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高中地理课改革,地理科学与教育研究成果

探索高中地理课改革,地理科学与教育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迄今为止,已有15个省区进入高中地理新课程。在教学行动中成长、建立学习共同体和建立研究共同体是深化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对策。关键词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前沿问题2003年教育部颁布《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目前,高中地理师资严重不足,选修地理课程开设随意性大,“选修”的初衷已大大缩水。积极开展高中地理选修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新课程改革的呼唤,是当务之急。

探索高中地理课改革,地理科学与教育研究成果

李家清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武汉,430079)

摘 要 2003年教育部颁布《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迄今为止,已有15个省区进入高中地理新课程。从整体上看,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实践表明,当下,需要对改革进行梳理,明确问题,寻求解决策略,推动地理课程改革进程;需要进行前瞻性研究,为课程改革实践指向引航。这些问题主要包括:高中地理课改新教材跟踪比较研究;高中地理选修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与课堂行为研究;高中地理新课程教与学的心理研究;高中地理新课程与教师成长及教学行为变化研究等。在教学行动中成长、建立学习共同体和建立研究共同体是深化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前沿问题

2003年教育部颁布《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迄今为止,已有15个省区进入高中地理新课程。从整体上看,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实践表明,当下,需要对改革进行梳理,明确问题,寻求解决策略,推动地理课程改革进程;需要进行前瞻性研究,为课程改革实践指向引航。为此,本文做出以下探索。

1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前沿问题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研究的前沿问题应是事关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长远性问题;在研究方向上,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为指导,以全面落实《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为目标,以新课改后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适切性为主线,以探究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重点,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形成一批具有标志意义的成果,发挥地理教育理论所具有的描述与解释、规范与指导、启迪与唤醒和增长教学实践智慧的功能,推动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进程。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研究的前沿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高中地理课改新教材跟踪比较研究

地理教材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一定意义上说,地理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的优劣。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省(区),均使用高中课改地理新教材。供使用的新教材有“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和“鲁教版”共4个版本(以下简称4个版本新教材)。

4个版本新教材在实践课程改革目标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功不可没。由于多种原因,新教材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不少教师曾针对某个版本或某个方面进行过指瑕,或提出过修改建议;也有教师针对高中地理新教材编写的理论与实践发表过研究论文;或深入实验区进行过某个版本使用效果的调查分析。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从整体上对高中新教材展开研究,总结编制理论,揭示一般规律。进行高中课改地理新教材跟踪比较研究,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以4个版本为研究对象,对新教材实验使用效果进行跟踪比较和实践总结,以期提出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符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的高中课改地理新教材编写范式,为进一步提高教材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

高中地理课改新教材跟踪比较研究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展开,如:高中课改地理新教材落实“三维目标”的跟踪比较研究;高中课改地理新教材中改变学习方式的跟踪比较研究;高中课改地理新教材中教材科学性与时代性的跟踪比较研究;高中课改地理新教材中教材教学性的跟踪比较研究;高中课改地理新教材中教材教育性的跟踪比较研究;高中课改地理新教材中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跟踪比较研究;高中课改地理新教材中卫生学、美学方面跟踪比较研究;高中课改地理新教材编制的基本理论和高中课改地理新教材编制的基本方法研究等。

1.2 高中地理选修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程结构要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任务。高中地理新课程设置了“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7门选修课程。这是课程选择性的具体体现,是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体目标的重要举措,为适应我国地域差异大、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提供了条件。按规定课程标准规定,除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可暂缓开设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模块外,其他地理选修模块原则上各个学校都应开设,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选择课程的要求。但从课程实施的角度看,要满足选修课程实施的需求,无论从教师数量或质量、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都给高中地理实施带来了严峻挑战。目前,高中地理师资严重不足,选修地理课程开设随意性大,“选修”的初衷已大大缩水。积极开展高中地理选修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新课程改革的呼唤,是当务之急。

高中地理选修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展开,如: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选择指导机制研究;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管理研究;高中地理选修课程资源开发研究;高中地理必修与选修的课程关系研究;高中地理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教学衔接研究;高中地理选修课程教学评价研究;高中地理选修课程教学论研究,可包括宇宙与地球教学论、海洋地理教学论、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学论、旅游地理教学论、城乡规划教学论、环境保护教学论、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论等研究专题。

1.3 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与课堂行为研究

“聚焦课堂的有效教学”、“关注课堂的有效教学”是当下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也是前沿问题。有效教学的实质是对预期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全体发展和全面发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没有课堂行为的变革,就没有素质教育的落实,就没有新课程的真正实现”。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地理教学行为的适当性是地理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基础。因此,首先,要认识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教学性,深入分析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影响因素。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符合课改精神。第三,要着力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行为,提升课堂教学的生产力。这些是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课改”目标的关键。

地理课堂行为的基本单位是动作。地理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讲解、讲述、朗读、讨论、算写、读图、用图、绘图、练习、实验、制作、演示、观察、欣赏、体验、演讲、互动、辩论、游戏、上网、角色扮演、计算机多媒体及其交互活动等都是具体的课堂行为。地理教学中教师的动作表示出的表情是教学行为,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也是教学行为。这些课堂教学行为都具有很强的教学性。因为,正是通过这些教学行为,使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过程与方法,形成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任何行为都有其动机。动机是行为的导向。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高效的课堂行为和低效的课堂行为、甚至负效应的教学行为(如教师在上课时接听手机,不仅影响教学进程,而且在学生思想上会产生不好影响)。

近年来,围绕有效教学与课堂行为的讨论在不同程度上开展过,但深入性和系统性都满足不了高中地理课堂改革实践的需要。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与课堂行为研究可以围绕以下一些问题展开研究:课改区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的问题调查研究;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理论研究;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目标设计研究;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模式研究;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有效教学;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改革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实践模式研究;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讨论教学的有效性研究;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发现教学有效性研究;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案例教学行为实践研究;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问题解决教学行为实践研究;高中地理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课堂行为差异研究;发展性地理学习评价研究;初中科学课程与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等。

1.4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与学的心理研究

教与学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是教师教的心理活动与学生学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教育和心理学的密切关系已成为一种常识”。高中地理新课程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要求等方面与课改前的高中地理有诸多方面的变化和创新发展。高中地理课程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高中地理教与学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因此,地理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创新教学理念的形成、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符合心理学的规律成为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重点。学生是地理教学系统中的核心因素。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下,如何针对高中生地理学习的心理特点,包括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认知结构、个性差异、地理智力、创新意识等特点,开展教学实践,都需要心理学的理论指导。(www.xing528.com)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与学的心理研究可以围绕下列问题展开:地理新课程教师心理特征研究;地理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心理机制研究;高中地理新课程下学生地理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研究;高中地理新课程学生地理学习的认知特征研究;高中地理新课程学生地理学习的个性差异研究;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潜能开发与提高学习效能研究;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地理学习心理研究;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地理学习心理研究;优化地理过程减轻学业负担的心理学研究;学生地理学习倦怠的心理机制与干预策略研究;高中地理学困生的学习机制研究;学习理论的地理教学应用研究等。

1.5 高中地理新课程与教师成长及教学行为变化研究

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认为: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带来的课程环境变化,既给地理教师提供了充分展示教学智慧的宽广平台,创造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新的甚至是严峻的挑战。研究高中地理新课程与教师成长是不可逾越的时代命题。走进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课程改革赋予教师的时代责任。

教师成长的基本标志是教学行为的变化,并可以以是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判断。“改变课程实施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要求的变革是深刻的、明确的、具体的。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教师专业成长取得明显的进步,不少教师在如何转变教师教学行为方面做出了许多极有价值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念。如:教师的行为转变应由注重“教”向注重“学”转变;注重“传授”向注重“引导”转变;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师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由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建立合作关系,积极调动多边互动、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立足课程标准,开放教学内容;既要注重全体,又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要活用地理教材,努力开发课程资源等。这些观念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富有指导意义,实践表明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当前,需要总结经验,要深化高中地理新课程与教师成长及教学行为变化研究,要能够为在全国推行高中地理新课程,促进地理教师更好更快成长提供示范。这些研究,如:新课程下促进高中地理教师成长的机制研究;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特征研究;新课程优秀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经验研究;新课程专家型地理教师与普通地理教师教学差异比较研究;新课程地理教师角色调适能力的成长与实践研究;新课程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成长与实践研究;新课程地理教师探究教学能力的成长与实践研究;新课程地理教师反思能力的成长与实践研究;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标准研究;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评价标准研究等。

1.6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研究

本文认为,以上所论述的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应该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当务之急,要优先研究解决。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规模极其宏大,涉及地理课程编制、地理课程开发、地理课程实施、地理课程评价等多个领域,与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还有很多,随着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深化,也是需要研究和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尤其在繁荣地理课程文化、发展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方面,需要开拓式的研究。如高中地理课程编制理论与编制技术研究;高中地理课程编制理论与课程实践的整合研究;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实践的国际比较教育研究;高中地理课改后考试与评价制度创新研究;地方特色课程建设研究;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高中地理教学技术与传播研究;地理双语教学的价值、理论与实践研究;地理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研究等。

2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前沿问题的解决策略

纵观我国学校地理教育发展的历程,可以说明,当下正在进行的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总之,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深化,需要举全国之力,需要全国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勇于实践、不断探索,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需要解决课程改革中的前沿问题。在解决前沿问题的策略上,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路径。

2.1 在教学行动中成长

在我国,许多优秀的地理教师为地理教育事业做出过卓越贡献。他们的成功之路就是在“课堂拼搏”中成长起来的,就是在“学会教学”中成长的,所谓“实践出真知”,就是这样的道理。这些“真知”就是极其宝贵的教学实践经验。如总结性论文“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实施策略”、“做好新课程下高中地理的‘加减法’”、“谈新高中地理活动设计”等。试想,如果把这些“真知”再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梳理,上升为地理教育教学理论高度,其指导价值就明显增加,能够在推进高中地理基础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解决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前沿问题,需要大批地理教师积极投入实践。在高中地理教学行动中成长,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前沿问题解决的基本路径之一。

2.2建立学习共同体建立研究共同体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许多前沿问题是比较重大的理论课题,需要比较深入的学习研究。因此,有必要建立包括地理教育专家、地理教学研究人员、地理教师等组成的学习共同体,有计划地开展一些专题学习研究,彼此之间经常进行学习交流,分享相关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3 建立研究共同体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许多前沿问题具有重大性、系统性和全局性等特点。可以预见,探索和解决这些问题往往还需要多方协同、团队合作,需要建立高效率的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研究共同体。因此,本文建议在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各省、市地理教学研究会的协调功能,以研究课题或研究专题为纽带,组织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参加,制定研究规划(如项目制)、提出预期成果标志要求,形成一批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有校本研究,有跨校、跨区、跨市或跨省区联合研究共同体,把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前沿问题,从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两个层面推进,为深化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和实现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目标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