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袁鹰与《人民日报大地》:略说三十家报纸副刊编辑

袁鹰与《人民日报大地》:略说三十家报纸副刊编辑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其《大地》副刊是目前最重要的综合性文艺副刊。袁鹰是粉碎“四人帮”后担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的,因此具有代表性。蒋荫安、郑荣来后来分别担任过《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和文联出版社副总编辑。袁鹰爱惜人才,徐刚从北京大学毕业之后返回家乡上海崇明,但袁鹰认为徐刚应当在诗歌创作上继续发展,想方设法将他要到了《人民日报》文艺部。

袁鹰与《人民日报大地》:略说三十家报纸副刊编辑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其《大地》副刊是目前最重要的综合性文艺副刊。《大地》副刊也不时出有作品专版,登载一些较长的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

《大地》副刊设有“金台随笔”“大地漫笔”“心香一瓣”“名家新作”“名人近况”“文心探访”“文史小品”等栏目。“金台随笔”是杂文栏目,因为人民日报社从王府井搬到了朝阳区金台路附近,而“金台”的典故来自燕昭王的金台招贤。在20世纪80年代“心香一瓣”栏目就有了,是时任文艺部主任袁鹰决定设立的,一般刊登纪念已经离世的文坛前辈的文章。“大地漫笔”“文史小品”也是具有40多年历史的老栏目,“大地漫笔”在一段时间里由已经作古的讽刺诗人曾岛负责,是“长短录”专栏的继续。“文史小品”则由著名作家、评论家和藏书家姜德明直接主持。“名家新作”“名人近况”“文心探访”则是后来陆续出现的。“文心探访”或许带有文艺部副主任缪俊杰的影子,因为他是《文心雕龙》研究专家,文心乃艺术之心,用它作为专访栏目的名称再妥贴不过了。

袁鹰是粉碎“四人帮”后担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的,因此具有代表性。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新闻工作和文艺工作进入“拨乱反正”期,《大地》副刊也迎来了一片春光。此时的《人民日报》文艺部,可谓人才济济。副主任李希凡、缪俊杰,组长蓝翎、姜德明,漫画家方成和美术评论家马克,著名青年诗人徐刚,报告文学家刘谦,都是一时之秀,杂文人有蒋元明、刘甲。刘甲一直提倡“新时代杂文”,但如何尝试一种新法,至今也没有结论,或许杂文并不是一种独立文体鲁迅先生曾说:“凡是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目归。”中国的文学传统,不仅是文史不分家,抒情和议论也不那么界限分明,因此说它是小品,或者是政论和议论,内容好看就行,文章发乎情止于理,如此而已。

蒋元明后来担任了《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担任副主任的还有文艺评论家王必胜,他写有《邓拓评传》,资深编辑还有蒋荫安、郑荣来、刘梦岚等。蒋荫安、郑荣来后来分别担任过《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和文联出版社副总编辑。《人民日报》的著名传记作家李辉的《胡风集团冤案始末》等文章,为人们进一步揭开了文艺界笼罩一时的迷雾。

20世纪80年代,在《人民日报》文艺部工作的编辑人,除了方成、曾岛这些老文化人,还有蜚声文坛的文艺评论家李希凡、蓝翎,由这两位“小人物”评《红楼梦》,曾经掀起了一场风波。就《红楼梦》这本著名的古典小说而言,完全可以从多种角度去解读,但《红楼梦》到底还是文学作品,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多半具有多重的内涵与外延,《红楼梦》带给读者社会认识和美学认知应当是多层面的。你可以从当时中华民族内部的民族争斗去看《红楼梦》,也可以从社会各阶层的尖锐冲突背景上研究《红楼梦》,抑或索性从封建时代爱情悲剧去看待《红楼梦》,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才是成功的小说和戏剧。犹如中国读者对雨果《悲惨世界》的读后感,既可以从沙威的不舍追捕去看西方法制的严肃性,也可以从社会底层人们的不幸遭遇透视当时的社会,而大多数的青年读者从《红楼梦》中看到的正是宝黛的爱情悲剧。那么,一些评论家从社会各阶层的尖锐冲突背景上研究《红楼梦》,似乎也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只是李希凡和蓝翎不会料到,由此引出了一场文学艺术的阶级斗争风暴的开头。

李希凡是一位对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兴趣广泛的学者,全然没有盛气凌人

的光芒,柔和而平静。他与香港的梁羽生交往甚密,对再次兴起的武侠小说很关注。1985年前后,他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担任常务副院长,在学界有很多朋友,当然也有对立面。

蓝翎的才气内涵深厚,文字功底了得,文章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有些不凡,他不苟言笑,但说起话来很幽默,笔下气场很大。

徐刚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副刊编辑队伍里,诗人尤其是成名诗人编辑副刊的并不多见,但诗篇幅短小,是副刊编辑中缺少不了的体裁。

20世纪80年代末,徐刚留居巴黎,作为一位感性更强烈的诗人,他曾在巴黎街头作画卖画,居然可以借此谋生,据说画作也有一股诗歌的味道。他迷上了自然的老树根,一出差就带回许多,摆放在办公室里让人欣赏。他写作的散文也弥漫了诗的韵律,他对自然的热爱使他后来热衷于环保文学,而环保文学或者又来自这些老树根的灵感。2017年,徐刚出版了近50万字的绿色史诗《大森林》。《大森林》是别开生面的诗与自然生命交融的鸿篇巨制,从引言森林之门开始,由“木器时代”讲到“汉字树”,再到“秦岭烟云”“云南山水”“大漠胡杨”,乃至中国自然文学之涌现和诗人心里永驻的风景。这是一本真正的绿色史诗,其中充溢着对生命绿色的情感,还有诗人对历史的记忆和对未来的一种期望,但更多的是诗的感性和理性的交融。

这些有才能的文化人在袁鹰的带领下,朝夕工作在一起,气氛和谐有序,自然是与袁鹰的人格魅力和文学修养分不开的。袁鹰爱惜人才,徐刚从北京大学毕业之后返回家乡上海崇明,但袁鹰认为徐刚应当在诗歌创作上继续发展,想方设法将他要到了《人民日报》文艺部。《人民日报》文艺部有这么多的人才,与袁鹰的广揽人才有极大关系。

袁鹰生于1924年,从现代文学史上讲属于承前启后的中生代。袁鹰是江苏淮安人,原名田钟洛,他是著名的诗人、儿童文学家和散文家。曾经当过中学教员,20世纪4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1945年,他进入上海《世界晨报》任记者。1947年,他编辑了上海《联合晚报》副刊,后在上海《解放日报》担任记者和编辑。1952年,他调入《人民日报》,先后担任副刊编辑、文艺部副主任、主任和《人民文学》编委。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四届理事,第四届主席团委员和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书记处书记,出版有散文、评论、随笔和儿童文学作品40余部,主要作品有《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风帆》《悲欢》《天涯》《运行》《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诗歌集有《江湖集》《花环》《篝火燃烧的时候》《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儿童文学有《丁丁游历北京城》和儿歌集《唱一唱北京》;散文集有《井冈翠竹》《渡口》《白杨》等。

20世纪90年代出版业开始兴起,作家转向出版机构和期刊,网络兴起,也就出现了所谓副刊的危机。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大地》副刊发表了许多获得平反和重获创作生命的作家和诗人的作品。例如,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曾彦修的杂文,其中的一篇杂文以修建杨贵妃墓为由头,对一些地方营造假古董提出批评,这大概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尖锐提出同类问题的作家,此外还有屠岸的诗文。《大地》副刊也扶持新起作家的作品,如铁凝的《哦,香雪》、贾平凹的《丑石》等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发表在《大地》副刊上的。

《大地》副刊也是除《文汇报》外,第一个恢复报纸连载的副刊。连续刊出纪实作品,描写地下工作者钱壮飞在顾顺章叛变后,如何在国民党特务营垒里周旋,营救党在上海的特科组织,引人入胜,也为副刊恢复传统文字品种并开拓体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大地》副刊还发表了黄永玉的三言两语幽默文字,甚至袁鹰出访日本所写的日本俳句,此外还有黄裳短文小品。黄裳是我国有名的文史小品作家和藏书研究学人,曾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上海新办的《亦报》写稿,《亦报》的作者还有报人唐云旌(唐大郎)、张爱玲周作人,因此他对文坛掌故颇为熟悉,也掌握了许多文学史料。例如,由岳麓出版社出版的《知堂集外文·〈亦报〉随笔》所收的文章有712篇。黄裳还保存过周作人未来得及发表的文章底稿,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抄没了。(www.xing528.com)

袁鹰为人宽厚,自律自省,这从他对“左叶事件”的态度中就看得出来。左叶是老红军,参加过长征和两路军西征,担任过团长、旅长、师长。1952年左叶转业。1957年,左叶担任农业部部长助理,同年4月,陪同中央领导参观农业博览会,他脾气原本急躁,出于安全原因,对摄影记者不应该说粗话,也就为新闻界一些报纸,包括《中国青年报》《文汇报》当作官僚主义的靶子。《人民日报》也发表过讽刺诗配漫画,没想到反右运动开始,他又被定性为“客观上替右派分子推波助澜”,从此他就不断受到冲击。袁鹰当时也写过几句批评左叶的话,但还是很有分寸的,他为后来事态的发展感到不安。事过境迁,多年以后多次讲到这件事,他认为还是伤害了老同志,是应当引以为戒的。

《人民日报》除《大地》副刊之外,还有《国际副刊》。《国际副刊》出版有《国际副刊》文集,《国际副刊》由《人民日报》国际部的几位主任和副主任轮流编辑,出版周期比较密集,拥有广泛的读者群。

《人民日报》经历了由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和《晋察冀日报》合并为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从河北平山县里庄村到获鹿县东焦村再到北平的演变,最终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重要发展阶段。最初由来自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张磐石任社长,安岗任副总编辑,《晋察冀日报》社长邓拓进入北平市委政策研究室担任主任和宣传部部长,此时的《人民日报》,既是华北局机关报,又承担了中央机关报的诸多职能。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平津战役展开,才进入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北平和平解放以后,华北局《人民日报》进入北平,接管了国民党《华北日报》的设备,同时也要适应北平报纸结构调整的现实状况,先后由华北《人民日报》创刊了《人民晚报》,以及北平市委创办了《北平解放报》,还出版过仅存在了41天的《人民日报》(北平版)。这些报纸出版的时间都不长,属于过渡期,直到胡乔木担任社长,邓拓担任总编辑之后,就在1949年8月1日,《人民日报》正式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胡乔木是毛主席的秘书,在盐城主编过报纸。邓拓原名邓子健,1940年,《抗敌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邓拓任社长兼总编。邓拓是文章高手,马上构思,下笔成文,《晋察冀日报》的社论多出自邓拓之手。

但是,无论在哪个发展阶段里,副刊和副刊版面一直是《人民日报》的有机构成。例如,1949年2月2日,在北平市创刊的《人民日报》(北平版),创刊号的副刊上就刊登一篇《解放石景山英雄们》。《人民日报》(北平版)是在《北平解放报》大多数采编人员随同袁勃到云南创办《云南日报》而停刊的。《人民日报》又需要承接北平的新闻报道,于是,创办了单独发行的《北平新闻》专版。《人民日报》副刊《人民园地》,副刊部主任就是在重庆《新华日报》后期当过副刊编辑的李亚群,美术组长则是著名美术家蔡若虹。在北平创刊的《北平解放报》的副刊组组长也是李亚群,创刊号连载了孔厥和袁静创作的《新儿女英雄传》,《北平解放报》还带有副刊性质的读者服务。

1949年5月1日创刊的《人民晚报》,头版是要闻,二版是副刊,三版是读者园地,四版是社会服务新闻,出版了91期。二版副刊上曾经刊登过长篇连载《刘小七画传》,还有连环画《两个大土豆》。

《人民晚报》是由《人民日报》副总编安岗负责筹备,由编委委员萧航担任总编辑的,但参与筹备的仍然少不了李亚群。除了老资格的李亚群,其实那时的编辑中还有不少文艺储备人才。例如,后来创作《青春之歌》的杨沫,

后来,杨沫被调到中央电影剧本创作所担任编剧,从事专业创作。在《晋察冀日报》担任过编辑的孙振(雪克),也积累了大量反扫荡的素材,在1958年出版了百万印数的长篇小说《战斗的青春》。

李亚群是带有传奇色彩的老革命和副刊编辑,他是四川井研县千佛乡人。在五四运动中参加过井研同乡会,在出版社刊《研新》上发表抨击封建势力的杂文。1927年,他从四川大学毕业后在中学任教。1931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多种身份到上海和云南开展活动。1938年,他回到四川,曾经主编过《嘉陵江日报》副刊《风雅颂》,并担任泸县中心县、北碚中心县委书记。1941年,他先后任川东特委宣传部部长和南方局领导的桂林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在周恩来领导下做了大量文化统战工作。他曾经是司马文森回国之后的联系人,与郭沫若田汉等很熟悉,因此有很强的组稿能力。他在《新华日报》副刊上也以司马牛的笔名发表杂文。《新华日报》被迫停刊后,李亚群撤回延安,后来,他在刚创刊的《人民日报》编辑部担任过副刊组组长。

李亚群是四川人,他在那里有广泛的人脉关系。1950年,他回到西康省人民政府担任省委宣传部部长和省政府文教厅厅长,西康省和四川省合并后担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和省文联书记等职务。长期的文艺工作不仅养成李亚群文艺观点鲜明的素质,也十分熟悉文艺工作的复杂性。他一直主张要做文艺百花园的园丁,善于团结文艺界人士,也敢于做事。他对川剧改革贡献巨大,亲自领导川剧《和亲记》的创作改编,在《和亲记》受到批评时,挺身而出,承揽责任,保护了许多作家和艺术家。他也创作了许多有影响的诗歌,并在1980年出版了《李亚群诗词选》。2006年,四川文艺界和出版界举行了李亚群同志百年诞辰纪念会。

李亚群离开《人民日报》副刊岗位时45岁左右,虽然比起其他编辑记者年龄偏大,其实也算年富力强,如果还能继续在《人民日报》工作一段时间,也会是《人民日报》副刊的一个闪光点。但那时南方也需要干部,连出生于河北广宗的袁勃也南下办报了,他也就回到了四川,但再没有去办报和办副刊,主要从事文化事业领导工作。

在李亚群离开后,尤其是《人民日报》正式升格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后,《人民日报》副刊进入相对稳定发展期。《人民日报》开宗明义地提出六大版出版格局,一开始除了国内新闻、解放区新闻、北平新闻、国际新闻之外,第五版和第六版是地方版。不久后,明确第五版为专刊,第六版为综合副刊,综合副刊也内设过“人民园地”。综合性文艺副刊的版面安排,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多少变化,但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面貌。

从历史上看,李亚群在《人民日报》副刊发展中是有开拓之功的,几乎担当着当时出现的几种过渡性报纸副刊的主编,在《人民日报》当时的报系和发展中,最初副刊编辑队伍的形成与他有着直接的关系。袁鹰从上海调入《人民日报》,开始担任副刊编辑,并逐步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编辑力量。

袁鹰之后的文艺部主任还有许多,除了缪俊杰,比较著名的还有担任《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的丁振海以及郭运德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