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汉市都市农业产业模式研究的成果

武汉市都市农业产业模式研究的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认为武汉市发展都市农业意义重大,时机已基本成熟,必须转变观念,正确选择产业模式,加强理论研究和多学科联合攻关,稳步推进武汉市都市农业的发展。当前武汉市都市农业的理论研究已经起步,开始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重视。武汉市在有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目前武汉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成为农业部定点市场和信息网网员单位。

武汉市都市农业产业模式研究的成果

刘国旭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资源环境学院,武汉430079南阳师范学院旅游与环境科学学院,南阳473061)

摘 要 本文简述了都市农业的起源和在我国的发展概况和发展都市农业的意义、作用以及武汉市发展都市农业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武汉市发展都市农业应采取的产业模式即: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加工农业、创汇农业、绿化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等。认为武汉市发展都市农业意义重大,时机已基本成熟,必须转变观念,正确选择产业模式,加强理论研究和多学科联合攻关,稳步推进武汉市都市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 都市农业;产业模式;有利条件;武汉市

1 都市农业概述

都市农业(U rban Agriculture)是指地处都市间隙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从地域分布而言,它包括镶嵌在都市内的插花状小块农田和庭院绿化与城市美化的绿地,也包括城郊结合部的近郊农业,还包括远郊甚至大都市经济圈内适应大都市市场需求的农业[1]。从世界上看,日本是出现都市农业最早的国家之一。都市农业一词最早见于1930年出版的《大都府农会报》杂志上[2]。而都市农业作为学术名词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在1935年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直到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撰写的《日本农业模式》一文才明确提出都市农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日本、新加坡、荷兰、以色列、韩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科学家相继开展了都市农业研究,并不断完善其内涵,都市农业开始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受到重视。发达国家的都市农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已经趋于成熟,形成了类型多样、功能齐全的都市农业产业,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我国都市农业的提出与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其中以地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的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开展较早[3]。武汉市都市农业仍处于初创阶段,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第一产业发展以粮、棉、油为基础,重点发展蔬菜、水产、禽畜和林、果、茶,建立生态效益良好、内外向相结合的城郊型农业”的规划思想和目标,还未将都市农业列入应有的发展位置。当前武汉市都市农业的理论研究已经起步,开始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重视。随着武汉市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原城市群的崛起,发展都市农业、实现由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变显得尤为迫切。

2 发展都市农业的意义和作用

根据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发展都市农业的意义和作用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点: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发展特色乡土文化;有利于发展城市旅游业和美化市郊环境;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社会发展;有利于土地资源保护;可为新农村建设发挥示范带动功能等。

3 武汉市发展都市农业的有利条件

3.1 农业物质和农业科技水平明显提高

近年来,武汉市农业加快了集约化、科技化的步伐,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79.13万kW[4],现代高科技正逐步向粮食、蔬菜、花卉及农产品加工领域推广应用,如无公害技术、无土栽培技术、温室循环浇灌技术、网箱养殖技术、遮阳网覆盖栽培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2 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产业化步伐加快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稳步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调整,2005年末,农林牧渔和相关服务业产值结构为57.2∶0.8∶25.4∶16.0∶0.6,总趋势是农业比重下降,牧业、渔业比重上升的协调发展趋势[4]。近年来武汉市各界都十分重视都市农业的建设,已取得一些成效。蔬菜、水产、畜牧林木等四大支柱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农业总产值为191.21亿元,增长5.1%,加大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全市蔬菜保温设施栽培面积达3.33万hm2,水产养殖网箱面积63万m2,规范化畜牧业养殖小区85个,优势农产品板块基地4.26万hm2农机综合化水平达55.5%。武汉市在有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

3.3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武汉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初步建成了一批技术先进、配套设施齐全、生态环境美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各区在发展过程中开始注意分析比较本地农业资源优劣势,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特色农业。如东西湖区的“三绿产业”,新洲区的水产品、蔬菜、水果,汉南区的畜牧水产业、林业,江夏区的苗木花卉,洪山区的花卉苗木、林果等都市农业项目等等。初步形成了高新技术展示、优良品种组培快繁、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生态农业和观光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示范园。

3.4 名优品牌不断涌现、市场体系逐步形成

截至2005年,全市有农产品注册商标570件,地理标志1件、集体商标1件,证明商标件占全市注册商标总量的1.9%,形成了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农产品注册商标,适应了市场竞争的要求,赢得了市场占有率,农民增产增收较为明显[5]。无公害蔬菜和农产品的绿色食品认证有较大进展[6]。名优品牌的不断增多,增强了武汉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了市场占有率。目前武汉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成为农业部定点市场和信息网网员单位。

3.5 城市规模快速扩大、促进城市圈的建设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十五”期间,武汉市城区近几年呈快速发展的态势,截至200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355.65km2,同时人口也达到了818.84万人[7]。武汉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359元,城市人均消费性支出达9 182元。2006年武汉市人均GDP达3 790美元,已达到了公认的可能进入都市农业的阶段[8]

都市农业的发展与城市圈的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城市圈为都市农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都市农业能够促进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从武汉的实际情况看,发展都市农业可以使中心城市成为城市圈的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农业会展中心、农产品加工中心、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对城市圈的建设起着促进作用[9]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武汉都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试验区,使得地处中部之中的武汉大都市圈发展都市农业更加具备有利条件。另外武汉市发展都市农业还有技术储备充裕、科技信息畅通,有一定的观光农业基础等优势。

4 武汉市发展都市农业应选择的产业模式

要推进武汉市都市农业的发展,必须正确选择都市农业的产业模式,这就要认真研究都市农业的发展趋势。在都市农业条件下,农业在向工业提供原材料、向城市居民提供食品的同时,还应满足人们旅游、休闲和对生态环境方面的要求。一般趋势是:粮食比重逐步下降,观赏性、休闲性以及改善生活质量方面的农业比重增加;农业广泛地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成果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并逐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也不单纯局限于生产领域,其产业链将逐步向产前、产后延伸,形成完整的农工商、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城市消费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尤其是对观光、休闲和环境优美的需求增加[10]。按照这一趋势,结合自身特点和本地特色,武汉市都市农业应选择的产业模式为:

4.1 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是在一定的设备条件下,由人工控制环境条件,对农业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生产方式。它集现代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材料科学于一身,以先进的农业设施为依托,是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大、劳动生产率高、经济效益好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设施农业从原始到现代化有多种形式,其结构、性能及应用也各不相同。就作物生产而言,设施农业有地膜覆盖、塑料小拱棚、塑料大棚和温室四大设施栽培的生产形式。自20世纪90年代起,武汉市陆续建立起了一批现代化的温室,如武汉生态农业园、洪北农业科技示范区、南湖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等为代表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02个,开发、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4000多项,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45%。在此基础上,应组织多学科的联合科技攻关,以现代化工业来装备农业,把材料科学、工程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应用化学等多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综合运用于设施农业,最终形成高科技的设施农业。

4.2 生态农业(www.xing528.com)

在都市经济的三大产业中,农业与都市自然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生态农业强调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最适化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但滥施化肥农药等农业短期行为造成都市城乡生态平衡的破坏是人所共知的,而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也会带来农业的歉收甚至绝收。因此,发展都市生态农业,不仅是实现都市农业高产高效优质目标的需要,而且也是创建园林化现代大都市的客观要求。武汉作为快速发展的现代化都市,必须加大建设力度,建立高产、高效、生态有序化和资源总量平衡的都市农业体系。

4.3 加工农业

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外商资本、民营资本和工商资本,融合现有资本,突破性地发展农业品加工业,加强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进一步上档次、创名牌、扩规模、增效益,促进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和增值,发挥加工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作用。至2005年底,全市有各类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52家。龙头企业已经成为武汉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动机”,以民营为投资主体的农业庄园达400多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有15家。必须大力发展、壮大一批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以上龙头企业。

4.4 创汇农业

都市创汇农业实质上是一种市场农业,它的建设和发展是都市农业加速与世界现代农业接轨的一条捷径。深圳、北京、上海其都市农业已经迈向外向型的阶段,特色农产品等出口比重不断增加,农业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产品在本地市场占有率和出口占全市出口商品的份额还很低。所以,武汉创汇农业面临的任务是相当艰巨的,要转变观念,增强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意识,树立大农业、大流通的市场经济观念,把发展创汇农业作为都市农业跻身世界农业,并走向国际化的重要途径。要扩大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农副产品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制成品的规模,充分利用武汉市的区位、交通优势,出口创汇。

4.5 绿化农业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功能的不断增强,都市与生态环境的矛盾逐渐突出。事实证明,园林绿化是目前改善和维护都市生态环境的基本手段。至2005年底,武汉市区绿化覆盖率为32.26%,绿地率为37.8%,人均绿地面积达到9.32m2新世纪的城市应当是生态园林城市,根据联合国生物圈环境保护组织的规定,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应达到50%,城市居民的人均绿地28m2。显然,武汉市的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还远未达到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因此必须转化观念,加快建设绿化农业。

4.6 观光休闲农业

观光休闲农业是都市农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丰富城乡人们的精神生活,优化投资环境,而且可以达到都市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近年来,武汉市观光休闲农业已有了较大发展,有的观光休闲农业项目如武汉生态农业园、南湖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大好河山”生态休闲旅游区等,已成为旅游景区中的知名景点。但观光农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项目规模小,设施不完善、低水平重复建设等也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一定要表现和突出农业自然景观和农业产业特色,立足扬长避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使游客每到一处有新的意境、新的感受。

5 结束语

5.1 武汉市要积极推进都市农业的发展

武汉市发展都市农业已具备了较多的有利条件,都市农业发展的时机已基本成熟,只要合理规划,采取得力的措施,其都市农业一定可以获得较快发展。鉴于都市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吸收其他地区都市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积极支持、认真宣传、稳步推进武汉市都市农业的发展。

5.2 加强都市农业理论研究,正确选择都市农业的产业模式

都市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过程中的新生事物,是我国大中城市农业发展的方向,必将成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和排头兵。确立都市农业建设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多学科联合攻关。本文对武汉市都市农业的研究也只是一个方面的初步研究,需要更加全面和更深入的研究,使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有更加可靠的理论指导,以促进武汉市都市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当今都市农业的发展趋势和武汉市的具体情况,武汉市应选择的都市农业产业模式有: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加工农业、创汇农业、绿化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等。但这里所提的产业模式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生变化,如设施农业模式会逐渐向更高的农业产业模式工厂化农业转变。并在全国城市圈中率先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以生态环境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武汉生态城市群。

参考文献

[1]刘长运.国际都市农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6(2).

[2]张占耕.都市农业是城乡融合过程中的农业形态[J].学术月刊,1998(11)

[3]郭郢.天津市都市农业的基本特点和重点农业科研领域[J].天津农林科技,2005(1)

[4]武汉市统计局.武汉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8)

[5]武汉市工商行政管理学会.履行工商职能,服务都市农业[J].武汉学刊,2007(1).

[6]http://www.agri.com.cn/host/.

[7]张文彬.2006武汉市规划国土年鉴[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9.

[8]郭焕成,任国柱,周聿贞.都市农业与观光农业发展研究[C].海峡两岸观光休闲与乡村旅游发展[M].北京:中国矿业出版社,2004

[9]秦尊文,周瑾.都市农业与城市圈建设——兼议武汉现代都市农业的地位和作用[J].学习与实践,2005 (12).

[10]曹林奎,张峦.上海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形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