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绿色教育:从思考到实践

绿色教育:从思考到实践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绿色教育”特色建设在我校已见雏形,我校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德育建设、校本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将绿色发展作为重要战略支点,绿色校园建设是不可替代的关键。创建绿色教育特色学校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命题。我校力求遵循特色学校的发展规律,努力打造绿色教育特色学校,以“绿色的教育”追求“教育的绿色”。

绿色教育:从思考到实践

(一)认识自我,优化资源

特色学校是具有个性的、整体的、综合的学校文化模式。它不是主观臆想的、凭空产生的、别出心裁的东西,也不是对他校做法的简单移植或模仿,而是学校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经过长时间的主观努力、探索、积累,形成的办学风格和独具一格的学校文化。它是根植于学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经过自我认识和优化本身独具的资源,把握学校显在或潜在的办学资源,着眼学校过去的传统以及今天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的前景等,做出符合学校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学校特色的创建受学校已有的文化、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特色需要培育、孵化,需要为他人所认知,需要具有学校名称般的符号意义。一所学校特色的定位,一方面要取决于学校办学现状,要依据已有的办学积累和特色资源,同时更要分析国际国内的教育形势,依据国家民族对人才的需求,依据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特色与务实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平时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学校发展的道路也是同一个道理,适合学校个性发展的道路才是最好的道路。特色创建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离开学校发展需要,特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当找到了学校个性的优势、个性的资源之后,也就找到了适合学校发展的道路,那么,这个学校的活力就被激发了,这个学校的面貌就改变了,甚至这个学校的命运都改变了。这里需要两个眼光,一个是世界的眼光,一个是历史的眼光,只有用这两种眼光看教育,才能看清世界基础教育发展到了什么水平,才能明确知道中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从而找到本校在中国基础教育中处于什么水平,发展的方向在哪里。

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绿色教育”特色建设在我校已见雏形,我校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德育建设、校本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

1.校园环境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环境育人的成效不断凸显。学校通过大力推进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打造绿色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以达到“环境育人”、陶冶学生品格、营造“隐形课堂”的目的。学校被评为“辽宁省中小学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先进学校”“辽宁省和谐校园”。

2.教师队伍素质的不断提升,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大力提倡“以德养教,以德促教”,广泛开展师德建设活动,以此引领、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行为。同时,学校实施了有效促进教师成长的校本研修“六动工程”:课题牵动、教研互动、骨干带动、校际联动、网络互动、读书促动,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健康良性发展。

3.全新的课堂理念,产生了高效的课堂质量。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要打造高效课堂,为此,学校先后进行了“美在课堂”课题研究和“课堂上的研究性学习策略”课题研究。高效的课堂研究产生了高效的质量,学校连续多年荣获甘井子区“最佳教学管理奖”和“最佳教学成绩奖”,并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4.德育内涵的不断深化,使德育实效日益显现。学校深入挖掘德育工作内涵,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并将理论研究和实践相结合,在不断完善和创新底线育人、评价激励、活动育人、故事育人、读书启迪育人、经典诵读、管理育人等德育途径和方法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德育课题研究。校园里学风浓、校风正,许多学子慕名而来,毕业生因其良好的品德习惯被各学校争相录取。

5.校本课程的特色发展,丰富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学校把中华古诗词鉴赏课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必修课,又确定了20多门选修课,自主开发课程。

所以,我们继续夯实绿色教育基础,进一步探索建立科学完善的绿色教育精神文化体系、目标体系、评价体系,探索丰富有效的实施策略。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将绿色发展作为重要战略支点,绿色校园建设是不可替代的关键。我们倡导实施绿色教育,是中国教育跟上中国“绿色发展时代”步伐、顺应社会绿色发展的需要。当今中国正站在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只有教育得到绿色发展,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才能得到可靠的人力资源保证。

考虑到当代教育所直面的两重发展主义困境,绿色教育在当代应该承担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和扭转教育发展路向的两个基本使命。

绿色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它关注教育的全面性和教育的个性化的完美结合。绿色教育理念是我们在践行素质教育过程中,通过亲身实施、体验和感受教育过程,发现教育问题,解决教育问题时想到的。

创建绿色教育特色学校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命题。创建的过程,就是一个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贯穿始终,为受教育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过程。我校力求遵循特色学校的发展规律,努力打造绿色教育特色学校,以“绿色的教育”追求“教育的绿色”。

(二)规范办学,全面发展

特色创建离不开扎实的常规工作。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切不可单纯抓特色,为了拿牌子、创荣誉而本末倒置,甚至以牺牲教学质量、牺牲学生利益来换取,否则必然使学校偏离正常的办学轨道。特色是一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到一定阶段、发展到一定水平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特点和优势的某方面工作,是自然孕育并逐步形成的,不能为争创而争创,硬搞出一些特色来。管理者要根据学校的优势,在抓好基础工作的前提下适当开展特色活动,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可持续发展。学校要在规范办学基础上发展特色,特色是在规范办学中就某一教育要素的拓展与丰富,是在规范基础上的个性优化,以此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不能以牺牲学校整体中的部分要素为代价。

基础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实现规范办学。但是强调办学的统一性,并未排斥办学的多样性。在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下,成千上万的中小学努力创建特色学校,努力打破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划一格局,追求学校的特色化和学生的个性化。我国中小学特色化发展,与国外中小学个性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关键是对特色学校的内涵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了这个前提,其表现形式才会万变不离其宗。

特色学校不是偏科发展,或者说特色学校不是偏科学校。有人质疑特色学校,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全面育人、全面发展,不宜提倡办特色学校,因为办特色学校就容易发生偏科,造成育人上的片面发展。我们认为这种顾虑也不无依据。但从特色学校的本义上来说,所谓的质疑和特色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是不同的。第一,我们所主张的特色学校的发展的基本方针是全面发展,而不是离开了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去片面地发展某一个特色。第二,我们办特色学校的成功经验都表明,办得好的特色学校都是既有鲜明的特色,又有全面发展的扎实基础,特色和全面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第三,在特色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工作中,我们始终注意避免和纠正偏科发展的倾向。

特色学校不等于全校学生被“一刀切”地发展同一特长。特色项目建设中的“一刀切”现象需要正确地认识。有些学校划一地要求全校所有学生训练同一项目,发展同一特长,这样做,“学校特色”是发展了,但是学生个性发展被遏制了。学生个性发展应当是自主的、多样的。有些学校在多个特色项目发展中着重打造某一项目,使学生个性得到自主发展,学校特色也得到充分体现。所以,在倡导“一校一特色”的发展理念时,应当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因材施教,切忌步入“一刀切”的误区。

教育应该是一个丰富多彩、综合立体型的育人工程,不是简单的数字和单纯的升学。创建特色学校,就是让学校发挥优势,使每一所学校都有展示特长的机会,从而达到新的教育公平。

(三)长期积淀,相对稳定(www.xing528.com)

特色学校体现的是学校独特的整体风貌,它由诸多要素构成,其中独特的办学思想、特色的教师群体、高水平的特色项目、个性化的学校文化是主要要素。它是在相应办学理念的引导下长期实践的结果。

特色建设是一种对教育理想的追求过程,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都必须是经过认真研究,而非自然形成的。同时,这种建设还要有规划,有部署,避免行动上的随意性。

特色学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特色是一所学校个性品质长期积淀的结果,它需要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和风格做铺垫,需要凭借原有的基础,继承光荣的传统,发扬已有的风格。特色创建需要等待,特色创建需要预设,但更是一种自然的形成与积淀,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时间的延续、经验的积累、文化的沉淀,就难有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此在推进学校特色创建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有一种宁静的心态,要有守得云开雾散的耐心。要有计划性、可行性,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不能为创建特色而创建特色。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不能搞突击行为。短期行为不可能成就特色,而只会是过眼烟云。它更需要经历多年积淀,促使师生认同特色文化并使之顺应、放大、增值,才能渐渐形成特色文化。

能够称之为学校特色的事物总是相对稳定的。学校办学特色一旦形成,就需要相对稳定,在后续的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中不断加以改进,并逐渐走向完善。事实证明,学校领导班子的不断调整以及调整后办学定位的中断,不利于办学特色的形成。如果以校长的喜好来决定学校的特色创建,一味地为了求新而摒弃传统,这种特色是没有生命力的,这种创新也是没有根基的。创建特色学校是一个持久追求办学独特性和优质性的过程,有些成就显著的特色学校,往往历经几任校长持续性的打造。那些换一任校长就更换一个特色,甚至一任校长就更换几个特色项目的做法不可取。特色需要历时,需要固化,需要稳定。当然,稳定是相对的,创新才是绝对的,要摆正稳定与创新的关系。建立在稳定基础上的特色创新是要提倡的,但用朝三暮四以显示不断创新的学校,是目光短浅的。

绿色教育特色学校,包含外显和内涵两个方面内容的和谐统一。外显包括校园环境的优美和谐、学生精神面貌的张扬等,内涵包括师生关系的和谐,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和谐等。

我校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在“营造和谐环境,践行素质教育,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先后进行了“养成教育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教育教学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十一五”末期,经过提炼和升华,学校初步生成了“人文、民主、和谐、活力、可持续”的绿色教育办学理念。这二者是一脉相承的,又是层进式的。学校前期的建设和教育教学成绩的取得为我校打造“绿色教育”特色学校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和文化基础。

(四)战略思考,系统规划

一所有特色的学校一定有自己鲜明的办学理念,它凝聚了这所学校的个性风格、文化品位和人才培养等特色,这些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全方位的物态化,学校的办学理念,像血液一样流淌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管理方略、校园文化、教育教学等。学校办学,关键是要找准定位,确立发展的主题。

学校的办学特色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理念,有独特的举措,为全校师生所认同,形成传统。关键是从问题入手,研究特色,克服弊端,反映需要,根据特点形成特色。我校以“营造和谐环境,践行素质教育,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为办学理念,这一理念和绿色教育的思想是一致的。实施绿色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是践行素质教育的至上、至高追求。

学校特色建设的核心目标是人,就是要培养富有活力的学生,造就有自生力的教师,建立“人文、民主、和谐”的学校管理文化,这与绿色教育理念是完全契合的,所以我们要实施绿色教育,进行特色建设。这项工作是一项具有务实性和前瞻性的大工程,它需要统筹规划,分步进行。在经过前期的特色理论、特色意识建设之后,再把特色的教育思想转化为教育行为。我们具体将其分为两个时期:“十二五”为创建绿色教育特色学校时期;“十三五”为深化绿色教育特色学校时期。创建时期分为三个步骤实施:一是挖掘自身优势,确定特色项目;二是整体思考,精心设计,处理好学校特色创建和特色项目与学校全局工作的关系;三是实施策略,定期评估,不断反馈,使特色学校建设走上动态的、持续的、层进式的健康发展之路。深化时期围绕“绿色校园、人文课堂、智慧队伍、魅力活动”四个主题深入实施绿色教育,制订了《大连市第十四中学“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制定发展策略,全面实施绿色教育。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素质教育的推进提出的三方面的指导思想——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依据杨叔子院士提出的绿色教育要弘扬人文、激活灵性,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依据国家“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出的“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的思想,学校确立了“绿色教育”的办学特色,明确了“人文、民主、和谐、活力,关注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关注学校发展的可持续性”的教育理念,提出了“创建人文民主的和谐校园,活力创新的自主学园,自强自信的展才乐园”的办学目标,制订了特色建设三年发展规划。我校的办学理念的确立,为绿色教育的积淀指明了方向。

我们把绿色教育的基本理念具体诠释为:学校管理必须关注学生、教师及管理层的共同成功;关注师生、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管理,既要建章立制,又要给教师以人文的关怀;既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提升教师的教育品位,又要把学校建设成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同时,它又以师生的发展为本,把师生看成完整的生命体,尊重他们的内心需求,通过唤起需要、激活行为动力以及适时适度的奖酬激励,引领师生为自己的成功而努力。

绿色教育中的老师——真爱、博学、民主、和蔼,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育德与育才兼顾,善于从细微入手,用积极的“蝴蝶效应”激发学生发展的可能性。

绿色教育中的学生——自主、自强、活力、创新,在和谐发展中逐渐自觉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绿色教育中的课堂——开放、灵动、智慧、和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融合,师生关系优化,生生关系和谐。

绿色教育中的环境——美化、绿化、净化、文化,让人有心理愉悦感和心理安全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激励。

为此,学校遵循“文化是行为的精神支柱”和“环境是育人力量”的科学理论,以“绿色教育”理念为引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性地设计绿色校园文化,开展各项绿色教育研究,促使全校师生成为高素质的读书人,成为崇尚自由、平等、正义,追求真、善、美的现代文明人。

绿色教育特色建设的研究,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借鉴国内外相关教育思想,探索学校绿色教育的内涵和基本的操作理念、操作途径。在不断明确内涵的同时开展学校“绿色校园环境文化”“绿色教师队伍建设”“绿色生态课堂教学”“绿色生态德育建设”“绿色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实践研究,在实践研究中完善绿色教育的思想,丰富绿色教育的理论,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品位。

要办什么学校,一个根本的东西就是教育的目标,这个教育的目标,我想用一位教育专家的话来表达:“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活得智慧、道德和幸福。”这应当是我们一切教育工作和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终极追求。

(五)系统联动,形成合力

特色创建需形成合力。所谓合力,一是指学校内部的人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特色教育的办学思想,要人尽皆知,不单是校长、领导班子知晓,还有教师、学生、员工,甚至还要进行大讨论和论证。对于绿色教育办学特色的确定,我们就面向全体教师进行了论证和引领,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大讨论,开展论坛活动,教师们大谈“我对绿色教育的认识”,通过讨论,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步调一致,共同致力于绿色教育的实施。二是指绿色教育实施策略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文化引领是实施绿色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为绿色教育指引方向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队伍保障是实施绿色教育的人的因素,绿色教育需要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高尚情操、有较高专业素养、有创新进取精神的教师队伍,这是实施绿色教育的有力保障,同时绿色教育又为培养这样一支队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课堂是绿色教育的主阵地,一切的改变都要从课堂开始,绿色教育的理念、思想,都要通过课堂教学的目标制定、授课方式转变、师生关系变化等方面体现出来;课程开发和建设是绿色教育的支撑,构建特色学校的核心在于形成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而课程文化又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因为课程承载着主要的育人功能,课程所承载的核心观念对绿色教育起主导作用;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绿色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任务的实现要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因此德育是牵动绿色教育的一条主线,一条核心线。我校绿色教育的文化引领、队伍保障、课堂突破、课程支撑、德育牵动五大策略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形成合力。三是学校特色绝不是指少数人具有某种技能和本领,而是指全体学生的身体、心理、智能、道德、审美、劳动交往素质的全面提高;也不是指学校一个系统,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和被教育者诸系统的综合。所以应以点带面,最终使学校工作在整体上、全方位地反映出这种特点,使学生、学校实现整体优化。学校应构建与特色创建目标和主题相一致的浓厚的校园物质文化和管理文化氛围,让师生人人参与到特色创建工作中来,而不是搭建少数师生施展才华的平台。特色创建要充分考虑学校所处的地域文化背景,积极地把特色创建融入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充分整合当地的文化资源,拓展学校特色创建的空间。只有这样,学校的特色才有生存的土壤和持久的生命力。在创建特色学校过程中,应该是大多数学生参与,甚至是全体学生参与,对所有学生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那种只有少数学生介入的特色项目,层次虽然高,但只能是拥有特长学生,而不能冠以“特色学校”称号。因为这种少数学生参与的行为,不可能对学校整体工作形成有力的推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