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转型经济中的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问题与意义

转型经济中的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问题与意义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首先分析了该研究命题产生的实践背景和理论背景,其次论述了该命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最后,阐述了研究框架、技术路线及其预期创新点。在这种环境中,企业唯一的选择就是“变”,即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进行战略变革。无疑,在这种“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环境中,企业战略变革的重要性必将日益凸显。

转型经济中的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问题与意义

本章首先分析了该研究命题产生的实践背景和理论背景,其次论述了该命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最后,阐述了研究框架、技术路线及其预期创新点。

伴随着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市场的变化越来越呈现出快速、复杂和非连续性的特征,企业也越来越难以把握技术、消费者口味、竞争对手的动态变化。D’Avini和Gunther(1994)指出,当今世界已经处在一个超竞争的时代。在这种环境中,企业唯一的选择就是“变”,即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进行战略变革。波特(2000)甚至认为,战略就是在竞争中进行变革,其实质是决定该干什么;没有变革,就没有选择的必要,也就无战略可言。快速变化的环境会迫使企业以恰当的方式及时做出反映(Julian和Seifres,2002)。无疑,在这种“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环境中,企业战略变革的重要性必将日益凸显。因此,可以说,在当今日益动态复杂不确定性环境下,企业战略变革已经逐渐成为企业持续经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态。在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中,企业家(包括其他高层管理者)是最主要的发起者和主导者,会对企业战略变革决策过程及其价值效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那么,如何评价不同企业战略变革姿态的价值效果昵?企业家(包括其他高层管理者)如何内在地影响着企业战略变革呢?又该如何做出企业战略变革决策选择呢?等等。本书将通过理论推演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试图对这些重要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在研究中,本书以尚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我国企业作为制度背景,采用多元化发展战略来指代企业战略变革,深入考察转型时期我国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的重要理论和实证问题。

(一)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态势

纵观世界各主要经济发达国家企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多元化发展战略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诚如惠廷顿和麦耶在《欧洲公司战略、结构和社会科学》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战后欧洲各国经济中大企业的提升与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兴起密切相关。到1969年已有2/3的美国企业实施了多元化发展战略……20世纪90年代早期至中期,超过2/3的大型英国公司和德国公司是多元化的,法国公司的比例也低不了多少。可以把多元化发展战略称之为这些当代经济发达国家大企业的本质特征。”Palich等人(2000)也认为,多元化发展战略相对于非多元化发展战略具有普遍优势,他们的研究结论是基于如下理由:多元化发展战略内部资源配置的效率日益增加及诸如互惠性购买或交叉资助等市场势力机会。[1]的确如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随着美国第三次兼并浪潮的出现,一些大公司纷纷通过并购来实施多元化战略。多元化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一些大公司迅速扩张的重要方式,由多分部结构企业实施的多元化发展战略日益被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公司所采纳,从而掀起了一股多元化经营热潮,并造就了许多跨越地域、行业和市场的国际性企业。在《财富》500强中,1949年,70%的公司是单一业务或主导业务公司;而到1974年仅有37%的公司属于这两种类型。与此同时,实施相关或不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却从1949年的30%增加到1974年的63%(Rumelt,1982)。Channon(1975)考察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英国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变化情况(如图1-1所示)。由图1-1(a)可知,从1950~1960年期间,15家企业仍然保持单一产品类型发展战略(S),9家企业则由单一产品转变为主导产品类型发展战略(D),12家企业由单一产品转变为相关产品类型发展战略(R),1家企业由单一产品转变为非相关产品类型发展战略(U)。关于主导产品类型发展战略,25家企业没有从事多元化发展战略,12家企业转变为相关型多元化发展战略(R),1家企业转变为非相关型多元化发展战略(U)。图1-1(b)还表明,大多数企业发展战略类型保持不变,到20世纪60年代末,最不受欢迎的是单一产品类型发展战略,在96家样本中仅有4家企业保持单一产品类型发展战略,而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单一产品类型发展战略却是最受欢迎的。

图1-1 英国企业战略变革的数量和方向

注:(a)图样本数为92,样本期间为1950~1960年;(b)图样本数为96,样本期间为1960~1970年。
多元化发展战略:S=单一产品战略类型企业;D=主导产品战略类型企业;R=相关产品战略类型企业;U=非相关产品战略类型企业;=不同战略类型间的变化;(y)=战略类型没有发生变化的企业数量。
资料来源:Channon(1975). The Strategy and Structure of British Enterprise.

Markides(1995)则认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许多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战略超过了最佳水平。由于外部压力和内部发展方面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这些过度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开始降低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尽管那些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不足的企业仍然在拓宽其业务活动范围。总而言之,他发现,大企业平均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几乎没有变化。其他的研究表明,在欧洲和日本企业也呈现出相似的发展趋势(Luffman和Reed,1982;Pooly,1972;Suzuki,1980;Thanheiser,1972)。表1-1中的数据可以让我们对这种现象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表1-1 美国、英国和日本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实施情况表

资料来源:根据小野丰广著,吕梦仙译:《日本企业战略和结构》,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71页和第97页所披露相关信息整理而成。

此外,再具体以出现反多元化发展战略现象的美国为例,1992年,美国最大的500家公众公司销售了37万亿美元价值的商品和服务,大约占美国全部公众企业产值的75%。尽管媒体和一些研究人员阐述了这些企业近年来的剥离活动,宣称“回归核心”,但是,这些变化不应该掩盖如下事实:这些企业的业务范围仍然是相当多元化的。表1-2分别显示了这些企业在1985年、1989年和1992年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的数量。尽管Lichtenberg(1992)研究结果显示,6505家样本企业在1985~1989年期间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下降了,但是,这些数据表明,在这段时期最大的500家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实际上提升了。

然而,多元化发展战略也并没有始终受到学界和企业界的赞颂,它也曾一度陷入尴尬境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美国及西欧的一些大公司之间出现了一种降低多元化战略的趋势(例如,Markides,1990;Porter,1987;Williamson,Paez和Sanders,1988)。例如,在《华尔街日报》(1995)上公开发表的一篇关于企业重组的报告表明,在850家北美最大公司中,有398家(47%)进行了重组。《财富》500强的平均多元化指数从1980年的1.00降至1990年的0.67(戴维斯、迪克曼和廷斯,1993)。Markides(1995)则发现,20世纪80年代期间,《财富》500强中几乎有50%的公司进行了重新集中。

表1-2 美国500家最大公众公司多元化发展战略

注:本表中的SIC(标准产业分类)编码是4位数字水平。
资料来源:Montgomery(1994).“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8,3,p. 164.

(二)中国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快,中国企业受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热潮的影响和政府的推动,也纷纷实施了多元化发展战略,开展多元化经营。

历史角度来看,中国企业的发展模式实际上是1949年以后照搬前苏联的模式,而前苏联的那套模式是照搬美国企业20世纪初期的模式,即垂直一体化的专业化成长模式。斯大林在20年代把美国的那一套东西搬过来,而且把它强化到所有的产业和所有的行业之中。这种模式一直维持到前苏联解体,也就是到90年代。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可能比前苏联还幸运一些。我们知道,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在六七十年代,没有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大企业已经是属于凤毛麟角了。

20世纪80年代中期,“科工贸房地产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成为当时中国企业自我宣传的最常见标语之一。综合而言,在所有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中,由于其多元化发展战略类型的选择差异、实施程度的强弱和具体实施途径的不同,导致了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也存在极大差异,甚至有的企业走向了失败。另外,伴随着中国加入WTO,西方的那些实力雄厚的跨国集团公司将会在更多领域与中国企业展开形式更加多样且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市场环境,中国的企业是否可以或者有必要通过多元化发展战略来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从而提升自身价值?如果可以或者有必要,那么,又应该如何选择多元化发展战略呢?

(三)是否还需要多元化发展战略

可以这样说,多元化发展战略自其诞生之始就一直受到学界和业界的高度关注,许多学者也对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其中,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就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Datta,Rajagopalan和Rasheed,1991;Goold,Campbell和Alexander,1994;Hoskisson和Hill,1990;Montgomery,1994;Palich,Cardinal和Miller,2000;Ramanujam和Varadarajan,1989;Rumelt,1974)。然而,伴随着企业价值曾经一度出现的下滑现象(20世纪80年代左右美国等发达国家企业尤其如此),多元化发展战略在企业,尤其是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企业中的地位遭遇巨大下降。许多学者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纷纷将企业经营失利归咎于多元化发展战略本身,因此,他们便鼓吹企业应该实施归核化,甚至是专业化发展战略。应该指出的是,当今世界经济发达国家所出现的“归核化”现象并不能够等同于“专业化”战略,因为多数大企业在实施所谓“归核化”以后仍然有多项核心业务。比如,GE公司多达十几个,即使分拆后的那些企业所经营的四位数SIC编码行业仍然很多,它们的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充其量只是比原来有所降低而已。而且,即便在多元化发展战略遭遇猛烈抨击的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也不乏成功的多元化发展战略企业(例如,GE、ABB和迪斯尼等公司)。也许,我们不能否认多元化发展战略是一种有效的企业扩张战略,但是现实的实施情况又使得我们经常对多元化战略抱有诸多质疑和困惑。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于现实状况的沉思。

(1)迄今为止,学术界关于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研究绝大多数是以美国、英国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企业作为样本,研究结果主要反映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行为和资本市场环境,而对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以外的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及其价值的研究则显得很匮乏,尤其是对于新兴市场,比如中国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及其对企业价值影响的研究显得相当不足。由于不同经济发达程度国家在制度环境(例如,政府管制和契约履行等)与市场条件(例如,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等方面均可能存在着巨大差异,制度环境和市场条件方面的差异性又可能对于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模型具有重要影响作用(Li和Tan,1998),因此,基于经济发达国家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与其价值关系的研究结论可能并不完全,有时甚至不能够简单移植于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国家(如中国)。诚如Khanna和Palepu (1997)所言,发育良好的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缺失,再加上欠发达的法律规章制度间接地表明,集团企业或者非相关多元化企业可能对于新兴经济中的企业是有利的。此外,如前文所述,即便在经济发达国家也存在许多成功的多元化经营企业。GE、ABB和迪斯尼等公司的成功经验似乎表明,“集中化战略”并不一定是公司范围问题的唯一解决之道。甚至更为重要的是,将这种逻辑盲目地移植于新兴经济中的企业,而不对其相关性和可行性做严肃认真的评估,可能反而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危害性。毕竟,新兴经济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结构与发达经济之间还是存在巨大的差异性的。例如,Jooh Lee,Ernest H. Hall,Jr和Matthew W. Rutherford(2003)考察了美国和韩国企业多元化战略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美国企业国际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之间呈正向关系,而产品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之间呈负相关关系;韩国企业国际多元化发展战略和产品多元化战略均与企业价值之间呈正向关系。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国家之间在文化、社会、地理、经济和政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性所造成的。因此,在考察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时,必须考虑到“国家环境”这一因素可能造成的不同影响。

(2)即便在上述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关于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研究结果也远未形成一致性结论(例如,Ramanujam和Varadarajan,1989)。其中,有些研究结果显示,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之间呈正向线性关系(Michel和Shaked,1984;Weston和Mansinghka,1971);有的研究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呈负向线性关系(Bettis,1981;Palepu,1985;Rumelt,1974;Varadarajan,1986;Varadarajan和Ramanujam,1987);有的研究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呈曲线关系(Lubatkin和Chatterjee,1994;Shleifer和Vishny,1991);甚至还有些研究显示,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统计意义上的关系(Grant,Jammine和Thomas,1988;Montgomery,1985;Chiu,2002)。

(3)现有研究在考察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时,大多仅研究多元化发展战略对企业价值的直接影响作用,并没有考察多元化发展战略可能对企业价值存在间接性影响关系。例如,Duhaime和Stimpert(1994)认为,尽管企业会受到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的直接影响,但是,它也可能会受到产业收益水平、研究开发支出和资本支出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的综合关系是相当复杂的,需要考虑各种各样的前提条件、调节变量和中间变量等影响。[2]此外,除了Grant等人(1988)及Hall Jr. (1995)外,现有的研究也没有对企业价值反过来是否可能会对多元化发展战略产生影响作用给予足够的关注,即没有充分考虑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因果关系问题。现有的许多关于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研究,要么回避,要么忽视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关系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果关系。正如Grant等人(1988)所指出的那样:“以前的研究要么对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的因果关系不清晰,要么假定不同企业之间的价值差异是由其所采取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形成的结果。”研究人员并没有对于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因果关系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相反,他们主要是讨论多元化战略企业与专业化战略企业之间的价值差异问题。但是,Grant等人(1988)认为,这样的研究工作可能存在着误导性,因为“对于经营管理人员来说,关键性的问题往往并不在于多元化企业是否比专业化企业具有更加高的收益率,而在于多元化战略是否能够有助于提升企业收益率”。

(4)现有研究在考察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时没有对“风险”因素给予足够重视。对于企业来说,风险可能来自于利润的短期波动、消费者口味的变化、技术变革、政府政策的调整及竞争对手的战略性行动。我们知道,有些投资项目虽然具有较高的收益率,但同时也可能存在较高的潜在风险;有些投资项目虽然收益率相对较低,但风险也相对较低。这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并不一定就会选择那些投资收益率高且风险高的项目。诚如Bettis和Mahajan(1985)所言,在将“风险”引入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中之后发现,从综合风险和报酬来考量,相关多元化战略并不一定就是纯粹的福音,非相关多元化战略也并不一定就是灾难。因此,要真正理解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可能需要将“风险”这一因素纳入模型之中。现有的将风险纳入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关系模型的研究尚为数不多。即便已经存在的有限研究,它们的研究结果也并没有得出一致结论。Armour和Teece(1978)在一项对石油产业的多变量研究中发现,股本报酬率与股本报酬率方差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尽管风险变量的系统差异性并不显著。Fisher和Hall(1969)在对11个不同产业进行研究时发现,产业内风险与收益之间存在正向关系。Bowman(1980)研究了85个行业在9年期间(1968~1976)股本报酬率与股本报酬率方差之间的关系。他的研究表明,在56个行业中风险与报酬之间呈负相关性,21个行业呈正向关系,其余8个行业不存在相关性。Bettis和Hall(1982)在对80个大型多元化企业的跨时期研究(1973~1977)中发现,集团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与总资产报酬率标准差存在正相关性,而对于相关多元化企业来说,总资产报酬率与总资产报酬率标准差之间则不存在相关性,或者存在负相关性。

(5)现有研究没有充分考虑产业结构可能对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影响作用。根据产业组织经济学“结构—行为—绩效”研究范式,不同产业结构会对企业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可能会影响企业绩效水平。“哈佛商学院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教授(1980)认为,一个产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作用力:新的竞争对手入侵,替代品的威胁,买方议价能力,卖方议价能力以及现存竞争者之间的竞争”,这五种作用力汇集起来决定着该产业的最终收益率水平。产业最终收益率水平会随着这种合力的变化而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且这些作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正是由于不同产业间存在着收益率的差异性,所以处于不同产业中的企业最终会带来不同的企业价值。

此外,Mukherji(1998)还具体比较了食品、电子和石油三种产业的结构差异性(如表1-3所示)。由表1-3可知,这三种产业在产业基本属性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同时,Mukherji(1998)还进一步列示了这三种产业在1988~1993年期间平均财务绩效情况(如表1-4所示)。

表1-3 三种产业结构基本属性比较

资料来源:Mukherji A.(1998).“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or performance and diversification: A study of three industries”. Management Decision,36(3),第184页。

表1-4 三种产业1988~1993年期间平均财务绩效比较

资料来源:Mukherji A.(1998).“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or performance and diversification: A study of three industries”. Management Decision,36(3),第184页。
注:平均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收入报酬率+股本报酬率)/ 3。

正是由于不同产业结构基本属性存在着较大差异,同时不同产业收益率水平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因而,在考察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关系时,还有必要将“产业结构”这一变量纳入研究模型之中。

(6)现有研究大多仅仅讨论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或者类型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而没有考察多元化发展战略模式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影响关系,更没有对多元化发展战略和企业价值等变量进行全面系统地测量,综合分析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类型和模式与企业价值之间的作用机理和影响路径。

(7)现有研究在考察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关系时,通常采取横截面数据结构异质性的样本,以及偏好运用方差分析方法。由于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的影响关系往往不是即时性的,相反,多元化发展战略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显然,横截面数据结构无法反映和测量出这种影响关系。另外,横截面数据结构还存在数据点少、自由度低等局限性,这就使得现有研究在方法论上也存在局限性。

(8)现有研究在考察了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后,并没有针对多元化发展战略损害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情形,进一步探讨多元化发展战略调整的相关理论问题,包括多元化发展战略调整目标、机制及路径等,这既影响了理论上的完整性和深入性,也无法为企业高管人员战略变革提供决策管理工具。

Palich,Cardinal和Miller(2000)认为,判断一个研究领域是否成熟的标准需要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第一,该领域已经存在大量的实证研究;第二,这些研究已经形成了相当一致且具解释性的结论;第三,这些研究对于该领域重要关系性质的理解已经达成了普遍共识。通过前文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关于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现有研究文献至少不能够满足上述三个条件中的后两个。关于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结论的不一致性以及对于理解这种关系的共识的缺乏已经表明,“关于如何和何时运用多元化发展战略来建立长期竞争优势仍然存在重大的分歧”(Hall和St. John,1994;Hoskisson和Hitt,1990;Hoskisson等人,1993;Markides和Williamson,1994;Seth,1990)。显然,上述分析表明,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既不能盲目接受基于西方经济发达企业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不能够完全漠视对此所存在的争论。换言之,继续对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进行研究仍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不同企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过程中,由于其多元化发展战略类型的选择差异、实施程度的强弱及具体实施途径的不同,导致了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价值效果也存在巨大差异,甚至有的企业走向了失败。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探讨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的影响关系便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价值

1.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促进企业战略管理及其相关学科理论发展

一方面,现有针对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关系这一命题的研究文献大多是基于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样本。然而,当我们拓展研究范围,考察转型经济国家企业,其所处的制度环境就会成为一个关键性影响变量。具体说来就是,发育良好的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缺乏(即市场条件缺陷),再加上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及契约执行的不一致性(即机构行为的不确定性),使得非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可能会对转型经济中的企业产生积极的影响(Khanna和Palepu,1997;Li和Tan,1998)。通过整合组织的制度理论思想(Scott,1995),能够对转型经济中的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及其价值关系做出一个更为全面且理论上更为丰富的评价。显然,这种研究方向使得学者们能够更加深入理解不同制度背景条件下的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关系,从而有助于拓展现有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另一方面,现有学者在考察多元化发展战略时,往往仅仅局限于单一学科领域。由于多元化发展战略本身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这样,就可能仅仅认识到多元化发展战略这一头“大象”中的某一个或几个部位,而难以产生更加全面系统性地认知。本研究将综合利用产业组织经济学、金融学、战略管理学和社会认知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来分析转型经济中的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及其价值影响关系模式。无疑,这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多元化发展战略,从而促进企业战略管理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理论的发展。

2.有助于丰富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变革及其价值效果的评价标准

尽管企业的存在具有多重目标,对一个企业的评价也存在多维度标准,但是,毋庸质疑,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始终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本研究首先从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类型和模式三个维度,全面系统地对多元化发展战略进行了测量。这种测量既可以反映作为一种产业分布状态的多元化发展战略(diversity),也可以刻画作为一种行业进入行为的多元化发展战略(diversification)。此外,本研究还运用企业盈利能力与企业扩张能力两个维度指标来测量企业价值,具体包括总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这些企业价值度量指标既包括权责发生制核算指标,又包括收付实现制核算指标。通过上述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和企业价值测量指标,在实证分析时,就可以更加全面地分析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模式,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地评价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变革及其实施效果。

3.有助于促进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调整的理论发展

在当今日益动态复杂不确定性情形下,企业战略变革(调整)已经逐渐成为企业持续经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态,但是对于多元化发展战略调整的理论探讨仍然相当不足。研究结果表明,多元化发展战略对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最终实现可能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作用。当多元化发展战略可能会损害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有效实现时,就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战略调整。本研究在提出多元化发展战略调整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上,借鉴矛盾论思想,分析指出多元化发展战略调整机制是动态核心能力,并进一步构建了一种多元化发展战略调整的路径,即企业核心能力结构与业务活动链的动态匹配过程模型。显然,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从理论上加深对多元化发展战略调整的理解,从而促进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调整的理论发展。(www.xing528.com)

(二)实践意义

1.有助于企业高管人员更加全面、客观、理性地评价多元化发展战略

现实中,由于受美国、欧洲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影响,我国企业界也出现了一种谈“多元化发展战略”色变的潜在趋势,内心存在着一种排斥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倾向。事实上,多元化发展战略对于不同经济发达程度国家企业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于同一国家内部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转型经济中的企业而言,多元化发展战略在特定时期能够带来良好的企业价值效果。无论是多元化发展战略还是专业化发展战略,它们都是企业进行战略变革时可供选择的不同战略姿态。在企业战略变革过程中,既不能认为专业化战略一定会带来“价值溢价”,也不能认为多元化战略必定会导致“价值折价”。事实上,企业战略变革与企业价值关系均存在不同的表现形态,不同的战略变革姿态在某些情形下均可能获得良好的市场价值。因此,企业在进行战略变革时,应该理性、客观地评价多元化发展战略,包括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专业化发展战略之间的价值效果,根据自身核心能力结构与业务活动链的匹配质量来进行战略姿态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够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2.有助于为企业高管人员提供相应的战略决策支持模型和管理工具

当今社会,企业所处环境日益变得复杂和充满不确定性,多元化发展战略对于企业价值(进而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增值作用难以自动生成,如何通过有效的战略变革(即多元化发展战略调整)来获取与保持企业动态竞争优势,日益成为困扰企业高管人员的重要现实问题。根据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多元化发展战略调整的相关理论问题。显然,这些研究结论能够为企业高管人员战略变革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模型和管理工具。

如前文所述,现有关于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研究仍然存在着诸多局限性乃至空白之处,因此,本书的研究目标主要如下:

(1)通过分析中国企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内在动机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构建出中国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类型和模式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理论模型。

(2)通过运用统计数据对所构建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以期能够为中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决策和选择理想的多元化发展战略提供借鉴的依据与管理的工具。

(3)通过构建一种企业核心能力与业务活动的动态匹配模型,来分析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多元化发展调整问题。

基于上述研究目标,本书主要关注如下问题:

(1)通过与经济发达国家多元化发展战略企业相比较,分析中国企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内在动机。

(2)构建中国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类型和模式)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的相互作用模型,并运用统计数据对所构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3)探讨我国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关系匹配的调整机制和调整路径等理论问题。

本书试图通过对上述几个主要问题的回答,为中国企业选择理想的多元化发展战略提供战略决策可借鉴的依据。

本书将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和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采用理论演绎、模型构建、统计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理论演绎我们将得出中国企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内在动机,以及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体系模型。其次,选取一定数量的国内企业作为样本,对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模型进行统计分析,验证理论假设,形成研究结论。最后,通过一种构建理论,进一步探讨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多元化发展战略调整目标、机制和路径等理论问题。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共分为七章,现分别概述如下: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分析了该研究命题产生的实践背景和理论背景,论述了该命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阐述了研究框架、技术路线及其预期创新点。

第二章是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关系的文献回顾和研究综述。首先对相关研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界定;其次分析了现有主要的多元化发展战略理论,论述了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分类与测度,企业价值的内涵与度量;最后从产业组织经济学、战略管理学、制度经济学、财务金融学和社会认识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综述了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的影响关系。

第三章是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首先从十个方面解释了我国企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从六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实施的内在动因。其次对多元化发展战略维度进行了划分,具体包括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类型和模式三个维度。这种多元化发展战略维度划分结果与本研究所界定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内涵保持了内在一致性。本研究从两个方面界定了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内涵:其一,多元化发展战略是指企业经营业务分布于多个产业的状态,用英文可以表示为“diversity”;其二,多元化发展战略是指企业进入一个新的行业/产业领域的行为,用英文可以表示为“diversification”。显然,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和类型与企业价值关系,是从多元化发展战略作为一种状态出发,考察多元化发展战略分布状态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而多元化发展战略模式与企业价值关系,则是从多元化发展战略作为一种行为出发,考察不同多元化发展战略进入模式的选择所导致的企业价值差异。最后,本研究分别综述了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类型和模式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经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假设。

第四章是研究设计。首先从方法论上对管理学的研究方法论进行了系统阐释和评价,并依此设计了本研究的论证路径。其次,对研究变量进行了操作化定义,并构建了关系变量的研究模型,共涉及三类变量:①自变量是多元化发展战略,具体划分为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类型与模式三个维度;并进一步将多元化发展战略类型细分为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与非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两种类型,将多元化发展战略模式细分为外部并购、内部发展与混合三种模式。②因变量是企业价值,运用企业盈利能力与企业扩张能力两个维度指标来测量,具体包括总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这些测量指标既包括权责发生制核算指标,又包括收付实现制核算指标。③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财务杠杆、股权集中度与企业所有制等四项指标。最后,解释了研究的样本数据来源与实证分析方法。本研究克服了过去相关研究未充分考虑产业结构因素的局限性,选取单一产业企业——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01~2004年度的数据作为样本。本研究还突破过去相关研究中采取横截面数据的局限性,转而构造了一种新的数据结构——面板数据。其中,自变量和控制变量数据时期为2001~2003年度,因变量数据时期为2002~2004年度。也就是说,因变量数据时期滞后自变量数据时期一年。通过构造这样的数据结构,既考虑了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因果关系,又能够分析多元化发展战略对企业价值影响的滞后效应。

第五章是结果与讨论。本研究主要是对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由于本研究将多元化发展战略划分为三个维度,即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类型与模式,因此,在具体操作上,分别以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类型和模式作为自变量,对四项企业价值度量指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同时,为了单独分离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类型和模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又分两个步骤进行。其中,第一步骤是以企业价值作为因变量,对四个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在第一步骤基础上,进一步将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类型和模式)作为自变量引入回归分析模型之中。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①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与企业价值关系。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对企业价值的所有度量指标均产生了显著性影响,并与企业价值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随着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的上升,企业价值呈逐渐增加的趋势。②多元化发展战略类型与企业价值关系。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非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则与企业价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③多元化发展战略模式与企业价值关系。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形下,企业在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时,更加倾向于选择混合模式,其次是外部并购模式,最后是内部发展模式。混合模式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外部并购模式多元化发展战略未通过与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收付实现制核算指标)关系的显著性检验;内部发展模式多元化发展战略未通过与总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权责发生制核算指标)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综合而言,实证分析结果比较好地验证了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研究假设,研究结果比较理想,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

第六章是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调整。由于多元化发展战略对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最终实现可能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作用,因而当出现多元化发展战略损害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不利情形时,就需要着手适时进行企业战略调整。在企业战略调整时,作为企业战略性资源的企业家(包括其他高层管理者)认知会对企业动态核心能力结构的形成发挥关键性作用,进而会影响着企业战略调整的决策过程及其价值效果。因此,本研究借鉴矛盾论思想,分析指出多元化发展战略调整机制是动态核心能力,并以企业家(包括其他高层管理者)认知作为自变量,设计出多元化发展战略调整路径,即企业核心能力结构与业务活动链的动态匹配过程模型,并进一步分析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实现的不同战略姿态选择条件。

第七章是结论、启示及未来研究方向。首先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总结,其次从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管理启示,最后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本研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并针对这些局限性,从七个方面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综合而言,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可以用图1-2来表示。

图1-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综合而言,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理论模型、研究方法和变量的测量指标等三个方面。

本研究针对前文所述的现有理论模型的局限性进行了拓展与创新。具体说来就是,本研究将多元化发展战略划分为三个维度: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类型和模式,并进一步将多元化发展战略类型细分为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与非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将多元化发展战略模式细分为外部并购模式、内部发展模式与混合模式。这种多元化发展战略维度划分结果与所界定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内涵保持了内在一致性。本研究从状态和行为两个维度对多元化发展战略内涵进行了界定。显然,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和类型与企业价值关系,是从多元化发展战略作为一种状态出发,考察多元化发展战略分布状态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而多元化发展战略模式与企业价值关系,则是从多元化发展战略作为一种行为出发,考察不同的多元化发展战略进入模式的选择所导致的企业价值差异。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进一步充分考虑了产业结构和企业内部影响因素,并构建出了新的理论模型。然后,通过科学的标准选取了新情境下的样本企业,实证分析了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类型及模式)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最后,本研究还进一步探讨了多元化发展战略调整的相关理论问题,包括多元化发展战略调整目标、机制和路径等。通过上述理论模型的创新,本书针对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关系就能够得出一些新的、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首先,从方法论而言,本研究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政治科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交叉,并借助统计分析方法,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推演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进行研究,克服了以往研究学科理论背景单一、缺乏统计意义上的实证支持等问题。

其次,从具体分析方法上讲,本研究构造了一种新的数据结构——面板数据来分析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关系,克服了以往相关研究中采取横截面数据结构的局限性。为了充分论证数据结构的创新性,在此简要解释一下计量经济研究中关于经济数据的结构。通常,在研究中可能会遇到如下几种重要的数据结构。[3]其一,横截面数据(cross-sectional data)。所谓横截面数据,就是在给定时点对个人、家庭、企业、城市、州、国家或一系列其他单位采集的样本所构成的数据集。有时,所有单位的数据并非完全对应于同一时间段。例如,几个家庭可能在一年中的不同星期被调查。在一个纯粹的横截面分析中,应该忽略数据搜集中细小的时间差别。如果一系列家庭是在同一年度的不同星期被调查的,那仍视之为横截面数据集。其二,时间序列数据(time-series data)。所谓时间序列数据,是由一个或几个变量不同时间的观测值所构成。时间序列数据方面的例子包括股票价格、货币供给、消费者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年度谋杀率和汽车销售数量。由于过去的事件可以影响到未来的事件,而且行为滞后在社会科学中又相当普遍,所以时间是时间序列数据集中的一个重要维度。与横截面数据的排列不同,时间序列对观测值按时间先后排序也传递了潜在的重要信息。其三,面板数据(panel data)。所谓面板数据,是由横截面数据集中每个数据的一个时间序列组成。比方说,对一系列个人的工资、受教育情况和就业史跟踪了10年,或者对一系列企业诸如投资和财务数据等搜集了5年的信息。有些面板数据也可以按地理上的单位来搜集。比如,在1980年、1985年和1990年对中国同一组县搜集其人员迁移、税率、工资率、政府支出等数据。由于面板数据要求同一单位不同时期的重复观测,所以要得到面板数据(特别是那些个人、家庭和企业的数据),比得到其他结构数据更为困难。不过由于面板数据既考虑了样本的横截面状况,也能考虑样本的时间序列变化情况,故相比其他结构数据应该具有一些优越性:其一,面板数据集通常含有很多数据点,因而会带来较大的自由度;其二,截面数据和时间变量的结合信息能够显著地减少缺省变量所带来的问题;其三,面板数据还有助于降低异方差;其四,对同一单位的多次观测,能够控制个人、企业等观测单位本身具有而又观测不到的特征,因为使用不止一次的观测,能够使我们在单纯横截面数据下很难作出因果推断的情况下进行因果推断;其五,面板数据通常使我们能够研究决策行为和结果之滞后的重要性。由于预期许多经济政策在一段时间之后才产生影响,所以,面板数据所反映的信息就更具有意义。

最后,现有相关研究在考察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关系时,往往使用同一时点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因变量)和企业价值(自变量)数据(例如,Christensen & Montgomery,1981; Rumelt,1974),甚至还有少数研究所使用的企业价值(自变量)数据的时期先于多元化发展战略(因变量)数据。例如,Varadarajan & Ramanujam(1987)在研究中所使用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度量指标是基于1984年出版的SIC编码数据,而其5年期的企业价值数据却是来自1984年出版的《福布斯》报告。这表明,企业价值数据的时期早于多元化发展战略度量指标数据5年。显然,这些研究并没有考虑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多元化发展战略对企业价值影响的滞后效应。众所周知,因果关系(或函数关系)要求研究变量间存在着时期上的先后顺序或时期上的不对称性。也就是说,原因(或对所研究变量的解释是先决条件,这种方向在特定时期不能逆转。这样,为了构造多元化发展战略对企业价值影响的推断,多元化发展战略(自变量)数据的时期应该先于企业价值(因变量)数据的时期。在本研究中,样本的时期跨度为2001~2004年。其中,自变量和控制量均为2001年、2002年和2003年样本企业数据,因变量则相应为2002年、2003年和2004年样本企业数据。自变量和控制变量的数据时期均早于因变量数据时期一年,就能够克服现有相关研究的局限性,从而具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

关于研究变量测量指标方面的特点和创新点,主要体现为研究中对多元化发展战略(自变量)和企业价值(因变量)的设计和测量。

关于多元化发展战略的设计和测量。本研究对多元化发展战略维度进行了全面的刻画,具体划分为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类型和模式三个维度,并且分别设计了恰当的指标体系来测量这三个维度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其中,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是通过基于业务销售额的赫芬达尔指数来测量;多元化发展战略类型是基于企业某一项业务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的比例来测量,如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测量标准是专业化比例低于0.70,但相关性比例高于0.70,而非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测量标准是专业化比例低于0.70,且企业是通过非相关业务扩张而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多元化发展战略模式细分为外部并购、内部发展和混合三种类型,是根据这三种不同模式的内涵,再结合样本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所披露相关信息,通过小组背对背和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判断而加以确定。

关于企业价值的设计和测量。本研究主要从企业盈利能力和企业扩张能力两个角度来测量企业价值,其中,企业盈利能力采用总资产报酬率和每股收益来指代,企业扩张能力采用每股净资产和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来指代。同时,本研究所构建的四项企业价值测量指标还兼顾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两种不同的会计核算方式,其中,总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表示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核算指标,而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表示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核算指标。显然,本研究所设计的测量指标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企业价值状况,从而体现出较大的特点和创新性。

对于整体研究来说,第一章既是起始点,又是重点和难点。在这一章中,主要阐述了“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样”(how)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以便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与方法论基础。换言之,本章内容主要包括研究命题的提出、选题意义、预期目标与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技术路线、研究结构和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归纳起来,本章主要阐述了以下三方面内容:

第一,通过概述国内外现有多元化发展战略理论研究态势及企业实践表现后认为,尽管在学术界,尤其是在西方学术界,存在着一种反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氛围,现有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仍然存在诸多局限性和有待突破之处。在某些阶段,企业仍然有必要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因而,研究多元化发展战略仍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二,在多元化发展战略的诸多研究领域之中,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命题。[4]尽管已有不少学者对此命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但是,现有相关研究仍然存在诸多局限性乃至空白之处,而这也正是本研究立论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第三,在论述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关系这一命题时,本章在分析研究思路的基础上,着重从理论模型、研究方法和研究变量测度指标体系三方面阐述了本研究的创新之所在。由此可知,关于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关系这一重要命题,无论是在理论框架,还是在具体分析方法方面,均存在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类型的多元化发展战略都具有相同的优势。Rumelt(1974)首先将多元化发展战略区分为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与非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然后进一步区分为相关约束型多元化发展战略与相关联系型多元化发展战略。在所有这些类型的多元化发展战略中,尤其偏爱于相关约束型多元化发展战略(Rumelt,1974;Palich等人,2000)。首先,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企业由于在市场和技术上的运营协同作用(Rumelt,1974)及联盟企业间知识的可转移性(Teece,1982)而优于非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企业。其次,相关约束型多元化发展战略企业由于能够利用更紧密的内部关系网所带来的协同与知识优势而表现好于相关联系型多元化发展战略企业(Rumelt,1974)。Hoskisson和Johnson(1992)将相关联系型多元化发展战略企业描述成为一种“中间”形式的多元化发展战略,既缺乏非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管理上的简单性,也缺乏相关约束型多元化发展战略的集中化优势。

[2]转引自Mukherji A.(1998).“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or performance and diversification: A study of three industries”. Management Decision,36(3),第181页。

[3]关于经济数据结构的论述参阅[美]J. M.伍德里奇著,费剑平、林相森译:《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的观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第5~12页。

[4]关于这一点,还可以从国际著名杂志(如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Academy of Management等)所刊登的学术论文的研究主题得到印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