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安东宁·德沃夏克的生平及影响

安东宁·德沃夏克的生平及影响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安东宁·德沃夏克1841年9月8日生在布拉格附近的尼拉霍柴维斯村一个兼做屠夫的小客店主家里。勃拉姆斯是他的良师,不仅帮助他不断地提高作曲技巧,而且介绍出版他的作品,使德沃夏克闻名于世。1888年柴可夫斯基访问布拉格,同德沃夏克相识建立深厚的友谊。1890年德沃夏克回访俄国,在莫斯科、彼得堡亲自指挥演出自己的作品。

安东宁·德沃夏克的生平及影响

安东宁·德沃夏克(Antonin Dvorák)1841年9月8日生在布拉格附近的尼拉霍柴维斯村一个兼做屠夫的小客店主家里。1904年5月1日因突然中风在布拉格病逝,终年62岁。

他从小显露出音乐天赋,在村里向一位教师学小提琴,充当教堂唱诗班的童声歌手。因家境贫困和当地习惯,长子应当继承父业,他于13岁去附近一个市镇做两年屠夫的学徒。施洛尼茨的管风琴师和音乐教师安东宁·李曼赏识他的音乐才华,劝说他的父母让儿子继续学音乐,他于1857年进入布拉格风琴音乐学校学管风琴和合唱作曲。毕业后,他于1862年进入“临时剧院”任乐队小提琴师,服务达十年之久。当时斯美塔那在该剧院任乐队指挥(1866~1874),亲自指挥演出其早期一些作品,对德沃夏克有不少的思想启示。“临时剧院”经济来源有限,他的工作酬劳很少,不得不兼做音乐教师和教堂管风琴师,以弥补收入的不足。在这十年期间,他开始自己的创作生涯,写了一系列室内乐作品,还有第一c小调(1865)、第二bB大调(1865)、第三bE大调(1873)和第四d小调(1874)交响曲,歌剧《阿尔弗列德》(1870)和《国王与煤工》(1871)以及歌曲集《松柏集》(18首,1865)等,他力求继承古典音乐浪漫主义音乐传统,真实地反映他自己的各种生活体验,有青春的热情、生活的忧郁、爱情的渴望和勇于斗争的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同时也明显地表露出他要反映民族、民间生活的创作思想倾向。1873年3月,他的康塔塔《白山的子孙》(1872)在布拉格首演成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1877年,德沃夏克通过自己送审的作品同勃拉姆斯相识,他于1875年争取到奥地利颁发的“清寒的天才青年艺术家”的国家补助金400奥币,凡申请的青年作曲家每年必须呈报自己的申请书和作品,当时勃拉姆斯是该评议委员会的成员,由此两人结下终生的友谊,志同道合,意气相投。勃拉姆斯是他的良师,不仅帮助他不断地提高作曲技巧,而且介绍出版他的作品,使德沃夏克闻名于世。

随着社会声誉的传播,他连续接受邀请出国访问演出。1884年至1896年他先后九次赴英国,剑桥大学于1891年授予他音乐博士的荣誉学位。他的作品在德国演出亦获得成功,著名的指挥家、钢琴家汉斯·吉多·冯·毕罗非常喜爱他的《胡斯序曲》(op.67,1883)和第七d小调交响曲(op.70,1884~1885),曾对自己的演出经理说:“据我看来,德沃夏克是除勃拉姆斯之外,当代唯一出类拔萃的音乐家!”德沃夏克于1888年将柏林出版的第五F大调交响曲(op.76,1875)特意题赠给这位热心宣传他的作品的指挥大师。

1881年起,德沃夏克连续写了五部歌剧:《第米特里》(四幕,1881~1882)、《雅各宾党人》(三幕,1887~1888)、《魔鬼凯特》(三幕,1898~1899)、《阿尔米达》(四幕,1902~1903),其中《水仙女》(Rusalka,op.114,三幕,1901)是他最成功的作品,同达尔戈梅斯基的歌剧同一题材,水仙女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善良而美丽的姑娘,她渴望着人类之爱,忍受着被王子抛弃的不幸的爱情遭遇的痛苦,最后同她所爱的负心人一起毁灭。全剧的音乐抒情而优美,用如歌的清晰的旋律和非常流畅的朗诵调细致地刻画剧中人物,揭示这部悲剧的主题思想,同时又以强烈的戏剧性和神话般的幻想色彩引人入胜。另外,他还写清唱剧《圣母哀悼曲》(op.58,1876~1877)、《鬼的新娘》(op.69,1884)、《圣罗德密拉》(op.71,1885~1886)和《安魂曲》(op.89,1890)。他的第六D大调(1880)、第七d小调和第八G大调(1889)交响曲,管弦乐与混声合唱《捷克农民赞美诗》(1885),第二组《斯拉夫舞曲》(8首,op.72,1886~1887)以及一些室内乐作品,也是这个时期创作的。他力求运用西欧传统的手法和作曲经验,以多种多样的体裁形式和有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的音乐语汇以及标题性的音乐形象描写,反映捷克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民族精神,表达出他自己丰富而复杂的生活感受。1888年柴可夫斯基访问布拉格,同德沃夏克相识建立深厚的友谊。1890年德沃夏克回访俄国,在莫斯科、彼得堡亲自指挥演出自己的作品。次年他获得捷克的柴尔斯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称号,同时就任布拉格音乐学院作曲理论教授,师从他的学生有50多人,其中有亚纳切克(Leoš Janácˇek,1854~1928)、诺瓦克(V.Novák,1870~1949)、苏克(J.Suk,1874~1935,为他的女婿)、卡雷尔(R.Karel,1880~1945)和尼德巴尔(O.Nedbal,1874~1930)等一批杰出的作曲家,为发展捷克民族音乐文化作出了贡献。(www.xing528.com)

1892年9月,他应美国纽约国立音乐学院创始人珍妮特·瑟勃邀请赴美任该院院长(1885年建立),在美国居住3年,为促进美国民族音乐发展起了一定的历史作用。他于1893年写第九e小调《自新大陆》交响曲(From the New World op.95),从黑人和印第安人民歌旋律中汲取素材,抒发他在美国的真切感受,表现他对美洲黑人和印第安人命运的关心、同情,也借以表达对远隔重洋的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全曲用有鲜明对比而形式严谨的4个乐章结构,最后在终曲将前3个乐章的主要主题交错插入呈现,并在尾声部分再次强调表现出来,展示这部交响曲连章形式所体现的深邃的思想内涵:被压迫民族的苦难和对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同年12月在卡内基音乐厅首演,受到人们热烈的欢迎。在演出之前,他在接受《纽约先驱报》一次采访时说:“在美国黑人的曲调中,我发现了一个伟大而高尚的音乐学派所需要的一切。这些绝妙的、丰富多彩的主题是本地的土产,是美国人的产品,是美国的民歌。作曲家们,你们应该到民歌中去寻觅。”他的第十二F大调《美国》弦乐四重奏(op.96,1893)、bB大调弦乐五重奏(op.97,1893)都采用美国黑人《灵歌》旋律作为音乐主题,明确地表明他的民族乐派的艺术见解和美学观点。他的两位白人门生威廉·阿姆斯·费舍(William Arms Fisher,1861~1948)和卢宾·戈尔德马克(Rubin Goldmark,1872~1936)遵照师嘱,在发展美国民族音乐方面都有所建树。美国现代作曲家艾布拉姆·蔡辛斯(Abram Chasins,1903~)、艾伦·科普兰(Aaron Copland,1900~1992)和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1898~1937)都是师从戈尔德马克学作曲的,德沃夏克在美国的影响是深远的。

1895年4月,他返回布拉格。在离开美国前,他完成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op.104),全曲有浓郁的捷克情调,前两个乐章戏剧性地表现他怀念故乡的愁思,第三乐章是回国修订的,着重倾诉游子回归的愉快欢喜之情。不久,他又将重返祖国的欢悦感情写进bA大调(op.105)和G大调(op.106)两首弦乐四重奏作品里。1896年,他根据捷克诗人爱尔朋(K.J.Erben,1811~1870)的诗集《鲜花集》中的叙事诗,写成4首交响诗《水魔》《午时女巫》《金的纺车》和《野鸽》。次年又用交响套曲结构写了第五首交响诗《英雄之歌》(op.111,1897)。晚年,德沃夏克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1901年被选为上议院议员,荣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他的作品丰富而多样,涉及各种音乐体裁形式,有歌剧12部、清唱剧和康塔塔11部、交响曲9部、交响诗5首、音乐会序曲7首、协奏曲3首、狂想曲3首、斯拉夫舞曲二组16首、弦乐四重奏16首、钢琴四重奏3首、三重奏7首、五重奏5首、六重奏1首、奏鸣曲3首等,还有许多钢琴曲、小提琴曲、声乐曲以及小型乐队演奏的舞曲。德沃夏克的创作成就是近代捷克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伟大的柱石,他的音乐活动有力地推动着整个捷克音乐事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