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环境与水处理在北京水务知识词典中的重要性

水环境与水处理在北京水务知识词典中的重要性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环境对人群的活动与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称为水环境质量,通常以水环境遭受污染的程度作出定性或定量的表达。水环境容量主要与水量、水温、水体水质初始值、水环境质量标准值及水体的自净能力等因素有关。用于明确一个区域或一条河流、水系的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而预测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和评价人类行为对水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既可保护环境,又可节约处理污染物的投资。

水环境与水处理在北京水务知识词典中的重要性

环境 围绕人群空间及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水体,如江河湖泊沼泽、水库、海洋等地表水体、地下水体,以及一切与水功能各种自然因素和有关社会因素的总称。水环境也是大环境中与人接触最密切、与人的生存关系最直接的环境体。水环境对人群的活动与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称为水环境质量,通常以水环境遭受污染的程度作出定性或定量的表达。

环境容量 水体在一定的水环境质量的要求下,对排放于其中的污染物所具有的容纳能力,也就是水体对污染物的最大容许的负荷量。通常以单位时间内水体所能承受的污染物总量表示。水环境容量主要与水量、水温、水体水质初始值、水环境质量标准值及水体的自净能力等因素有关。我国水环境容量研究是从保护和管理水环境质量的目标出发,重点研究对水体质量威胁最大的主要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行为,定量地计算水环境可受纳的负荷量,以便合理利用和扩大水环境容量,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减少污水处理费用。

水环境质量评价 按照一定的水功能目标,根据相应的水环境质量标准和评价方法。对相关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定量的或定性的评定。用于明确一个区域或一条河流、水系的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而预测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和评价人类行为对水环境的影响。

环境 围绕人群周围的空间及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影响评价 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评价可以把环境保护工作做在工程建设或城镇建设之前,根据环境评价的结果,确定建设项目的区域、规模及环境保护措施,避免因考虑不周在项目建成之后出现严重的环境后果。

水环境承载力 在维持水环境系统功能与结构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水体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如果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超过这个限值,水环境的结构和状态就会发生不利于人类进一步生存和发展的变化,若不及时调整人类行为以改善对环境的影响,则可能在人口数量或生活水平与环境污染状况之间出现恶性循环。水环境承载力主要从水环境可以供给的自然资源数量和消解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角度,分析水环境可以承受的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最小限制定律,整体的水环境承载能力由所有要素承载力中最小的要素的环境承载力确定。例如,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排放到水中的污染物有多种,如生化需氧量、氮、磷和有毒重金属等,水体可以容纳它们的数量各不相同,而单位经济活动排放的不同种类的污染物也不同,因此,从生化需氧量、氮、磷等要素得出的环境承载力可能不同,需采纳最小的要素承载力。

水环境修复 将被污染水体修复到未受污染的原有状态或人类设定的水环境状态的所有措施。它利用现有的污水处理技术与生态技术相结合,达到强化水体生态自净能力的目的。目前我国地表水环境普遍受到污染,对受污染的江河湖库水体进行修复,已是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要。水环境修复技术的常用方法包括:化学方法,如加入石灰脱氮、投加絮凝剂等;物理方法,如疏挖底泥、机械清淤、引水冲淤等;生物生态方法,如复氧曝气、投加有益菌种、构建人工湿地和水生植被等。水环境修复应将污染源的控制管理和水污染治理相结合,才能达到修复目的。

水环境保护 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水环境,防止其受到污染和破坏,以便更好地适合于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生物的生存。水环境保护包括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水环境污染,以及水环境遭到污染后做好综合治理等内容。它的任务就是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水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和掌握污染和破坏水环境的根源及危害,有计划地保护水环境,预防水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和治理水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发展。

水环境恶化 水环境质量下降与水环境功能衰退,使水环境朝着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按形成原因分为自然恶化和人为恶化。我国水环境恶化的问题十分突出:江河湖泊等水体受到污染;北方河流断流的现象加剧,居民饮水困难,工农业生产受损;大量超采地下水,使局部地区形成降落漏斗,造成地面下沉,沿海地区海水入侵;水土流失治理缓慢,草原退化、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展。水环境恶化已严重危及人类生存和健康,人类应提高环境意识,改变破坏环境的生活模式,协调人与环境关系,以制止水环境恶化。

水体 天然生成或人工造成的水的聚集体。如海洋、河流(包括运河)、湖泊(包括水库)、沼泽、冰川、积雪和地下水等。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71%,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冰川、冰盖和永久积雪是陆地上最大的水体。人工水体有水库、塘堰和水窖等。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密切和普遍关系的水体有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等。各种水体的水通过水文循环互相交换,不断更新。

水体自净 受污染的水体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狭义地讲是指水体中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质净化的作用。水体自净包括沉淀、稀释、混合等物理过程,分解、化合、吸附、凝聚等物理化学过程,以及生物化学过程等。

水体自净能力 经过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随时间的推移而自然降低的能力。水体自净过程很复杂,按其机理划分有:①物理过程,包括稀释、混合、扩散、挥发、沉淀等过程。②化学及物理化学过程,氧化、还原、化合、分解、吸附、凝聚、中和反应过程。③生物化学过程,由于水体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而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降低的过程。水体自净能力是有限的,其影响因素有水体的地形和水文条件、污染物的性质和浓度、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水温和溶解氧等。充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既可保护环境,又可节约处理污染物的投资。但是,不能夸大水体自净能力,排入水体的污染物一旦超过其自净负荷,就会造成水体生态系统崩溃,很难恢复。

水体污染 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和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使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含量超过了水体的本底含量和水体自净能力的现象,简称水污染。由于污染致使水体的感官性、物理性质、化学成分、生物组成以及底质状况等发生恶化,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原有的用途;给水生生物和用水者造成危害,并加剧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水体污染包括地下水污染、地表水污染、海洋水污染等。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社会的发展,水污染日益成为当今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

水体污染源 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通常指向水体排放有害物质或对水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按照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按照污染物种类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污染源;按照分布和排放特性可分为点源、面源、扩散源和内源。对水体污染源的调查和评价是保护水质和综合防治水污染的基础。

水体污染物 主要来自向水体排放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排水、工业废渣及有机物质等。按污染物对水体污染影响的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①病原体污染物。由医院、饲养场、屠宰场等排放的废水中常含有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病菌等,水体受其污染后会传播疾病。②需氧有机物。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中,含有有机酸、蛋白质油脂木质素等有机物质,它们进入水体后,在微生物的生化降解过程中,要消耗大量溶解氧,使水体缺氧而危害水中生物,并使水质恶化。③植物营养物质。生活污水、农田排水和工业废水中的磷和氮等植物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后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使水质恶化。④石油类污染物。主要来自石油开采和运输过程的泄漏、排放和事故,以及炼油和石油化工企业含油废水的排放。此类污染物在水面上形成的油膜造成其下水域缺氧,可使鱼类窒息死亡,抑制水鸟产卵和孵化,还能使水产品质量恶化。⑤有毒污染物。由工厂、矿山排放出的废水中含有重金属(如汞、镉、铬、砷、铅等)和难分解的有机物(如有机氯化合物、有机氮化合物等)。它们进入水体对人和生态系统均有毒害作用,除能直接引发人体疾病外,还可通过食物链富集,长期影响生物界,有的还具致癌作用。

水污染 见水体污染。

水污染类型 水污染的不同分类有:按水体类型,可划分为河流污染、湖泊(水库)污染、海洋污染、地下水污染;按卫生学角度,可划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按化学角度,可划分为无机无毒物质污染、无机有毒物质污染、有机无毒物质污染、有机有毒物质污染和病原体污染等;按环境工程学,依照污染物质或能量造成的各类环境问题以及不同的治理措施划分为病原体污染、需氧物质污染、植物营养物质污染、石油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盐污染等。

地表水污染 排入地表水体中的污染物在水中的含量超过了水的本底含量,从而导致其物理、化学和生态变化,破坏了水的原有用途与功能,造成地表水体的污染。包括河流、湖泊、沼泽、水库水的污染等。地表水中的污染物质可分为8类:生活污物和其他耗氧废物;传染病菌和病毒的物质;植物营养物质,主要是氮和磷;有机化学合成剂,如农药化肥、合成洗涤剂等;来自工业、矿业和农业的其他矿物质和化学物质;来自土地侵蚀的沉淀物质;放射性物质;热污染物质。这些污染物进入地表水后可造成溶解氧降低、富营养化、生态系统被破坏、细菌与病毒污染、热污染等。地表水的主要污染指标包括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总有机碳、总需氧量、有毒物质、pH值、总细菌及大肠菌群等。

地下水污染 人类活动引起地下水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而使其质量下降的现象。地下水污染的途径最主要是通过降水淋滤污染物进入含水层,或通过污水的渗入补给含水层。大气污染源和地表水污染源以及土壤污染源都可以通过下渗而转化为地下水污染源。地下水体一旦被污染就很难恢复,其更新期特别长。地下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有生物耗氧物质,酚类、农药等有机污染物,以及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硫化物、氯化物、硫酸盐、重金属等无机污染物。

有机水污染 有机物排入水体后,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由于好氧微生物的呼吸作用,被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同时合成新细胞,消耗掉水体中的溶解氧。同时水体水面与大气接触,大气中的氧气不断溶入水体,使水体溶解氧得到补充,称为水面复氧作用。若排入的有机物超过水体的环境容量,则耗氧速度超过复氧速度,水体出现缺氧甚至无氧环境,此时由于厌氧微生物的作用,有机物被降解为甲烷氨气及少量硫化氢等有害有臭气体,使水质恶化“黑臭”,形成有机水污染。主要的有机水污染类型有油脂类污染、酚污染和表面活性剂污染。

化学水污染 大量化学污染物,尤其是人工合成的化学品排放进入水体,造成化学水污染。化学水污染根据具体污染物可分为6类:①无机无毒物污染,包括酸、碱和一些无机盐类,酸碱污染使水体的pH值发生变化,妨碍水体自净作用,还会腐蚀船舶和水下建筑物,影响渔业;②无机有毒物污染,主要是重金属等有潜在长期影响的物质,主要有汞、镉、铅、砷等元素;③有机有毒物污染,主要是各种有机农药、多环芳烃、芳香烃等,它们大多是人工合成的物质,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被生物所分解;④需氧物质污染;⑤植物营养性污染;⑥石油污染。

物理水污染 由于水体温度、酸度、电导率、放射性强度、氧化还原电位、色度等物理因素发生了显著改变而引起的水体功能和成分的变化。导致物理污染的因素如热电厂冷却水排放(热污染),燃煤引起二氧化硫和矿山酸性废水排放(水体酸化),高盐含量废水排放,以及放射性污染等。物理水污染的直接后果是改变了水生生物栖息地的基本环境条件,从而使得相当一部分生物物种灭绝,或其他耐受物种演替取代;严重时,水生生态系统的功能会部分或全部丧失。

生物水污染 生活污水、畜牧养殖废水及制革、屠宰、医药卫生等行业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病菌和寄生虫,进入天然水体后导致生物水污染。生物水污染的特点是数量多、分布广、存活时间长、繁殖速度快、随水流传播疾病。水体生物污染会引起痢疾伤寒霍乱、传染性肝炎、血吸虫、钩端螺旋体等疾病。

次生水污染 积累于悬浮物和底质中的污染物质重新释放进入水体引起水污染的现象,又称为内源污染。引起次生水污染的原因有:①河流流量增加,流速增大,使原来沉积在底质中的污染物质再次进入水中,重新污染水体;②水体的温度等条件发生变化,破坏了污染物质在悬浮物和底质界面的动态吸附平衡,发生解析作用,使污染物质重新进入水中;③水体中汞、铅等重金属污染物和多氯联苯、有机氯农药等难以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因静电吸引、离子交换和络合等作用被吸附于悬浮物和底质的表面,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反应,引起次生水污染。例如重金属汞,在微生物作用下,因烷基化作用转变为甲基汞和二甲基汞等有机金属化合物,毒性剧增,易在生物体内积累,危害人体健康。次生水污染是我国大多数湖泊、水库存在的普遍问题,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很大影响。

点源污染 来自未经妥善处理的城市污水(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和船舶废水等以地点集中的形式排入水体产生的水污染。它又分为固定的点污染源(如工厂、矿山、医院、居民点、废渣堆等)和移动的点污染源(如轮船汽车、飞机、火车等)。点源污染的特点是污染物排放点固定,所排污染物的种类、特性、浓度和排放时间相对稳定。点污染源排放污水的方式主要有4种:直接排污水进入水体;经下水道城市生活污水混合后排入水体;用排污渠将污水送至附近水体;渗井排入。

面源污染 来自各种无组织、无固定排放位置和规律的分散污水以径流形式汇入水体产生的水污染,也称非点源污染,其特点是污染物排放范围广,危害面积大,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排放时间等受到客观因素影响多,不易人为控制等。主要包括雨水的地面径流、含有农药化肥的农田大面积排水以及水土流失等,其中由于农田施用化肥、农药形成的农田径流,畜禽养殖业排放的废水、废物,是我国水环境的重要面污染源。

非点源污染 见面源污染。

天然污染源 自然界自身向环境排出有害物质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如正在活动的火山或天然的森林火灾等。天然污染源也会造成水体污染,如地下水流经某一特定岩层后,其矿化度明显提高或其酸碱度明显变化。

人为污染源 人类活动形成的污染源,它是环境保护研究和控制的主要对象。人为污染源有多种分类方法。按污染物的排放种类,可分为有机污染源、无机污染源、热污染源、噪声污染源、放射性污染源、病原体污染源和同时排放多种污染物的混合污染源等。大多数污染源都属于混合污染源。按污染的主要对象,可分为大气污染源、水体污染源、土壤污染源和生物污染源等。按产生污染的人类社会活动,可分为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等。按污染物排放的空间分布方式,可分为点污染源和非点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 人类日常生活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渣。城市和人口密集的居住区是人类消费活动集中地,是主要的生活污染源。生活污染源污染环境的途径有3种:①排放的生活污水中含有机物、合成洗涤剂和氯化物以及致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卵等,进入水体后恶化水质,并传播疾病;②排出各种废气,造成大气污染;③排出的厨房垃圾、废塑料废纸、金属、煤灰和渣土等生活垃圾污染环境。

工业污染源 工业生产中的一些环节,如原料生产、加工、燃烧、加热和冷却、成品整理等过程中所造成的污染。它通过排放废气、废水、废渣和废热污染大气、水体和土壤,还产生噪声、振动危害周围环境。各种工业生产过程排除的废物含有不同的污染物,如炼油厂废水中主要含有原油和石油制品,以及硫化物、碱等;电镀工业废水中主要含有重金属离子、酸和碱、氰化物和各种电镀助剂。此外,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工合成物质进入环境。地下矿藏的大量开采,把原来埋在地下的物质带到地上,从而破坏了地球上物质循环的平衡。重金属、各种难降解的有机物等污染物在人类生活环境中循环、富集,对人体健康构成长期威胁。

交通运输污染源 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的交通运输设施和设备。这类污染源发出噪声,引起振动,排放废气,泄漏有害液体,排放洗刷废水,散发粉尘等,都会污染环境。交通运输污染源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二氧化硫、铅化合物、苯并(a)芘、石油和石油制品以及有毒有害的运载物。它们对城市环境、河流、湖泊、海湾和海域构成威胁(特别在发生事故时)。

农业污染 农业生产活动造成的污染。包括种植业农村散居的生活区、畜禽饲养以及近年发展分散的小型乡镇工企加工业。其中对环境产生直接污染的一般侧重于农药、化肥和畜禽养殖。主要污染物有氮、磷、农药、高浓度有机耗氧物、寄生虫、传染病等。污染物主要去向是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其次是大气。其中毒害较大的有机氯农药六六六和DDT。北京市1973年明令禁止使用有机氯农药。农村的小造纸、小冶炼、小制酒、小采矿等企业应予严格限制。

污染源调查 实施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工作。目的是准确地掌握污染源排放的废污水量及污染物质的各种特性,掌握其与生产量、生产工艺或生活水平的关系,寻求其时空变化规律,从而为管理部门制定政策、编制计划和指导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污染源调查的内容包括:污染源所在单位周围的自然地理、河流水系的环境状况;排放单位内部的生产、生活活动规模与废污水量、污染物组分、污染物排放浓度的情况;污染治理情况;废、污水排放方式与去向;纳污水体的水文水质特征及其原有功能;污染危害及污染发展趋势等。调查的方法一般为调查表格普查、重点现场调查和经验推理算法,实际工作中也常用上述各种方法结合的方法。北京市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曾针对不同目标作过多次污染源调查,其中包括全市各水系、各区县的大范围普查,以及各不同目的的专项调查。

生活污水 居民集居区和公共建筑区排入环境的污水。其中含有泥沙、矿物废料;各种有机物,如人畜排泄物、食物、蔬菜残渣等;胶体和高分子物质,如淀粉、糖、纤维素、脂肪、蛋白质、油类、肥皂及洗涤剂等;各种含氮化合物、磷酸盐、硫酸盐、氯化物、尿素和其他有机物分解的溶于水的产物。产生臭味的有硫化物、硫化氢及粪臭素。此外还有大量的各种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原生动物以及病原菌等。生活污水外观浑浊,呈黄绿或棕褐色,带有腐臭气味。市政生活污水往往夹杂有相当数量的工业废水和淋洗地面的降水。

工业废水 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生产废水、生产污水、生产废液等。包括生产废料、残渣、洗涤水、部分原料、产品、半成品、副产品等,成分极其复杂,其中各种物质含量的多寡与原料、药剂、工艺、设备、操作条件极为密切。其污染效应为浑浊、颜色、嗅味、高温、含盐、酸、碱、油脂、耗氧、有毒、病菌、放射性等多种。其中耗氧有毒危害最大。就其污染本性可分为有机和无机两大类,而耗氧是有机污染的特性。工业废水按其特性大致可分为:无害无毒、无机有害、无机有毒、有机有毒、有机耗氧等5类。另外厂区内的办公区、宿舍区、家属生活区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往往与工业废水混合排出,故工业废水中也包含了一定量的生活污水。

水华 水体中营养盐类和有机污染物大量累积,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异常增殖,导致水质恶化的现象。在海洋中则称为“赤潮”。它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标志。形成水华的蓝藻,一般不能作为鱼的饵料,有些还分泌有害的藻毒素,藻类腐烂分解时除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外,还释放酚、硫醇、氨、吲哚和硫化氢等有毒物质,使水体腥臭,使鱼类和其他水生物因缺氧窒息而死。富营养化的水体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加氯消毒后不能去除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不宜饮用。

蓝藻 藻类植物。单细胞个体或群体,或为细胞成串排列组成藻丝状的丝状体,不分枝、假分枝或真分枝。蓝藻存在地球上约30亿年,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已知蓝藻约2000种,中国已有记录的约900种。分布很广,淡水和海水中、潮湿和干旱的土壤或岩石上、树干和树叶上、温泉中、冰雪上,甚至在盐卤池、岩石缝中都有它们的踪迹;有些还可穿入钙质岩石或介壳中(如穿钙藻类)或土壤深层中(如土壤蓝藻)。

重金属 密度在5以上的金属统称为重金属,如金、银、铜、铅、锌、镍、钴、镉、铬和汞等45种。从环境污染方面所说的重金属,实际上主要是指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重金属,也指具有一定毒性的一般重金属如锌、铜、钴、镍、锡等。目前最引起人们注意的是汞、镉、铬等。

重金属水污染 在工厂矿山生产过程中随废水排出的重金属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体造成的污染。污水中的重金属主要有汞、镉、铅、铬、锌、铜、镍、锡、铁、锰等,其中以汞、镉和铅危害较大。重金属在自然界中一般不易消失,它们随废水排放时,即使浓度很低,也会在生物体和水体底质中蓄积,并经食物链逐级浓缩积累而造成危害。重金属污染引起的危害取决于它所存在的形态。某些重金属与有机物形成有机金属化合物,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使价态发生变化,则化学作用也会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日本的水俣病,就是烧碱制造工业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的汞经过生物作用变成有机汞造成的。

重金属污染物 工业废水中汞、铬、铜、铁、铅、锌、镉、镍、锰等重金属化合物或盐类。电池、电镀、电器、冶炼、合金、不锈钢、硫酸、镶牙、造币、化学药品、化工原料等工厂废水中含有重金属物质,不经处理地直接排放将造成严重危害。其中汞、镉、铅、铬等毒性较大,其他一般低浓度重金属含量的工业废水对人体和农业生产无明显危害。但长期饮用或灌溉使用较高浓度的受重金属污染的废水,会形成积累,使人产生慢性中毒或使农作物重金属含量超标。

水质监测 对河流、水库、湖泊等天然地表水体,地下水和降水的水的质量定期取样,并进行的组分分析监测。北京水利系统水质监测的参数包括:水的物理性状,如水温、浑浊度、色度、气味、嗅味、pH值、透明度、悬浮物等;水的化学成分,如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矿化度、钾、钠、钙、镁、氟等;有机耗氧物,如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生物化学耗氧量等;有毒物质,如酚、氰、砷、汞、铬等;重金属物质,如铜、铅、锌、镉、锰等;农药,如有机氯、DDT、六六六、有机磷农药等;卫生等指标,如细菌总数,大肠杆菌等。根据水体功能和水质变化情况确定监测频率,如基本水质监测站,每个月取样分析一次;一般辅助站可以每季度监测一次;重要供水站应加大监测次数,甚至实时监测。水利电力部于1984年12月颁发《水质监测规范》,并于1985年1月1日起实行,使水质监测工作纳入规范化轨道。

水质标准 从保护和改善水质的要求出发,依据水体不同的功能规定的各种水质参数的允许浓度,制定各种用水标准。依据不同行业,规定向不同功能水体排入各种污染物的最大容许浓度,制定各行各业的废污水排放标准。我国用水标准有: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渔业水质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等。排放标准有: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造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制革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石油化工水污染排放标准;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医院污水排放标准等。

水质参数 一切能以定性或定量表达水质量的指标。水的质量优劣,决定水的功能和开发利用价值。水质由水物理、化学、生物学、卫生学因子特征决定。如水的温度、混浊度、矿化度、pH值、硬度;各种金属及非金属含量,如铜、铅、锌、镉、铁、氯或其他化合物;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如酚、氰、砷、汞、铬以及有机磷、有机氯、高分子化合物,以及卫生状况、细菌、大肠杆菌含量都与水的质量有直接关系。上述物质与非物质指标统称为水质参数。

溶解氧 以分子状态溶于水中的氧,以“DO”表示,计量单位是mg/L。水中的溶解氧是水生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的分压、大气压力、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清洁的地面水正常情况下溶解氧接近饱和状态;水中含藻类植物时,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而放出氧,这时水体中的溶解氧可能出现过饱和现象。海水中的溶解氧约为淡水的80%左右。当溶解氧低于3~4mg/L时,鱼类和水生生物不易生存,甚至窒息而亡。湖泊、水库的溶解氧含量与水深成反比。地下水中溶解氧含量往往近于零。

水的酸碱度 水的pH值。pH值为水中氢离子〔H+〕活度的负对数,即pH=-lg〔H+〕。pH值能定量地描述水的酸碱程度,是水化学和水质监测的常规项目之一。根据pH值定义,水的pH值越低,酸性越强;反之,碱性越强。纯水在25℃时的pH值为7,显示中性。

pH值 见水的酸碱度。

水的硬度 水的硬度分为暂时硬度和永久硬度。暂时硬度(碳酸盐硬度),水中可溶性钙、镁等的碳酸盐、碳酸氢盐所引起的硬度,煮沸时能变为碳酸盐而大量析出;永久硬度(非碳酸盐硬度),水中的钙、镁等离子与水中的硫酸根及氯离子化合成硫酸钙、硫酸镁、氯化钙、硝酸钙或硝酸镁所形成的硬度,经煮沸也不析出。根据水中所含钙、镁盐浓度不同,又可分为硬水和软水:①钙、镁盐含量超过150mg/L为硬水,超过300mg/L为极硬水;②钙、镁盐含量小于100mg/L为软水,小于40mg/L为极软水。硬度高的水,对人的消化系统、心血管及肾脏有影响,也会影响肥皂的洗涤效果。

生化需氧量 水中有机物质在好氧微生物作用下,进行好氧分解过程中所消耗的氧的数量。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采用五日生化需氧量,以“BOD5”表示,单位是mg/L。

化学需氧量 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COD表示,单位为mg/L。化学需氧量可以反映水体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水中还原性物质包括有机物、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等。采用重铬酸钾作为氧化剂测定出的化学耗氧量表示为CODCr。采用高锰酸钾作为氧化剂测定出的化学需氧量表示为CODMn

氨氮 以氨或铵离子形式存在的化合氨。氨氮主要来源于人和动物的排泄物,生活污水中平均含氮量每人每年可达2.5~4.5kg。雨水径流以及农用化肥的流失也是氮的重要来源。另外,氨氮还来自化工、冶金、石油化工、油漆颜料、煤气、炼焦、鞣革、化肥等工业废水中。当氨溶于水时,其中一部分氨与水反应生成铵离子,一部分形成水合氨,也称非离子氨。非离子氨是引起水生生物毒害的主要因子,而氨离子相对基本无毒。氨氮是水体中的营养素,可导致水富营养化现象产生,是水体中的主要耗氧污染物,对鱼类及某些水生生物有毒害。

硝酸盐氮 含氮有机化合物经无机化作用后的最终产物,以NO3-N表示,单位mg/L。天然水中含量较低,地下水中含量极少,如果水中仅有硝酸盐氮而没有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存在,则表示污染物中的蛋白质已经分解氧化完全,危险期已过。如果水中硝酸盐氮的含量大,且又有其他氮素化合物存在,则说明水体正在进行“自净作用”,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分解还不完全。

亚硝酸盐氮 含氮有机物分解后的中间产物,以NO2-N表示,单位mg/L。当有机物分解为氨氮后,再氧化就变成为亚硝酸盐氮,但未达到最后阶段。在地表水中它的含量甚微,如果水中有它的存在,表示水源被污染已久,有机物质已经开始氧化。如果它的含量很高,则表示微生物活动很强。单从亚硝酸盐氮的含量不能反映出水的好坏,还必须与氨氮、硝酸盐氮结合考虑,推测水被污染的程度。

八大离子 水中的钾、钠、钙、镁4项阳离子(K+、Na+、Ca2+、Mg2+)和氯根、硫酸根、碳酸根、重碳酸根4项阴离子(CL-)等8种物质。水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水中八大离子的配比。

有毒污染物 水中酚类化合物、氰化物、砷及其化合物、汞及其化合物和六价铬5种剧毒物质是水污染的主要有毒物质,简称“五项毒物”。主要来自焦化、电镀、石油、冶金、制革、高分子合成、塑料、化纤、煤气、照相、印染、农药、仪器仪表、电气、毛纺、制药和多种矿业。其毒性使人产生急、慢性中毒,致癌,致残或致死。

病原体污染物 含有各种病毒、病菌、寄生虫等病原体的污染物。受病原体污染后的水体,微生物激增,其中许多是致病菌、病虫卵和病毒,它们往往与其他细菌和大肠杆菌共存,所以通常规定用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指数及菌值数为病原体污染的直接指标。病原体污染的特点是:①数量大;②分布广;③存活时间较长;④繁殖速度快;⑤易产生抗药性,很难绝灭;⑥传统的二级生化污水处理及加氯消毒后,某些病原微生物、病毒仍能大量存活。常见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处理能够去除水中99%以上病毒,如出水浊度大于0.5度时,仍会伴随病毒的穿透。病原体污染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水体,一旦条件适合,就会引起人体疾病。

有机氯农药 含有一个或几个苯环的氯素衍生物的农药。最主要的品种是DDT和六六六,其次是艾氏剂、狄氏剂和异狄氏剂等。有机氯类农药的特点是:化学性质稳定,在环境中残留时间长,短期内不易分解,易溶于脂肪中,并在脂肪中蓄积,长期使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农药类型。目前许多国家都已禁止使用,我国已于1985年全部禁止生产和使用。

水体富营养化 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当过量营养物进入湖泊、水库、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后,水生生物特别是藻类将大量繁殖,使水中溶解氧含量急剧下降,以致影响到鱼类等的生存。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从贫营养湖→营养湖→沼泽→陆地的演变进程极为缓慢。人类的活动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农田径流中的植物营养物质排入湖泊等水体后,将大大加速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水体富营养化时,由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中则叫作赤潮。

水质监测中心 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水质监测工作的技术、行政机构。负责水质监测站网规划、技术监查、资料整编以及部分省市级站的监测工作。也可称为“水环境监测中心”。水质监测中心一般隶属各省市水文总站水文局或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北京市水质监测中心设在北京市水文总站,对外称为“北京市水环境监测中心”,下设密云水库、官厅水库两个分中心,负责全市99个地表水水质监测站、40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站和部分降水水质站的监测和资料汇总工作。其中中心负责62个地表水站每年监测4~12次,40个地下水站每年监测2次;官厅分中心16个地表水站每年监测12次;密云分中心21个地表水站每年监测4~12次。全市各站监测的水质参数共计42项。除中心取得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外,中心和分中心均属国家技术监督局认定的《国家计量认证合格单位》。

再生水水质标准 为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城镇污、废水资源化,节约用水,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促进废污水的循环利用,针对用户水质要求和卫生安全而制定的再生水利用水质标准。再生水,有时也称中水,主要用户包括:冲厕、工业、绿化、市政杂用、河湖景观等。我国的再生水水质标准有《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补充水源水质标准》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标准》。(www.xing528.com)

清洁生产 为提高生产效率并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的综合预防性环境战略。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料,减少各种废物的数量与毒性;对产品,要求减小其从原材料获取到最终处置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到设计及所提供的服务活动中。清洁生产不包括末端治理的内容,但并不排除把它作为污染物进入环境前的有效控制手段。清洁生产的实施对促进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一体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污水零排放 近年来出现的以提高用水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因污水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为目标的一种水管理理念。其实质是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改善和加强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减少水的用量以及全面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遏制水环境恶化的势头,达到经济与水资源及环境的协调发展。

水环境保护标准 控制水污染、保护水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它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在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由国家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批准的有关水环境结构和状态的技术规范;是水环境政策在技术方面的具体体现,也是执行各项水环境法规的基本依据。水环境保护标准体系有:①水环境质量标准,包括《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渔业水质标准》、《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等,这些标准详细说明了各类水体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许含量,以便保证水环境质量;②污水排放标准,包括《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等一般排放标准和《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医院污水排放标准》、《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行业排放标准;③水环境基础标准,主要包括涉及水环境保护的基本术语、基本方法、标准样品、环保仪器设备等相关标准。

入河排污口调查 对流入河流、渠道、水库、湖泊等地表水体的污水、雨水以及各种排水沟进行的综合性较强的调查、整理、统计、分析、合理性检查,并做出评价的工作。北京市于1991年进行了第一次调查,于1999年又进行了核查和补充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入河排污口的名称、具体位置、污水性质(工业、生活、混合)、入河方式(明渠、暗管、泵站、涵闸、潜设)、污水排放方式(连续、间隔)以及各排污口接纳的主要排污单位等。调查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污染源现状、污水排放现状、分水系分区县的废污水入河量、入河的污染物质统计,以及对地表、地下水的影响分析和结论与建议和图集。

排污总量控制 在确定区域范围内,通过一定方式核定污染物的环境最大允许负荷,并以此进行合理分配,最终确定区域内各企业单位允许的污染物排放量以达到预定的环境质量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排污总量控制可分为容量总量控制和目标总量控制。容量总量控制是指污染源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是依据环境容量经推算而确定的一种管理方式;目标总量控制是指在确定某一区域(或行业)的环境管理目标后,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直接将消减污染物排放指标分配到各有关单位,并限时完成。在总量控制的实施中,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向企业明确规定排污总量指标。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进行排污总量控制的研究与试点工作,现已开始从实施以浓度控制为主的环境管理政策向排污总量控制政策过渡。

“三同时” 凡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必须实行治理污染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规定,简称“三同时”。是1973年国务院在召开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的。后来“三同时”被引申到其他一些工程措施上,如新建工业企业项目,必须将节水工程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三十二字方针” 1974年8月周恩来总理为环境保护工作主持制订的“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方针。简称“三十二字方针”。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防治水污染,保护地表水水质,保障人体健康,维护良好的生态系统而制定的标准。GB3838—8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为首次发布,1988年为第一次修订,1999年为第二次修订,2002年第三次修订。现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于2002年6月1日开始实施。标准规定了水环境中各种有害物质或因素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容许水平。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5类,对应地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值分为5类。标准将标准项目分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适用于全国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域,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和特定项目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本标准项目共计109项,其中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24项,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5项,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80项。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控制水污染,保护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和海洋等地面水以及地下水水质的良好状态,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和城乡建设的发展而制定的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是以实现水环境质量标准为导向,同时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对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污染物的浓度或数量做出限量规定的国家标准。现行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于1996年颁布实施。按照污水排放去向,分年限规定了69种水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及部分行业最高允许排水量。标准适用于现有单位水污染物的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验收及其投产后的排放管理。国家综合排放标准与国家行业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标准分为3级标准;将排放的污染物按其性质及控制方式分为3类污染物。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对排污者具有直接的法律约束力,超标排放污染物的,将依法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乃至刑事责任。

水污染综合防治 在区域或流域范围内,考虑水资源使用及水体功能、城市建设、生产发展等,将人类活动与水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运用各种措施防治与治理水体污染,改善水环境质量的系统性活动。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破坏成为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单一、局部性、侧重末端治理的水污染控制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日益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必须突出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从减少废污水和水污染产生与资源化、人工处理与自然净化、工程措施与规划管理、点源控制与区域防治系统等统筹考虑。水污染综合防治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减少废污水与水污染物的产生;实行污水资源化;发展高效低耗的废污水处理,提高废污水的治理程度;合理利用自然净化能力;发展区域、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体系。

乡村水环境综合治理 随着乡村经济迅速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生产用水量和生活用水量加大,污废水排放量随之上升,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有效治理,地表水环境的点源污染加剧;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过量地使用农药和化肥,致使面源污染加重。北京市水利局、北京市环境保护局与英国海外发展署合作,于1999年完成了《华北地区乡村水环境综合治理研究》项目。在通州区小堡村、房山区南韩继村进行项目试点工程,两村成为乡村水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

《只有一个地球》 探讨全球环境问题的著作,副标题是“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该书是英国经济学家B.沃德和美国微生物学家R.杜博斯受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M.斯特朗的委托,为1972年6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供的背景资料,在52个国家152位专家组成的通信顾问委员会的协助下编写完成的。著作的主要内容分为地球是一个整体、科学的一致性、发达国家的问题、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和地球上的秩序5个部分,共15章,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不同角度,评述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对不同国家产生的影响,指出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呼吁各国人民重视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这部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对推动各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有着广泛的影响。

《人类环境宣言》 1972年6月5~16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提出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的简称。此次会议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讨论当代环境问题、探讨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性会议。该《宣言》为引导和鼓励全世界人民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提出了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后代而努力。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1992年6月14日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又称《地球宪章》。该宣言是当今人类社会在环境、资源和发展方面的指导性国际政治法律文件。由序言和27项原则组成,重申了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的精神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确认地球的整体性和各国的相互依存性,致力于建立全球伙伴关系,以实现尊重所有各方的利益,保护全球环境和促进发展的目标。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第一次在承认发展中国家拥有发展权力的同时,制定了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方针。

《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以保护生物资源为主的纲领性文件,是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受联合国环境开发署的委托,在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的支持和协助下制订的,于1980年3月5日在包括北京在内的世界大多数首都同时公布。《大纲》的基本内容包括3个部分:①提出了保护自然资源的目标(保持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保存遗传的多样性,保证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永续利用)和实现的必要条件;②建议各国政府采取行动,把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紧密结合起来;③要求采取国际行动,制定国际公约和开展国际合作以保护共有的生物资源。《大纲》的发表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重视,许多国家按照《大纲》确定的原则和方法,制定了本国保护资源的法规和纲要。我国也按照《大纲》的要求,结合国情制定了《中国自然资源保护纲要》。

《世界资源报告》 世界资源研究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编著的一部年鉴性系列丛书。《世界资源报告》提供有关世界自然资源和全球环境状况及其趋势的最客观、最新的报告,包含丰富的关于全世界资源利用和环境方面的信息。正文后附有“世界资源数据库”、核心数据表以及相关数据。《世界资源报告》有英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德文、俄文和中文等版本。中文版从1986年开始每两年一卷。《世界资源报告》丛书问世以来,全世界各国政府有关部门、民间组织、国际援助机构,特别是环境、资源管理部门反响强烈,普遍认为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21世纪议程》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关于全球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议文件。议程着重阐明了人类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之间应做出的抉择和行动方案,并对全球环境合作及建立新的伙伴关系提出了原则性的意见。议程分为4篇40章118个方案领域。①社会和经济方面: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和国内政策,消除贫困,改变消费模式,人口与可持续能力,健康,人类居住区等;②促进发展的资源保护及管理:大气,水资源,废物最少量化和再生利用;③加强主要团体的作用:社团的参与支持,妇女、儿童、青年与可持续发展,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商业、工业的作用,科学技术界的作用以及农民的作用等;④实施手段:资金来源和机制,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提高环境意识,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和国际合作,法制、决策用的信息等。

《全球环境展望》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出的有关全球环境基本状况的系列报告。1997年正式出版首期报告。报告提供了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全球环境与发展的概要,并逐一对非洲、亚太地区、欧洲、西亚、北美洲、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北极和南极的经济发展、人口变化、科技进展、人类发展、政策措施、经济管理等进行了剖析,指出各地各种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与发展报告》 中国政府向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交的国家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与发展报告》分为内容提要、中国的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中国环境问题的影响和发展趋势、中国环境与发展的主要对策、中国对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原则立场和希望5章,系统回顾了中国环境与发展的过程与状况,全面论述了中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中国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同时阐述了中国关于全球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好评。

《中国21世纪议程》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方案,也是中国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指导性文件。又称《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国21世纪议程》共20章,78个方案领域,其主要内容分为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4个部分。《中国21世纪议程》确立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4个主要战略目标:①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的质量;②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③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基础;④逐步建立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法律体系及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在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的同时,还组织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书》,将议程确定的战略目标和行动方案分解为可操作的项目计划。

《寂静的春天》 揭示杀虫剂对环境污染的一部著作,被人们称作“绿色圣经”。1962年在美国波士顿出版。作者R.卡逊是一名研究鱼类和野生资源的海洋生物学家。该书描述了杀虫剂污染带来严重危害的景象,并通过对污染物迁移、转化的描写,阐明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初步揭示了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了现代生态学研究所面临的污染生态问题。该书出版后,立即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已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世界各国,中译本于1979年出版。

污水 生活与生产活动中所排放污水的总称。含有大量可溶解和不可溶解的废弃物质,从而降低了水原有品质的水。

城市污水 经城市工业、生活使用后排放的水。一般由城市下水道管网集中排放,但进入下水道的工业废水是经污染源无害化处理后的达标排放废水。

污水处理 采用各种技术和手段,将污水中所含污染物质分离去除、回收利用,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使水得到净化的过程。污水处理技术,按原理可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3类,按处理程度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处理。城市污水与生产污水中的污染物是多种多样的,往往需要采用几种方法的组合,才能处理不同性质的污染物与污泥,达到净化的目的和满足排放标准。对某种污水采用哪几种处理方法组成系统,要根据污水的水质、水量,回收其中有用物质的可能性、经济性,受纳水体的具体条件,并结合调查研究和经济技术比较后决定,必要时还需进行试验。

工业废水处理 采用不同方法清除工业废水中各种污染物净化水质的方法。根据水中所含污染的不同,可分为以下4种处理方法。①采取离心分离、除油、过滤等使污染物和水分离,而不改变废水成分的处理方法,为物理处理法;②利用中和、化学沉淀、药剂氧化还原、臭氧氧化、电解、光氧化法等化学作用将废水中的污染物成分转化为无害物质的净化方法,为化学处理法;③通过混凝、气浮、吸附、离子交换、电渗析、扩散渗析、反渗透、超滤等物理化学作用,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的方法,为物理化学处理法;④利用好氧、厌氧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氧化、分解、吸附废水中可溶性的有机物及部分不溶性有机物,使水得到净化的方法,为生物处理法。

城市污水处理 根据城市水体排放或功能要求,将城市污水进行处理使生活和生产污水改变性质,对环境水域不产生危害而采取的措施。

一级处理 对城市污水采用格栅、沉沙池、沉淀池等简单的过滤和物理沉淀处理工艺处理污水,是污水的初级处理阶段。

二级处理 经过一级处理后的污水,再采取活性污泥法或生物膜法等生物处理工艺进行的处理过程,亦称生物处理。

三级处理 经过二级处理后的污水,根据处理目的和排水标准不同,再采取混凝沉淀、过滤或活性炭吸附、臭氧化、离子交换、电渗析、反渗透等工艺进行处理的过程。三级处理主要去除污水中的氮、磷、微细悬浮物、微量有机物及无机盐。

物理处理法 通过直接的物理作用分离和回收废水中的粗大固体、悬浮固体、漂浮固体及油脂类等物质的方法。主要用于各种生物或化学处理法的前处理或后处理阶段。主要目的是进行废水的固液分离(除油时为液液分离)。处理方法按物理作用方式可分为截流过滤、沉淀、上浮(气浮)、离心、反渗透法等。

化学处理法 利用化学手段使废水中的污染物发生化学或形态变化从而得以去除的一种方法。在化学处理法中,以投加药剂产生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处理单元是:混凝、中和、氧化还原等;而以传质作用为基础的处理单元则有:萃取、汽提、吹脱、吸附、离子交换以及电渗析和反渗透等。与生物处理法相比,化学处理法速度快,设备紧凑,容易实现自动控制,缺点是运行成本一般较高,而且水中溶解物浓度一般会有显著的增加。

好氧生物处理法 利用好氧微生物(主要是好氧细菌)分解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使废水无害化的一种处理方法。其最终产物为二氧化碳、水、氨、硫酸盐和磷酸盐等,处理彻底时还可产生硝酸盐,这些都是稳定的无机物。好氧生物处理需要供给好氧微生物充足的氧,同时要供给各种必要的营养源,如碳、氮、磷、钾、镁、钙、硫、钠等元素,一般应维持BOD5∶N∶P=100∶5∶1左右为宜。另外,还应控制微生物的生长环境条件,如pH值宜为6.5~9,水温宜为10~35℃,控制有毒物质的浓度等。好氧生物法处理效率高,使用广泛,是污水生物处理中的主要方法,广泛应用于生活污水和各种工业废水的处理。根据微生物在水中的状态,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两大类。

活性污泥法 利用活性污泥在废水中的凝聚、吸附、氧化、分解和沉淀等作用过程去除废水中有机污染物,使废水得以净化的方法。将空气连续鼓入含有大量溶解性有机污染物的废水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即形成生物絮凝体——活性污泥。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体是由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等多种微生物组成的一个微小生态系。活性污泥法的主要设备由曝气池、二次沉淀池、曝气系统及污泥回流系统组成。活性污泥法的工艺有传统活性污泥法、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阶段曝气法、吸附—再生法、延时曝气法、纯氧曝气法、深井曝气法等。在活性污泥法的基础上,近年发展出一些改进工艺,如氧化沟、吸附—生物降解法、间歇式活性污泥法等。活性污泥法目前已成为城市污水和有机工业废水的最有效的生物处理法,应用非常普遍。

生物膜法 使废水流过生长在固定支承物表面上的生物膜,利用生物氧化作用和各相间的物质交换,降解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方法。在装有填料的生物处理构筑物中,当污水连续流经填料表面时,微生物就会在填料表面附着、繁殖,逐渐形成生物膜。在生物膜表面和一定深度的内部生长繁殖着大量各种类型的微生物和微型生物。生物膜成熟时由好氧和厌氧两层组成,有机物的降解主要在好氧层内组成。用生物膜法处理废水的构筑物有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池和生物流化床等。与活性污泥法相比,生物膜法对于进水负荷的变化适应性强,管理方便,基本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都较低;但处理效率和卫生条件较差,占地面积较大。

生物接触氧化法 从生物膜法派生出来的一种废水生物处理法,即在生物接触氧化池内装填一定数量的填料,部分微生物以生物膜的形式附着在填料上,部分则是絮状悬浮生长在水中。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一种具有活性污泥法特点的生物膜法,兼有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的优点。生物接触氧化中的充氧常通过人工曝气供给。在充分供氧的条件下,利用栖附在填料上的生物膜和悬浮在水中的微絮状污泥的生物氧化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达到净化目的。生物接触氧化装置由池体、填料、布水装置和曝气系统组成。生物接触氧化法的主要特点有:①由于填料比表面积大,池内充氧良好,单位容积的生物固体量高于活性污泥法曝气池及生物滤池,因此具有较高的有机容积负荷;②由于有相当一部分微生物附着生长在填料表面,不需设置污泥回流系统,也不存在污泥膨胀问题;③对水质水量的变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厌氧生物处理法 利用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将污水中大分子有机物降解为低分子化合物,进而转化为甲烷、二氧化碳的有机污水处理方法,分为酸性消化和碱性消化两个阶段。在酸性消化阶段,由产酸菌分泌的外酶作用,使大分子有机物变成简单的有机酸和醇类、醛类氨、二氧化碳等;在碱性消化阶段,酸性消化的代谢产物在甲烷细菌作用下进一步分解成甲烷、二氧化碳等构成的生物气体。这种处理方法广泛应用于处理食品、酒精、发酵、有机合成等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厌氧过程与好氧过程串联配合使用,还可起到生物脱氮、除磷的作用。与好氧生物处理相比,厌氧生物处理法的主要优点有:处理过程消耗能量少;有机容积负荷高;污泥量少,且污泥易脱水,是优质肥料;对温度的适宜范围广;一般不需投加氮、磷等营养物质。缺点是:处理设备启动时间长;处理后出水水质差,排放前还需进行好氧生物处理;出水有臭味等。

自然生物处理系统 利用自然条件下生长、繁殖的微生物或植物(不加以人工强化)进行污水处理的一种生态工程处理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工艺简单,建设和运行费用较低,有机物和氮、磷营养物质去除效率高,但净化功能受自然条件及气候的影响。自然生物处理系统主要有稳定塘系统和土地处理系统。

生物稳定塘 利用在塘中自然繁殖的微生物和藻类在其自身的代谢作用下协同净化污水的一种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又称氧化塘。按塘中微生物的反应类型可分为好氧塘、兼性塘、厌氧塘和曝气塘。生物稳定塘的优点是基建和运行费用少,维护管理简便,工作稳定可靠,可进行综合利用,如养殖水生动物和植物,形成多级食物网的复合生态系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缺点是占地面积较大,处理效果受气候的影响。

土地处理系统 利用土地以及其中的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来处理污水,同时利用污水中的水分和肥分促进农作物、牧草或树木的生长,从而实现污水无害化、稳定化和资源化处理的工程设施。包括慢速渗滤系统、快速渗滤系统、地表漫流系统、湿地处理系统和地下渗滤系统。污水中的污染物在土地处理系统中是通过许多种过程除去的,包括土壤的过滤截留,物理和化学的吸附,化学分解和沉淀,植物和微生物的摄取,微生物氧化降解以及蒸发等。土地处理系统是一种高效、节能型的生态工程处理系统。在有可利用的土地条件下,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较低,适合于中小规模污水处理。

氧化塘 见生物稳定塘。

氧化沟 用延时曝气处理污水的环状明沟,属活性污泥法工艺的改良型。明沟前只设格栅拦截大块污物,不设初次沉淀池及二次沉淀池,而连续运行的氧化沟须设二次沉淀池。污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液,在明沟中安装的转刷或叶轮曝气装置推动下循环流动、充分混合、增加溶氧,污水流过明沟中的有氧段和缺氧段,经好氧菌和厌氧菌代谢分解得以净化,从而达到脱氮、除磷的效果。

吸附—生物降解工艺 由吸附(A)-生物降解(B)两段工艺组成,两段串联运行的工艺,简称A—B工艺。该工艺不设初沉池,污水经预处理直接进入A段曝气池,A段排出的混合液进入中沉池进行泥水分离,中沉池的出水再进入B段曝气池、二沉池进行曝气。

A—B工艺 见吸附—生物降解工艺。

膜生物反应器 膜分离技术与生物处理技术有机结合之新型态废水处理系统,英文缩写为MBR。主要利用沉浸于好氧生物池内之膜分离设备截留槽内生物处理后的活性污泥与固体物。因此系统内活性污泥浓度及污泥龄将可提高2~4倍以上,相对水力停留时间可大为减少,而难降解的大颗粒物质在处理池中亦可不断反应而降解,因此膜生物反应器通过膜分离技术可最大限度的强化生物反应的功能。MBR膜生物反应器系统在国内已发展近10年,现已逐渐成为成熟技术。

序批式反应器 近年来国内外引起重视的活性污泥处理污水新技术,全称为序批式间歇活性污泥法,英文缩写为SBR。早在1914年发明活性污泥法时,首先采用的就是这种处理系统。但由于自动化控制技术水平低,间歇处理时阀门控制烦琐、工作量大,逐渐被连续式活性污泥法所代替。随着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电动阀、气动阀、定时器和微处理机等,为间歇式活性污泥法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条件。1980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卡尔弗城改建并投产第一座序批式间歇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厂。此后,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法国和我国相继开展了应用研究。

曝气沉沙池 沉淀污水中较大颗粒物质的污水处理构筑物。在池壁一侧装有空气扩散器,使污水在池中形成螺旋形旋流状态,通过曝气量的大小控制旋流流速,使污水中的颗粒物质先沉下来。

初次沉淀池 首先使污水泥水分离的构筑物,简称初沉池,也称一次沉淀池。污水进入初沉池流速很慢,密度大于污水的悬浮物因重力作用沉淀于池底,起到泥水分离的作用。一般初沉池可去除悬浮物质60%左右。

初沉池 见初次沉淀池。

一次沉淀池 见初次沉淀池。

曝气池 通过曝气使微生物吸收并分解有机污染物的构筑物,是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的核心工艺过程。曝气池中设有足够数量的曝气头,为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提供氧气,并使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与微生物组成和活性污泥充分混合、接触,加速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吸收与分解。

二次沉淀池 进行第二次泥水分离的构筑物,简称二沉池。污水经曝气池生物处理后,进入二次沉淀池再次沉淀,达到水质预期值后排放。

二沉池 见二次沉淀池。

污水消毒 杀灭污水中病原体的过程。城市污水经过多级处理后,细菌含量减少很多,但还是存在细菌包括病原菌,因此,污水在排入水体之前必须进行消毒,否则仍会污染水体传染疾病。

污泥处理 对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沉淀物进行的处理。在污水处理的各个流程中分离和产生的大量污泥,含有大量有机物,含水率高,体积庞大,通过滤、压等处理工艺降低污泥中的有机物含量并减少其水分,使体积缩减、干化便于运输。处理的过程是将初沉池的污泥及二沉池的剩余污泥用泵送入前浓缩池。浓缩后用泵送消化池,经33~35℃的温度进行消化后流入后浓缩池,再经污泥匀质池进入脱水机房。经加药混合后进入滤机脱水,脱水后的污泥可作为农肥或作无害填埋。

渗井 在缺乏排水设施的地区,生活污水或雨水通过土井和土坑渗入地下的装置,或称渗坑。北京城区历史上多采用渗井,致使城区地下水受到生活污水的直接污染。据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不完全统计,当时城区及其附近有这种渗井27000余眼。

渗坑 见渗井。

酸雨 pH<6.5的雨水,也包括雪、雾、雹等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酸雨是通俗称谓,科学上称作酸沉降,包括湿沉降(如酸雨、酸雪、酸雾、酸霰、酸雹)和干沉降(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氯化物等气体酸性物)。形成酸雨的酸性物质有自然源和人为源。在自然界自然产生的酸性物质,在正常的降雨过程中能被稀释,不会产生危害,而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则会形成酸雨。

三废 废气、废渣、废水的简称。废气指工业生产和燃料燃烧过程中排出的气体,废气影响工业品质量和农作物的生长以及危害人体健康;废渣指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排出的、倾倒的或丢弃的固体废弃物,包括工业废渣、农业废渣和城市生活垃圾等,含有毒物质的工业废渣会污染环境,影响生物生长和危害人体健康;废水指天然水经人类利用后掺入了各种废弃物质而再排出的水,包括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农业回流水,未经处理的废水任意排放,污染江、河、湖、海水体,破坏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