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理与学理揭示学术不端行为

法理与学理揭示学术不端行为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学术界尚存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学术心态,玷污了学术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存在意念,弥散在整个大学学术场域之中,大学学术不端行为问责会受到“主流”文化的干扰与影响。然而,功利浮躁环境下学术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与问责文化形成一股逆流,相互排斥。然而,在功利浮躁的学术文化氛围中,权力只顾及自身的利益诉求,未能与知识边界划清应有的界限,一味地诉诸学科规训,导致学术沦为一种形式主义。

法理与学理揭示学术不端行为

当前学术界尚存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学术心态,玷污了学术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存在意念,弥散在整个大学学术场域之中,大学学术不端行为问责会受到“主流”文化的干扰与影响。在此,学术人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已成为一种“惯习”,将求真务实、批判创新的理念抛在千里之外,“什么知识能为我所用”成为学术场域的主流文化,同时也遮蔽了大学学术场域中应有的问责文化。正因学术场域中充斥了诸多“唯我”“利益”等功利化元素,学术人以及问责主体对“小打小闹”的学术不端行为不以为然,未能将问责与责任作为一种使命,出现了学术不端行为也没有羞耻感。既然学术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文化,那么大学学术不端行为问责也是匡正学术人学术行为的一种学术文化规训与学术文化唤醒方法,让学术人复归到学术文化的常态轨道中,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方面对学术人产生影响。然而,功利浮躁环境下学术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与问责文化形成一股逆流,相互排斥。问责文化倡导的是正向、理性与诚信的学术品性回归,而功利浮躁环境下的学术研究充斥着诸多学术不端行为,扰乱了学术场域的和谐秩序,这股毒瘤压制了正义的问责文化,学术人对问责产生了排斥感,出现了逃避、规避的心理动机,在这样浮躁的环境下开展学术不端行为问责势必影响其效果。

朱里安·本达在对知识分子批判中曾指出:“知识分子最近的动态可以说是最能够显示为了今天世俗的热情奉献的他们的决心是什么样的一种表现。他们劝诱同胞们只承认个人的道德,抛弃所有的普遍道德,显示了知识分子在优化煽动大众意识到自己的特殊性的那种技艺。”[35]从本达对知识分子的批判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世俗的社会中,知识分子生活在属于自己的私人环境中,脱离了学术社群的主流文化,煽动人们信任自己是知识的真理,只承认自己、无视他人的所有意见。在这种功利浮躁的学术环境下,这种行为会逐渐扩散开来,遮蔽学术场域的学术是非价值观,侵染至整个学术场域的生态系统

“作为一名在高校从事二十多年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教师,我个人觉得,高校现在缺乏潜心学术研究的文化氛围。学术人为评职称发论文、为毕业发论文的现象较多,对学术不端行为问责没有什么概念,或不以为然,大的环境就是这样,学术人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都是经举报,学校才会处理,制度充当了一种配角,临时抱佛脚处置学术人违规的现象较多。问责早已被抛到了脑后,遮蔽了学术问责的价值与信念。”[36]

阿诺德·盖伦(Arnold Gehlen)曾用“文化结晶化(cultural crystallization)”这一概念来描述现代性社会文化危机,他认为在缺乏一种普遍主义道德的现代社会中,文化整体性日益破碎,逐渐失去了内在凝聚力与确定性。[37]目前的大学学术不端行为问责也基本处在这样的社会境遇之下,学术人在意的是自己功利化的学术利益得失,将具有共在意义的学术问责文化抛在身后。在充满不确定性与宰制性的现代社会中,缺乏普遍道德的学术问责文化夹杂着功利浮躁以及受支配的奴役元素,遮蔽了大学学术不端行为问责文化的价值与正义理念,使得大学学术不端行为问责文化陷入结晶化的破碎窘境。

在权力与知识双向互动的仪式中,权力通过政治权威形塑着知识生产方式与规划路径,知识话语体系的形成也巩固了政治权力的制度性力量,两者在一定限度内实现了互动共生。然而,在功利浮躁的学术文化氛围中,权力只顾及自身的利益诉求,未能与知识边界划清应有的界限,一味地诉诸学科规训,导致学术沦为一种形式主义。学术人为了迎合权力的规训,表面看似在遵从学科制度的规训,实则产生逆反心理,衍生出诸多种类繁杂的学术抄袭、剽窃、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践踏了学术纯净的场域秩序空间。面对如此复杂的学术不端行为表现,既有显性的学术不端行为,又有隐性的学术不端行为,问责需要精准识别学术不端行为的各类表现,客观来讲,会给学术不端行为问责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有些隐性学术不端行为涉及学术思想方面的剽窃、造假——仅仅在原作者的观点基础上做了“语言游戏”的改动或是搬用了学者们公开学术演讲的学术思想,很难被大学学术场域中的学术共同体所察觉、难以发现。总之,影响大学学术不端行为问责有效运行的制约因素除了制度性因素、社会性因素、价值性因素以及文化性因素外,学术不端行为本身具有的复杂性、隐蔽性、多样性特征也是制约学术不端行为问责的一大因素。

【注释】

[1]赵骏.基于学术权力规制的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77.

[2]江新华.学术何以失范——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05.

[3]西安交大六教授联合举报长江学者造假[EB/OL].(2009-07-24)[2016-11-30]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7-24/050618286291.shtml.

[4]内容源于对高校研究生院某领导的访谈,访谈时间是2016年10月1日。

[5]内容源于对高校某教师的访谈,访谈时间是2016年10月1日。

[6][美]杰克·奈特.制度与社会冲突[M].周伟林,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63.

[7]内容源于对高校教师的访谈,访谈时间是2016年10月26日。

[8]李志峰,高慧,张忠家.知识生产模式的现代转型与大学科学研究的模式创新[J].教育研究,2014,35(3):55-63.

[9]赵骏.基于学术权力规制的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82.

[10][美]爱德华·希尔斯.学术的秩序——当代大学论文集[M].李家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83,88.

[11]西南交大副校长抄袭论文被取消博士学位[EB/OL](2009-07-16)[2016-09-10].http://scitech.people.com.cn/GB/9662052.html.

[12]副教授抄袭本科生论文引发网友质疑[EB/OL](2016-08-12)[2016-09-10].http://www.takefoto.cn/viewnews-881117.ht⁃ml.

[13]宋丽娜.熟人社会是如何可能的——乡土社会的人情与人情秩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2.

[14]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70.

[15]程蔚青.人情社会下的权力控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12.

[16]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再生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0.(www.xing528.com)

[17]M.Wber.The Religion of China:Confucianism and Taoism[M].New York:Free Press,1951:48.

[18][法]克洛德·列维.种族与历史种族与文化[M].于秀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49.

[19][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65.

[20][英]约翰·密尔.论自由[M].程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63.

[21]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0.

[22]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5.

[23]方晶刚.走出启蒙的神话——霍克海默社会批判理论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110,113.

[24][德]卡尔·雅斯斯贝.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111.

[25][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6.

[26][美]艾伦·布鲁姆.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M].缪青,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10.

[27][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M].第2版.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97.

[28]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07.

[29][英]达尼洛·马尔图切利.现代性社会学——二十世纪的历程[M].姜志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205.

[30]王彩云.政治学视域中价值理性的回归[J].政治学研究,2013(6):94-103.

[31][英]达尼洛·马尔图切利.现代性社会学——二十世纪的历程[M].姜志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208.

[32][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曹卫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61.

[33][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曹卫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318.

[34]内容源于对高校某相关领导的访谈,访谈时间是2016年10月15日。

[35][法]朱里安·本达.知识分子的背叛[M].孙传钊,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43.

[36]内容源于对高校某教师的访谈,访谈时间是2016年10月1日。

[37][英]杰拉德·德兰蒂.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知识、权力与自我[M].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