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策

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策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部欠发达地区通过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百利而无一害。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是要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以制度创新为杠杆,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策

第四节 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策

促进县域内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有新起点、新思路、新举措。新起点,就是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落实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36条”,真正给非公有制经济以真正的国民待遇。过去,我们总是爱用并不优惠的所谓“优惠”政策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其实,对于不同的所有制经济而言,这种优惠政策本身就是一种所有制歧视的表现。新思路,就是要把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紧紧同西部大开发战略结合起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抓住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立足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形成以产业为依托的区域竞争优势。新措施,就是要在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导向上,要从政策引导入手,走专业化分工同区域聚集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一、树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发展县域经济首要发展大计的观念

从县域经济理论看,县域经济是“民生经济”,是真正的地方经济,也是一种弱势经济,而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历程看,非公有制经济是一种“致富经济”,也是一种强势经济,更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常态经济。因此,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县域经济,首先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一)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仅是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需要,更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内在需要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理论来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一对辩证的关系,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革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二是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表现在对生产力的促进和阻碍两个方面。依据这一原理,要确立一种作为生产关系基础内容的所有制形式,不能对生产力只做笼统抽象的分析,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两个不同方面作具体的分析。为此,必须立足于两点,一是依据生产力水平确定所有制形式,二是依据是否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确定所有制形式。生产力的水平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是既定的,既定的生产力水平是一种所有制形式确立的前提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更不是最终的依据。而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是一种所有制形式确立的最终依据,因为它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确定所有制形式的,反映了一种所有制形式确立的最根本方面和最终目的。尽管一种所有制形式的内容主要是指资源所有权,但所有权只是资源所有者的法律规定,它必须通过使用过程才能实现。“所有”只是手段,“所用”才是目的。而检验“所用”的结果,只能是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将这个问题具体概述为“三个有利于”。因此,必须摒弃非公有制的理论依据与不发达生产力相联系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权宜之计的观念,树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也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的观念。

(二)非公有制经济是解决县域经济贫困的一个突破口

由于客观条件制约,西部欠发达地区贫困问题比较突出,消解贫困成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和根本问题。西部欠发达地区通过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百利而无一害。首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地方只需出台各种政策加以引导,无需投资,非公有制经济在全靠自己的情况下,又实际地为提供产品,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生活,最终提高了整个地方经济水准;其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好坏,地方党政不承担任何风险,不像国有企业一旦处于低谷,企业职工生存就成问题,那么职工就会找当地政府要饭吃,直接给社会带来影响,而非公有制经济就不同,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这一哲理发挥得淋漓尽致,从其诞生那天起就决定其只能找“市场”而不能找“市长”,谁经营有方谁发展,反之则淘汰。地方党政无须考虑,不担任何风险。从事非公有制经济,投入少、风险小、见效快,生产网点、服务网点、服务方式能满足人们多种多样需要,既有生存基础和环境,人们又有脱贫致富的可能,个人富了,地方政府当然也受益,同时必定会引发一大批有胆有识的人兴资办厂,从而促进工业、农牧林、建筑交通商业、服务等行业发展,从而振兴县域经济。

(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西方微观经济学认为,人是经济人,是自私的、理性的利己主义者。他需要通过积极的劳动,获得利益最大化,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的合法权益本身就是以人的自然属性作为基础的,人的生命的维持就需要一定物质条件,就需要一定的财产。人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一定的财产作为其基础。至于公民的公民权利,无论是政治权利,还是经济权利、文化权利,乃至其他社会生活权利,都必须以必要的财产作为客观的基础或条件,否则权利的实现就可能遇到障碍

西部欠发达地区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首先必须承认人具有自私性,只有承认了人的自私性,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做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的历史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社会不承认人作为一个经济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都应该是无私的,因而否定了人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而产生的不同需求,在人事上实行论资排辈;在经济体制上实行“一大二公三纯”的模式,严重地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失去了活力。

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要改革这些方面和环节,必须首先解放人,充分认识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质,必须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人民的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以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二、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以政策创新为基础,加快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的含量

理论研究表明,市场化程度高低、公共政策和制度环境对提升非公有企业竞争力具有直接影响。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是要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以制度创新为杠杆,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大胆进行制度创新,既要更加灵活的应用国家、省、市有关政策,又要依据当地实际和发展需要,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调整和政策创新,加快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的含量。

(一)加大市场取向的改革,大力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

西部欠发达地区除了生态脆弱,基础设施条件差外,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问题更加突出。市场发育不成熟,市场竞争不充分,市场主体不发达,市场机制不健全,投资成本高,吸引外资能力差。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为投资环境的改善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在发展环境建设上,我们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应把着力点放在如下几个方面。

1.改善市场环境要突出制度化建设,增大执法的透明度,减少政策的随意性。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环境差,既有市场主体的自身素质问题,也有市场秩序不规范的问题。关键是要把完善市场体系中的演进因素和建构因素区分开。如果从建构的角度来看市场环境问题,目前最缺乏的是制度约束,尤其是对执法部门,即维护市场秩序的相关部门的行为缺乏有效地制度约束。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费大于税,收费部门多,收费种类繁多,收费标准的随意性大,这又同权利部门化、部门利益化的制度基础相联系。

2.进一步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度安排。首先要从消除有关税收政策的不公平制度安排来进行,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制度歧视,这是当前更为紧迫的问题。在税收制度上,废除不同所有制税收体系,建立不同产业的税收体系。

3.要强化社会诚信意识和法治环境建设。从政府、企业、个人三方面入手,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加强信用法治建设。政府要鼓励并参与建立权威征信公司,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政府主导的信用评价机构和机制,向社会提供有效信用信息资源,为企业间的交易和关联部门提供企业信用信息,解决企业失信无法界定、不守信用无法惩罚、守信企业无法取得市场便利等问题。

4.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建立省、市、县三级信用担保机构,创建非公有制企业新的融资机制。(www.xing528.com)

5.大力发展民间信用合作社,吸纳民间资本,将民间资本转换为民间投资,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资本供应量。目前,在大的政策和环境不允许的情况下,西部欠发达地区要先干起来,学习浙江经验,不宣传、不提口号、不讨论、不写文章。

(二)落实有关政策,进一步放松产业准入限制

排除产业准入歧视要从关键点上突破。目前,在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许进入上最根本的限制来自于具体的投资方式的缺乏,而“除了不许进的都可以进”、“凡是外资可以进入的都可以进”这些原则性的规定,似乎已无障碍,但对具体的投资者而言,不但哪些允许进,哪些不允许进的问题不甚明了,至为关键的是如何才能进的问题更不清楚。排除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许进入上的歧视重点应从如下三个方面突破。

1.要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积极引入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基础设施吸引民间投资的基本方式是“特许经营”,要使特许经营成为成功的一种赢利模式和赢利项目。第一个前提条件是基础设施项目的特许价格要能反映资源的稀缺性,第二个前提是政府必须严格执行特许经营项目合约的相关约定。这才会给投资者一个较为稳定的投资回报预期。也才会使基础设施投资按商业化运作成为可能。在这方面,突破部门利益的掣肘,加快公有部门的价格改革,是两个重要的环节。

2.要为民间资本参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改造创造可行的、具体的投资方式。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是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基本方向。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造的具体投资方式形式多样,但目前在参股、控股、兼并、收购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债权债务和人员分流问题,尤其在兼并和收购中,这两个问题至为突出。要实现有一定产业优势、技术优势的行业的低成本扩张,除了要给民间资本创造进入的投资方式外,这些有实力的国有企业还应积极主动地吸引省内外的民间资本,包括一些经营困难,但仍有部分优良资产的国有企业,都应把引入民间资本作为振兴地方经济的主要手段,有目标、有重点地引进民间资本进入国有企业,通过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扭转国企在改革与发展中的被动局面。

3.要为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对非公有制经济在农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和投资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的土地使用权益上要有更加明确的规定,以解决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中的使用土地难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土地使用权益问题,还要结合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和具体形式的创新,给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出良好的土地保障机制。

三、选择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的正确方向,提高企业竞争力

壮大非公有制经济,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一个必然选择。但只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而不提高非公有企业的竞争力,仍然对发展县域经济并不能够自然地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在扩大非公有制经济规模时,还要注重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社会、经济效益。

(一)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和壮大特色产业

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地背景下,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如果没有明确、可行的产业导向,将会在区域竞争中处于劣势,同样,一个地区在培育产业竞争力时把非公有制经济不纳入其中,将不可能形成有很强成长性的有竞争力的产业。西部欠发达地区,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产业选择方向上,一定要把握立足资源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的原则,只有这样,非公有制经济才会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近年来,非公有制发展较快的地区无不是走依托资源、开拓产业、形成特色的路子。

(二)以制度创新为杠杆,提高非公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企业的创新可分为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三类。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非公有企业来说,这三类创新都是相当重要的,同时,这三类企业创新也是相互作用和有机联系,构成企业生存发展的、完整的创新机制。首先,企业制度创新为企业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制度基础,形成了相应的激励机制。任何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活动都需相应的激励机制,而企业制度创新的作用就在于通过改变产权结构为企业管理活动和技术活动提供有效地激励机制。其次,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制度创新的组织管理方面的保证,形成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保障机制。企业的创新活动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集体活动,必然面临相应的组织管理问题,没有不断的企业管理创新,逐渐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成功的制度创新是不可想象的。再次,企业的技术创新为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形成了相应的技术能力保障机制。任何创新活动除需有动力因素外,还需有相应的能力保障。技术创新的结果——新产品、新工艺或新方法为企业管理创新和企业制度创新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和推动力。

1.家族企业应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主体形态。理论研究认为,家族制具有一定的先天缺陷,不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要求。但我们通过对甘肃非公有制经济多年的追踪研究认为,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应首先提倡非公有企业采取家族治理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看,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程中,应鼓励企业采取家族制的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家族企业目标集中、代理链短、组织费用和管理成本低、产权清晰、凝聚力强等优势,追求发展效率,优先壮大非公有企业实力,使家族企业成为推动经济高速增长、提高经济活力、优化经济结构、培育要素市场的主要力量。家族企业尽管有种种的先天不足,但其固有的优势和正在发挥的作用,对西部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不无启示和借鉴意义。不能因为目前家族企业存在一些暂时的问题而全盘否定家族企业,家族企业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在将来,都会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产生不可忽略的巨大影响,温州模式、江浙经济就是家族制经济的最直接表现。就目前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来看,家族企业是适应性的选择,是推动西部欠发达地区市场化进程的主力军。

2.坚持先模仿、后创新的技术路线。诚然,中国的非公有企业技术水平不高,上不了档次,西部欠发达地区非公有企业技术水平更低。为此,有人建议非公有企业应加快技术进步,在技术水平上要上档次。从经济学上讲,技术要替代劳动,如果大量地发展技术密集企业,那么劳动力到哪里去就业呢?中国今后10年每年有2000万劳动力需要就业、再就业和转移就业,如果要把大部分非公有企业的技术档次都提高了,失业、城镇贫困、社会不稳定也就会接踵而来。从实际的经济生活看,在一些行业中,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也不需要提高技术水平。比如,咖啡店、蒸馒头、茶叶店等等,不需要什么技术进步,可能越是传统的情调,越能吸引顾客。只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店里的卫生和装修需要搞得好一些。技术进步还要适应中国的市场需求能力和习惯。技术进步有一些会降低企业生产的成本,有一些要加大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从国际分工、国内分工和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角度看,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仍然在劳动力资源丰富和便宜,除了国家要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要在一些方面争取技术领先外,在国际、国内经济合作和交流中能得到利益的主要来源还是劳动密集和劳动资本双密集产品的出口。如果西部欠发达地区把绝大部分非公有企业都发展成技术密集企业,以我们的技术去与一些发达地区或国家的技术相竞争,可能是以己之短,攻他人之长,根本获得不了什么利益,反而会带来资本和就业方面的压力。因此,应鼓励企业先采取模仿的技术路线,先发展起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在此基础上实现技术创新。

3.改进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管理方式与管理手段落后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非公有企业当前的突出问题,通过管理创新来实现企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一是加强各项基础管理。强化企业基础,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小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中小企业发挥“船小好调头”的灵活性。针对非公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要加强成本、资金和质量管理,要强化成本核算,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构建资金监督体系,推进经营预算与计划管理,实行产品全方位的质量控制与严格的品质保证制度,推行ISO系列标准。二是推进战略管理与创新。一般说来,非公有企业对技术创新都高度重视,但对战略管理与创新重视不够,事实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说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发展的“发动机”,那么战略管理与创新就是企业发展的“方向盘”。如果没有战略管理与创新这一“方向盘”的引导,技术创新的“发动机”马力再大,也不能指引企业朝着正确的经营发展方向前进。而发展方向不对,甚至方向相反,企业的列车行进得越快,造成的经营损失就越大,结果就是“南辕北辙”。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激烈地国内外市场竞争,西部欠发达地区非公有企业要强化战略管理与创新的观念,在管理中全面引入战略规划、战略研究与科学决策机制,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

4.各级地方政府要根据不同产业的经营模式和特点,创造性的采取符合市场经济惯例的多样化的项目经营方式,为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传统产业改造,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提供创业平台,用切实可行的产业引导方式,把非公有制经济的创业和发展同地方特色经济的形成融为一体。要大胆借鉴发达地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具体投融资形式,通过公平招标、特许经营、产权入股、产业投资基金、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一系列有效地不同产业投融资方式,促进生产要素和市场资源向非公有制经济集中,以后尽快形成混合所有制形式为主体的规模经济优势,在更高的技术水平上提高地方产业的竞争力。

(三)发展企业或产业集群,促进企业间合作,降低企业商务成本

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更多的是通过产业的聚集、企业的集群化来体现的。虽然落后地区在企业集群的生成机理上有着诸多障碍,但同时也有一些产业基础良好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国家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实施中,如何利用好这些传统工业城市已形成的产业技术优势、市场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并把这些优势同资源的深加工、科技园区的发展结合起来。科技园区是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尽快实现科技资源同资本相结合,成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从企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的角度看,西部欠发达地区多数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都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只有企业没有产业,即园区内的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不明显,自我组织能力差,基本上是一种优惠政策的产物,而缺乏产业内在联系上的互动性。

企业集群之所以能够提升区域产业的竞争力,主要是集群内的企业能够在交易过程中形成一种“共生”的状态,在这一状态中,企业之间的自组织会产生交易上的互利、生产上的互补、资源上的共享,正是企业集群的这种“外溢”效应,使区域内的产业具有了很强的竞争优势,并形成了吸引区域外生产要素向企业集群进一步聚集的自我增强机制,推动着企业集群向更高级的产业形态演化。

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的未来之路,必然要走向专业化园区的路子,因此,要遵循企业集群演变的内在规律,要重新认识工业区位在现代产业竞争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各地区从自身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出发,从培育地方特色经济的目标和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目的出发,以政府的管理创新,政策引导使园区经济走向集群演进之路,从根本上提升区域经济的产业竞争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