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家族祖先崇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甘肃家族祖先崇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原始社会,人们认为祖先与子孙后代有血缘关系,他们的亡灵在阴间或天堂也会保佑子孙后代平安、健康、昌盛,所以活着的子孙们就会以各种方式祭祀自己的祖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家族祖先崇拜的习俗。不仅如此,全国各地还有大大小小的宗庙祠堂,常年供奉祖先的灵位以便祭拜他们,有些还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家庙,也叫祠堂,最初是族人祭祀祖先的场所。

甘肃家族祖先崇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原始社会,人们认为祖先与子孙后代有血缘关系,他们的亡灵在阴间或天堂也会保佑子孙后代平安健康昌盛,所以活着的子孙们就会以各种方式祭祀自己的祖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家族祖先崇拜的习俗。这一习俗不仅可以加强家族成员的凝聚力,维系宗族成员之间的团结,而且对巩固国家社稷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在古代中国,从天子到庶民都把守孝祭祖视为头等大事,每年除夕、三月三、清明节、七月半、十月一都要祭祀自己的祖先。不仅如此,全国各地还有大大小小的宗庙祠堂,常年供奉祖先的灵位以便祭拜他们,有些还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

1.宗庙

宗庙是活人为祖先的亡灵修建的居所,也是他们祭祀祖先的主要场所。古代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是中国商朝京畿附近的一个帝王宗庙遗址,距今约3300余年,出土于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小屯村。原址在盘庚迁殷后中国商朝的首都附近,有50余座宫殿,宗庙遗址宏伟壮观,宫殿区还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宝石器等珍贵文物。殷墟文物有的是华夏之最,有的是世界之冠,蕴藏着殷代先民们的创造、智慧和卓越的技能。据考古专家评价,殷墟“发掘着一个典型的奴隶社会”,殷商文化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铜器三个要素”,“是一个灿烂的中国文明”。2006年,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太庙,位于北京天安门东侧,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二百余亩,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太庙的天花板及廊柱皆贴赤金花,制作精细,装饰豪华。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着历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异姓功臣神位。1924年,被辟为和平公园,1950年5月1日,改名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1988年1月,北京太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祠堂(www.xing528.com)

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浓厚,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或几个家族,他们多数建有自己的家庙。

家庙,也叫祠堂,最初是族人祭祀祖先的场所。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祠堂有了更多的功能:祠堂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族人违反族规就在这里被教育或受到处罚,可以看作封建社会的道德法庭;祠堂也是家族成员活动或社交的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堂,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因此,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有钱有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就修得非常讲究。一般来说,一姓一祠,也就是一个家族一个祠堂。

罗东舒祠,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坐西朝东,背山面水,占地3300多平方米,气势宏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贞静罗东舒先生祠堂记》记载,该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先建寝殿(1540年),历经七十余载,毁坏严重。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又重新扩建,至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落成。因为是两度建造,所以形式和风格迥异。

龙川胡氏宗祠,坐落在徽州绩溪县瀛州乡大坑口村东,为明代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宗宪、前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家族祠堂,距县城12公里,龙川是大坑口的古称。胡氏宗祠始建于宋,明嘉靖年间,由当地人兵部尚书胡宗宪倡导捐资扩建。此后,宗祠进行过几次修缮,其中较大的一次修缮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其主体结构、内部装修仍保持了明代的艺术风格。龙川胡氏宗祠以其强烈的徽派建筑风韵,屹立在中国古代建筑之林,其丰富的建筑文化内涵,令人为之惊叹。1988年1月,龙川胡氏宗祠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