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巴蜀文学资源保护研究:宜宾到重庆

巴蜀文学资源保护研究:宜宾到重庆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们从成都东门搭乘一条乌篷小船顺锦江离开成都至宜宾转重庆。阳翰笙在重庆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全家院子度过的。

巴蜀文学资源保护研究:宜宾到重庆

六 阳翰笙:从宜宾到重庆

走近阳翰笙,我们会明白“华汉《地泉》三部曲”的要义,我们会明白“文工委”的工作意义,我们会明白《草莽英雄》的鉴镜作用。从宜宾到重庆,一江顺流而下,但人生的路却波折起伏,充满艰难……

1.宜宾罗场故里

1986年,阳翰笙回忆说:“那桥头的宋江河,是我童年挑水吃、学游泳的地方。在那条街上,我耳闻目睹了太平军哥老会保路运动辛亥革命改朝换代大事件。在这里,我读到了人生启蒙时的这几本大书。”[1]

阳翰笙1902年11月2日(农历十月初八)生于四川高县罗场镇,他在罗场度过了20来年时光。其故居在罗场镇南华街,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颇具川南古民居特色。迄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现已修缮复原。故居系小青瓦穿斗串架木结构,呈三合头院落形式,坐北朝南,由主体房、院坝、后花园组成,总占地面积1163平方米。主体房建筑面积约319平方米。大门为双开四抹隔扇门,属典型川南民居。正房为悬山式布瓦穿斗结构建筑,面阔三间12.5米,深两间7.3米,中间是堂屋,左右次间为四间寝室,带有阁楼。故居内完整地保留了当年阳翰笙生前的居室、堂屋、书房等。珍藏着阳翰笙生前所穿的衣物,包括衣服、裤子、帽子、围巾布鞋,使用过的手电筒、指甲刀、手表、眼镜等物品以及部分获奖荣誉证书和奖章。

1983年5月17日,八十高龄的阳翰笙回到故乡罗场镇,写下《探望故园》《访母校二首》《重回宜宾》等诗篇。在《探望故园》中写道:“为求真理离家门,重来年已逾八旬。遍野桑茶翠竹茂,满场亲友含笑迎。一山一水多厚意,一草一木带深情。此去何时重相聚,依依难舍众乡亲。”1987年,罗场区、乡两级党委、政府将原禹王宫光明小学校址拆除改造,建立罗场文化中心。1988年1月罗场文化中心建成。阳翰笙诗碑坐落在罗场文化中心,上面雕刻着《探望故园》。2002年,为纪念阳翰笙100周年诞辰,宜宾市人民政府和高县人民政府共同出资,对阳翰笙故居进行修缮,恢复其原貌,并分别由高县人民政府、宜宾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18年,15岁的阳翰笙从高县城里的小学毕业,随即考入川南颇有名气的宜宾叙属联立中学(今宜宾一中)第十班,与庆符的李硕勋为同班同学。1920年秋,他们一起转学到成都的四川省立第一中学(1913年创办,校址先在上翔街,后迁成都市西胜街,今为28中校址)。由于军阀教育经费挪作军用,全川学生为了争取教育经费的独立,进行罢课。1921年冬,阳翰笙联合童庸生、李硕勋、刘弄潮、雷兴政在望江公园成立了“四川省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是成都高师的教师王右木。阳翰笙、李硕勋还担任了“成都学生联合会”的执行委员。他们多次鼓动和领导成都各校的学潮运动,省立一中驱逐校长的学潮引起了当局的震怒,时川军总司令成勋发布通缉令,通缉为首的阳翰笙、李硕勋、雷兴政等六人。阳翰笙只得离开省立第一中学。他们从成都东门搭乘一条乌篷小船顺锦江离开成都至宜宾转重庆。之后阳翰笙溯江而上到泸州,结识了川南师范校长恽代英,开始认识到中国救国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

1923年秋初,阳翰笙同李柏根、肖同华三人一起到北京求学,住进了宣武门外的“叙州会馆”。阳翰笙曾在香山碧云寺南营子复习功课,与从法国归来的四川老乡陈毅相识,并结为知己。1924年6月李硕勋与何成湘写信给阳翰笙,邀他去读上海大学,在陈毅的极力主张下,阳翰笙去到上海,通过考试插班进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当时上海大学的校长是于右任,副校长是邵力子,教务长是邓中夏,瞿秋白是社会学系主任。教授有蔡和森、张太雷、施成统、恽代英、任弼时、萧楚女、沈雁冰、蒋光慈、陈望道、周越然、唐名时等。在上海大学,阳翰笙先后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边读书边从事工运,担任上海大学党支部书记,上海闸北区部委书记,并担任上海学联总执委,开展学运工作。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6年1月,阳翰笙奉两广省委书记陈延年指示,调去广州黄埔军校。初到广州时,阳翰笙寄住在“农民运动讲习所”。在这里他第一次会见了毛泽东杨开慧,结识了中共两广省委、军委书记兼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从此阳翰笙直接或间接地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1929年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党团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和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党团书记。1933年进入艺华影业公司和田汉一起主持编剧委员会工作。由此,阳翰笙开始了他的戏剧人生。

2.重庆全家院子(www.xing528.com)

老鹳窝——曾家岩——天官府——全家院子

抗战期间,阳翰笙随“第三厅”来到重庆,后又参加“文工会”领导工作直到1945年“文工会”解散,1946年7月离开重庆。国民政府中央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和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在今天官府8号(原4号、7号),现为民居,因年久失修,已残破不堪。中央军委政治部于1938年2月19日在武汉成立,郭沫若任“第三厅”厅长。1938年10月25日武汉失守前夕,“第三厅”迁到重庆天官府7号办公。1940年9月,撤销了“第三厅”,另设文化工作委员会,郭沫若任主任委员,阳翰笙、谢仁钊任副主任委员,专任委员有茅盾、沈志远、杜国庠、田汉、洪琛、郑伯奇、尹伯休、翦伯赞胡风、姚蓬子等10人。兼任委员有老舍、陶行知、张志让、邓初民、侯外庐、卢于道、马宗融、黎东方、王昆仑吕振羽等10人。

阳翰笙刚到重庆时,居住在金刚坡下的老鹳窝2号,离全家院子、赖家桥不远。在重庆,阳翰笙一家曾住过曾家岩12号,当时周恩来和邓颖超也住曾家岩12号筹办八路军办事处。阳翰笙在重庆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全家院子度过的。阳翰笙在《战斗在雾重庆》中回忆重庆生活时写道:“在重庆坚持斗争的时候,我的主要精力用于文化斗争的组织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当时,不仅政治环境险恶,经济生活也十分困难,父亲的逝世,几个孩子接连生病,精神上承受着沉重的压力。但作为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干部,我们从不放松自己的研究、学习和创作。在文工会,我学习中外文学名著,尤其研究了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契诃夫等人的剧作;回顾、总结了我国话剧运动的历史经验;坚持话剧创作和写作文艺评论。我写作的这几个剧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着眼于现实,自觉服从于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大方向。这是些石缝中生长的花朵,尽管不可能那么丰满和壮丽,我却有点敝帚自珍,因为它们凝聚着党和同志对我的关怀,联系着在黎明前艰苦奋斗的岁月。”[2]“在我的全部创作生涯中,除去小说、电影剧本和文艺评论等作品,共创作了八部话剧剧本,而其中半数是在重庆时期写作的。以我写的十七部电影剧本来说,也有三部是在重庆写的。”[3]

抗战时期的重庆生活,是阳翰笙在周恩来、郭沫若等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的难忘岁月,也是其艺术创作取得丰硕成果的时期。在重庆期间,他创作的话剧《天国春秋》《草莽英雄》《槿花之歌》《两面人》等,一经公演,反响强烈。著名戏剧家洪深在评价《草莽英雄》时曾说:“这是那几年难得的收获,思想和艺术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在与阳翰笙旧居相邻的另一四合院的展厅里,现存列着阳翰笙在抗战期间于重庆创作的部分剧目的剧照及当年的工作照,让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他在重庆的革命斗争和艺术生涯。进入左边四合院古旧的石门,位于天井右边的第一间厢房就是阳翰笙当年居住与办公的地方。房间不大,里面陈设着老式的架子床、书桌、书柜衣柜、梳妆台等朴素而雅致的家具。两个玻璃展柜内陈列着主人生前使用过的眼镜、放大镜以及部分手稿,这是阳翰笙的后人捐赠的遗物。墙上还挂着一些照片,其中有一张1983年阳翰笙重访故地时与当年邻居老乡后代的合影。

【注释】

[1]徐志福《走近阳翰笙》,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第345页。

[2]阳翰笙《战斗在雾重庆——回忆文化工作委员会的斗争》,《新文学史料》,1984年第1期,第58页。

[3]同①,第5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