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牧口常三郎教育论著选:教学科目构造

牧口常三郎教育论著选:教学科目构造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教育与生活称得上是息息相关,然于日本教育界中,无论是学者、专家、监督人员或是将来的评论家均未特别加以关注。于日本教育制度中,教学科目的选择、教学课程表等并非从教材整体的清晰研究中形成,即便是1890年的《小学校令》得以改正,也只不过是在德国制度的原型上,于翻译方面略加修正罢了。此前的教育科目论,并非建立在何等目的观的基础之上。

牧口常三郎教育论著选:教学科目构造

第一节 教材的阶段性排列

在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合乎目的的指导时,要因循诱导,即不单要使一定的教导阶段与各教时相结合,也要让所有的教学科目与各学年或全学年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据此精神,还必须决定教学科目提出的顺序。

……尽管教育与生活称得上是息息相关,然于日本教育界中,无论是学者、专家、监督人员或是将来的评论家均未特别加以关注。即便是偶然提出些新问题,其内容亦是老调重弹罢了。……

于日本教育制度中,教学科目的选择、教学课程表等并非从教材整体的清晰研究中形成,即便是1890年的《小学校令》得以改正,也只不过是在德国制度的原型上,于翻译方面略加修正罢了。

此前的教育科目论,并非建立在何等目的观的基础之上。基于此进行评价、选择,其仅仅乃常识的罗列,在此已谈不上本末倒置了,因为此前教育科目本无“本”,何论“末”?且上下左右的有机关系亦不过是随意调整,全然未加仔细斟酌,无暇去考虑其是否存在价值,孩子懂或不懂,更不论其结果为何。即使这些是应用于孩子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以为无考虑的必要,仅将生活中必要几个事项进行罗列而已……。由此,当务之急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基础直观教学科目——可以指导实际生活的直观乡土科目;

第二,分工的学习教学科目——在学校教室中进行学习的各个教学科目;

第三,总括性整合教学科目——可以指导学生应用至实际生活中的国民科目。

第二节 教育的基础性直观指导——乡土科目

……可以看到,即使是那些无条件地肯定明治时代教育制度的人,也不一定会讴歌现行的制度,其实他们也对当今的制度失去自信,不仅如此,他们也会尖锐地批评现行制度与现实生活实不相宜等等。然而,若未形成使得根底原理得以确立的教育学整体体系,改革的替代方案仍无理由出台,故此,便形成了当今人士的此种明知不满却仍安于现状的状态。

……由于种种很愚蠢的原因,真不知教育改良何时能够落到实处。以上暂且不谈,当务之急,即就各个教学科目进行深入探讨,探索当今教学科目如何得以实现,起草人的计划又被实施至何种程度,等等。就这一问题,拙著《乡土科研究》的“论乡土课特设的必要性”一章中分为如下几点进行了论述。

1.海市蜃楼的地理教学与乡土课。

2.基础观念的历史教学与乡土课。

3.忽视舞台与背景的历史地理教授与乡土课。

4.与儿童生活无关的修身课与乡土课。

5.直观基础名数的计算与乡土课。

6.忽视了浅显活用方面的国语教授与乡土课。

7.困于标本模型的理科教授与乡土课。

8.教授终点的确立及乡土课。

9.教授终点的紧缩与乡土课。

10.教授的联络整合与乡土课。

11.实际生活与乡土课。

12.特设乡土课的利害关系。

……现代科学并不是突然登场并进行分化的,我们可以尝试着回首各个科学的成立过程,便会茅塞顿开。首先,人类生命在还被分为三六九等混沌状态时,即构成了对于环境全体的无意识反应,并逐渐发展。在此过程中,从全体中选择一个乃至多个具有特别关系的对象,集中意识进行观察,并将其与其他同种类事物进行比较对照,挖掘出该事物的本质,科学便由此诞生了。现代科学都是经历了这样反复曲折的经历才诞生出来的。故,即使在教育中,孩子或是青年亦一定要经历该过程,才能得到真正认识。正如夸美纽斯以来的先觉者遗留下来的格言所言,教育一定要适应自然,或者适应自然的发展趋势。然而,综观当今教学科目的分配及教材提出的实况,可发现,固然有其好的一面,然更多的是有待商榷的一面。……不结合孩子们的实际生活,就如同突然给懵懂的外行一本深奥、专业的科学讲义,他们不会有何种兴趣,也不会懂得些什么。……不得不在此重申,乡土科乃是作为构成当今各个教学科目教育的基础劳作,亦是可以通过环境直观指导学生的教学科目。……若要进行根本的改革,则必须从此点开始考虑,进行教学科目的排列。……

至今为止的教学规则使得教师如痴如醉,视为无上权威,丝毫不顾及对孩子们实际教育的效果,且更不可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价值。倘无论做何事皆是顺从,则至今为止的社会意识也无法得到提高,今天的僵局亦不可能打破。青少年阶段乃是最具热情、最敏感的学习时期,在统观到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学习效率逐渐变弱时,我坚信每个人都应该做一反省吧。简而喻之,若向十岁左右的幼童突然提出国家这样的高级观念,更甚者是在单刀直入,将两千五百年前的国家政权变革搬出塞入孩子们脑中,如此这般,孩子反应如何呢?然而,即便如此,亦不会有人有任何怨言,这难道不是一种霸权下的产物吗?……二十余年前我等就已经指责且提出建议,然教育当局仅信仰大主义,只能听得下去欧美人的主张与见解,即便是直接接触该项工作的人士也不屑一顾。……

第三节 学校教材的各个分科

人类若想要得到幸福生活,必须成为共同生活团体中的一员,之后努力使得所在团体完成进化,成员才能够达成所愿。将幸福的实现作为最终目的来进行指导教育,首先就必须使其顺应所属社会的身体、精神或者经济能力,然后再培育其去努力地争取更进一步的社会进化能力。

综观现有的教育体系,其重大缺陷在于,虽已完成对于其更高目的社会生活意识的贯彻,却没有任何系统设施来与之结合。

1.比如说在指导个体生活完成的方面,即便是相关人士集中主要力量全心投入,若没有可以创造现实价值的系统设施来相辅相成,亦是一事无成。诚然,不能说皆无,但仅有的只是片面的、无意识的东西,中心思想未得以归纳组织。……为了最终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无论此社会中有多少成员,经济生活从始至终皆占日常生活的绝大部分,经济的独立人生第一基础,若意识到如此的话,则在谋求教育手段方面就没有什么可争议之处了。于是,清楚地意识到经济占有幸福生活的绝大部分因素这一点,相关人士就应该努力地去钻研如何在现有的教学科目或者之外的教学科目中建立多个系统方案了。

于是,在指导利益价值的创造上意识到教育的重要职能时,即使是将涉及自然、世事两界的环境选进教材,我等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其不仅仅是单纯提高孩子们兴趣的对象,更应使其成为利益价值创造能力培养的第一手段。这样,用于利益评价作用的指导教学科目,即鉴赏教育的教学科目就会向更宽广领域展开。若果真如此,我等便可发现,至今为止,如利用有机无机的自然界创造利益价值的农作物、家畜、养蚕、养鱼、养殖、造林等原始产业,或以其产物为原料来谋求价值增效的各种制造工业,以及使货物流通来进一步提高价值的商业、运输交通业等等多方面无数的教材都被我们在“匆匆”间忽略殆尽。

当然,现设的理科、地理、手工及农业等诸多科目肯定也会多多少少涉及一些。然而,偶尔为之的片面的、孤立的标本教育是无论如何也不足以归纳总结的。……

2.应该准备怎样的教材教导学生向善呢?修身、历史、地理、国语,可以说对这些地方,教师和学生们倾注了颇多的努力。然而,倘若是没有考虑到对社会这个全体概念的构成,仅仅是对其作用进行捕风捉影的想象,则到哪里都将是虚无缥缈、不着边际。如此这般,即便是我等风烛残年之辈捕捉到了些有实之物,亦不过是汪洋之中一缕尘埃,化作东流去矣。

……事实胜于雄辩,小学生自不必言,试问,即使是中学生,学完日本历史课后又有几多收获呢?仅仅去追随三千年间的走马灯式的世事变迁,仅仅去一个劲地背诵其背景以及进化过程如何等等又有何意义呢?……对于孩子们来说,看这些古人就像观赏相扑馆的力士或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选手竞争一般,除了一点点剑击之乐趣外无任何别的差别。想来,实际上是很愚蠢的,真是徒劳无益,可偏偏无人在乎,无人放在心上,不禁让人感慨之至。……我认为,必须从教授的要点进行修改。若是一种东西作为国家意志得以公布的话,不说明当前的对象,那么就必须能表示出对象的归处。……

3.指导美的生活的教学科目是怎样的?这点可以从指导和奖励手工、农业、图画、唱歌等多方面的价值生活这一目的入手。业界人士将人生作为教育目的,且对这一点达成了共识,对此,我深感遗憾。作为教育改革的准备工作来说,由于未对此前的缺陷进行评价指导,因此,对于环境的认识甚是盲目,加之对价值创造工作的指导不甚连贯,造成对创造占有人生大部分的利益经济价值的指导仅被局限在很小的部分。此外,由于没有与国语课等价值创造工作的缀字法利益经济价值的意识相结合,缺少全学科范围的画龙点睛,所以能效甚低。……现在的各种类别、各个阶级的各个教学科目并不是通过某种统一的着眼点进行取舍选择后的产物,究其源头,只不过是翻译了德国的成品,在此基础上再斟酌并掺入了一点英、美、佛界等的成分,之后进行起草得出的。也仅仅根据实际的必要性进行了稍许加减罢了,这就好比对应某种紧迫形势,趁一时之兴在原有的“古屋”上进行一些修葺,仅各自提出自己的常识,总结出来的无非是一份盲人摸象的不实方案而已。在数十年后,该方案首次被挂到科学教育的照妖镜前受到正当的审判的时候,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愿对方案的重新制成有益。

1.在指导利益价值的创造上作为主要方面有益的教学科目。虽然选择了手工、裁缝等,然而还需要从生活指导的教育目的上大大增加。

2.在指导善,即道德价值的创造上作为主要方面有益的教学科目。有必要在修身、历史、地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善(选择排列)。

3.在指导美感或美术价值的创造上作为主要方面有益的教学科目。图画、唱歌、手工等为此类,但需要在指导方法上进行改良。

4.成为上述各个科目学习的基础,可以对以上诸方面进行价值创造指导,使之成为有益的教学科目。主要是国语、算术、题材等,主要集中在必要的目的观的考察,以及与之对应内容的改善。

无暇去考虑学习心理法则的业外人士主张将常识性教学科目缩减,以求节约,然而,由于国语科目的材料或者内容与各个教学科目相通,那么该科目的扩张就必然会导致其他科目比重的缩小。但是每个科目都有其设置的目的,所以应该按照这一点来进行材料的排列,若非如此的话,就顾此失彼了,反而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而最终成为一纸空谈的谬论。

那么,国语课的目的又是什么?其实,顾名思义就是国语本身,而不是其他任何事物。通过使孩子们领会语言本身的法则,不仅可以谋求学习经济,还应该指导其可自如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上去。这样,就使得参加社会团体共同生活变得更为便利,对社会生活也就愈加有益。

我认为,在赫伯特·斯宾塞[1]所著的《什么知识最具价值?》一文中的几句话,即使是现在从教材的选择方面来说,仍不失为筹备幸福生活或者说完美生活方面非常重要的五个要素,也是至今为止该重视的珍贵文献

第一,直接的有助于自我保全的相关活动——直接的有助于自我保全的准备——生理学

第二,间接的有助于自我保全的相关活动——间接的有助于自我保全的准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等。

第三,以子孙的教育为目的的活动——作为父母的生活准备——育儿心理学等。

第四,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的活动——作为公民的生活准备。

第五,悠闲时消遣的各种活动——满足人生趣味的准备——美术、绘画、诗文等。

若按以上的顺序进行表述的话,教学科目就应该据此进行取舍选择。在七十五年前就已经以价值观为基础选择教学科目了,到现在这种混沌状态下再回想起这个主张,真是不胜感慨。

第四节 综合生活指导的乡土科目

……应把纵览古今、横贯东西、纷繁复杂的教材看作是作为到达中心着落点的一种手段而初次形成的有机知识体系,由于在以往教育中,并没有重视此点,所以导致好不容易积蓄的知识变得散漫不统一,或者被低俗的生活所用,抑或用于不正当的手段,最终随着教育的进步,犯罪率却反而大大增加。例如,给没受过教育的青少年看一些恶俗电影时,就算大结局或者梗概是惩恶扬善,然而带给他们更大冲击更大震撼的却是一小部分甚至几个镜头的强烈刺激场面,最终,等于变相地鼓励他们去模仿那些恶行。……(www.xing528.com)

正如我每次所陈述的那样,利、善、美三方面不仅体现了价值体系,而且还包含了赞赏评价作用。众所周知,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的,也是教育的终极目的。那么,该幸福到底指的是什么呢?被命名为幸福的物质并不在终极目的地的彼岸,善、利、美等同于价值,幸福也是价值,只不过是将以上总括包含起来的概念而已。要是仔细观察,其实仅为空壳而已。然而,其中也不是空无一物,这恰是任何宗教整日谈论的话题。……

教育能够指导人类寻找到到达一定目的的轨道。……作为人类来说,只要没有心灰意冷、悲痛欲绝,无不渴望能够沿着正轨朝安全的方向迈进,这就是教育存在的可能性。

教育若是像以往那样只由教师来树立目标、建立计划性方案,是不够的。一定要使受教育者也意识到其学习生活的目的,且独立找出向该方向努力的计划、手段,或者至少要让他们意识到这一点。这样的话,至少可以让受教育者结束学科课程而毕业。之后,在此基础上让受教育者对以往从各处各部分中总结出来的目的观全面进行反省统观。局部有局部的目的,然而,对于包括局部的总体部分来说,只有知晓到达最终目标的手段,才可以努力逐渐进步,这样一来,目的和手段这样的观念系列才可以形成一大体系,变为学生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观念。

如果这样,即使是孩子,现在也可以知道自己是在为何种目的而努力——为什么每天要去上学,到底自己在创造怎样的价值,这样,浑然一体的观念网就整理成一大体系了。实际上,这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若是真的实现了真正的幸福生活,那又意味着什么呢?是为了金钱、财产、位置、名誉还是其他物质?是仅凭一己之力可以得到,还是要与别人通力合作才可以?……修身也好,地理也好,历史以及其他与社会生活相关的教学科目也好,或者理科以及自然界的其他与生活相关的教学科目也好,由于总括性地综合教学科目,它们首次成为浑然一体的体系,并在其中显示出探索学问的功能所在。

如果可以理解以上所述的内容,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命名学习科目。如何去真正地实行,或者说首先拿谁来做试验田等,这些都是问题。不管是当前谁在进行统筹考虑,但除了编辑我等所说的国定教科书,再让教师进行讲读外,别无他途。然而,即使这样,很多人仍旧给予否定或表示出厌恶情绪,或是往往坠入知识填鸭主义的弊端内。这就是为什么需要严格进行教师的筛选,提高其教养,使其可以进行至今为止的指导。

……不论建立了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国策,要是缺少教育国策的话,也只不过是空中楼阁罢了。该教育改良中,讲究运用教材的方法是最为紧急的。

总之,作为创造幸福生活的手段,摆在首位的应该是指导低程度、无意识评价的教学科目。其次是经过对以“何为价值”作为对象进行理解认识,并对更高级的意识再次评价进行指导的教学科目。最后是应用创造价值指导的教学科目。

这样一来,前后左右相互的因果关系就被联络统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了。

为了改革我国教育的实际内容,文部大臣必须为此汇集众多所谓教育权威及拥有实际教育经验的专家,专设研究调查机关,对科学基础进行致力研究。不过,此种问题若是一直等待着教育学者、心理学者及伦理学者支持鼓舞的话,就好像百年俟河清一般,很难有出头之日。……人类将乡土这一自然因素与社会这一环境因素调和起来进行生活,通过此来获得价值。然而,利、善、美均有其独特个性,创造对应此的任何一个价值并进行生活,再根据此对社会文化做出贡献,就算是无意识而为之,也可得偿人生在世的夙愿。能够指导此前之受教育者,这就是作为创价教育所期待的目标所在。

以往以物质为中心的科学教育学中,若制订了一个计划,就可以瞄准该目标,一直将任务实行下去。然而,试想一下,精神层面又如何呢?不得不遗憾地说,至今精神层面仍缺少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

教育专家们被困于教育法规所定的框框内,仅着眼于学校授课时间内的学习作业,虽说柳田国男是门外汉,但起码他可以从大局着眼,将教育与国民的实际生活状态相结合.正如他提出的如下意见却反而给那些执着于小局观主义的业界人士敲了一个警钟。今天,重新认真地回顾一下柳田国男的意见,会更加坚信从根本上改革迫在眉睫。

“小学、中学时代有如阳光明媚的午后,然而他们不得不从双亲或兄姐那里接受重要的训练,使得他们如花般的时光被教育课程无情地夺走。这个教育专门由‘观望’与‘模仿’组成,学习它们需要很长的时间,此外还需要以寂静作为条件。而校方还意图将异常短暂且稀少的‘实习’课通过发明新的颇为巧妙的方法来想方设法进行取代,然而,若是将此省略的话,农业、渔业也就随之衰亡了。义务教育的延长使得教育持续现有的形态,我非常不赞成这一点。

“当然以上所述决非不能改良。然而,为数众多的家长或者教师仍然认为,若将众家的技艺的实习列入正课的话,孩子们就会渐渐变得散漫且前途无光,将大部分时间割让给学业,留下的时间让孩子适当地进行技艺实习就行了。遗憾的是,近几年来他们恰恰是没有好好利用孩子们那最容易与学业相结合的年龄及时段,将对孩子的知识灌输作为正统教育方法,致使日本的小工业以及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农渔技能荒废。呜呼!孩子家长假若不知道除此以外还有别法的话,其结果将何其恐怖,等等。”(《诸位专家的教育意见》,第247页)

第五节 根据教学科目的分合与性质进行分类

还有些教育家,他们没有明确教学科目的性质,也不去深究各自的教学目的,仅懂得凭外观将学习能力予以分散,去迎合什么都不懂的门外汉的呼吁,胡乱地削减教学科目。居然有这样的教育者,真是百思不得其解。不管他们的辩论要点为何,主要的论调都是欲废止其他分科而均加入国语课,似乎只要这样做,就可以为学生减负。若是如此,还不如进一步立即将各科的名称均做删除,仅留一个国语课,内容由地理、历史、修身等科目组合而成。若均用国语来表示,这与单纯的国语课又有何区别呢?还有很多事情是不可能像想象中那样简单的,各科都拥有其独自目的。据此,其他科目与国语科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不同知识体系,所以,不能随意对其进行破坏。若非如此,也就谈不上什么为学生减负了。这难道不是很容易就可以理解的吗?

……各科分立的必要性及独自性为何呢?根据以下考察,我等可以看出,拥有其独特性的三种教学科目被严格地区分开来,而且,这是在确立人生的基准中必要之物,我等的使命便是陪伴在受教育者左右,为他们排除障碍,给他们安慰、奖励和鞭策、指导以及向他们示警,使受教育者在朝向目的地努力的过程中尽量少走弯路,让他们最终到达目的地。除了达成目标,还要让他们把各方面的知识综合起来,组织成为一个有机体系,以帮助他们抗拒人格的分裂。

作为人类生活法则确立所需要的教材来说,被选择的知识体系的种类,与其对应的教学科目以及该科目的使命如下所示:

1.与自然法则相关的知识体系

理科——自然法则的理解与应用以及该知识的培育

2.与社会法则相关的知识体系

修身、历史、地理——社会法则的理解与应用以及该知识的培育

3.与构成自然、人类密切相关的知识体系

与生活中创造价值的表现手法相关的知识体系(教学科目的使命及教学科目和学习作业的种类)

(1)拥有身体动作的直接表现手法

游戏、体操、舞蹈等——技能与知识

(2)拥有立体的创作品的表现手法

手工等的生产教学科目——技能与知识

(3)拥有平面的创作品的表现手法

图画、地图等——技能与知识

(4)拥有语言符号的组合的表现手法

①拥有诉诸听觉的声音

所有教学科目内的作业——谈话、唱歌等的技巧及知识

②诉诸视觉的表音符号

A.象形文字一汉字一文章

国语课(读法、写法、缀字法)——文章理解应用的技巧与知识

B.表音文字一假名一文章

国语课(同上)

C,表示数学这种特别记号的内容一数字一数式一算术课一算式、应用题的理解以及应用技巧与知识

D.为表示音程而表现出的音符——音符乐曲

唱歌课——音乐技巧及知识

以上种种知识体系均与人类各个方面生活目的的确立息息相关。各自的教学科目都有其独立的存在目的,若不考虑这个目的而强加合并的话,也许外表上看起来简单了,但是里面已混沌一片。就好像作为感觉器官来说,若人体的五官中几个组成部分发生闭塞,而让剩下的去兼任其他功能,最终也成为一纸空谈。此时,莫不如对教育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改良。

如上所述,将各个教学科目进行分门别类,将国语课(读法、缀字法)编入与其表现手法相关的知识体系中,这样就没有持异议的余地了。然而,对于那些认为缀字法教育是唯一或者最重要的生活指导课,而无暇顾及其他科目的主张者而言,也许更被视为怪谈。“……我等反对像寺子屋时代或明治时代的形式性作文教育,宁可重视其内容价值亦不重蹈过去的覆辙。虽然之前也曾呼吁生活指导的重要性,现在却不得不改变观念,立足于新的立场来疾呼对于表现方法的指导了,等等。”

【注释】

[1]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英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重视科学教育。主要著作有《社会学原理》《人口理论》《综合哲学》《教育论》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