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践与思考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大众传媒的形态从单一媒介快速向多类型多技术新旧媒体融合趋势演进。中国由于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的统治之下,商品经济不发达,因此传播媒介和理论发展都较为迟缓,传媒一度沦为统治阶级的舆论工具。我们在上海交大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一组课程随机调研数据表明,75.56%的受访者认为大众传媒对形势与政策课有较大的影响。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践与思考

大众传媒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钱静峰 刘轶昆[1]

摘 要:本文从大众传媒特点及影响力分析切入,对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影响从多个方面逐次进行分析:拓展学生认知,改变学生对事物理解的思维方式,消除师生信息不对称性和信息多元化。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应对挑战,建议:转变教育教学视角,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推介主流媒体和形成教师新媒体;提升学生媒介素养;加强传媒管理规范等。

关键词:大众传媒 形势政策 大学生

大众传媒,即由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大众为对象而进行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的载体。现代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已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工具和影响个体社会化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冲击着高校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传播学学者郭庆光认为,“媒介不仅通过它的内容影响人的知识、价值观和行为,一种媒介的出现、使用和普及以及它所形成的媒介工具环境本身,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个性和人格。”因此,大众传媒的发展带给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同时也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一、关于大众传播媒介特点及影响力分析

1.大众传媒发展特点

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大众传播本身不断经历着变化,而且使人类社会遭遇激烈的冲击和重大的影响。

(1)大众传媒的受众自主选择性逐渐增强。受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在传媒研究理论界得以确立。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在《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一书中归纳大众传媒发展所出现的一些新的特征时指出:传播方式正在从将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需求设计传播内容的窄播;传播媒介正在由单向(one-way)传播转变为互动(interactive)传播。

(2)中国大众传媒的形态从单一媒介快速向多类型多技术新旧媒体融合趋势演进。国内学者对我国大众传媒发展的特点也进行了分析研究。著名新闻史学家方汉奇认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是由近代化向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是由单一的媒体向多媒体发展的历史,呈现出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等特点。随着媒介科技的发展,国内新媒介不断出现,媒介形态不断演变,媒介产业不断拓展,新旧媒介不断融合。早在1999年,崔保国在《技术创新与媒介变革》一文中,就对新媒介与传统媒介融合的内涵及其在西方的发展做过阐述。清华大学新传媒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也持有相同观点。“新传媒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不会也不可能终止在某一个固定的传媒形态上,会一直处在并永远处在发展的过程中。”

2.大众传媒影响力分析

(1)大众传媒成为中国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中国由于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的统治之下,商品经济不发达,因此传播媒介和理论发展都较为迟缓,传媒一度沦为统治阶级的舆论工具。“20世纪70年代末新闻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传媒在我国逐渐向受众本位回归,使媒介变为社会公众获取信息、交流意见的工具。”可是,全球化浪潮也不断地将各种新现象、新思想“输进”中国,人们原有的价值观不断受到冲击,传播媒介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单向途径。学者唐弦认为,“新闻报纸和电视板块的导向成为人们的‘人生指南’。”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网络传媒逐渐进入视野,传播媒介更趋于细分和融合,业界杨伟庆认为,“消费者的媒体消费习惯也随着新媒体的不断产生而发生变化”。著名学者喻国明也认为,“传播模式已从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的趋势发展,传播主体的泛众化时代已经来临。”

(2)大众传媒是大学生获取形势与政策信息的主渠道。对于大学生群体,大众传媒是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了解政治事件,知晓政策法规、形成政治认同,进行政治价值判断,发表政治见解,进行政治参与的主要渠道。清华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有70.1%的学生认为“校园网络媒介已经成为校园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56%的学生认为“校园网络媒介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渠道”,52.8%的学生完全同意或比较同意“校园网络文化对我的日常生活产生很大影响”这一观点。此外,华中科技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也显示,大学生从校园网上经常浏览的信息排在前五位的有学校新闻、学习信息、学生活动信息、国内外时事政治信息、休闲娱乐信息等方面。

二、关于大众传媒发展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影响分析

1.大众传媒拓展了大学生了解事物的认知方式

现代传媒的发展,不仅给人们获取所需的信息带来便捷,日趋影响着社会大众,同样,也拓展了大学生的认知方式。我们在上海交大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一组课程随机调研数据表明,75.56%的受访者认为大众传媒对形势与政策课有较大的影响。作为一种有效的潜移默化的宣传教育方式,大众传媒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认知渠道。81.44%的受访者表示时政信息的获取来自电视、报纸、广播、网络、手机等大众传媒,而从其他亲朋好友的口头传播和课堂教育传播方式等则占了不到30%。

以电视媒体为例,教育、宣传、公益片日益增多,其形式往往较为多元化,有专题片,有讲座类,有采访类,以及广告等多种有趣生动的传播方式。例如,《大国崛起》、《百年中国》等教育纪录片,融汇了当代艺术表现手法,用声容并茂的方式向观众讲述一段历史,一方政策,一国发展,把严肃的宣传教育融入到电视的多元符号传播中,从而使之变得生动活泼,易于接受。

2.大众传媒改变大学生理解事物的思维方式

大众传媒的“以受众为中心”、“多元信息符号“的特点,逐步改变了大学生理解事务的思维方式。结合大众传媒的视角,将“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论引入德育教育,“反对道德灌输、突出主体性”,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趋势。柯尔伯格说,“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同时,最初由英国学者利维斯和他的学生桑普森倡导在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是非,抵御大众传媒中的不良影响。大众传媒凭借其对新闻事件背景与内在本质的挖掘与揭示、对形势变化的总结与分析、对重大人物的观察与评论,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对时事的理解和看法。

以纸质媒体为例,根据《南京地区大学生媒介接触情况调查与分析》,63.0%的学生看报纸的目的是了解新闻。各种报纸对其报道的新闻内容会有较为专业的筛选与相对固定的分类,对于学业繁忙、生活节奏紧凑的在校大学生来说,能用短时间的阅读了解他们所关心的重大时事。同时,一些发行量大的杂志每期都有栏目设置人物专访、特别专题报道等,提供独家的高价值信息,能满足大学生在互联网以外寻找更有针对性、更深入报道的需求。比如《环球时报》、《新民周刊》等兼具权威性与趣味性的时事类刊物,在大学生中还是很受欢迎的,而且杂志可以具有很高的传阅率。

3.大众传媒使得师生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逐渐消除

师生作为大众传媒的“受众”,接收信息的权利是平等的,获得的信息量也是逐渐趋于一致的。大众传媒具有多元化特点,在传播方式上存在开放与无序,也带来了信息的失真与虚假等问题,挑战了课堂内的主流教学价值观。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下受到撼动。因此,网络、手机等快捷、便利的传媒方式就成了当代大学生了解时事要政的首选。原先枯燥、单调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将在学生群体中逐渐失去吸引力。大众传媒的推动,使得形势与政策的受教育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说教”为自由浏览、自主学习,这就对如何使课堂内容的筛选和主题的确定,保持新意和深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学生不会花太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了解已知的信息,教育手段的挑战对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也形成考验:教师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学生更关注教师的时政敏锐度、新科技应用水平、与时俱进程度、驾驭开放式教学能力等。因此开放的教育教学方式、高水准的教师理念和教师个人魅力等要求将日益迫切。

4.大众传媒下,信息多元化及混杂现象日趋严重

传媒文化中的某些非主流文化,常以非显性姿态出现,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的作者提出,由于大众传媒的匿名性与随意性,对于某些政治事件的认识就容易被故意歪曲篡改,使大学生不能及时准确得到事件的真相。更大的影响还在于大众传媒一日千里,而课堂教学总是落后于大众传媒。对于以往一味求准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来说,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求新求快,做到接近乃至与大众传媒的速度平行,抓住大学生的趣味与需要,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以互联网为例,互联网上信息的大容量和恶意传播者的涌入,大学生也存在着被误导、煽动的危险性、可能性。同时,互联网突破了信息传播的地域限制,一些尚未成熟稳定的大学生就有可能排斥对主流政治文化的学习,而转向轻信恶意传播者的教唆,从而使得主流政治文化的传播受到压制。同时,互联网是一个宝库,也是信息的垃圾场,大学生易受到不良因素的诱惑。根据调查显示,多达3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思想受互联网影响很大。某些大学生经受不住互联网的某些冲击与诱惑,不自觉地在接受互联网一些不良文化的影响,一旦沉迷于网络,便会难以自拔,并对身心造成很大的伤害。

三、关于大众传媒影响下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对策分析

面对大众传媒强大的发展趋势,面对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必须在新形势下适时地调整和变革其传统的模式和框架,采取相应对策。

1.转变教育教学视角

国外的高校德育模式发展趋势主要是“由注重强制灌输式向强调引导建构式转变”。“人的德性的生成、发展成熟,不是靠‘灌输’,它不是外界授予的,而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主体自身建构的。”著名的《哈佛报告》指出:自由教育、博雅教育,或普通的课程中内涵的道德因素,对学生道德发展是必要而巨大的。美国通过对德育模式的不断创新发展,目前实行混合德育模式,实施方式有直接的德育课程、渗透于核心课程;校园生活各方面的软环境及传播媒介等。(www.xing528.com)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众传媒的冲击和影响下,应该转变教育教学视角,把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以形势政策为载体,通过讲解、说服、示范、榜样等方式系统地从外部引入大学生心灵之中,以此培养他们优良的品德素质。转变视角,坚持以大学生的个体需求为导向、以大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终极目标。同时围绕教学实效,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增进教学手段,从而探索新形势下较好的教育教学模式。

2.改变教学内容体例和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时事分析解读为主,在大众传媒日益发展和影响的今天是并不充分的。要改变教学内容体例,如增加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媒介环境,树立媒介批判意识;增加传统人文教育,引导学生分析时事政策中的人文背景,从历史的角度深刻理解事件内涵;增加国际比较分析,引导学生针对国际事件进行有效分析比较,从全局的角度深刻对待国际事件等。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口授的方式进行,与当代学生接受信息的多样方式是不相匹配的。现今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高校应当以大众媒体为窗口,增加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并把教育教学推广到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高校可以在校报上设立专栏,在BBS上设立讨论区、短信平台等。这些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应当能适应高校学生的需求,缓解矛盾。

3.主动出击推介主流媒体和借助网络形成教师新媒体

面对大众传媒的影响与巨大冲击,教学者要加强自身建设,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广泛应用新的技术,利用大众传媒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等特点,求新求变,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学生对于课程的关注。

要增加推荐和引导媒介阅读的内容,主动推介主流媒体。鼓励学生主动关注权威的报刊杂志、有益的电视节目,以及优异的网站论坛,既可利用传媒自身的优势来提升大学生对时事的关注度、增强学生对时事形势的分析能力,又可引导学生选择与接受导向性好的时事报道与评论,避免其受不良传媒误导。

要借助网络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形成教师新媒体,使网络成为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新课堂,是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教学适应新形势的迫切需要,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如在交流类网站BBS论坛上,可以开设专门的形势与政策教学版面,适时提供一些重要的时事、政策等,引发学生在BBS上进行讨论,教学者可以参与其中,交流心得,打破了课堂上师生当面对话的许多障碍,学生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如在学习类网站上开辟形势与政策课的专栏,提供课件的及时更新和下载,设立在线咨询和问答,可以获得许多学生对教学的建议与意见,促进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比较有限,授课者难以进行全面深入地讲解,或者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交流讨论,不容易达到最佳效果。可鼓励教学者设立实名制博客,开辟网络课堂,将课后讨论、案例学习、作业点评、课件共享等内容放到博客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依托博客平台开展经常性形势与政策教育,将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加快实现网络教育的全覆盖,拓宽形势政策教育的渠道。如一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在中国大学生在线的个人博客上发表了《科学发展观下的跨越式发展》、《学之实、思之论、行之励》等原创性博文,密切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角度独特,有理有据,就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

4.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令人担忧,难以应对日益丰富的媒介环境,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教育的理念得到了较多的认同。20世纪30年代初期,英国学者开始倡导媒介素养教育,目的是为了反对传媒中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此后,媒介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观点逐步发生转变,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德等国也先后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世界各国在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摸索出不同的教学模式及经验。

当前,将媒介素质教育的理念引入德育内容尚处于推广阶段。上海交通大学在中国大陆高校中第一个开出传媒素养教育课。在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网民“知性”的过程中,为“德性”的塑造建立认识基础。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也应着力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突出媒介本质属性、传播结构与传播秩序的解析,帮助学生端正意识形态领域内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建立媒介批判意识、审美能力和宏观视野,以此培养符合国家发展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5.加强传媒管理规范

从学校的层面来说,要加强传媒管理的系统和规范。如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和建设,要及时倾听学生群体的网上心声,及时把握网络热点,及时开展舆情引导。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些做法可以作为实证研究的范例。该校在学校层面成立网宣办的基础上,逐步建设和形成三支队伍,即网络舆情评论员队伍、学生网管员队伍、饮水思源BBS站务组队伍。同时,建立学校、职能部处、学院三级管理体制,致力于实现科学管理、堵疏结合、文化先行、趋利避害,形成强大合力,有效把握网络管理建设的主动权。

此外,有学者呼吁从社会的层面来说,政府要通过加强新闻培训队伍、尽快建章立制、规范媒体竞争行为、增强监管四个方面,切实加强日常新闻管理、杜绝虚假新闻报道;媒体要通过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切实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学习教育,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自身行为,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媒介研究要加强对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关注,适时提出应对媒体信息泛滥、新媒体存在的不足等应对措施,同时致力于大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大众对信息的识别能力,媒介批判意识等。

参考文献

[1]李遥.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2]程丽,杨洪林.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创新的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2).

[3]陈立平.我国大众传媒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4]范立华,栾晓军.电视媒介对大学生政治思想的负面影响分析[J].甘肃科技,2006(12).

[5]孔祥武.南京地区大学生媒介接触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5(12).

[6]熊澄宇.整合传媒:新传媒进行时[J].国际新闻界,2006(7).

[7]高海燕.传统大众传媒载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07(4).

[8]班华.近十年来德育思想现代化的进展[J].教育研究,1999(2).

[9]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

[10]姚月红,鲍伟.大众化时代高校德育教育模式的创新点[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1).

【注释】

[1]钱静峰,男,上海交通大学讲师,主要研究领域:大学生德育教育、学生生涯发展教育.
  刘轶昆,女,上海交通大学讲师,主要研究领域:大众传媒,大学生德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