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慈禧陵的迷雾:满人还是汉人?

慈禧陵的迷雾:满人还是汉人?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慈禧的出生地,现有六种说法:一为北京;二为甘肃兰州;三为浙江乍浦;四为安徽芜湖;五为内蒙古呼和浩特;六为山西长治。很显然,后两处不可能是慈禧的出生地。未经参加选秀女者,不得嫁人。慈禧的家庭属于中等官宦之家,小康生活水平,不可能是贫苦人家的女子,更不可能是汉人。并称作者于1961年春在乍浦工作时,听民间传说慈禧出生在乍浦满洲大营。

慈禧陵的迷雾:满人还是汉人?

百年间,海内外关于慈禧的著述和影视作品很多,但专门论述慈禧的出生地及童年经历的却极少。著名清史专家俞炳坤先生在《慈禧家世》一文中写道:“对于慈禧家世的研究却始终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这不但表现在所记史实过于简略,留有许多空白,而且众说纷纭,真假掺杂,甚至把一些闾巷之言当作信史来传播。”

少年慈禧只是一个普通女子,与其他女子相比没有特殊之处,就因为她有机会进入了皇宫,成了咸丰帝的妃子,生下了同治帝而最终成为大清帝国的皇太后而闻名于世。由于她成了历史名人,所以她的出生地和民族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原本不应该成为问题的事情,却因为一些地方利益的关系而成为历史之谜。可以设想,如果慈禧始终只是一名普通的妃子,没有生过同治帝,就不会有今天的慈禧出生地和民族之争了。

对于慈禧的出生地,现有六种说法:一为北京;二为甘肃兰州;三为浙江乍浦;四为安徽芜湖;五为内蒙古呼和浩特;六为山西长治。人只能有一个出生地,那么到底哪个说法对呢?

一、北京说。这是清廷的官方说法,也是目前最令人信服、大家普遍接受的说法。慈禧娘家先后住过三个地方:一是咸丰五年(1855年)慈禧的胞妹参加选秀时的排单上面清楚写着的“西四牌楼劈柴胡同”;二是咸丰六年(1856)“内务府官房租库”的呈稿,上面写的是咸丰帝将“西直门内新街口二条胡同北官房一所”,赏给惠征家居住;三是同治五年(1866)十二月,慈禧以同治帝名义下达的上谕,将“方家园”入官房间,赏给其胞弟照祥居住。很显然,后两处不可能是慈禧的出生地。《清代宫廷史》对慈禧身世是这样写的:“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道光十五年(1835)十月初十日生在一个满洲官僚世族之家,属满洲镶蓝旗。”《垂暮帝国的老佛爷》中写得更明确:慈禧诞生在“北京的一家并不豪华的王府院内”,她的祖先居住在叶赫,故称“叶赫那拉氏”,属于叶赫那拉家族。她的父亲惠征,是“一位在清廷从事翻译、拟稿的小文官”。另外,《清史稿》《清代人物传稿》《清代全史》等清史专著,都持“慈禧生于北京”之说。

咸丰五年,慈禧胞妹参加选秀女时的排单

坚持“慈禧生于北京说”的专家学者,以清宫档案上的记载为依据,其理由如下:

1.清朝皇帝挑选秀女的名单。清朝从顺治时就规定,凡满族八旗人家年满十三至十六岁的女子,必须参加每三年一次的皇帝选秀女。选中者,留在宫里随侍皇帝成为妃嫔或者宫女,或被赐给皇室子孙作福晋。未经参加选秀女者,不得嫁人。阅选时,按八旗的顺序,一般七八个人站成一排,由皇帝、皇太后们挑选。被选女子的名字,每排写一张单子,留宫中存档,这种名单,在档案中称为“秀女排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着咸丰五年(1866)慈禧胞妹参加选秀女时用的排单。

2.记载惠征任职年代和生平的档案。通过查找档案,持“北京说”的专家学者得出明确结论:道光十一年至十四年、道光十八年至道光二十九年之前,慈禧的父亲惠征都在北京任职。只有道光十五年至十八年的考核档案——“京察册”暂缺,留下了三年“空档”,但是,这三年内,山西潞安知府是达镛,并且达镛一直在任上。经考证,这期间惠征也没有去过浙江乍浦,所以专家学者推断出:道光十五年(1835)慈禧出生时,惠征正在北京任笔帖式。也就是说,慈禧的出生地在北京。

桂公府:慈禧的出生地

3.宫廷生活档案。根据清宫档案《膳食档》《月戏档》《起居注档》的记载,慈禧最爱吃的是“八珍糕”“酥皮饽饽”“小窝头”“绿豆粥”“荷叶粥”等北京小吃;慈禧最爱看的是京剧。专家学者指出,如果传说慈禧善唱南方小曲或善唱山西民歌可以作为旁证,那档案的记载与传说相比,更加可靠、更令人信服:慈禧爱吃的是北京小吃,爱听的是北京的京剧,慈禧最有可能是北京人

惠征先后在北京、山西、安徽等地当过官。但经过清史专家仔细研究后发现,为慈禧几个出生地所能提供的“证据”与清宫档案记载不符或者多有矛盾,最后认定慈禧出生地只能是北京,其他那几种说法不可靠。慈禧的家庭属于中等官宦之家,小康生活水平,不可能是贫苦人家的女子,更不可能是汉人

二、甘肃兰州说。持这种说法的人称,惠征曾任过甘肃布政使衙门的笔帖式,当时住在兰州八旗会馆以南的马坊门,即今永昌路一百七十九号院,慈禧就出生在这个院子。此说将慈禧的具体出生地点说得很详细,并且慈禧的父亲惠征也的确长期担任过笔帖式之职。但清史专家和学者经过考证后发现,惠征任笔帖式都是在京城各衙门,这期间没有离开过北京,更没有去过甘肃,所以说慈禧生于甘肃兰州说并不可信。

三、浙江乍浦说。此种说法是1993年才有的。1993年8月22日,《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篇《史界新发现:慈禧生于浙江乍浦》。文中说,慈禧的父亲惠征在道光十五年(1835)至道光十八年(1838),曾经在浙江乍浦任六品武官骁骑校,而慈禧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生的,所以她的出生地是“浙江平湖市乍浦城内的满洲旗下营”。并且说:现在的浙江乍浦老人中,仍有种种关于慈禧幼年的传说。其根据是著名诗人许白风在《乍浦纪事诗》中,有一首“七夕”诗:

万里红尘一骑飞,玉宸下诏选宫妃。

军门扶出那拉氏,月貌花容赛八旗。

并称作者于1961年春在乍浦工作时,听民间传说慈禧出生在乍浦满洲大营。文中还说,1973年冬,一位旗人后裔张小弟(1902年生)回忆:(www.xing528.com)

他爷爷越泉公8岁时,也就是道光十八年(1838),曾在乃父带领下到过满洲营,见过当时只有4岁的慈禧,小名兰儿。此女自幼聪颖好学,能唱各种时调和戏曲,真是人见人爱,后来,慈禧一生喜爱京戏,也是情理之中。张小弟曾听爷爷讲,慈禧当上皇太后以后,思乡心切,因有难言之隐,只得传下谕旨,要乍浦每年为她上贡小黄鱼等特产。所以,每年端午节,乍浦唐家湾码头就有用朱漆封口,烙有“乍浦冰鲜”的小黄鱼用快马起运进京。因为传说慈禧是天上的凤凰转世,所以后来她爱自比凤凰。乍浦人根据这段传说,就将满洲营取名“凤凰墩”,把慈禧周岁时重建的“长生桥”改称“凤凰桥”。

又据乍浦旗人后裔沙厚元(1913年出生)回忆:从前,乍浦满洲副都统署在举行庆典时,吹奏一首《满洲天赐》古曲,据乃父说,是当年从满洲带入关内的“宫廷舞曲”、后来慈禧听政后敕赐给家乡乍浦的。当年,乍浦副都统署大厅上悬挂着“福”、“寿”两幅擘窠书,也是慈禧御笔敕赐的。据说,慈禧对道光二十二年(1842)四月的“鸦片战争”乍浦之役,“父尽忠、母尽节”同赴国难之惨痛没有忘记,遂于光绪元年(1875)听取李鸿章办洋务,在上海开办江南制造总局,制造新式武器。光绪十年和十四年,先后将造出的10.2吨和16.7吨重的两门巨型新式大炮运到乍浦,安置在“鸦片战争”故战场的天妃宫炮台和南湾炮台阵地上,以加强乍浦的海上防务。特别是南湾炮台阵地上的仿德国埃姆斯脱朗式后膛炮,当年在中国属佼佼者。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日,慈禧病逝于中南海仪鸾殿,终年74岁。清廷在北京举行国丧期间,乍浦满洲副都统署也在“公输子大殿”设置灵堂开吊。据考,当时省城杭州和县城平湖,只有遵照谕旨:“官停嫁娶期年,辍音乐二十七日”,与全国其他省、府、县一样,都未设灵堂。据耆老许白风回忆:幼年听乃父砚清公说,那天,乍浦全城文武官员齐往灵堂祭吊,仪式十分隆重。旗人后裔张小弟说:“那年我才7岁,是跟我父亲去的,故而我是亲身经历的。”

为了更加确定慈禧出生在浙江乍浦,陈宰先生又从“慈禧家世”材料上找证据,其材料有三:

一是慈禧八岁时(1842),父母在乍浦捐躯,由奶妈护送进京,被二叔惠征收为养女。时惠征家已有二子一女,所以平日在家庭生活中,慈禧得不到母爱。后来,她曾对女官德龄抱怨道:“自余髫龄,生命极苦,尔所知也。以余非双亲所爱,尤觉毫无乐趣。”(德龄《清禁宫二年记》)

二是慈禧入宫的时间和封号,据《清史稿·后妃》记载:“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元年,后被选入宫,号‘懿贵人’。”这显然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宗人府全宗》玉牒不相符合。《清史稿》于1927年出版,不久,曾担任《清史稿》编撰、校刻的史学家金梁著《清后外传》,明确提出“慈禧入宫时身份是‘兰贵人’”。

金梁是民国后的汉名,系出瓜尔佳氏,原名息侯金梁,甲辰科进士。其父瓜尔佳氏凤瑞,号桐山,满洲正白旗人,时任乍浦副将军,职掌驻防军事和旗籍民事。金梁于光绪四年(1878)出生在乍浦。慈禧从“兰儿”到“兰贵人”的历史,作为出生在同一个“乍浦满洲营”内的“同乡”,不会没有耳闻。只是他在校刻《清史稿》时,没有去“冒天下之大不韪”,对“老佛爷”说三道四。到了下半个世纪的1959年5月间,金梁在重订《清史补正》时,给乍浦挚友吴空如(1887—1966年)的信中,提及要目中有“西太后”一条,他在“说明”中云:所记述,以时代太近不便明言,其中颇有曲笔、戏笔,此亦史例。后因他年迈多病,于1962年病逝于北京,致此书未能写成。

三是慈禧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祭奠其父母的落款程序中称其父惠征为“先考惠二太爷”,其母为“先妣惠二老太太”。(故宫博物院文献专刊》,1944年)说明惠征确实还有一个哥哥。至于他叫什么名字,经历如何,尚不清楚,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也无资料可查。

按照上述说法,不仅认为慈禧的出生地在浙江乍浦,而且提出慈禧不是惠征的亲生女儿,而是他的养女,是他的侄女。

四、安徽芜湖说。这种说法的根据是,慈禧的父亲惠征曾做过安徽宁池太广道的道员。事实上,慈禧的父亲惠征任安徽道员是在咸丰二年(1852)二月,正式上任在当年七月,当时慈禧已满十八岁,并且已经入宫了。将十八岁时慈禧父亲的当官地点说成是慈禧的出生地,未免太荒唐了。

五、内蒙古呼和浩特说。此说又称为“山西绥远说”。其根据是惠征曾任过山西归绥道的道员。清朝的绥远城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说慈禧就出生在市内落凤街的道员住宅里。清宫档案“上谕档”中记载惠征为山西归绥道的时间是道光二十九年闰四月,走马上任是在当年七月。这时的慈禧已十五岁,显然慈禧并没有出生在内蒙古。惠征是带着家眷赴任的,只能说慈禧在呼和浩特居住过。

六、山西长治说。此说又称为“潞安说”。今天的长治市就是清朝的潞安府。此说不但说慈禧出生在长治,并且说慈禧根本不是满洲人,她的生父也不是惠征。

据这种说法,慈禧是山西长治县西坡村王增昌的女儿,名叫“王小慊”。由于家境穷困,慈禧四岁时就被卖给了上秦村宋四元家,并改名为“宋龄娥”。几年后宋家遇到灾难,又将其卖给了潞安府知府惠征家为婢,改名为“玉兰”。有一次,玉兰在服侍惠征夫人富察氏洗脚的时候,看见她的脚底有一颗痣,便说自己的两只脚底都有痣。富察氏一听大惊,两脚底都有痣,那可是做皇后的命。于是,不敢再让她做婢女,而收她做干女儿,并在府中精心培养。到了咸丰二年(1852)宫中秀女大选的时候,玉兰便以惠征之女叶赫那拉氏的身份,被选入宫。

1989年的6月23日,长治市郊区(原属长治县)下秦村七十七岁的村民赵发旺带着他和上秦村宋双花、宋六则、宋德文、宋德武等人的联名信和每人按了手印的书面材料,找到长治市地方志办公室负责人刘奇称:慈禧是上秦村人。他是慈禧太后的五辈外甥,宋双花、宋六则等人是慈禧的五辈侄孙,他们要求政府帮助澄清。此后,长治市志办的工作人员到上秦村做了调查。根据调查,长治市志办的刘奇写了一篇《慈禧太后是长治人》的文章,发表在《长治日报》。长治市为此专门成立了慈禧童年研究会,《长治日报》连篇刊载了有关慈禧童年及其家世的文章,认为“慈禧太后本是山西汉人”。近几年,长治慈禧研究会还陆续编辑出版了《慈禧童年考》《慈禧童年——解开百年不解之谜》等书,还拍摄了《慈禧是长治人》《慈禧后代、乡亲话慈禧》的电视片、资料片,举办了慈禧童年展览等等。长治市慈禧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奇最新编著的《慈禧生平》一书认为“慈禧本是长治汉家女”,并称此说的依据有五十余项,其中主要的有三十八项,大致分为民间口传史料、历史实物和典籍文献三大类。

由于政府部门的参与,山西长治说在人证物证和宣传组织上得到了官方扶持,使得其说在史学界争议最多。但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口碑传说虽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在认定历史中,档案更有价值和意义,更具权威性。判断事实真相,要靠档案来考证的,而不是传说。因此,笔者认为慈禧生于北京,是满族人,这一说法是最可靠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