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活动性德育课程:教育新论

活动性德育课程:教育新论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传统知识性德育课程的批评和否定导致了活动课程的产生。实际上这种做法改变了孩子的生活态度,不利于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当然,活动性课程也有其短处,设计难度较大,能效低,需要教师事先做许多准备工作;直接体验比间接体验更多情绪性,难于使学生作出理性的思考和整体的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加工等。

活动性德育课程:教育新论

对传统知识性德育课程的批评和否定导致了活动课程的产生。杜威是活动课程的主要倡导者,他主张“学校社会,社会即学校”,要求儿童从“做中学”,通过学生主体的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促进其人格的全面发展。

从社会发展来看,当代社会的学生多忙于书本知识的学习,他们的自然体验、社会体验、生活体验严重不足,与社会、自然、文化等直接接触的机会日益减少,而代替它们的是通过文字、符号等获得的间接经验增加,这样学习的都是别人整理过的知识,就如同咀嚼别人已嚼烂的食物不利于嚼力、消化力的养成一样,会导致儿童成长中的缺陷,尤其对养成学生的德行极为不利。网络时代又可能使一些青少年沉迷于虚拟世界,忽视对现实生活中人事的关心。K.瑞安在论述美国的道德教育时认为,“当美国还是以农场主和零售主为主的国家时,年轻人常常是他们家庭生活中固定的而且往往是关键经济来源,他们在农场、小商店或家中干零活,需要养成一种责任感……如今的青少年世界随着经济、生产方式、家庭结构的变化而彻底改变了。现代化的住房提供给儿童的除了洗衣服、刷洗餐具、送垃圾外,很少有艰巨的任务,这样很难形成坚定的自我概念。按照上一代人的标准,如今的年轻人生活在一个寻求刺激、逃避现实的自我中心、享乐为主的世界里。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有那种宝贵的经历和体验,使他们摆脱自私自利的束缚,学会向别人奉献”。在我国,尤其在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也逐渐出现上述情况。我国青少年儿童活动、体验减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家长受社会高学历化的影响,认为与其让子女从事家务和农事劳动,不如让子女集中精力学习,长大考取名牌学校,走向名流企业。有些父母则顺从、放任、溺爱孩子,生怕孩子受苦受累。实际上这种做法改变了孩子的生活态度,不利于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因此,学校要改进教育方法,通过课程计划多为学生提供一些特殊的体验。

不仅时代发展提出了这一要求,道德本身也要求道德教育中纳入活动、实践。

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的道德,产生于人的活动之中,人类在实践活动中逐渐知道自己“应当”怎样生活。同时,人又是道德的主体,道德是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用以认识、肯定、发展和改善自己的手段。因此,道德需要主体的积极参与。道德作为一种内化的规范,只有它被人真心诚意地接受,并转化为人的情感意志信念时,才能得以实现。如果道德与主体相分离,主体就会无视舆论力量的存在而自行其事,践踏道德。不仅道德需要主体的积极参与,现代教育也特别强调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二者共同决定了道德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人的主体能动性,而主体的活动则是主体本性展开的根本途径,是联系主体内在精神状态和现实存在状态的中介。另外,如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的,“善被理解为人的实践”,即道德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它还是一种实践精神,以指导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精神。任何只有良好的道德愿望而不付诸实践,或在不道德的动机下做出符合规则条文的行为都不是真正道德的。这就向道德教育提出了不同于其他教育的特殊要求,即道德教育不是形成知识体系,而是形成一种道德信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而这种信念、行为方式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养成。(www.xing528.com)

我国的德育大纲中就要求“学校要把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根据不同年龄层次,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服务性劳动和必要的家务劳动,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积极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远足、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社会服务和军训等实践活动。”为什么把这些活动、体验纳入到课程计划当中,就是因为一些校外服务计划在教给学生有效助人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验到活生生的社会,明白自己是和别人联系着的个体,学会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关心所在地区的发展。这种具有真实感的学习使得正义、集体意识等抽象的道德概念更富有直接性,学生也就有了把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相结合的需要性。实践中如影响较大的“手拉手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重温长征路”、“雪山行军”、“西部支教”等就说明活动、体验对德行的养成具有很大的价值。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理智的美德由教学产生和发展,道德的美德由习惯而来。我们首先是通过练习道德的美德才能获得它们:由于实行公正的行为我们才变得公正,由于实行节制和勇敢我们才变得节制和勇敢”。

当然,活动性课程也有其短处,设计难度较大,能效低,需要教师事先做许多准备工作;直接体验比间接体验更多情绪性,难于使学生作出理性的思考和整体的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加工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