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鳌峰学子选录及其影响

鳌峰学子选录及其影响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清康熙四十六年创办至光绪三十一年撤销,前后历时近200年,培育闽地学子众多,影响波及海外,台湾有的书院也模仿鳌峰书院学规,据《鳌峰书院志》载,“台湾学子曾以报考鳌峰书院为荣”。闽省入学鳌峰书院者,人才辈出,据统计,从康熙四十六年至嘉庆九年甲子科,乡试中有856名举人出于鳌峰书院学子,其中不乏为社会、国家作出杰出贡献者。康熙四十六年,张伯行初设鳌峰书院,延召省内学行兼优者入院纂订先儒著作,蓝应召参加。

鳌峰学子选录及其影响

鳌峰书院办学宗旨,初时以讲明正学为宗,后来罢讲学,改以八股文与试帖诗为课士主要项目。教席(山长)之职多聘品学兼优的饱学硕士和退职官员任教,知识渊博,学风正派,给肄业生员带来良好的教益,闽省十郡二州的士子纷纷入学。自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创办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撤销,前后历时近200年,培育闽地学子众多,影响波及海外,台湾有的书院也模仿鳌峰书院学规,据《鳌峰书院志》载,“台湾学子曾以报考鳌峰书院为荣”。

闽省入学鳌峰书院者,人才辈出,据统计,从康熙四十六年(1707)至嘉庆九年(1804)甲子科,乡试中有856名举人出于鳌峰书院学子,其中不乏为社会、国家作出杰出贡献者。鳌峰书院第二任山长蔡世远《鳌峰书院九日,偕林肃斋同年并诸同学泛舟池中,兼陟假山观眺,步袁子楚韵》诗云:“高阁风清日未斜,登临不倦兴方嘉。三山星聚多群彦,千里云深是故家。台畔欹倾横古石,秋容淡荡寄黄花。且须细认源头水,莫把雄心问泛槎。”诗人蔡大鼎《游鳌峰书院》诗曰:“三山养秀集群贤,十郡英才乐育年。司马文章推独步,江淹词赋构新篇。堂称正谊光风爽,祠奉名儒霁月鲜。碌碌远人何所愿,得沾化雨阐薪传。”高度赞誉鳌峰书院培育英才的成就。因此可以套用岳麓书院的联语:“惟闽有材,于斯为盛。”

蓝鼎元(1680—1733),字玉霖,号鹿洲,漳浦人。少年家贫,自幼勤学,见识广博,留心经世致用之学,有“筹台宗匠”之誉。康熙四十六年(1707),张伯行初设鳌峰书院,延召省内学行兼优者入院纂订先儒著作,蓝应召参加。张伯行赏识其才,曰:“蓝生经世之良材,吾道之羽翼也。”(《清史稿》卷477)两年后辞聘还家,在乡中从事教学、著述,张伯行再三征召,被婉辞。雍正元年(1723),以优贡被选入京,校书内廷,分修《大清一统志》,学者齐赞其为治史良才。历官普宁潮阳知县,署广州知府。雍正帝两次召见,多有嘉奖、赏赐。蓝鼎元专心读书,著述颇丰,有《鹿洲集》《女学》《东征集》《平台纪略》《修史试笔》等。

谢道承旧藏寿山石古兽钮对章

谢道承(1691—1741),字又绍,号古梅,别署种芋山人,闽县(今福州)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授编修。乾隆三年(1738)授太子中允,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辞官归故里后,曾主修《福建通志》。喜游名山古刹,吟咏甚多,留下不少诗篇。著有《汉魏碑记纪存》《小兰陔诗集》《二梅亭集》等。

叶观国(1720—1792),字嘉光,号毅庵,闽县(今福州)人。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先后出典河南、湖北、湖南乡试,曾任广西、安徽、四川学政,官至侍读。乾隆五十四年(1789)以足疾乞归,在乌石山东麓天皇岭第一山鳞次台建别墅,号“双榕书屋”,著有《绿筠书屋诗钞》《老学斋随笔》等。

叶观国泥金小楷扇面

陈修园医书全集

陈修园(1753—1823),名念祖,字良友,一字修园,号慎修。长乐江田镇溪湄村人,清代著名医学家。乾隆五十二年(1787),受业于鳌峰书院,甚得山长孟超然器重,学业精进,业余行医。乾隆五十七年(1792)中举人。翌年,赴京会试未第,寓居京师,曾为光禄卿伊云林治风疾,名震京畿。嘉庆三年(1798),主讲清泉书院,并师事蔡茗庄学医理。嘉庆六年(1801),以大挑一等得知县用,签分直隶。嘉庆二十四年(1819),以年老乞休回福州,在嵩山井上草堂讲学,并继续研究医学。其一生著述、注释医籍30多种,有《神农本草经读》《医学三字经》《时方妙用》《时方歌括》《伤寒论浅注》等。

萨玉衡(1758—1822),字蕙如,号檀河,闽县(今福州)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举人,官陕西旬阳知县。因白莲教义军由陕入川,抢渡嘉陵江总督坐失战机,他亦连坐判死罪,经乡人龚景瀚极力营救得免。释归后,纵怀诗酒,著述甚丰,有《白华楼诗抄》《经史汇考》《全闽诗话》《五代诗话》等传世。

陈若霖(1759—1832),字宗觐,一字望坡,闽县(今福州)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进士,校书文渊阁,散馆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进郎中。嘉庆八年(1803)秩满,本应外调,因他精律学,善折狱,长官有疑案必委办,故奏准留部应职。嘉庆十三年(1808)以资深绩著,出为四川盐茶道,复擢山东按察使,后改移广东、湖北、四川等地,官至工部尚书转刑部尚书,以疾乞归,病殁于天津舟次。生平为官济世大略,以爱民为本,潜心研究施行,故受民爱戴。有《陈若霖春擂》面世。

谢震(1765—1804),原名在震,一字甸男,侯官(今福州)人。乾隆间举人,官顺昌教谕。喜倡通经复古之业,常约闽县林芳邻、林一桂等,治经宗汉学,尤熟三礼,好抨击宋儒凿空逃虚之说;旁逮篆隶金石、星卜形法及医术。有《礼案》《四书小笺》《四圣年谱》《樱桃轩诗集》等传世。(www.xing528.com)

陈若霖楷书《朱子家训

梁章钜楷书九言联

梁章钜(1775—1849),字闳中,一字茝林,晚号退庵,长乐(今福州)人。嘉庆七年(1802)进士,任礼部主事,嘉庆二十一年(1816)加入宣南诗社。历任湖北荆州知府,江南海道,江苏、山东、江西按察使,江苏、甘肃布政使道光十六年(1836)任广西巡抚。道光二十一年(1841)改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任职期间开设藤花吟社,后因病辞官,寓居杭州。生平纵览群书,熟于掌故,能诗善书法,精鉴赏,好收藏,研究金石文学,50余年著述不辍,为各省同级官员中著作最多者。著有《浪迹丛谈》《论语集注旁证》《孟子集注旁证》《退庵随笔》《楹联丛话》等50余种。

廖鸿荃书法

廖鸿荃(1778—1864),初名金城,字应礼,号钰夫。祖籍将乐县,后迁侯官县(今福州)。由于身体弱,廖鸿荃9岁才入学,记忆力却相当惊人,过目成诵。私塾老师十分吃惊,逢人就说廖鸿荃是天上星宿下凡,将来必成大器。嘉庆三年(1798),14岁的廖鸿荃以优异成绩和林则徐一起考入当时福建省最高学府鳌峰书院。他们经常一起探讨、切磋学业上的疑难问题,为日后为官为政的实践活动奠定基础。廖鸿荃是当时鳌峰书院三大才子之一。嘉庆九年(1804),廖鸿荃20岁中举,5年后中进士。宫廷殿试时,他才华出众,深得皇上赏识,钦点鼎甲第二名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经筵讲官,赐紫禁城骑马。朝廷对廖鸿荃的重用,甚过同朝一些状元。廖鸿荃官至工部尚书、太常寺卿,是同治中兴名臣曾国藩的业师。

林则徐画像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竢村老人,侯官(今福州)人。少年曾就读鳌峰书院。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云南乡试正考官、江南监察御史,江苏、陕西按察使等。道光十七年(1837)升湖广总督,任内严禁鸦片,成绩显著。道光十八年(1838)十一月,受命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往广东查禁鸦片,因清廷腐败无能反遭诬陷,被革职充军,流放新疆伊犁。道光二十五年(1845)起复后,官至云南总督。道光三十年(1850)十月,诏命钦差大臣,前往广西途中病逝。著有《云左山房诗抄》《林文忠公政书》等。

张际亮(1799—1843),字亨甫,建宁人。才华出众,工诗善文,曾两度就读鳌峰书院。嘉庆二十三年(1818),肄业鳌峰书院,时常议论时事,感慨民生,自负经世之才,对同舍生员崇尚俗学者,“视之蔑如也”。道光三年(1823),“以抚部举品学兼优,再至鳌峰肄业”。在此期间,曾登临于山,赋诗题平远台,有名句曰:“六军一醉海天月,山中草木皆轩昂。”时值陈寿祺掌教书院,课士甚严,对其颇为器重,曾致信友人曰:“邵武如朱梅崖之文、张亨甫之诗,皆足以雄视天下。”道光四年(1824),督学沈维鐈选张为拔贡第一。赴考不利,但名满京师。张际亮有强烈忧患意识与社会责任感,鸦片战争后,撰写了大量爱国诗文,名满海内。其诗沉雄悲壮,暴露官场黑暗,同情人民苦难,抨击列强罪行,歌颂抗敌军民。著述甚富,多散佚,有《张亨甫全集》《思伯子堂诗集》传世。

黄骧云(1801—1841),榜名龙光、定杰,小名今团,字雨生,台湾淡水厅中港头份庄人。清朝嘉义长福营参将黄清泰次子,粤籍廪生,己卯(1819)举人。道光九年(1829),中己丑科李振钧榜二甲第72名,台湾客家第一位进士,台湾“会魁”之一。随后签分工部。尝赴西陵,督办要工。省亲在籍,在台南府郡城海东书院教读。遇张丙之乱,骧云亲赴各庄,购线缉匪;又捐买谷石,散致贫民,而正凶咸获,奏得优奖,补都水司主事,屡升工部主事、营缮司郎中。黄骧云自幼聪颖,授业老师即知其必成大器,乃多鼓励其进取。少时被其父送到福州深造,就读于鳌峰书院,苦读十年,未曾返家,为文益邃。中进士后,黄骧云为高雄市美浓镇东栅门楼坊上题“大启文明”匾,以兹感念。

郭柏荫长女郭仲年(字敏斋)和郭柏苍女郭拾珠(字苣宜),二女文采斐然,皆以能诗闻名。郭拾珠不仅能诗,而且擅长篆书,今鼓山更衣亭旁尚留其摩崖题刻一段。道光年间郭柏荫掌教鳌峰书院时,她们曾随行读书于鳌峰书院中,平日“偶学近体诗”。郭仲年后来回忆这段往事,曾作《月夜和拾珠妹》诗,有句曰:“记否鳌峰深院里,雨宵闲坐剪灯花。”另有《忆鳌峰随侍感作》,句云:“荷芰声中暑气收,池亭树老易成秋。廉栊画静宜薰沐,弟妹宵分自唱酬。但觉年华如逝水,岂知契阔更多愁。扁舟夜泛沅湘去,不见乡山见斗牛。”

鳌峰书院历经二百载,培育众多士子,其中公卿名宦、学者诗人以及社会贤达,难以数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