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体育文化互补:价值体系与实现路径

中西体育文化互补:价值体系与实现路径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消彼长,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使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受到压制,尤其是在社会转型中,其自身根基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挑战。因此,构建新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已刻不容缓。奥林匹克活动内容包括了四个大的方面,即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大体育活动、奥林匹克科学研究活动、奥林匹克教育文化活动。

中西体育文化互补:价值体系与实现路径

鸦片战争开始,西方体育随着西学东渐进入中国,因其运动项目本身的健身娱乐优势以及在世界范围的普及性,很快西方体育观念和活动方式受到国人的认可,并积极参与。西方体育文化已经遍布到我国大江南北,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现代西方体育无处不在。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竞技文化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跨越了民族和地域的限制,凭借着西方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奥运模式全球化发展,迅速成为当今体育文化领域中的主流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社会转型的加速期,急需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身大国形象和改革开放的成就,而竞技体育的大型赛事,尤其是奥运会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在此背景下发展竞技体育成为国家战略,《在奥运争光计划》的统领下,竞技体育在我国迅速发展。当前西方体育项目早已成为学校体育、大众体育的核心组成部分,竞技体育领域里西方更是独霸天下。此消彼长,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使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受到压制,尤其是在社会转型中,其自身根基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挑战。因此,构建新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已刻不容缓。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民族生存、维系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和根本条件。延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与属性,创新其原有传承模式已成为当代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是变化着的,产生于特定生存环境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随之产生变迁,要想“原汁原味”“原锅原灶”地加以“保护”既不可能也不可取。其发展不是对古代传统体育的简单回归,也不是对世界体育的单纯皈依,而是在螺旋上升中创新,保留文化中精髓和有益内容,结合现代化和时代特征进行整合,做到与时俱进,成为现代体育发展的有机部分,为繁荣世界体育文化做贡献。这就决定我们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首先要敢于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同场竞技”,并积极吸收其文化精华为我所用。

西方竞技运动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化形态与西方主流文化息息相关,体现的是西方文化所具有的竞争精神,勇于冒险的性格和骑士精神,而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和全球化更是将其推向高潮。[35]作为成果的典范,其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高度的组织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国际奥委会是组织和推广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机构,主要由个人身份委员、运动员委员、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负责人委员、国家奥委会或大洲奥林匹克组织负责人委员组成。采用逆向代表制,即委员不是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在国际奥委会的代表,而是国际奥委会和奥林匹克运动在该国家(地区)或组织的代表。因此,国际奥委会委员是由国际奥委会自选,而不是由各个国家(地区)或组织委派的,这也使得国际奥委会的独立性、权威性得到保障。同时,奥委会成立以主席为核心的执委会,主席是国际奥委会的法人代表,主持国际奥委会的全部活动,国际奥委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主席一人,任期8年,只可连任一届,任期4年。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他所管辖的运动项目的技术和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包括制订推行本运动项目的规则并保证该项目在全世界的开展;制定奥运会参赛标准;负责本项目的技术监督和指导等工作。国家奥委会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功能单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奥林匹克运动唯一合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负责在本国或地区组织开展奥林匹克运动。其具体职责是宣传奥林匹克主义的基本原则;保证《奥林匹克宪章》在本地得到遵守;促进运动技术水平以及群众体育发展;培训管理人员;维护体育道德;选定适于举办奥运会的城市,组织和领导各自代表团参加奥运会和国际奥委会赞助的地区、洲或世界性的综合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能享誉世界,并得到极大的认可和广泛接受,其高度的组织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是有力保障。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广大农村地区有群众基础好、容易普及、健身功效好等优势,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如具有季节性、随意性、发展不均衡、水平低等特征。现代体育所体现的高度的组织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等特性都是民族传统体育所缺乏的。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借鉴现代体育的优秀成果,在制度层面借鉴现代体育成功的组织制度是其发展的必经之路。[36]

第二,活动内容的科学化与体系化。奥林匹克活动内容包括了四个大的方面,即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大体育活动、奥林匹克科学研究活动、奥林匹克教育文化活动。在奥林匹克运动的众多活动中,4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无疑是核心内容。奥运会不仅对实现奥林匹克运动的目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各项活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活动内容由竞技运动比赛、奥林匹克仪式、奥林匹克艺术节和奥林匹克青年营构成。其中竞技运动会比赛目前有35个大项,其中夏季奥运会28个大项300多个小项,冬季奥运会有7个大项70多个小项。只有在至少四大洲75个国家广泛开展的男子项目和三大洲40个国家广泛开展的女子项目,才能列入夏季奥运会的大项或分项;冬季奥运会接受新项目的标准是至少在三大洲25个国家广泛开展的项目。运动会大项或分项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在奥运会召开前7年确定,并且一旦确定就不允许有变动,小项目进入奥运会则要求男子项目至少在三大洲5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女子项目至少在三大洲3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同时还至少2次被列为世界或大洲锦标赛,运动小项进入奥运会比赛必须在有关的奥运会召开前三年确定。我们不难看出,奥林匹克运动是围绕着竞赛活动包括一系列仪式、艺术节、青少年学习交流活动的综合的全球性活动。活动内容体系严整,准入机制完善,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而相比之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尽管在项目总类和数量上远远超过奥运会项目,但极其分散,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发展中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尤其是北京奥运会我们更多的人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亲身感受奥林匹克运动,人们在感受奥林匹克文化的同时,如何整合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势必因其人们广泛关注,奥林匹克运动内容科学化和系统化将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参考。

第三,奥林匹克运动蕴含的人文精神将给中国传统体育价值赋予新的内涵。“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高度概括,它始终激励着运动员们去攀登运动的高峰,在竞争中不断地挑战极限、超越自我、超越他人。自我超越,正是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精义所在,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所在。可以说,奥林匹克运动是竞赛,更是精神。而在顽强拼搏过程中还伴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向往和平的理想主义精神、超越自我的追求精神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既是推动奥林匹克运动蓬勃发展的精神动力,更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的自身全面发展的精神财富。[37]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属东方文化系统,它守内、崇实、尚礼,强调自娱、修性、养身,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总体上讲,奥林匹克运动是建立在人本价值基础上的社会运动,其包含的如公平、友谊、尊重、诚实等价值内涵,倡导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参与者顽强拼搏、超越自我、自强不息、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等现代人文精神。这些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属东方文化系统,它守内、崇实、尚礼,强调自娱、修性、养身,所以它便在总体上缺乏西方体育运动所具有的那种强烈地自我展示和竞赛的意识。[38]

人们追求完美,恰恰是因为现实中任何事物总是带给我们或多或少的缺憾。当我们在赞颂奥林匹克运动对人类的卓越贡献时,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奥林匹克运动繁盛的外衣下所隐藏着的严重隐忧。西方奥林匹克体育文化始终向着竞争性、刺激性、公开性、健美性、娱乐性方向发展,并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但现实中由于缺乏对人在竞争中有效的道德教育的手段和理念,使得暴力和残忍事件频发。过度商业化使得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现代世界主流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与奥林匹克文化相背离的现象与问题。过度商业化与竞技化的结合,导致假球黑哨、体育暴力、滥用兴奋剂、高科技作弊、拜金主义民族主义等问题出现在不同竞技体育的赛场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人们开始对奥林匹克文化所倡导的人类普适的价值观——公平、公正性产生了质疑,将严重阻碍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竞技体育的发展。这些问题甚至已渗透到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中,成为阻碍整个人类体育文化发展的毒瘤。

深受儒、道、佛文化浸润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独具特色,文化底蕴丰厚,其表现出来的诚实、仁爱、友善等诸多文化特质为奥林匹克运动完善和发展提供了文化滋养。

首先,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重义轻利的思想有利于为世界体育文化发展提供价值导向。

“义”和“利”天生就是矛盾体,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这对矛盾在竞技体育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这说明物质利益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当物质利益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之后,仁义、道德就显得越发重要。而在当前的竞技体育领域却出现很多重利轻义的现象,甚至是唯利是图,为了利益,采取一系列的手段,不惜牺牲国家、集体以及其他竞争者的利益,甚至将竞技体育的未来发展置于不顾,使其严重偏离奥林匹克的发展理念。

当今,西方竞技体育所出现的问题,单靠其自身的运行机制与人文精神是很难走出这种困境的,而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所蕴含的重义轻利思想为其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持。孟子提出来舍生取义,应重义轻利,义成为衡量人行为的最高道德标准。而这一思想可以为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价值导向。

其次,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重德尚道的思想有利于为世界体育文化发展营造和谐氛围。

综观中国传统文化,不难发现重德尚道自始至终贯穿于其中。它是中华民族理性觉醒的表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精神追求。重德尚道就是把德和道作为最高的行事原则,自觉的遵循、维护,并为此而奋斗。古人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三不朽”,说明我国自古就十分重视德的地位,将其置于首位。而关于道古人更是将其视最高准则。如孔子言:“朝闻道,夕死可矣。”荀子则认为“士君子不以贫穷殆乎道”。更有先哲从国家兴旺的高度来看待道的价值,如孟子认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重德尚道是中华民族一切优秀品德形成、发展的母本,是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人们在解决矛盾、处理问题所必须维护的真理和正义。而在当今以西方体育为主导的世界体育文化过度强调自我意识形态的发挥,推崇享受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再加上金钱的诱惑和驱使,赛场上出现很多有悖道德的言行和举止,赌球、假赛、语言暴力等,给世界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在一些领域,如足球甚至容易出现道德危机。而中国传统文化滋养孕育的民族体育文化的世界传播,以其重德尚道人文精神为世界体育文化的构建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借鉴。它以伦理为中心,高度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强调保持良好的人格和自律意识有助于使体育赛场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实现净化赛场,共享友谊与和平的目的。

再次,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修身养性的思想有利于为世界体育文化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尽管中国的传统文化理论是在历史长河中由不同学派凝练而成的,但其核心始终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说法,指出人的行为要遵循自然法则。主张人应该道法天地,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有机体,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认为天、地、人是统一的整体。正是在这样的思维模式基础上,自古以来人们很注重身心和谐统一的整体养生观,强调修身养性,讲究身心兼备,表现在体育文化上就是运动的适度与和谐,而不是一味追求个体自身的快乐。而以西方体育文化强调的人只有在不断的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才能达到完美的思想有很大差别。也正是西方体育过分强调激烈的对抗与竞争,强调冒险,倡导个体的个性张扬,才出现了极端的个人中心主义。在其崇尚的竞争过程中,往往忽略自身的承受能力,忽略人的身、心及其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修身养性、健身益寿的思想强调的是身心和谐统一,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注重心灵的培养和性情的陶冶,这种和谐体育观与西方的体育观形成互补,可以为世界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路径。

【注释】

[1]徐贵权.价值世界的哲学追问与沉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35.

[2]王德刚.民俗价值论 中国当代民俗学者民俗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04.

[3]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J].教育研究,2005(5):3.

[4]转引自余源培.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种哲学审视[J].学术月刊,2002(11):8.

[5]转引自刘明合.交往与人的全面发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20.

[6]俞海洛.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4-75.

[7]教材编写组.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78.

[8]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88.

[9]俞海洛.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4-75.

[10]王深.从人的发展观论休闲体育[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68-169.

[11]余晓慧.传统体育文化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价值研究[J].体育科技,2014(1):11.

[12]张建华,常毅臣,陆平生,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价值、进展与走向[J].中国体育科技,2013(3):113-114.(www.xing528.com)

[13]肖焕宇,李长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基础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J].上海体育科研,2003 (4):45.

[14]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14.

[15]赵理强.论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文化功能[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5):95-96.

[16]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6.

[17]丁明山,张万增等.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社会特性和功能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3):4-5.

[18]王代莉.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认同刍议[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6):33-36.

[19]张建华,常毅臣,陆平生,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价值、进展与走向[J].中国体育科技,2013(3):113-114.

[20]胡悦,韦晓康,王新.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9(12):129.

[21]丁明山,张万增,等.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社会特性和功能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3):4-5.

[22]古维秋,涂传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农村和谐社会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0):1304.

[23]段爱明,白晋湘,田祖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传承与发展[J].体育学刊,2005(2):55.

[24]白晋湘,等.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9): 1153-1156.

[25]田恩庆.试论体育全球化浪潮下的体育文化认同[J].贵州体育科技,2006(3):4-7.

[26]段爱明,白晋湘,田祖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传承与发展[J].体育学刊,2005(2):55.

[27]白晋湘,等.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9): 1153-1156.

[28]金元浦.和谐奥运:世界不同文明的融会[N].中国教育报,2008-07-16.

[29]白晋湘,等.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9): 1153-1156.

[30]方汉文.西方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73-374.

[31]白晋湘,等.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9): 1153-1156.

[32]王日恒.中西方传统文化特征对比及其对体育的影响[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2,10(6):12-13.

[33]方汉文.西方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73-374.

[34]李勇.中西文化对体育发展影响之比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41-242.

[35]田恩庆.试论体育全球化浪潮下的体育文化认同[J].贵州体育科技,2006(3):4-7.

[36]龙佩林.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选择——以高脚马走进全国民运会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43-45.

[37]陶于.论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人文价值[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3):19-22.

[38]白晋湘,等.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9):1153-115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