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企合作促进毕业生就业

校企合作促进毕业生就业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学四合”系统模式的基础在于校企合作,而学院办学水平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就业方面,即企业对我们所培养学生的认可和欢迎度上。办法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就是劳动力资源的供需与产销关系。推荐就业工作就是供需联系的纽带、产销结合的联结点,因而学院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抓手,制定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和奖惩措施,大力促进学院的就业工作。

校企合作促进毕业生就业

深化校企间合作促进毕业生就业

叶 婷 杜 娟

编者按 对于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高职院校具有生源的此岸向就业的彼岸摆渡之舟的功能。掌舵者(决策者)必须选择准确的靠岸点以掌握航向;划舟者(教师团队)才能奋发形成合力,提高摆渡的数量和速度;接岸者亦需向渡舟显现靠岸的标志。唯如此,高等职业教育方能开创出口畅(就业)、入口旺(生源)、效益好(学院、企业)的良性循环局面。那么,形成这种局面的关键是什么呢?西航职院认真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依托几十年办学与产业、企业形成的优势,深化校企合作,拓宽就业渠道的做法打破了就业难的坚冰。坚冰既已打破,后续的工作将是进一步奋力扩大突破口,彻底疏通航道。路还长、需努力。

伴随国民经济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大学生就业也由“统招统分”机制转变为“双向选择”的机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如何缩短学院教育与就业之间的距离,实现充分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成为摆在学院面前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依托区域产业优势,积极开展校企间合作,探索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形成了西航“工学四合”人才培养系统模式。“工学四合”系统模式的基础在于校企合作,而学院办学水平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就业方面,即企业对我们所培养学生的认可和欢迎度上。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学院一直把学生就业工作当作是学院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不仅要求每年毕业生的高就业率,更在就业质量及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苦下功夫。办法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就是劳动力资源的供需与产销关系。推荐就业工作就是供需联系的纽带、产销结合的联结点,因而学院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抓手,制定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和奖惩措施,大力促进学院的就业工作。

一、全面深化校企合作,夯实工学结合的体制基础

(一)立足基地,加强与基地企业群的联系与合作

学院地处阎良国家级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是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毗邻全国最大的飞机制造企业——中航工业集团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学院周边地区还有100多家航空制造企业和航空研究机构。由于国家航空产业实行战略重组,航空产业基地开始进入“大开发、大建设”阶段,已有100余家企业入驻,形成集大中型飞机设计、试验、生产、试飞、教学为一体的航空产业体系。学院与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深度融合,本着“合作互利、共谋发展”的原则,与基地管委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基地人才培养、技术研究、项目开发、成果转化的合作平台。双方共同成立了“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培训学院”,联合办学,打造直接面向基地企业服务的人才培训平台;共建了集航空科技博览、航空人才培养培训、航空旅游文化于一体的西安阎良航空科技馆。目前,学院策划实施“前厂后校”计划,强化与基地各类企业的联系,加快基地培训学院的建设,把学院作为基地中的“基地”,开创校企结合新局面。

(二)广泛联系企业,搭建校企合作广阔平台

学院发挥其30多年隶属空军系统的“血缘”深情,始终保持与空军航修系统、航空各企业的友好关系。从2004年至今,学院党政一把手多次深入空军企业,频繁与企业相关人员沟通,真诚征求企业对学院的办学意见,在领导层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拉近了校企双方的距离。学院领导把与空工企业的亲密关系比喻为“血浓于水”,一直与这些企业保持着稳定亲密的合作关系。航空资源的市场重组,为学院创造了巨大的校企合作空间。学院不忘老亲戚,结识新朋友,加强与各类航空企业的联系,背后形成了一个有空军装备部所属航修企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旗下企业等航空企业(厂)群。航空工业是装备制造业的制高点,带动着其他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学院扩大服务面向,扩大毕业生就业面向,与东部沿海各大工业园区的近百家企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另外经省教育厅批准,由我院牵头组建了“陕西省航空职业教育集团”,集团是以加速培养航空产业需要的实用人才为目的,以职业院校为主体,联合航空相关行业、企业、科研院校参与,以校际合作、校企合作为主要形式,在自愿、协议的基础上形成的非独立法人组织。目前,陕西省20余家航空类企业、航空科研院所和职业学院已加入航空职教集团。职教集团积极开展集团成员内部的交流活动,定期举行集团化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论坛和专业建设交流会等,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将逐步实现职业资格培训、考核、鉴定以及实验室、实训基地、图书馆、学报资源共享。通过集团平台,构建了航空类技能人才的供应链,缩短“供”“求”距离,提高了院校人才推介与企业人才招聘效益。集团的成立发挥了合作和联合优势,在更高的平台上和更广的范围内实现了航空职业教育资源与市场资源的共同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三)拓宽校企合作范围,深化校企合作层次

目前不仅与学院合作的企业在增加,而且与企业合作的范围和领域也在拓宽,合作的内容更加广泛,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上都有较大的进展。(见表1)

表1 2007-2008年学院各系部校企合作基本情况调查表

img29

img30

学院的校企合作,呈现出多方面、多类型、多形式的良好态势。学院与企业的交流,在人才输送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了技术、文化、信息、物资等内容广泛的交流,形成有机互动的局面。

二、大力探索工学结合的多样化实现形式

(一)积极推行订单培养,确立就业选择标准

从企业需求和市场需要角度出发确立学院教育教学培养目标,正是校企合作的内在要求。从改革推荐就业观念来看,是要实现由“学生要求推荐工作”的被动推荐就业向“实现学生达标上岗”的主动就业推荐的角色转变,订单培养推荐就业就是帮助学生实现既定目标的订单生产与服务。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订单培养的就业之路。

1.直升机维修订单班。航空维修工程系与中国人民解放军5701工厂签订“直升机维修订单班”。2007年第一期订单培养35人,学院设立单班进行授课,课程由学院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承担。由企业指定教材,制定培训内容,50%的课程由企业教师讲授,学期结束后成绩直接反馈回企业。第六学期学员到5701厂顶岗实践,完成毕业设计等环节。在企业期间,学员接受企业的管理,企业根据学员的理论考核、技能考核、出勤率、学习态度等相关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实行末位淘汰制,最终确定录用名单。培养的学生全部就业,受到企业好评。

2.民航维修订单班。航空维修工程系与厦门太古飞机工程公司(以下简称厦太公司)签订“民航维修订单班”协议。厦太公司是亚洲最大的民航航空维修公司,具有生产飞机维修零部件的资质和能力,规模大,发展快,每年要较大的人才吸纳需求。厦太公司与学院的合作包括:在学院成立订单班;为学院提供免费师资培训;在实训室建设方面为学院提供帮助;为学院免费提供部分飞机维修零部件。厦太公司与学院的合作由航空机电逐渐向航空电子方面拓展。

3.联想订单班。计算机工程系与联想公司签订“联想订单班”协议,合作内容为“联想认证服务工程师(初级)”。三期联想订单班120名学员全部在联想公司就业。在联想合作的8所院校中,学院排名第一,学生深受企业好评。栗波、王怡、邓森三位同学因综合素质突出在全公司范围内通报表扬。

4.热加工订单班。航空制造工程系与中冶陕压重工有限公司签订“热加工”订单班。第一期招收学员37人,由企业选定教材,制定课程,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由学院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和部分企业教师共同担任授课任务。学员在完成学院的所有课程之后,于第六学期学习由企业制定的8门课程,并有组织、有计划地去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和技能实践。第一期37名学员已全部在该企业就业,企业反馈意见良好,表现出继续合作的意向。

5.航空票务订单班。航空管理系与莱斯达航空服务公司签订的“航空票务订单班”,48名学员经过两个月的培训于2007年12月顺利结业,奔赴了工作岗位。其中12名学员在陕西天驹华盛航空商旅有限公司就职,9名学员在北京惠达航空服务有限公司就职,21名在广州莱斯达航空服务有限公司就职,学员反馈信息十分满意。

(二)引企入校,联合培养,就业直通

学院在陕西省独家引进“中锐华汽教育”项目。该项目是国内领先的汽车职业教育项目,获得了包括上汽通用、上海大众等多家汽车制造厂的支持。“中锐华汽教育”的目标是建立中国一流的汽车人才培养基地,使每个学生在掌握汽车服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熟练地掌握实际操作的方式和方法,此项目是由学院与上海中锐教育集团共同开发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中高档轿车检测、维修技能以及相关业务管理能力的专门人才。学生入学即签订就业协议,全程订单培养,整个学习过程中,实现企业化课程、模块化教学。我院与上海中锐汽车教育的合作项目,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专业的职业培训和广阔的就业平台。

计算机工程系与北大青鸟合作培养国际认证软件工程师,采取0.5+2+0.5的培养模式,即第一学期完成校内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二、三、四、五学期完成北大青鸟集团要求的相关课程,由北大青鸟集团提供完整的教学方案,授课教师需获企业认证资格方能授课,第六学期在相关企业完成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成绩合格者由北大青鸟集团推荐就业。

(三)推行产教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确保就业质量

工学结合(含顶岗实习)是学院教育与市场需求接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实践环节,是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适应与提高的重要方式,是学院教育的社会延伸。学院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方面大胆探索,不断创新。

1.建立完善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顶岗实习机会,增强学生职业能力。(www.xing528.com)

2009年6至9月,学院与太原富士康集团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电子工程系和航空制造系2007级6个专业共552名学生利用暑期进行顶岗实习。实习共分2批进行,由系部教师亲自带队指导完成。通过顶岗实习,学生不但丰富了实践经验,还了解了企业文化,培养了职业道德精神,在9月底富士康集团的招聘会中,很多同学愿意留在富士康集团继续工作,企业方面也表示很愿意接受这样“上手快、留得住”的学生,实现了“实习(顶岗实习)——就业”向“实习(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就业”的转变,确保就业工作理性回归与准确定位,从而保证实习效果和就业质量。

学院还依托国家航空产业基地、陕西航空职教集团,积极搭建顶岗实习平台。目前,学院已与中国人民解放军5702厂、5716厂、5719厂、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威胜航空科技发展公司、西安新宇航空维修公司、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求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德纳达航空服务有限公司、秦岭水泥厂、空工西航机械厂、空军西安军械修理厂等5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协议。

2.探索两厂一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新模式,缩短学院教育与就业之间的距离。

中航工业集团5716厂、5722厂、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建立了“两厂一校”联合体模式。“两厂一校”按照“资源共享,平等互惠”的原则建立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在2007级、2008级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成立两个试点班,前三个学期在校内完成部分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后三个学期在两个企业完成部分专业课的学习,大部分课程由企业教师讲授,这样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边学习,边实践,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四)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开拓与国际接轨的就业市场

为提高学院综合办学实力,使学院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水平尽快与国际接轨,学院与新加坡明康宇航集团公司培训中心合作,开办航空机电设备维修定制班。2006年11月,学院与新加坡明康宇航集团培训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培养方式为学院与新加坡明康宇航集团公司培训中心合作,以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英语强化训练,学习明康公司培训中心英文培训专业课程,并考取课程对应证书,使该定制班毕业生能够满足国际航空维修企业需求。明康宇航集团综合考查面试表现、学生综合素质,已确定录用国际合作班两期共35名学员。

2008年学院与德国法兰克工商会、联邦德国“中国之窗”科技信息公司三方合作建立了“中德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已成功开展两届陕西省机电类中职骨干教师(IHK证书)的培训,下一步将对学院部分专业的学生展开培训,使学生获得IHK证书。德方向学院提供德国在华合作企业的信息,并向其推荐毕业生。德国在华企业是承认IHK资格证书的,因此,此次合作将为毕业生在德国在华合资企业的就业提供了更加宽阔的舞台。

三、完善就业工作机制,确保就业渠道有效畅通

(一)实施“一把手”工程,构建就业工作新体制

学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为副组长,各职能部门与系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系部也相继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院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指导,调研,决策。领导小组各成员各负其责,各行其职。如教务处和各系部面向市场,科学定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学生处与团委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开展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社会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职业观,积极推进创业教育和素质拓展教育,提高毕业生职业技能。

学院构建了“院系两级,以系为主”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制。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作为职能部门,负责从宏观上制定并执行毕业生教育、管理与服务长期规划与年度工作计划,指导、监督、协调、考核各系部就业工作;各系部根据学院关于毕业生教育与管理、就业市场开发与建设、就业指导与培训等目标要求,结合学院实际制定并执行本系部就业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措施,全面为毕业生服务。建立了以“领导负责,目标管理,权责统一,绩效考核”为基本内容的新机制。各系部就业工作实行领导负责制,学院把就业率作为系部年度考核重要指标。

学院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的内部管理,进行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已制订《就业工作管理条例》《就业工作考核与奖励办法》《毕业生签约、违约、改派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涵盖就业日常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并为相对程序化的管理服务制定较为详细的规则,如毕业生就业工作流程图、文明服务公约等,并以图表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和用人单位,方便他们掌握办事流程。通过服务流程的不断优化,提高了管理效率,对毕业生的服务更加快捷高效。另一方面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通过校外供需交流会和校内洽谈会、招聘会,通过走访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通过观摩、参加各地人才市场等方式,与用人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关系。学院建立了用人单位资料库,同时组织相关负责同志与用人单位紧密接触,通过广泛的联系,建立了一批稳固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基地,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使学院毕业生就业有了可靠的保证。

(二)激活校企合作利益机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结合的出路是激活合作各方间的利益联系。比较成功的校企合作通常是建立在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在办学理念、办学机制、教学模式和校企文化等深层次问题取得高度共识的基础上。在校企结合过程中,学院不能偏重眼前利益,仅仅追求由企业提供顶岗实习、专业实习等浅层面的合作,而是应确定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使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地介入学院课程、教学、实践等环节,企业文化和高职教育理念深度融合,保障校企合作顺利、持续、深入开展。如何激活校企合作利益机制,打通校企合作大的通道,是所有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学院的主要做法是把握市场机遇,寻找校企互利的结合点。近年来,学院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增强服务功能、开发信息资源,提升学院的市场主体形象,在市场中寻找校企互动合作的机遇,在许多方面收到了校企互利双赢的效果。例如学院与中锐集团合作共同开展华汽合作教育项目,实行校企合作培养、联合招生、共建共管、收费分成的合作机制。企业全面深入地介入学院教学、科研、招生、就业等各个环节,形成了引企入校,共建共育,就业直通,互惠三赢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双方建立起相互依存的互补关系。学院还积极开展科研项目,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以多种方式为企业举办各级各类在职职工培训班,帮助企业完成新职工的上岗培训和老职工的提高培训,提高了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缩减了企业的培训费用,降低了培训成本,调动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作为学院来说,最大的获益在于提高了学生职业技能,增强了学生就业、择业的竞争力,开创了就业畅,生源广,社会效益高的良性循环大好局面。

(三)做好就业服务,保障就业渠道有效畅通

1.联结校企供需联系的纽带。校企合作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就是劳动力资源的供需与产销关系。推荐就业工作就是供需联系的纽带、产销结合的联结点,所以不能把推荐就业仅仅当作一项单纯的职业中介工作,应让它成为教育教学实践的信息反馈活动,企业生产和学院教学的信息交流的环节与渠道。学院要求就业工作人员成为企业与学院双向选择与交流的“联络员”“交通员”,做好企业生产与需求、学院教育与学生发展的跟踪服务、协调工作,使就业工作成为联系的环节,避免就业工作与教学工作的脱节,从而实现由“局外人”向“局内人”角色转变。

2.建设校园就业市场。为保障毕业生有充分就业机会,提高就业成功率,学院努力建设校园就业市场,保证校园大、中、小型招聘会的经常化、规范化。每年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内举办大型校园招聘会,全员参与校园招聘会的组织工作。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确定招聘时间、地点、类别后,各系部组织人员共同参加市场开发、用人单位的邀请、毕业生推荐、用人单位接待服务等工作。除了定期举办校园招聘会外,还全天候热情邀请和接待用人单位来校开中小型招聘会。经过几年共同努力,校园招聘会规模不断扩大,有效需求岗位逐年增加,就业质量逐步提高。

3.开展“两个回访”工作。为了维护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学院专门制定了“两个回访”工作制度。“两个回访”是学院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启动的一项重要举措。一是对已就业的学生进行跟踪回访,二是对学生就业的企业进行回访。从2004年开始,学院明确要求各系由领导亲自带队,每年利用假期对已就业的学生和企业进行回访,通过这种针对性回访,一方面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动态和学生的就业状况,另一方面了解企业的岗位要求和学生能力之间的差距,根据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办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为企业培养了大批针对性强的专门人才,真正成为企业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库。通过“两个回访”拉近了学院、企业、学生之间的距离,在毕业生、企业和学院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密切了企业、学院和学生的关系。

4.实施全程就业指导工程。学院实施全程就业指导工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围绕以促进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为重点,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促进就业工作的有效办法,完善全程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学院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积极联系行业,实行开放式教育模式,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了解本行业、本专业发展的动向,同时结合行业需求,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保障学院就业渠道通畅,还可以使校企合作进入良性循环系统,越办越好。

四、通过校企合作促进就业的成效

(一)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展

学院与国内外20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加强为企业服务,被确定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航天7414厂、深圳富士康公司等知名企事业单位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坚持人才培养结合企业需求,积极推动校企间合作,按照企业要求定向、定制培养。目前我院订单班学生有382人,定制班学生有36人,2009年顶岗实习的学生达到2830人。订单班培养的学生一般来说就业率非常高,比如“直升机维修订单班”2007年第一期订单培养35人,全部就业,深受企业好评。“民航维修订单班”共招收21名学员,已全部上岗就业。联想订单班三期共120名学员全部在联想公司就业……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学院与企业合作订单培养的学生,就业率几近100%,就业质量也较高,实现了与企业的深层次合作,获得了学院、企业、学生三方满意的成效。通过与企业的广泛联系,密切合作,学院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逐渐培育起成熟稳定的就业市场。

(二)校园招聘会规模逐年扩大

学院面向全国广开就业市场,来校招聘学生的企业逐年增多,校园招聘会成为我院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据统计2004年参加校园人才招聘会的单位84家,2005为98家,2006为的120家,至2008年增长到176家。2009年的招聘正在进行当中,已有30%左右的毕业生签订了就业协议。毕业生通过学院大中小型招聘会的就业率达80%。

(三)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通过近几年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探索和实践,学院大大提升了人才培养水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生机,而学生作为培养对象则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知识、能力、素质相应得到提高,从而促进了学院就业工作的开展。学院2005年至2009年的就业率分别为:93%、97%、95%、94%、93%,一直位于陕西省高职院校的前列。与此同时,就业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2008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3.84%,就业质量有所提高,近两年被航空企业吸纳就业的毕业生分别为24%和35%,专业对口,薪酬稳定。2008年学院被评为2004-2008年陕西省普通高等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教育为企业所虑,为市场所需,真正做到“产”“缺”结合,才能缩短学院教育与就业之间的距离。近几年来,学院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下了很多功夫,目前已经与49家企业签订了长期合作的协议,与200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合作方式灵活多样,从“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到专业开发、课程设置、计划运行、教学基本建设、毕业生就业等,校企双方都是根据需要,根据条件随时确立合作关系,充分体现了合作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所做的努力,为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奠定了基础,但校企合作的道路是艰难的,既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局限于我们自身在发展水平、管理体制、理念模式创新等方面的不足。所以我们还需多多努力,解放思想,不拘一格创新手段,推动学院校企合作在更广的区域内、更多的层面上更好的开展,从而促进学院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