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乙书院:中国儒家思想研究基地

太乙书院:中国儒家思想研究基地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楗让嵩阳书院是我国创建最早、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重要的儒家思想研究和传播基地。后周皇帝柴荣将嵩阳观更名为太乙书院,嵩阳观逐渐成为一个儒家思想传播场所。明朝末年,嵩阳书院不慎遭了一场大火,殿堂建筑被焚烧殆尽。现在的嵩阳书院,基本保留了清朝修复后的建筑主体原貌,占地近1万平方米,分五进院落,共有古建筑106间。

太乙书院:中国儒家思想研究基地

张楗让

嵩阳书院是我国创建最早、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重要的儒家思想研究和传播基地。它和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以及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应天书院)并称为我国古代的四大书院。文物丰赡,名扬古今,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嵩阳书院因位于嵩山之阳而得名,它背依嵩山主峰峻极峰,面对清澈缓流双溪河,东傍林泉深幽的逍遥谷,西望如凤飞舞的少室山。景色清幽,环境宜人,确实是一个修身、读书、著书、讲学的好地方。

嵩阳书院的前身叫嵩阳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是一处佛教活动场所,僧徒曾经达数百人。隋朝时期更名为嵩阳观,开始被道教占据,著名道士潘师正、孙太冲等曾在此修炼。五代时期,天下大乱,社会动荡,许多有识之士为孔孟思想不至没落,把办教育、传授儒学视为己任,纷纷聚集于嵩山开课授徒。后周皇帝柴荣将嵩阳观更名为太乙书院,嵩阳观逐渐成为一个儒家思想传播场所。北宋之后,文风大行,著名学者吕蒙正、滕子京以及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朱熹先后在这里聚徒讲学,传播儒家理学思想,这里成为“洛派理学(亦称程朱理学)”的诞生地,宋仁宗亲赐匾额更名为嵩阳书院。王安石变法之后,许多的大臣与王安石政见不和,便离开朝廷,因这里和都城开封很近,他们便云集于此,著书立说,传徒授艺,嵩阳书院名噪一时,范仲淹司马光、杨时等均在此教书,而司马光的伟大巨著《资治通鉴》其中9至21卷就是在这里写就的。明朝末年,嵩阳书院不慎遭了一场大火,殿堂建筑被焚烧殆尽。到了清朝,由于嵩阳书院的盛名远播,登封知县叶封、名儒耿介、河南巡抚王日藻等人先后主持重修书院,到康熙年间累计学田1427亩,四方求学者不远千里而来,重新恢复了往日书声琅琅的场景。公元1711年,全省在开封选拔举子,按照录取名额每个县不到一人,可是单嵩阳书院就考中了5人,在全国都引起了轰动。

现在的嵩阳书院,基本保留了清朝修复后的建筑主体原貌,占地近1万平方米,分五进院落,共有古建筑106间。十几年来,由于当地文物部门的重视,对一些房屋和文物进行了保护性的修缮,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使得这座古老书院重新以蓬勃的生机出现在游客面前。

仪门是新修的牌坊式建筑,上书“高山仰止”四字,意思是说孔子品质和学识像大山一样足以让后人敬仰。因书院除具有讲学的主要功能外,还有藏书和祭祀孔子的功能,所以在这里设置仪门,是提示学子到这里要注意言行举止穿戴,不至失礼。

过了仪门,右边有一块刻立于东魏时期的石碑,也是嵩山地区保留下来历史较早的石碑之一。它叫伦统碑。从石碑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当时这里作为一处佛教寺院的兴旺程度。石碑上有许多佛教造像,雕刻艺术上承北魏时期“曹衣出水”的风格,下启隋唐吴带当风”的风韵。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和人为的破坏,许多造像已经面目全非。上面的文字是典型的魏碑体,介于楷书隶书之间,字体刚健,笔力圆阔,是魏碑书法的上品。

在石碑亭的西边,有一口古井,是以前书院所用,现在当然成为我们凭吊历史、追思往事的凭证了。沿台阶向上有一个圆形的坛子,中间一棵茂密的杏树。这是为纪念孔子杏树下筑坛讲学的旧例所建。

在杏坛的台阶上方,有一通高大的石碑,石碑的正式名字叫“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刻立于唐天宝三载(744)。碑文记载的是唐玄宗李隆基游览嵩山,身患疾病,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他献上了一颗九转金丹,治好了皇帝的病,李隆基遂下令为孙太冲立石碑进行表彰。碑文为李隆基的宠臣李林甫所写,石碑上的字为唐代著名书法家徐浩所书。李林甫是个口蜜腹剑、嫉贤妒能、臭名昭著的大奸臣。徐浩是浙江人,为当时书法名家,得父亲徐峤真传,精于楷隶,“不在北海(唐朝书法名家李邕)之下”。先后经历了四个皇帝,“四方诏令多出浩手”,意思是说这些皇帝的命令诏书大部分都要由徐浩来代书。他的字圆劲厚重、自成一家。目前在全国保留下来徐浩所书写的石碑仅存三品,都在河南,登封就有两块,而大唐碑字数最多——有1078个字,是保存最好的。整幅作品书体工致、无一懈笔,是为一绝。

其实这块石碑原来并不在这里,原址在西北大约35米靠近悬崖的地方。那里的一块小石碑就是为纪念原址而留。为什么要把石碑迁移过来呢?当地有一个传说故事:石碑立起来之后,老百姓由于十分痛恨李林甫的为人,纷纷指着石碑上面的文章痛骂,时间长了,惊动了玉帝。他便派一条神龙下界来轰击摧毁石碑,不让奸臣的文章立在嵩山下。可是神龙来到石碑跟前,却发现上面的字写得太好了,不忍心下手。左思右想没办法交差,就在没有字的背面击下了一条痕迹。我们现在转到背面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雷击痕迹,上面的碑帽也遭到了波及,被毁坏了一半,后人重新修补了上去。雷击过后,碑身倾斜,加上以前下面还住有居民,居民在石碑下面还挖有窑洞。为保护古碑,当地政府于1984年动用起重机械和当时最先进的迁移技术,把石碑迁移了30多米,按照当时的物价,花费了三万多元。大家可想而知唐朝时期立石碑时所花费的代价了。

在石碑的背面还能看到很多字体,都是各个时期的游人来此旅游时留下的题记。其中最有名气的是明代河南府巡按监察御史蒋机的一首诗:“道旁林甫碑,读之面发赤。心残似剑矛,言甘如醴蜜。唐家圣德辞,出自奸谀笔。天怒春雷轰,勿久污太室。”说的就是以上故事。

整个石碑不仅在书法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从石碑的造型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唐代建筑大气、雄伟、壮观的风格。下面的碑基雕刻有很多精美的造像,雄厚稳重,更衬托出碑身的挺拔流畅;上面的碑帽端庄飘逸,尤显整体的灵动和浑厚。说到碑帽,咱们不妨想象一下,在当时没有起重机械的情况下,仅凭人力,是怎样把这么硕大的碑帽戴上去的呢?据说当时就因为这个难题无法解决,连续耽误工期,致使连着杀了三个县令和六名监工。后来,负责监工的大臣实在无奈,就对所有工匠说:我又向皇上争取了一百天时间,咱们就一百天的活头了,到时候所有人都陪着我一起死吧!一句话把大家都说得悲从心起,顿时工地上号啕一片。就在大家都只顾痛哭时,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身背木工工具,笑眯眯地来到工地,对领工师傅说:“师傅,念我年迈可怜,给份活干干,以便混口饭吃。”领工师傅心善呀,对老头说:“大爷,我们都是快要死的人了,没必要连累您老人家,您还是赶紧别处发财吧!”想把老人劝走。可是老头挺拗,说道:“什么死死活活的,我这么一大把年纪了,还怕那个?什么时间黄土埋到了脖子上,我不就省心了?!”说罢扬长而去。一句话提醒梦中人,领工师傅突然悟出了道理:是呀,用黄土把石碑围起来,从石碑的脖子处向下做一道斜坡,不就可以把碑帽拉到石碑上面了吗?就这样解决了这个难题,石碑的帽子终于戴了上去。后来,人们都说那个老头就是鲁班,为救一帮工匠的性命化身来点化他们的。(www.xing528.com)

整个嵩阳书院的建筑都属于灰筒瓦覆盖、硬山卷棚式建筑,代表着儒家主张朴素、中庸平和的思想理念。大门上“嵩阳书院”四字是由登封著名书法家宋书范先生仿照苏东坡字体所写,宋书范人称艺术杂家,他曾在原登封市旅游局工作,懂旅游、会摄影、爱集邮、善书法。这块匾额为嵩阳书院增色不少。门两侧柱子上有副对联为乾隆皇帝御笔:“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历九朝为都会,包伊洛瀍涧,三台风雨作高山。”气势磅礴,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文笔色彩。

过了大门,嵩阳书院的第二宝便矗立眼前:汉封将军柏。小一些的是大将军,大的反倒是二将军。这是为什么呢?据说在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武帝刘彻游览嵩山,当时这里是一片茂密的森林。他偶然遇到了我们面前的这棵大树,惊为异种,叹为观止。由于游兴正浓,就信口封它为“大将军”。谁知道又往前行不久就发现了我们对面的那棵柏树,汉武帝踌躇半天,由于皇帝金口玉言,只好按照先入为主的方法,封其为“二将军”。谁知道没走多远,又发现了第三棵树,比前面两棵更大!汉武帝无奈自嘲地说:“再大你也只能当三将军了!”汉武帝走后,“三个将军”就有反映了,“三将军”首先表示气愤:我身为最大的柏树,现在屈居于它们之下,这口气无论如何也咽不下!结果一气之下,呜呼哀哉,死了。其实呀,是明朝末年那场大火把“三将军”给烧死了。“二将军”气性相对小一些,只是把自己的肚皮给气炸了。现在可以看到树干中间有个树洞,以前夏季有人常常钻进里面下棋乘凉。“大将军”有自知之明,俺不如“二将军”粗,没有“三将军”壮,现在被封为“大将军”,羞愧难当,耷拉下去脑袋,天长日久,树干也歪倒在墙头上了。

这只不过是一个传说故事,不过也可以说明这两棵树有着很长的树龄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至少在2000年前汉武帝见到它们时,已经是很大的树了,那么到现在,它们高寿几何呢?根据现在科学的测定,“二将军”至少有4500年的树龄了,应该是原始森林的遗物。所以我们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可以肯定地说,这两棵树应该是全国最大的柏树了。当年胡耀邦同志来此视察,听说了汉武帝错封将军柏的故事,想起“文革”中许多的冤假错案,于是提议把“二将军”称作“元帅柏”。

在先圣殿前面的这块石碑是登封县图碑,刻立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93年),图中详细而形象地表示出明代嵩山地区80多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并描绘出登封的山川河流、道路村镇等。因此,它不仅是一幅山川地理图,又是文物分布图,还是旅游向导图。其历史之久远、内容之详细、范围之广大、保存之完整,为国内所罕见,是明代石刻县图的珍品。

先圣殿,是嵩阳书院祭祀孔子的场所,又叫先师祠。面阔三间,建于一米多高的基台之上。殿中根据画圣吴道子所绘制的孔子画像而塑造了高2.21米的孔子行教立像。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造者和开拓者。他把毕生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教育事业上,编《诗》《书》,删《春秋》,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和编辑事业的开山祖师,儒家思想传播的第一人。一生共有门徒三千多人,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六艺即礼(礼仪)、乐(音乐)、射(射击)、御(骑马)、书(书法)、数(数学),由此可见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是主张全面发展,注重素质教育的。殿里还有四块石碑,分别刻画了孔子的四大弟子,他们是: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在嵩阳书院的教育史上,儒学教育更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北宋洛学名家程颢、程颐在这里讲学期间,融合儒、佛、道三家思想,开创了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咱们知道,儒家思想统领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几千年,而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的是北宋理学诞生后,程朱理学也即洛派理学的诞生地就在这里。可以说,嵩阳书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穿过了先圣殿,我们到达了后面的讲堂,为清朝时期纪念北宋名儒程颢、程颐在此讲学,河南学道林尧英把自己的俸禄捐献出来所修。前面有修竹丛生,为书院平添了许多幽雅的气氛。月台上并列着四块石碑,叫“四箴碑”。箴,即箴言,类似于今天我们说的座右铭。内容就是孔子所提倡的“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是古代读书人所要遵循的道德操守,可以说是以前人们所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

殿内陈列的用具根据宋元时期的讲堂风格在1989年而复制,一面墙上面绘制有二程在嵩阳书院讲学时的场景;另一面墙壁上介绍了嵩阳书院的教学特点:第一,嵩阳书院当时不仅是一个教学机构,同时也是一个学术研究机关,实行教研结合。第二,实行会讲制度,允许不同门派、不同见解的人士来此开坛辩论。第三,实行门户开放,不受地域限制,全国各地的学子都可以来这里进行交流。第四,主张因材施教和素质教育,不主张“苦读死书”。第五,嵩阳书院里面的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不像我们平时理解的旧私塾里那样的师道尊严。在这里老师不仅以自己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同时还以自己的高尚品质和情操感染和熏陶学生。当年程颢、程颐在此讲学,听课的学生“如沐春风”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泮池,比较通俗的说法是孔子家居泮水之滨,少年常在泮水边读书。后人为纪念孔子,就在学宫或书院里修建泮池,以表示不忘先师的意思。古代嵩阳书院凡考中秀才,都要在这里举行绕池仪式,表示不忘先师的教导,继承先师的博学,要效法先师品德,安邦治国。

如果说儒家思想是中国优秀的文化理论,那么可以说,它是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并极力推动其发展而成的。在孔子之前,中国的先民就在嵩山地区这块热土上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化。道统祠就是为了纪念这些为创造、发展、继承中国远古文明的先驱者所建造的。来到殿内,大家看到的是三尊石膏塑造的艺术像,他们分别是:帝尧、大禹、周公。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都在嵩山地区,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历史记载和动人的民间传说。

藏书楼是嵩阳书院的最后一层建筑,为清朝王日藻捐俸银所建。历史上藏书很多,北宋太宗皇帝曾御赐书院九经藏于楼中,可惜毁于明末大火。在这里还有一块复制的武则天除罪金简。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在她执政期间,曾八次到嵩山,并一改其他皇帝到泰山封禅的传统,开创了嵩山封禅的先例。为纪念她封嵩山登中岳,把当时的嵩阳县改名为登封县。公元700年,武则天派使臣胡超,将她祈告上天的一封金简(即金子制作的书信)投放在嵩山主峰峻极峰上。1982年,金简被当地的一位采药农民发现后献给国家。金简长37厘米、宽8厘米、厚约0.1厘米,上刻63个字。大意是说,祈求上天地府宽恕武则天的一切过失,保佑大周江山永固。值得一提的是,上面很多文字都是武则天时期她自己创造的字。武则天有创造文字的爱好,连她自己的名字“曌”都是出自她的发明。武则天政权倒台以后,由于政治原因,和她有关的实物资料大部分都被销毁,所以,这块金简对于研究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事件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块皇帝金简,原件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