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民歌的体裁及特征探析

中国传统民歌的体裁及特征探析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声乐作品的不同体裁主要根据其结构内容的基本特征、音乐形象的构成要素和表演形式等来划分。中国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产生于集体劳动者的日常生活。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均有自己风格特征浓郁的民歌。中国的戏曲、曲艺、民族器乐等其他类别的民族民间音乐都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体裁上看,中国传统民歌大致可分为山歌、劳动号子、小调三种类型。

中国传统民歌的体裁及特征探析

声乐表演的体裁是指声乐表演艺术中声乐作品的不同种类或样式,是声乐作品根据表现内容、人物情绪、特定环境旋律、节奏等因素所形成的特有的样式。声乐作品的体裁与一定的社会生活有联系,反映出一定的思想内容和情绪特征,它是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音乐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声乐作品的不同体裁主要根据其结构内容的基本特征、音乐形象的构成要素和表演形式等来划分。

(一)民歌

1.民歌的特点

民歌是一种重要的声乐作品体裁,它是指民间流传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歌曲。它并无严格的乐谱,也无具体的创作者,人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增补或删改歌词与曲调。民歌歌词通俗上口,旋律优美流畅,演唱时常常无伴奏或仅用一两件简单乐器伴奏。

世界上各自民族都有着自己丰富的民歌,因各民族性格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又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民歌风格和形式。各国民歌均体现出自己民族特有的感情,也表现了自己民族的社会生活风貌。其内容常常涉及宗教爱情战争、饮酒、娱乐、歌颂、讽刺、工作、景物等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它产生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劳动实践中,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成果;同时,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风俗、自然环境,表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真实写照。

中国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产生于集体劳动者的日常生活。早期民歌因无文字与乐谱记载,具体年代已无法考证,仅《诗经》中的《国风》,就收录了中国北方160 首民歌,虽仅是文字记载,并无乐谱,但足以表明在公元前11 世纪到公元前6 世纪,中国民歌在艺术上已相当完整、成熟。几千年来,民歌一直紧密地伴随着人们,表达着人们的思想、意志,记录着人们的历史,哺育着历代文人、艺术家

许多流传广泛的民间小调,如《茉莉花》等都产生并形成于中国宋元时期,流传至今,其表现形式简朴、平易近人,艺术形象鲜明生动。受各民族、各地区的语言、生活、风俗、地理、经济和人民性格等各方面的影响,民歌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均有自己风格特征浓郁的民歌。蒙古族的长调民歌辽阔、悠扬,风格独特;新疆各少数民族的民歌明朗、热情、欢快,风格多样且带有鲜明的舞蹈节奏;藏族民歌质朴、坦荡;朝鲜族民歌柔情、连绵;苗族彝族壮族民歌的旋律特点与风格也各不相同。这些民歌经过历史的沉淀:一方面,题材范围和体裁类别都十分丰富;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民族风情和地域风格做了全面展示。中国的戏曲、曲艺、民族器乐等其他类别的民族民间音乐都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民歌的分类

中国民歌可分为传统民歌和新民歌两大类型。传统民歌是劳动人民生活和思想感情最直接、最真切的反映,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歌曲,也被称之为“原生态民歌”。从体裁上看,中国传统民歌大致可分为山歌、劳动号子、小调三种类型。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野劳动生活中自由抒发感情所演唱的抒情性民歌。它是人们为了抒发内心的感情或向远处的人传递情意、对答传语而即兴编唱的。其演唱的内容较广泛,主要反映的是劳动生活以及爱情、家庭生活等。

山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声调高亢、嘹亮、悠长、质朴,节奏自由,结构短小,即兴演唱,并多用衬词,它擅长表现热烈、爽快、坦率、真诚的情绪或性格。山歌的流传分布比较广泛,而且有许多民间称谓。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甘肃等地的“花儿”“少年”,闽西南的“客家山歌”等。被人们熟知的山歌有《槐花几时开》《小河淌水》《茉莉花》《走西口》《山歌年年唱春光》《难忘溪水》等等。

劳动号子是指人们伴随体力劳动而唱的民歌,它产生于劳动并直接服务于劳动,在劳动中起着组织劳动、指挥劳动、鼓舞劳动情绪和调节劳动者精神的作用。其特点主要表现为:音乐坚实有力、粗犷豪迈,节奏短促,歌词单一,劳动者随着节奏协调身体动作。劳动号子主要分为搬运号子、农事号子、工程号子、船渔号子和作坊号子五大类。

小调通常指人们在休息、娱乐、婚丧节庆等日常生活场合中广为传唱的民歌,有“小曲”“俚曲”等称呼。小调经民间艺人的加工提炼后广为传唱,较少受地域限制,内容广泛,反映社会矛盾、传说故事、爱情、风土人情等方面,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小调具有旋律优美流畅,表现手法多样,内容委婉曲折、细致入微,借景色描写或故事情节来表现唱者的内心情绪和感情的特点。小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极其广泛:有反映婚姻爱情的,如《打樱桃》《绣荷包》;有反映风俗民情的,如《小拜年》《游灯》《赶庙》;有娱乐游玩题材的,如《看灯》《游春》《放风筝》;还有民间传说故事的,如《孟姜女》。

近代以来在传统民歌基础上借鉴西方作曲技法改编创作的新民歌,在音乐创作和演唱方法上更具科学性和技巧性,在审美心理上更具普遍性,在传承和传播上更具广泛性,如《打起手鼓唱起歌》《父老乡亲》《黄土高坡》《青藏高原》《山路十八弯》《辣妹子》《好心情》等。与传统民歌相比,新民歌很好地继承了民族传统,体现了民族风貌,也更具艺术性和开放性。

民歌是劳动人民表达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形式,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而流传的歌曲。世界各民族的民歌有着不同的风格、体裁和形式,民歌的概念和对民歌的理解也不相同。有些虽然是由个人创作,但具有典型民间风格,并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艺术歌曲也被列为民歌范畴如意大利作曲家卡普阿创作的《我的太阳》、库尔蒂斯创作的《负心人》等都被称为那不勒斯民歌。但无论是古老的乡村歌曲还是新创作的歌曲,都充满着民间气息,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以及本民族的性格特征,并且广泛传唱,世代相传。

(二)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作曲家根据一些优秀的诗词或歌词创作的歌曲。与民歌相比,它无论词还是曲都经过作者精心琢磨,并进行技巧性的艺术处理。另一方面,艺术歌曲的伴奏音乐亦非常精美,大都能起到恰如其分地烘托演唱的作用。因此,作曲家在创作艺术歌曲时都把伴奏音乐的写作纳入歌曲整体艺术构思。将这种创造手法运用得十分典型的当推18 世纪末19 世纪初欧洲产生的德、奥浪漫主义艺术歌曲,或称为古典艺术歌曲。这其中不乏经典的传世之作,如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创作的《魔王》《鳟鱼》、德国作曲家舒曼创作的《献词》《月夜》等。随着音乐会演唱曲目的不断拓展与时间的推移,后人亦把一些隽永的小型歌剧选曲如《绿树成荫》(亨德尔曲)、《我亲爱的》(乔尔达尼曲),以及某些经典的创作歌曲如《美丽的梦中人》(福斯特曲)等统称为艺术歌曲,仅在时间上冠以“古典”或“近代”而已。

艺术歌曲包含小夜曲、船歌、悲歌、摇篮曲等几种体裁。小夜曲(Serenada)是中世纪产生的一种艺术歌曲体裁式样,指当时的游吟歌手在黄昏时分来到一些宅第的门外或窗下,向主人献殷勤或向自己钟情的小姐致意时所唱的歌曲,也称为夜歌。近代作曲家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问世,如舒伯特《小夜曲》、古诺《小夜曲》、勃拉姆斯《小夜曲》等。船歌(Barcarolle)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一种艺术歌曲体裁式样。当地有一种文化风情,即船工们一边划着名叫贡多拉的尖头平底小船渡人,一边为船客们歌唱。18 世纪以后,在欧洲各国的音乐家笔下,遂出现了描绘威尼斯风情的歌曲作品式样,并标有“威尼斯船歌”的字样。悲歌(Elegie)是一种对死者表示悼念的艺术歌曲。Elegie 也可以译成对情人唱的挽歌。英国有些著名诗人如斯宾塞、密尔顿、雪莱等所写的挽歌,都曾被谱成歌曲,这也是一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即用悲歌倾诉自己对生与死的感想,意义更为深刻。马斯涅的《悲歌》、贝多芬的《在这幽暗的坟墓里》等作品均属于这种体裁。摇篮曲(Wiegenlied)是艺术歌曲体裁中较为简单的一种,但它所表达的情感却往往十分动人、真切。从结构上看,摇篮曲旋律进行平稳,没有跌宕起伏;其伴奏多采用小幅摇摆音型,和弦大抵在主、属两级和弦间交替反复。但在这些特定条件限制下,作曲家们却能透过平淡创造绮丽的意境。特别是舒伯特、勃拉姆斯与莫扎特等音乐大师所写的三首摇篮曲,可谓传世极品,至今仍为歌唱者所推崇。

(三)歌剧

1.歌剧的分类

歌剧是融音乐、戏剧、舞蹈、美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根据其内容与规模之大小划分为大歌剧、正歌剧和轻歌剧等类型。

大歌剧一般气势恢宏、场面浩大、音乐庄重且角色众多,多为历史剧或史诗性题材。表演时由乐器演奏贯串全剧,音乐始终不断,开幕时通常有序曲或前奏曲,剧中有独唱、重唱、合唱,幕与幕之间用间奏曲来连接,有时还根据剧情插入舞蹈场面,如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卡门》与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茶花女》等歌剧。(www.xing528.com)

正歌剧一般指出现在17、18 世纪以神话英雄传奇故事为题材的意大利歌剧。正歌剧通常由三幕组成,音乐仅由独唱性的宣叙调和咏叹调连缀而成,较少使用童声与合唱。后来正歌剧这种体裁形式流传到欧洲各国,并逐渐兴盛起来。

轻歌剧一般指题材轻松、趣味性强、曲调比较通俗、民族风格较为浓郁的歌剧。轻歌剧的含义较广泛,有喜歌剧、趣歌剧、小歌剧等,如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理发师》等歌剧。

2.歌剧的体裁

歌剧选曲的独唱体裁一般分为两种,即宣叙调和咏叹调。宣叙调是西洋歌剧中的一种独唱曲调,是歌剧中附有旋律的对白,用来叙述剧情的独唱段落。它的节奏比较自由,更接近于戏剧朗诵、说白,因而也可以称作朗诵调,很像京剧里的对白。宣叙调在歌剧中主要起着介绍人物姓名和身份、说明事件的来历和原因等作用,它往往安放在咏叹调的前面一段。

早期歌剧中主要以宣叙调为主。例如,17 世纪初上演的歌剧《欧律狄克》,全剧以宣叙调为主,中间配以合唱和舞蹈。罗西尼歌剧创作中的一大创新是宣叙调用乐队伴奏,代替了之前的钢琴伴奏,这不仅加强了宣叙调的戏剧性,而且提高了乐队在歌剧中的地位。

宣叙调在歌剧中的作用是发展剧情、刻画人物、铺垫音乐、衔接场景等。例如歌剧《艺术家的生涯》:在鲁道夫唱宣叙调前,乐队先演奏了咏叹调《冰凉的小手》的旋律片段,以增强宣叙调的音乐感;随后乐队奏出了咪咪咏叹调《人们叫我咪咪》的音乐主题,暗示咪咪的善良多情。这一段宣叙调一方面刻画了人物个性,另一方面增强了宣叙调的旋律感,为后面的二重唱做了铺垫。

咏叹调又叫咏唱,原意是抒情独唱曲,是在意大利歌剧、清唱剧中常以歌谣体裁出现的独唱曲。17 世纪末,随着歌剧的迅速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宣叙调的平淡,希望有更富于感情色彩的表现形式产生,促成了咏叹调的形成,它最初出现在意大利歌剧和清唱剧中。它是歌剧中最主要、最有魅力的独唱艺术,同时也是美声唱法最充分、最完美的表现形式。

咏叹调是着重表现剧中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思想感情的中心唱段,其旋律均比较优美动听,技巧性较强,通常篇幅较大,且富于戏剧性。它集中体现剧中某一人物的形象与心理刻画,演唱时不但需要对人物有深刻的理解,即从剧情、人物形象及内心活动的分析,设计声音的强弱、色彩的变化、演唱速度的快慢等,而且还需要有较为宽广的音域以及非凡的演唱技巧,以表现人物内心的情绪变化和对比,从而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从而完美、深刻地刻画剧中的人物性格与表现作品的本质内涵。

咏叹调是歌剧、轻歌剧、神剧、受难曲或清唱剧的一部分,也是大部头作品重要的体裁形式。作曲家经常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让演唱者通过咏叹调表现高难的歌唱技巧。所以,咏叹调常常被演唱者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唱。

早期的歌剧咏叹调结构比较简单和自由。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格鲁克改编创作的《奥菲欧与尤丽狄茜》。剧中著名的咏叹调《世上没有尤丽狄茜我怎么活》流传至今。这段咏叹调表现了奥菲欧面对尤丽狄茜再次死亡的极度悲伤。莫扎特创作了众多的歌剧咏叹调,例如,《你们可知道什么是爱情》塑造了单纯、多情的凯鲁比诺,《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描绘出冷酷、无情、狂暴的夜后,《请你到窗前来吧》唱出了唐·乔万尼的真情实感等。

罗西尼是19 世纪意大利浪漫歌剧作家的杰出代表。他打破了一直以歌词为主导的做法,大胆地创造了以音乐旋律为主导的风格,赋予意大利歌剧新的生命力。他创作的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是最为优秀的作品之一,其中的咏叹调《快给大忙人让路》可谓家喻户晓。

威尔第是19 世纪意大利歌剧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歌剧作曲家,他把意大利歌剧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其代表作有《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和《阿伊达》等。在《弄臣》中,咏叹调《女人善变》鲜明地表现了公爵的轻浮和放荡;而咏叹调《你们这群狗强盗》中,吉尔达撕下了弄臣的假面具,表现出一个愤怒的、受损害受侮辱的父亲的形象。

瓦格纳在歌剧的创作上与前人有较大不同,他改良了歌剧的创作技法,并创造了“乐剧”的概念。他在自己后期创作的歌剧中创造性地将咏叹调和宣叙调融会贯通,打破了它们之间的界限,形成旋律线条,根据戏剧情境的需要自由运用。在结构布局辉煌宏伟的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中,瓦尔特为了成为名歌手,在初次亮相时,以嘹亮的歌喉唱起了一首歌曲《在冬天平静的壁炉边》。《晚星颂》是瓦格纳《汤豪塞》中最出名的段落之一。《帕西法尔》和《特里斯坦伊索尔德》也是瓦格纳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品。

中国歌剧从20 世纪40 年代才开始起步,但在欧洲歌剧与继承民族戏曲的创作思想指导下发展很快,并在审美的心理上具备了民族意识,作品也产生了深广的审美价值与广泛的影响。也正由此,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应当运用话剧式的戏剧结构、民族民间的音调源泉、中西结合的音乐发展手法,也就是兼用传统戏曲中的板腔发展模式、曲牌连缀模式及西方音乐中的主题贯穿发展手法来表现中国的故事和题材。几十年来,中国作曲家创作出了以《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党的儿女》等为代表的优秀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中国民族歌剧。

(四)清唱剧

清唱剧(Oratorio)是一种有鲜明故事情节与戏剧结构,仅仅清唱而无舞台动作表演的剧。其音乐表现形式类似于歌剧,采取独唱、重唱、合唱与管弦乐等综合表演。清唱剧起源于17 世纪的意大利,初为世俗音乐,18 世纪传入德国后所表现的内容便包含了《圣经》中的故事与世俗题材两大类别。以宗教故事为题材的清唱剧又叫神剧。神剧的题材富有更强的史诗性,如作曲家亨德尔的著名的《弥赛亚》《所罗门》等作品,海顿的《四季》《创世纪》,以及门德尔松的《伊利亚》等作品。其中,《弥赛亚》《创世纪》与《伊利亚》被后人喻为清唱剧(神剧)三大巨作。

(五)康塔塔

康塔塔为意大利语Cantata 的音译,意为歌唱,是一种类似于大合唱的大型声乐套曲。17 世纪产生于意大利,最初仅仅是用独唱形式演唱世俗叙事套曲,由咏叹调与宣叙调交替组成,用古钢琴伴奏或用古钢琴再加一种弦乐器伴奏。17 世纪中叶传入德国后,便发展成为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等表演形式的大型声乐套曲;伴奏也扩大为管弦乐队;内容既有世俗题材,亦有《圣经》中的故事。康塔塔与清唱剧颇相似,区别是规模较小,其题材往往偏重于抒情性,故事内容也较为简单。近现代作曲家也常用这种声乐体裁表现某些历史或现实题材。著名的作品有巴托克的《世俗康塔塔》、普罗科菲耶夫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奥涅格的《圣诞康塔塔》与沃恩·威廉斯的《今朝》等。

(六)声乐套曲

声乐套曲(Song Cycle)是包含着若干首艺术歌曲的成套声乐曲,其中每首歌曲的内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相互关联,全套声乐曲总体反映某一主题。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著名声乐套曲《冬之旅》由24 首艺术歌曲组成,《美丽的磨坊姑娘》由20 首艺术歌曲组成;德国作曲家舒曼的著名声乐套曲《诗人之恋》由16 首艺术歌曲组成。

(七)声乐协奏曲

声乐协奏曲(Concerto)是用人声取代乐器,用无词的独唱(Solo)取代器乐独奏,由大型交响乐队协奏的一种声乐体裁(亦可称为器乐体裁)。苏联作曲家格里埃尔在1942年为花腔女高音与交响乐队所做的《声乐协奏曲》(作品第82 号),开了这一音乐体裁的先河。它不仅开拓了器乐协奏曲的表现领域,也拓宽了声乐艺术的表现领域,使人声和乐队有机结合,使花腔女高音的各种演唱技巧得以充分发挥。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以抒情的笔触,着意揭示了苏联人民(特别是妇女)内在的精神美,以及他们在艰难困苦的战争岁月里,对光明必将战胜黑暗、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乐观和自信。整部作品由相互形成对比的两个乐章组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