主”首先从学生学习生活中常见的从众现象着手分析——从心理从众到行为从众,从众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只有独立思考,明辨是非,自觉抵制和抗拒团体与外部的压力与诱惑,才能克服消极的从众现象,走向自主选择的阶段。能够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是第一部分的设计主旨。

少年期也是“多梦”和“追星”的时期,开始喜欢明星、关注明星、研究明星、学习明星;在崇拜明星的同时,如何避免迷失自我?如何确立自己的目标?怎样找到成就自我的道路?这就是本单元第二部分“偶像与自我”中提出的问题。该部分从现实中的种种“追星”现象出发,分析了“追星”的是非与利弊,进而从中学生所崇拜的“星”——偶像的角度出发,以心理学的“晕轮效应”一分为二地对偶像的优缺点进行了理性的、批判的和客观的、全面的分析,探询了偶像成功的背后原因,只有这样看待问题才能逐步告别盲目、走向清醒,告别疯狂、走向理智,告别幼稚、走向成熟。本部分教学的目标设定在让学生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从设计和写作方式看,第一部分“从众与自主”从活泼的事例入手,用层层递进的逻辑方法对学生生活中的典型心理特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该部分基本实现了宏观而不空洞、逻辑而不抽象的目标。第二部分“偶像与自我”则主要比较微观和真实的事例,叙述比较具体、实用、中观和现实,以辩证观点和学生的视角对学生最为喜欢的偶像崇拜现象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并且也给予学生以人生态度的指导。总体看来,两个部分看似“平行并立”,实则递进上升,呈现出了联系与综合的特征。

前后的联系

从教材的总体设计上看,《走自己的路》的立意延伸始自本套教材的第一个单元——初中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扬帆起航》及第三单元《成长中的我》中始终贯穿的主题: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概念。在本单元之前还与初一上册的《人与人之间》及《在分数的背后》、初二上一个单元《友谊的天空》形成另一个立意的衔接:即从众的心理现象。从人与人交往中初步的从众表现(《人与人之间》)到面对群体压力时的从众心理(《在分数的背后》《友谊的天空》)分析,再到本单元对从众心理的全面、理性思考,认识这一思想根源产生的一个直接结果——偶像崇拜现象;而在本单元之后教材也并非就此住笔,在教材整体设计上对本单元的主题进行了深化处理,以加深对这一现象的进一步理解。初二上册紧接着本单元的《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单元里,则与如何抵制同伴压力,克服从众心理,拒绝诱惑,明辨是非,预防违法和犯罪行为的发生这些主题形成连贯,恰好地将道德、心理的分析引向了法律的层面,使这三项教育的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在三年级,本单元也为《新的旅程》中独立自主地作决定、认识自我、成就自我和超越自我等主题的升华做好了铺垫和准备。

初二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

(设计思路)

主题的确定

初二年级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个人独立性不断增加,逐渐走出对成人的依赖,同伴关系不断密切,开始注重建立友谊,向往独立自主,但往往在同伴压力与盲从心理的驱使下,可能因“一念之差”犯错误。无论是犯错、违法还是犯罪,都是一念之差的事情,一失足成千古恨;从小错到大错,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一般违法到严重违法(犯罪),只有“一步之遥”,因此决不能跨出这一步。初中二年级学生大都在14岁左右,是违法犯罪的易发期。因而,此时对他们进行拒绝诱惑、筑起法律防线、预防违法犯罪的教育成为他们生活的必需,且有很强的针对性。

结构的设计(www.xing528.com)

《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

第一课 一念之差

一、危险的诱惑

二、拒绝诱惑

第二课 一步之遥

一、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二、防微杜渐

三、过则勿惮改

本单元第一部分“一念之差”首先引出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多种诱惑,进而分析“黄、赌、毒、法轮功”等不良诱惑对青少年成长的危害,指导学生如何识别和自觉抵御不良诱惑。染指“黄、赌、毒、法轮功”等不良诱惑属一般违法的行为,对一般违法行为如果不警惕、不改正,发展下去就很可能掉入犯罪的深渊。

要避免违法犯罪,就必须了解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因此,本单元第二部分“一步之遥”着重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概念的界定,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有可能发展为违法与犯罪;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知道违法犯罪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认识到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此,“防微杜渐”,知错就改(“过则勿惮改”)才是正确的选择。

从设计的方法看,主要是从一些初中学生由小毛病(不良行为)发展到大过错(严重不良行为),从一般违法到陷入犯罪泥潭的案例入手,引出青少年应增强法治观念,要严格遵守纪律、制度、规章及法律,使其认识到“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思想是危险的,只有从小增强法治观念,才能自觉守法,健康成长。

前后的联系

本单元是在初一年级《无序与有序》(第二册)、《我们的权益》(第二册)等单元对法律的初步认识基础上的延伸、拓展和深化。《无序与有序》讲述了什么是规则,什么是法,以及法律的重要作用。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不遵守规则,违法犯罪会造成严重后果,这也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了遵守规则、遵守法律的重要性。《我们的权益》主要让学生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里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这四个维度及如何自我保护的一些具体内容,这些有助于学生维护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让学生接受了初步的法制教育。本单元则从另一个与青少年关系密切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角度,以个人的视角强调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强调对未成年人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依赖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提供的良好健康的环境。获得保护以及掌握相关自我保护的技巧、方法当然是必要和重要的,但是最关键的一点还是要从自我做起、从小处着眼,防微杜渐,明确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有可能发展为违法行为,从而区别违法与犯罪,自觉抵御不良影响和不良行为,达到进行自我保护、维护权益的目的。

法律层面的对违法犯罪的认识将为以后单元深入的法制教育——《公共利益》(第四册)勇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以维护公共利益树立公共责任意识、《市场考察》(第四册)在经济领域内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等法律内容、三年级《又到两会时》(第五册)的公民的政治权利与公民义务等——奠定基础。在心理的层面上,本单元着重从学生所处的特殊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和状态出发,分析导致不良及违法犯罪行为的诱因,由“一念”和“诱惑”开始,层层递进,最终让学生学会树立抵制诱惑、防微杜渐、远离犯罪和知错就改的正确态度和自律意识。道德层面依然是前面单元责任、人际交往、规则及树立初步的正义观念等的深化和后面单元内容的准备。在择友方面就是第一册《人与人之间》及第三册《友谊的天空》中交友内容在法律方面的延伸和强化,特别是与上一个单元《走自己的路》中的这一主题形成紧密呼应:从上个单元的正确处理与父母、家长的成长“冲突”关系——依靠而不是依赖,自主而不是反叛,走出对成人的依赖,走向独立与自主,到本单元的摆脱同伴的压力,不要自己失足,拒绝诱惑,筑起法律的、道德的防线。

本单元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实际心理发展特征为主线,以道德思想作为引导,体现实践道德和遵守法律的统一性,从而体现了不同年级之间教学内容综合、螺旋上升的有机关联。

初二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顺境与逆境

(设计思路)

主题的确定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对于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不断扩大的初中生而言,无论处在顺境,还是处在逆境,遭遇挫折是人人必须经历、无法逃避的现实。在初二第一学期即将结束时,面对学习进入“耐久跑”的特殊阶段,或面对成长、生活中遇到的许多挫折与困难,许多学生都会感到难以应对,不知所措;让学生学会适应新环境,敢于承受挫折,能够比较顺利地适应社会化的过程是本册设置《顺境与逆境》这一单元的重要理由。

结构的设计

《顺境与逆境》

第一课 顺境与逆境的双重变奏

一、成亦顺境,败亦顺境

二、功亦逆境,过亦逆境

第二课 与挫折同行

一、感受挫折

二、战胜挫折

本单元第一部分“顺境与逆境的双重变奏”,首先描述了顺境对中学生成长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成亦顺境,败亦顺境”),说明“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引导中学生把握好人生的航标,顺利驶过顺境的险滩。接着分析了中学生在学习、交往和家庭生活等方面的不利环境,说明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逆境的考验。逆境具有使人沉沦、促人奋进的两重特性(“功亦逆境,过亦逆境”)。但顺境和逆境是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当我们经历逆境时,只要不气馁,就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从中学生普遍遭遇的挫折情境切入,引出了第二部分“与挫折同行”。分析了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挫折,接着进一步分析了面对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感受挫折”)。引导中学生积极地应对挫折,掌握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特别是要在挫折中锤炼坚强的意志,从而走出人生的低谷,迈向一个又一个成功(“战胜挫折”)。

从设计方法看,从中学生的喜怒哀乐入手,引导中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和生活体验入手,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提升其理性认识,增长其人生智慧。总的来说,这两个部分是由浅入深,由认识到实践,符合中学生道德成长的自然规律。

前后的联系

顺境与逆境是中学生必须面对的生存境遇,挫折更是中学生在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的时候普遍遭遇的情境。第一册虽然分析了中学生在学习、交往、成长中的困难,但只是初步地介绍挫折的一般性知识,在本单元则突出了这一生活主题,浓墨重彩,层层深入,分析顺境与逆境对人成长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揭示两者之间发生内在转化的深层原因,引导学生抵御顺境的不良影响,走出逆境,战胜挫折,以发展中学生的道德分析、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能力。在以后的单元中,该主题将涉及更为深刻的人生道德智慧,进一步提升中学生的道德理性能力,帮助他们顺利成长。

初二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自然的声音

(设计思路)

主题的确定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也是人类生存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资源在枯竭,环境被破坏,大自然在哭泣。关心自然,关爱自然,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使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环境的现状,培养学生亲近自然、鉴赏自然、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特将本册第一单元设置为《自然的声音》。

结构的设计

《自然的声音》

第一课 人类的朋友

一、生活的必需

二、生存的空间

第二课 哭泣的自然

一、资源在枯竭

二、环境被破坏

第三课 自然的朋友

一、人类的责任

二、少年在行动

本单元第一课“人类的朋友”,首先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切入,使学生体会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是我们“生活的必需”,然后引入食物链和生态平衡的例子,使学生感悟自然环境是我们“生存的空间”,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懂得了自然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后,还需要关注自然,了解大自然的现状,也即人类目前的生存环境。于是,比较自然地过渡到第二课“哭泣的自然”。由于人类长期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地球环境日益恶化,“资源在枯竭”,“环境被破坏”,人类生存的家园遭到了严重破坏。在“资源在枯竭”里,首先让学生明白,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有这么一个家园。然后从“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和“能源匮乏”三个主要方面举例说明目前我们面临的资源危机,使学生明白资源问题的严重性。在“环境被破坏”中,首先通过“古今敕勒川”的鲜明对比,让学生体会人类生存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继而又以土壤、空气、水被污染的例子进一步说明“环境被破坏”。整个第二课,使学生深切感到生存的危机。

面临如此严峻的自然环境危机,我们应该如何挽救人类的家园?关爱自然,保护环境,以实际行动保护人类的家园,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于是本单元顺理成章地落实到了人自身,引出第三课“自然的朋友”。这一部分包括“人类的责任”和“少年在行动”两方面,分别从宏观和微观、集体和个人两层面,激发学生“关爱”自然,“善待”自然,做自然的朋友,做环境的卫士。

从设计方法看,本单元三课由远及近、由外而内依次层层铺开,最后内化为学生个人的实际行动。第一课是后两部分的基础,是关于自然的“理性”认识和感悟,如果没有体验到人与自然这种“母子”“朋友”的关系,也就不会那么深切地关注、关心自然,更谈不上保护自然。第二课是第三课的前提,如果没有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就不会有意识地关爱和善待自然,不会主动地保护自然环境。第三课是主题的深化,把环境问题落到实处,激发学生用行动来保护人类家园。各部分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前后的联系

自然和环境问题是关系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关注自然就是关注人类命运。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关爱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应该落实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中。这一生活主题在本套教材中前后贯穿了几个单元。本单元分别与初一下册第一单元《共同的责任》、第五单元《走进社区》,初二下册第二单元《公共利益》、第四单元《劳动创造世界》,初三第二单元《财富论坛》、第四单元《又到两会时》、第五单元《国策经纬》和第六单元《漫步地球村》前后联系。《共同的责任》《走进社区》《公共利益》都涉及“责任”问题。《共同的责任》从集体与个人关系的角度出发,强调培养责任意识;《走进社区》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强调承担社会责任;本单元则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层面入手,强调培养学生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公共利益》则结合个人与集体、社会、自然的关系,强调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虽然各自角度不同,但最后落脚点却都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总体上是对“责任感”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是逐步升华。关于节约自然资源,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在《劳动创造世界》《财富论坛》《又到两会时》《国策经纬》《漫步地球村》中都分别涉及了,但是角度不同。它们关于“节约”问题的讨论,总体上是层层深入,逐渐理性化的。各单元相互联系,自然衔接,协调统一。

初二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公共利益

(设计思路)

主题的确定

学会过公共生活,懂得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作出符合社会道义的选择,并能够自觉主动地承担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是一个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初二学生的生活范围逐渐扩大,视野日益开阔,不再局限于家庭和学校、社区这样相对狭小的空间,而是逐渐扩展到更为丰富多彩的社会乃至世界。他们渴望在社会生活中有一个和谐、舒适的环境氛围,希望能够在公共交往中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个人利益,这一切都离不开对公共利益的认识和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思考。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对公共利益的认识,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冲突,明白在维护公共利益、实现个人利益的过程中,承担各种责任的好处和代价,进而知道维护公共利益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知道如何维护公共利益,并能够在生活中积极履行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为适应这方面的教育引导,将本册第二单元设置为《公共利益》。

结构的设计

《公共利益》

第一课 共同的需要

一、我们共享的

二、公私之间

第二课 维护公共利益

一、社会组织的公共责任

二、每个人的责任

本单元第一部分“共同的需要”共分两节。第一节“我们共享的”,首先从公共利益直观的物质表现形式入手,使学生对公共利益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进而根据公共空间的扩大,将公共利益的范围从较为狭小的地区、国家,扩展到全世界乃至宇宙,其表现形态也从物质型向服务保障型转变,力图使学生对公共利益有一个全面、直观的认识。这是处理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关系的前提。紧接着,过渡到“公私之间”,这一节从分析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关系入手,重点阐述两者之间相互依赖、共生共荣的包含关系,它们产生矛盾冲突的原因以及在这种冲突面前的不同选择。目的是使学生对公共利益的认识从第一节的直观感受,上升到第二节的理性思考,引导他们对公共利益的认识达到一种质的提升,学会正确看待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关系,并知道公共利益实现的各种机制。这就比较自然地过渡到第二课“维护公共利益”。这一课主要从行动层面考察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维护公共利益的过程中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及其承担这些责任的代价和好处。首先,从“社会组织的公共责任”出发,分析了政府、非政府组织等在维护公共利益过程中所担当的不同的社会责任,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整个社会结构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维护公共利益的信心和力量。接着将视野转到具体的个人身上,分析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公共生活中如何实现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以及在超越个人身份职责这一更高的层面上,通过奉献的方式维护公共利益。最后,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学生作为一名学生、孩子及社会公民在维护公共利益中的责任,为他们进一步融入公共生活做好准备。

从设计方法看,本单元遵循感性认识→理性思考→实践这一认识逻辑。第一课“共同的需要”从对公共利益的感性认识着手,展示公共利益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够对公共利益有一个直观的把握。接着从理论层面分析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关系,目的是让学生对公共利益的认识从简单的直观感受提升到理性的理解,从而能够在头脑中形成对公共利益的全面、系统、深刻的认识,为他们了解社会组织及个人在公共生活中如何履行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提供了理论前提。第二课“维护公共利益”则侧重社会组织及个人在第一课有关理论原则的指导下,在维护公共利益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和各自的责任担当。就个人层面而言,主要是从个人的岗位职责、公共生活中的社会角色义务到更高层面上的道德追求这三个层次分析个人如何具体履行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最后,问题落到学生身上,引导他们懂得作为学生、孩子和公民在公共利益的维护中所应承担的各种责任,以及养成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高尚道德。

前后的联系

学会在更为宽广的社会空间中过好公共生活,是学生生活范围不断扩大所面临的一个现实的问题。本单元是在一年级《共同的责任》和《走进社区》两个单元的基础上讨论公共生活问题的延伸、拓展和深化。《共同的责任》重点是解决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问题;《走进社区》重点是解决学生在社区生活中如何形成社区归属感,养成热爱社区、建设社区的道德品质。而本单元则是在以上两个单元的基础上,从更广、更深刻的层面上将这种公共生活的范围扩展到整个社会、国家和世界,强调的是学生生活空间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推进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关系,懂得为维护公共利益作出自己的贡献。本单元的讨论是在前面的基础上的展开、发展和深化,各个单元之间呈现出比较自然、协调和密切的前后呼应、相互衔接、螺旋上升的关系。

初二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在同一片土地上

(设计思路)

主题的确定

在初二年级下学期,经过近两年的初中生活,学生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和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交往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也有了明显发展。在此基础上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间的交往情况,懂得与各民族的同学如何相处。有必要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之间的关系,树立为祖国和平统一、振兴中华民族而奋斗的信念。为适应这方面的教育引导,将本册第三单元设置为《在同一片土地上》。

结构的设计

《在同一片土地上》

第一课 中华民族大家庭

一、兄弟姐妹

二、平等尊重,团结友爱

三、合作互助,共同进步

第二课 共同的愿望

一、一国两制

二、和平统一

本单元第一课“中华民族大家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有五十六个民族,他们各具特色但同属中华民族(“兄弟姐妹”),然后讨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平等尊重,团结友爱”“合作互助,共同进步”),使学生了解国家的民族政策,并知道如何与各民族的学生相处。

第二课安排“共同的愿望”,使学生知道华夏儿女共同的愿望就是祖国统一、民族复兴。“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统一大业的伟大方针,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意味着祖国的统一大业有了很大的进展,也意味着“一国两制”构想取得了巨大成功。使学生了解“一国两制”提出的艰辛历程,正确认识“一国两制”的内容和意义(“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台湾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使学生体会台湾与大陆骨肉相连的亲情,维护祖国统一,并为祖国统一、民族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和平统一”)。

教材具体内容的设计比较充分地考虑了综合性问题,整合了与主题相关的道德、心理等方面的内容。

前后的联系

人际关系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主题。初一上册已经安排了《人与人之间》,讨论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交往、交往有品德和学会交往等处理人际关系的初步的、基本的、一般性的常识、原则和技巧。初二上册第二单元的《友谊的天空》,处理的是比较特定、具体和深入的人际关系(同学友谊)问题。本单元《在同一片土地上》主要是讨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往问题,是对前面单元的延伸、拓展和深化。三年级《同在阳光下》和《漫步地球村》等单元中,还会更深入、更广泛地涉及人际关系和交往问题。

初二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劳动创造世界

(设计思路)

主题的确定

劳动的话题与每个劳动者都息息相关,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文明,劳动促进人的生长与发展,劳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学生是特殊的劳动者,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劳动,理解劳动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问题,是关系到学生现在与未来生活与发展的主题。为适应这个生活主题的教育,将本册第四单元定为《劳动创造世界》。

结构的设计

《劳动创造世界》

第一课 人类的需要

一、劳动创造人类

二、劳动创造文明

三、劳动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

第二课 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

一、可敬的劳动者

二、珍惜劳动成果

第三课 乐于劳动,善于劳动

一、快乐的劳动者

二、新型的劳动者

本单元第一课“人类的需要”,首先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用考古发现来说明劳动促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然后,说明劳动在创造和发展人类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最后,进一步说明除了创造人类和人类文明外,劳动也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通过三个层面的分析论证,让学生体会劳动的意义和作用,理解劳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在第一课说明了劳动对于人类和个人的意义和作用后,自然地过渡到“劳动者”和“劳动成果”这一主题,引出第二课“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首先,说明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是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都是最可敬、最可爱的人。继而,又以“时传祥”和“王选”的事例说明劳动虽有分工,劳动者却无贵贱,说明不同岗位的劳动同样光荣,不同行业的劳动者同样可敬。最后,落实到学生身边最熟悉的劳动者——父母,说明父母的劳动同样可贵,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劳动也应受到尊重。接着,顺理成章地过渡到珍惜劳动成果、节约资源、文明消费的话题。

从宏观上说明了劳动的意义,从中观层面说明了劳动者可敬、劳动成果应该被珍惜之后,应该把问题落实到学生自身。所以,本单元第三课落脚到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使学生乐于劳动,做快乐的劳动者;教学生善于劳动,做新型的劳动者。

从设计方法看,从宏观、总体的层面,首先说明劳动对于人类、人类文明和人自身发展的意义这一根本性的问题。然后,由远及近,到中观层面的劳动话题,选取劳动者与劳动成果这两个方面,比较具体地涉及“尊重劳动者”和“珍惜劳动成果”的劳动观。最后,进一步落实,细化主题,将劳动的话题直接落实到学生主体的实践上,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乐于劳动的劳动观,教学生联系时代特点,善于劳动,做新型的劳动者。三个层面由大到小,由浅入深,步步切入到学生实际,落实到学生自身,其中第三课是单元主题的升华,第二课是从第一课到第三课的过渡,起桥梁的作用。

前后的联系

劳动是每个劳动者都关心的话题,学生也是劳动者,学习也是劳动,而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最终还会成为一名服务社会的劳动者。本单元与整套教材前后各个年级的部分单元都有联系,包括:初一第二单元《学会学习》、第四单元《人与人之间》,初二上册第一单元《跨越代沟》,初二下册第一单元《自然的声音》、第三单元《在同一片土地上》,初三第一单元《历史启示录》、第二单元《财富论坛》、第三单元《同在阳光下》、最后一单元《新的旅程》。其中《人与人之间》《跨越代沟》《在同一片土地上》《历史启示录》与《同在阳光下》都涉及《劳动创造世界》中关于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话题,各自切入点有所不同,总体上却是协调统一的。《历史启示录》中包含了“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道理,是对《劳动创造世界》中“劳动创造文明”的进一步论证。《人与人之间》讲过“平等”与“尊重”的问题,《同在阳光下》又牵出“关爱”不同劳动者的话题,这些都与《劳动创造世界》的“尊重劳动者”密切相关。《跨越代沟》涉及两代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在《劳动创造世界》里比较具体地落实到尊重父母、爱戴父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这一问题上。《新的旅程》涉及学生面临毕业,一部分人即将步入社会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而《劳动创造世界》第三课落实到教会学生善于劳动,做新型劳动者,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准备。总之,各单元在“劳动”这一主题上,基本都是前后衔接、由浅入深的关系。

初二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市场考察

(设计思路)

主题的确定

初步具备理性分析问题能力的初二学生,在即将结束初二学习生活的时候,通过各门功课及本教材前面单元的学习后,必定要开始关注中国的经济国情及其相关的问题,如经济运行中的法律问题、经济行为主体或人的道德问题等。因此为适应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经济主题的学习,特将本册最后一个单元设置为《市场考察》。

结构的设计

《市场考察》

第一课 走进市场

一、市场扫描

二、市场经济

第二课 法制:市场经济护卫者

一、市场经济是公平经济

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第三课 品质:市场的通行证

一、品质创造市场

二、诚信支撑市场

本单元第一课“走进市场”首先以感性描述认识市场、解读市场,通过了解市场发展历程来理解市场内涵;理解市场的各种分类、市场经济的概念及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和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切身感受;同时对中国大市场在世界市场中的优势地位及不足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对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经济国情有很大的帮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必须通过思想品德教育,着力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这也正是本单元第二课“法制:市场经济护卫者”所给予充分关注的主题。公平公正是我们期望的理想的市场经济原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因此市场经济是公平经济,秩序必须依赖规则的保证,而法律就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规则。法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体现在:保证市场契约的公正得到遵守;规范和保障经济运行;为市场交易行为和整个经济发展提供一种平等、自由、公开、公正的空间和条件。同时让学生对我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后法律体系的调整有一个初步了解。在具体的法律保障方面,以刑法和合同法这两个市场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法律作为例证,通过各种案例了解法律是如何保障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理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平经济,更是诚信经济、道德经济。第三课“品质:市场的通行证”正是以诚信为主题展开讨论的。在市场经济中,品质创造了市场,品质是市场竞争的标杆、开拓市场的有力武器;以品质为基础的诚信经济要求企业以诚信为本,恪守信约,这样才能建立诚实守信的、普遍公正的信用体系,使道德与法制的要求在市场经济中“交融”。在建立诚信经济的过程中,企业家的表率作用更是至关重要的。产品如人品,企业家必须有与可靠产品一样的可靠人品。在人品中,诚信同样是最为关键的品质,因此企业家也当以诚信等品质为本,化外在约束为内在自律,自觉担负起企业家应有的社会责任,以真诚回报社会,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在市场经济中“畅行无阻”的通行证。

从设计方法上讲,以市场漫步为切入点,以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市场景象的描述为感性认识,再到市场概念、分类与市场经济的内涵等的理性认识;然后用法律对这样的认识进行规束,转而引入实践的体验,最后将这种体验通过产品品质、企业家品质、诚信等再升华到更深层次的道德体验。三个部分通过国情—法律—道德(心理)、感性—理性、微观—中观—宏观有机地联系起来,体现出了协调、联系和综合的特点。

前后的联系

本单元是前面初一年级及初二年级部分价值观念和法制教育的延伸、拓展,同时又是后面初三年级的深化与加强,只是侧重略有不同。如“诚信”,在一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设计了《在分数的背后》,主要考察学习、考试主题中的“诚信”问题(“分数的品质”),涉及的是学生个人生活领域,范围仅局限于校园生活;而在二年级最后一个单元即本单元《市场考察》中的范围已开拓至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市场(品质:市场的通行证),主要涉及经济生活中企业与个人“诚信”问题的探讨,将这一问题在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面目”初步呈现在学生面前;到了三年级《财富论坛》,则将“诚信”问题上升到个人或社会的财富观这样一个比较高的高度上去了(财富的品质,财富中的法与德);最后将“诚信”问题引申到国际交往与合作的单元《漫步地球村》,将之作为国际惯例基础上的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再如规则意识,规则意识在初一第一册第一单元《扬帆起航》中校园的规则里有了初步认识,而后在第二册第一单元《共同的责任》中有集体规则的认识等;初一年级第二册第四单元《我们的权益》中为进一步学习法律方面的知识做好了准备,因为法律也是一种特殊的规则;初一最后一个单元《走进社区》中我们又会遇到更加具体的社区生活共处的规则。尊重规则、遵守法律及道德准则可以维护社会公正与正义,这在二年级第三册第四单元《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又会成为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方面的内容。紧接着第四册第二单元《公共利益》中又会显现规则内容,即规则的遵守也是负责任行为的表现。当今社会发展很快,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新的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等要求必须在这方面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经济方面的规则内容在本单元以及三年级《财富论坛》中将会得到进一步详细论证。另外,“责任”在本单元是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形式出现的,但在整套教材中则是一以贯之、不断循环出现的。总之,每个主题在各个单元均呈现出了自然协调、相互衔接和螺旋上升这一设计理念。

初三年级全一册 第一单元 历史启示录

(设计思路)

主题的确定

进入初中三年级后,需要将学生的视角引向更加广阔的社会、国情甚至世界范围,而在进入这些主题之前,必要的历史观念的奠基是很重要的。从历史中走来,解读历史的启示,会令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基础坚实、视野开阔,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日渐成熟的理性思维。因此将本单元设置为《历史启示录》。

结构的设计

《历史启示录》

第一课 从历史中走来

一、回溯历史长河

二、感悟民族精神

第二课 历史告诉我们

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三、国家排行榜的启示

第三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一、立志、使命与责任

二、学习、奋斗与成才

第一课“从历史中走来”从中国历史的长河出发,首先探索华夏数千年的文明史,激起学生的爱国激情,以及对灿烂文明的回顾;百年屈辱的叙说,不断抗争的记录,让学生了解历史,从中体会到民族自豪感、认同感。

这样就自然过渡到本单元第二课“历史告诉我们”,从而得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样的结论。而在中国各党派对中国前途命运所作不同理解与尝试并于最后失败中,明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国家排行榜的启示,虽然我们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落后就要挨打,学生自然能体会到差距对国家、民族和个人意味着什么。

这样第三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然就转接到青少年学子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忧患意识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引导学生将个人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联系,并转化为树立理想、努力学习、立志成才的自觉行动。

从设计思路上来看,通过百年屈辱与抗争的近代史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在中国经过许多政党、仁人志士及各种道路的尝试,历史与人民经过实践摸索最终还是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这样宏大的主题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要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通过身边的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将自身的发展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这才是本单元的着眼点。

前后的联系

在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方面,本单元是初一年级《情感世界》主题的延续,初二年级《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深化,同时在初三年级的最后一个单元这一主题又被《新的旅程》再次升华;在责任感教育方面,本单元更是与其他很多单元的主题呈现形成整体,从初一年级《在分数的背后》《共同的责任》中个人责任感的培养到初二年级将个人的责任向上提升,逐渐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当个人责任与社会、国家的责任有机地连接起来,个人的理想才能有一个在更大程度意义上的实现。这同时又是理想观的教育,同样是从初一第一单元《扬帆起航》一直到初三最后一个单元《新的旅程》,本单元所起的作用恰恰是前后转接的作用,从历史的角度验证了个人理想要与社会使命责任感结合的更高要求。仅仅从这一点而言,本单元的这一构想正好回应了教材前后承接、综合的整体特征。

初三年级全一册 第二单元 财富论坛

(设计思路)

主题的确定

财富是现时代人们普遍关心的生活主题,也许每个同学都做着不同的富裕梦,渴望拥有真正的财富。为了使学生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财富的内涵,认识财富的来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财富观,特将本册第二单元设置为《财富论坛》。

结构的设计

《财富论坛》

第一课 走向小康

一、感受小康

二、解读小康

第二课 财富源泉

一、财富基于勤劳

二、财富来自智慧与开拓

三、科技创造财富

第三课 财富中的法与德

一、合法致富,依法纳税

二、富而思源,富而思进

三、勤俭节约,文明消费

本单元第一课“走向小康”,首先从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切入主题,从“感受小康”中让学生体验人民生活“富起来”;然后,过渡到比较理性地“解读小康”,使学生理解“小康”内涵的历史演变,知道小康的标准以及不同阶段的小康特征,通过调查了解“我家”“家乡”和“国家”的小康之路,认识到我们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全面的小康”,实现共同富裕。

学生从感性上体验到中国人民富起来了,了解了小康的含义、标准与表现,了解了目前我们的小康水平,然后,比较自然地引出第二课“财富源泉”这一话题,以生动的例子说明了财富的三大主要来源,即勤劳、智慧与开拓、科技。这一课,首先从中国人民传统的民族精神——勤劳勇敢、自立自尊、自强不息出发,分别以新中国成立前和改革开放以来为历史脉络,用“南泥湾”和“陈云莲”的例子使学生懂得“财富基于勤劳”,理解勤劳致富的道理。然后,用“慧眼点金的犹太人”这一例子,说明善于找“点子”、找“路子”是财富的来源之一,强调“智慧创造财富”的道理;用下岗工人创业致富和温州人开拓市场的例子说明“财富源自开拓”,懂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拓创新也是致富之路。最后,用“太空种子”和“中关村”的例子说明“科技创造财富”的道理,使学生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体会“科教兴国”战略的时代意义。其中,“财富基于勤劳”“财富来自智慧与开拓”和“科技创造财富”这三者总体上层层递进。

在感受小康、探究致富途径之后,再来探讨致富过程中的法律和道德问题。了解获取财富的过程中应该遵守法律,维护道德;富裕之后要“思源”“思进”。由此引出第三课“财富中的法与德”。首先,强调财富中的“法”(合法致富,依法纳税);其次,探讨拥有财富之后应如何使用(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最后落实到学生自身,培养他们“勤俭节约,文明消费”的良好习惯。在“合法致富,依法纳税”中,通过生动的事例使学生明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和“不义之财不可得”的道理。然后,联系历史与现实,说明税收的来源、意义和用途,让学生懂得纳税是公民的义务,是道德的表现,也是幸福的源泉。在“富而思源,富而思进”中以名人的表率说明,富裕之后要善用财富,回报社会。在“勤俭节约,文明消费”中,由国家、社会到个人,从宏观到微观,先以实例说明“勤俭之家治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后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说明勤俭节约是一种优良品质,帮助学生养成节约的习惯,学会文明消费。

从设计方法看,由感性认识(感受小康)引入,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解读小康),构成第一课的主题“走向小康”;然后从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步步揭示如何创造财富,构成第二课的核心主题“财富源泉”;最后由外向内,从法律的义务上升到道德的约束,从他律到自律,将财富的品质内化为一种为人处世的道德,进入第三课的主题“财富中的法与德”。

在本单元中,第一课和第二课是第三课的基础,为第三课做铺垫;第二课承前启后,是连接第一课和第三课的桥梁和纽带;第三课是前两课内容的拓展和深化。各部分之间呈现出比较密切和协调的整体联系。

前后的联系

本单元主要是在初二下册第四单元《劳动创造世界》、第五单元《市场考察》以及初三第一单元《历史启示录》的基础上对财富问题作进一步探讨。关于劳动的意义,《劳动创造世界》中强调劳动是美好生活的源泉,劳动是人类的需要;《财富论坛》强调财富基于勤劳,劳动是财富的来源。关于勤俭节约的问题,《劳动创造世界》是从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角度提出的;《财富论坛》则强调财富之外另有智慧。《市场考察》重点强调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强调诚信经济,以及如何利用法律来维护经济秩序,为《财富论坛》中进一步讨论国家和人民的富裕之路,诚信是财富的第一品质,以及合法致富、依法纳税等做了铺垫,在这些问题上两个单元基本一致。诚信问题在《在分数的背后》中也曾讨论过,但是主要针对考试问题,讲的是学生要诚实考试,不能作弊。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为后者做铺垫,后者是对前者的深化。初三上册第一单元《历史启示录》从历史角度宏观地介绍中国人民的富裕之路,并反映了民族精神传承和发扬的历史脉络,而《财富论坛》则比较中观地落脚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奔小康的历程,并对小康概念、标准的演变作了历史的解读,这一点也是《历史启示录》的具体化和深化。关于科技创新这一主题,《历史启示录》和《财富论坛》都有所涉及,但前者主要是宏观层次上总体地说明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后者则比较具体详细地说明科技和创新精神是财富的源泉,两者的角度也不同。另外,关于正义这一话题,《市场考察》从经济立法的角度讨论维护社会正义,而《财富论坛》从财富中的法与德的角度,讨论合法致富、财富中的利义关系,强调不义之财不可取。这在《财富论坛》后面一个单元,即第五册第三单元《同在阳光下》中也有所涉及,但后者的“正义”范围更广,特别针对社会正义感的培养。关于“博爱”,在前面几册分别都曾提到,《人与人之间》《共同的责任》《友谊的天空》《在同一片土地上》都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过,而后面的《同在阳光下》也要涉及,虽是同一话题,但各自的角度不同,因此总体上是和谐统一的。

初三年级全一册 第三单元 同在阳光下

(设计思路)

主题的确定

保障每一个人的基本生存权利,关注弱势群体,是一个社会进步与文明的体现。初三学生的生活范围不断扩大,不再局限于家庭和学校这样简单的社会环境之中,逐步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扩展到世界各地,诸如失学问题、三农问题、下岗问题、贫富差距等各种社会问题也逐渐进入他们的视野,引发了他们的思考。同时,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对各种问题的认识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感性了解。他们渴望对这个社会和世界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对社会问题的正确看法,引导他们懂得与人合作,学会通过沟通与对话去了解弱势群体真实的生活处境,学会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进而明白生命平等的真谛,知道公正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为适应这些方面的教育引导,将本册第三单元设置为《同在阳光下》。

结构的设计

《同在阳光下》

第一课 不一样的境遇

一、令人遗憾的不平等

二、人类对平等的追求

第二课 日月无私照

一、共享阳光

二、我们的关爱

本单元第一课“不一样的境遇”共分两节。第一节“令人遗憾的不平等”首先从同龄人的不同境遇开始,进而扩展到社会上其他一些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残疾人等的社会处境,最后延伸到世界上因疾病、战争、自然灾害、社会歧视等造成的大量弱势群体的生活场景,由近及远,展示弱势群体的真实境遇,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引发学生对弱势群体和社会公平公正的思考。第二节“人类对平等的追求”从“平等的真谛”开始,通过分析生命的平等主要表现在人格的平等和对各项权利享有的平等上,得出每个人的人格尊严都应该得到平等对待的结论。接着,通过对人类追求社会平等历史的简单回顾,和对中国共产党在平等的道路所作的各种努力的描述,阐述了平等的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从而将平等的作用提升到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高度。最后,从公平和效率的角度,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以及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目的是使学生对弱势群体和社会公正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通过以上两节,使学生对弱势群体的认识从最初的直观感受逐渐上升到理性的思考,知道公平公正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从学理上明白对待弱势群体所应具有的诸如关爱、尊重、理解、宽容、信任、合作等美德,从而为将平等、公正由理论层面向实践层面过渡奠定了思想前提。

这样就比较自然地过渡到第二课“日月无私照”。这一课共有两节。第一节“共享阳光”主要介绍我国政府、民间组织和国际社会在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方面都做了哪些事情,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社会行动背景,使学生从社会各界的努力中得到勇气、信心和力量。接着将目光从社会组织的努力转移到普通人的具体行为上。第二节“我们的关爱”先从成人的行动谈起,最后将重心放在学生生活的周围,将落脚点放在学生的实际行动上,目的是引导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平等的行为准则,维护社会的正义,关注弱势群体的习惯,将对弱势群体的感性认识、理性思考落实到日常行为之中。最后侧重于弱势群体的自我发展,目的是通过展示一些自强者处于弱势地位却能够积极向上的事迹,使学生能够明白每个人都有各自可以引以为豪的地方,使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能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发展的勇气。

从设计方法看,本单元遵循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这一认识逻辑。第一课“不一样的境遇”的第一节“令人遗憾的不平等”从感性认识着手,重点是展示现实生活中各个不同层面上弱势群体的真实处境,引起学生情感上的一种震撼,进而促进他们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第二节“人类对平等的追求”重点在于理论分析,通过平等、公正这一主线,从人格、权利等层面的论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弱势群体,明白公正与平等的内涵和意义。第二课“日月无私照”则侧重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以社会组织和国际社会的努力为背景,从普通人的实际行动开始,落脚到学生个人的努力上,最后展示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的自强不息的事迹,激发每个人特别是暂时的弱者鼓起生活的勇气,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生活。两课之间呈现出比较密切和协调的整体联系和综合特征。

前后的联系

学会共同生活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永恒主题。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人与人之间》的基础上讨论人际关系问题的延伸、拓展和深化。前者重点解决学生入学后的人际交往问题,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初步的、基本的、一般性的常识、原则和技巧。而本单元则是从更广、更深刻的层面上将这种人际交往的内涵扩大、意义提升,重点是培养学生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一种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强调的是公平公正在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在二年级中,《友谊的天空》处理的是比较特定、具体和深入的人际关系(同学友谊)问题,而本单元处理问题的对象——弱势群体,包括的类型是多样的,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感情将超越友谊的范围,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三年级第六单元《漫步地球村》则侧重于国际公正秩序的建立问题,处理的是更为广泛和抽象的社会关系问题。各个单元的讨论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展开、发展和深化的,各个单元之间呈现出比较自然、协调和密切的前后呼应、相互支持、螺旋上升的关系。

初三年级全一册 第四单元 又到两会时

(设计思路)

主题的确定

本单元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认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意义,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参加国家管理的责任感和能力;让学生在了解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基础上,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养成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的品格。

结构的设计

《又到两会时》

第一课 聚焦两会

一、人民当家作主

二、共商国是

第二课 神圣的一票

一、基层民主

二、选票的分量

第三课 法律的尊严

一、治国有方略

二、与法同行

第四课 我们的议案

一、体验人大代表

二、走近政协委员

三、我们也来写议案

本单元的设计,主要依据课程标准的如下内容进行编写:(1)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政治制度;(2)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3)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4)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能够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5)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6)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7)培养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责任感和能力。

从单元内容可以清楚地了解本单元设计的创新之处:(1)关注社会生活。从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影响亿万中国人民生活、与学生密切联系的“两会”入题,引导学生关心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2)遵循课程标准,又体现教材的创造性。课程标准的内容不是均衡地分配于教材各课,而是依据社会发展现实和学生生活经验的逻辑,有详有略地渗透于单元之中,从而创造性地对课程标准进行了发挥和重构。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也是依法治国的基本精神。围绕人民主权这一主题,本单元以两会为载体,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内涵从多层次中体现出来。

首先设置“聚焦两会”,通过“人民当家作主”“共商国是”两个内容,体现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掌握国家权力,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其次过渡到“神圣的一票”,展现“基层民主”“选票的分量”两个内容,表达实行基层直接民主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人民依照法律规定行使选举权,实现管理国家事务和管理社会事务。

然后出现“法律的尊严”一课,通过“治国有方略”“与法同行”两个内容,说明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国家制定的法律体现人民的共同意志、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引导学生尊重法律、尊重权利,能够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我们的议案”是本单元的逻辑落脚点。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职责是神圣的,他们履行职责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提交议案和提出提案。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他们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引导同学们走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学习他们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对于同学们认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学会珍惜自己的权利,养成依法事的素质,培养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责任感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前后的联系

本单元在理论上表达了发展民主与健全法制的联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本单元也与初二年级《在同一片土地上》(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市场考察》(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三年级《财富论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单元在设计思想上形成清晰的衔接脉络。

初三年级全一册 第五单元 国策经纬

(设计思路)

主题的确定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知道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走科学发展之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结构的设计

《国策经纬》

第一课 小平,你好!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第二课 三个代表

一、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二、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三课 发展策略

一、我国的人口政策

二、我国的资源和环境政策

三、科学发展之路

本单元主要依据课程标准的如下内容编写:(1)了解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2)知道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3)感受身边变化,了解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4)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国策是兴国之本,治国之方。正确认识国情,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坚实基础。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最大的实际。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按照国情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可靠保证。中国共产党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其核心内容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的发展课题。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前后的联系

“基本国策”这一主题的展示并不是孤立的,是在初一、初二很多单元铺垫的基础上自然展开的,如关于基本经济制度及所有制、分配制度,在初二第一单元《自然的声音》讲述自然资源短缺与人口危机时已经给学生埋下了伏笔;《市场考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改革开放带来巨变的原因探索,初三第一单元《历史启示录》对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信念坚定的考察、《财富论坛》对中国小康之路的感受和体验,都为这一主题适时的展开做好了准备。而初三《又到两会时》等单元又为这一问题的展开准备了理论基础。

初三年级全一册 第六单元 漫步地球村

(设计思路)

主题的确定

步入21世纪,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愈演愈烈。因此,关注必要的国际形势,了解一定的国际规则,形成开放的、合作的国际意识,是每一位现代公民的必要修养。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将要面对的世界更是前所未有地广阔,充满着机遇和挑战。为了帮助学生适应这种国际化趋势,开阔视野,引导他们关注世界格局的发展与变化,我们把第五册的第六个单元确定为《漫步地球村》。

结构的设计

《漫步地球村》

第一课 战争与和平

一、拒绝战争

二、热爱和平

第二课 东西南北

一、贫富之间

二、合作与发展

第三课 天涯若比邻

一、七彩文化

二、天涯共明月

第四课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一、中国的声音

二、机遇与挑战

本单元第一课“战争与和平”,首先揭示在世界和平的主旋律中仍然存在战争的不和谐音,然后通过了解战争对人类生命的摧残,对世界环境的污染,对世界经济的破坏,给人们尤其是儿童的心灵留下的创伤等事实,帮助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与罪恶,激发学生对战争的厌恶——“拒绝战争”。接着自然而然地进入“热爱和平”主题,选取了从普通民众到为和平献身的伟人直至无国界医生组织等典型事例,表达了世界人民对和平的热爱。最后以联合国为核心,引导学生了解国际社会为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使世界局势走向和平与稳定所作的努力,指出维护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愿望和责任。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本单元的第二课“东西南北”就世界经济的发展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贫富之间”从联合国总部的贫困钟入手,根据世界银行最新的报告,揭示了世界各国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接着从恶劣的自然环境、战争与动乱、历史发展因素等三个方面选取事例,引导学生探究产生贫困的原因。继而指出贫困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都要努力消除贫困,减小贫富差距,由此过渡到“合作与发展”主题。“合作与发展”从关注联合国的反贫困措施,到通过生活中的商品认识国际经济一体化,了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树立国际合作意识的重要性。

全球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领域,也体现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受到的冲击,第三课“天涯若比邻”关注了这个问题。“七彩文化”从生活习俗、民族心理、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展现了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也引导学生思考日益盛行的国际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天涯共明月”则从正反两面各取事例,指出面对文化差异的不同态度导致不同的结果,同时回顾了世界文化发展历史中的相互影响,关注了中国文化积极融入世界文化的健康发展趋势,教育学生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他们的文化和习俗。

在了解世界概况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第四课“世界舞台上的中国”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中国的声音”,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尾处提出“国际人”概念,引导学生树立全球观念,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制订和实施适合自己的成才计划。

从设计方法来看,第一课注重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以典型的故事、图片直击学生心灵,充分感受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美好,同时注意通过活动拓展(如“模拟联合国大会”等),使学生对似乎远离自己生活的战争问题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更真诚的关注;第二课则选取“贫困钟”“马来西亚电视机”“沃尔玛”等生活化的事例,力图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刻为浅显,帮助学生体会经济的全球化对世界发展的影响,常常点到为止,注重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第三课通过精心的选“点”,展现了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关于文化差异与冲突的话题也充满故事性,能紧扣学生的心弦,引发价值冲突,写得较有色彩。这三个主题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引导学生了解世界概况和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最后一课落到“我们的国家”和“我们自己”,从整体关注中国在世界的作用和地位,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如何适应世界的发展。本单元四个部分紧密结合、相互辉映,力图从学生的生活视角出发,点面结合——既有知识点,又有发散性,为学生留有探究的空间,体现了综合性学习主题的特征。

前后的联系

作为初三最后的两个单元之一,本单元对前几册的若干学习主题进行了深化、拓展和呼应,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原则。初中一年级的《在分数的背后》《共同的责任》等几个单元中体现了对社会生活中竞争与合作关系的理解,帮助学生在个人生活中处理好团结合作的关系,而本单元则把这个问题扩大到国际交往准则,帮助学生理解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公平竞争与合作发展,从而树立开放的国际意识。二年级的《在同一片土地上》,表现了我国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而本单元则从世界的角度,更大范围地体现了这一点,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会尊重多元文化,在世界文化的百花园里博采众长,与各国人民和谐共处、友好交往。三年级的前几个单元如《历史启示录》《国策经纬》等,已引导学生了解了我国在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过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也正视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本单元更从世界格局的宏观背景中,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产生更清醒的认识,既加强了自豪感,更增添了危机意识和责任感。而从《财富论坛》中关注困难人群和弱势群体,到本单元的关注世界贫困人群,正视不发达国家的现状,更把学生的同情与悲悯推进了一层。

初三年级全一册 第七单元 新的旅程

(设计思路)

主题的确定

初三下学期期末将至,毕业在即,面临升学或者就业各种选择,如何开始人生的一个重要的新的阶段,成为学生关心的重要问题和生活主题。为适应这个方面的教育,将本册和本套教材最后一个单元——第七单元设置为《新的旅程》。

结构的设计

《新的旅程》

第一课 时间的足迹

一、成长纪事

二、一起走过的日子

三、共同的历程

第二课 第一次选择

一、诊断自我

二、合理选择

三、成功的路不止一条

第三课 走向未来

一、理想的星空

二、理想与现实之间

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本单元第一课“时间的足迹”,首先回顾和总结自己三年的成绩、遗憾、经验和教训(“成长纪事”);接着描述与同学、老师、家长“一起走过的日子”,表达离别之情、珍惜之情和感谢之情(同学帮助、老师和学校的教育、父母的培养等),表示互相的祝愿与勉励;最后是“共同的历程”,将个人成长的足迹和社会发展的轨迹叠加在一起,描绘我与学校、家乡、祖国和世界一起成长的历程,从小我中折射大我,从大我中理解小我,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从总结过去自然地过渡到分析和面对现实,构成第二课“第一次选择”。毕业在即,如何进行升学或者就业的各种选择?首先是“诊断自我”:重新看自己,客观看自己,辩证看自己;了解自己的特长、优势和兴趣爱好,弱项与不足,为作出“合理选择”提供依据。作出“合理选择”要根据各种具体情况:特长、兴趣爱好、环境条件、社会需要和个人机遇的不同。要直面差别,理性选择。“成功的路不止一条”,不管升学还是就业,同样有发展前途;升入不同的学校,特点虽不同,同样是学习;选择不同的职业,分工有不同,同样是事业,同样可以成功;而且,在现代社会,选择也不是一次性的;只要努力,大多数人都会成功。

从分析现实和面对现实的讨论,自然过渡到第三课“走向未来”。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会更加密切,因此要摆正“自我与社会的天平”,并树立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理想。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首先是在现实基础上建立理想;然后是正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和矛盾;最后,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成就每一天;自强不息,不断进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从设计和写作方法看,第一课“时间的足迹”主要是比较微观的和比较真实的回忆和叙述;第二课“第一次选择”写得比较具体、实用,比较中观和现实,没有写成琐碎的职业指导,而且比较重视方法论、辩证观点和人生态度的指导;第三课“走向未来”在时空上从中观拓展到宏观,写法上比较理想一点、抽象一点、空灵一点。总的说来,三个部分或三个主题之间呈现出比较密切和协调的整体联系和综合特征。

前后的联系

在教材的整体设计上,《新的旅程》是本套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其立意与本套教材的第一个单元——初中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扬帆起航》形成首尾呼应,同时又构成通向高中学习或者职业生活的一个引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