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文:西康到延安的现代巴蜀文学资源保护与开发

周文:西康到延安的现代巴蜀文学资源保护与开发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次出川是1940年年初,沿川陕路北上,出剑门,越秦岭,赴陕北,三十三岁的周文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东进北上,让周文的足迹留在故乡、上海和延安。周文4岁上私塾,父亲去世时,周文6岁。周文是土生土长的荣经人,本土作家的杰出代表,家乡人民的骄傲。不到一个月,周文再次请辞。这对新人就是周文与郑育之。

周文:西康到延安的现代巴蜀文学资源保护与开发

七 周文:从西康到延安

回望周文的一生,他两次出川,画出两道人生轨迹。第一次出川是1930年年初,沿川江东去,出夔门,过三峡,下江南,二十三岁的周文来到十里洋场上海。第二次出川是1940年年初,沿川陕路北上,出剑门,越秦岭,赴陕北,三十三岁的周文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东进北上,让周文的足迹留在故乡、上海和延安。

1.雅安荥经故里

荥经城关镇东街——周文纪念馆

1907年6月17日周文出生在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城关镇东街,原名何开荣,字稻玉,笔名何谷天、树嘉、司马疵、周文等,以周文行世。1952年7月1日逝世于北京,年仅45岁。他被鲁迅称为最优秀的“左翼”青年作家之一。周文倡导并致力于大众化写作,是我国文艺大众化运动开拓者,被称为“大众之子”。在周文的一生中,筹办过诸多报社,并为《新华日报》《抗战日报》等报刊撰写社论、社评,影响深远。周文的主要作品有《雪地》《茶包》《山坡上》《红丸》《在白森镇》《烟苗季》等。其早期作品,取材于家乡的乡风民俗,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四川卫视《魅力发现》栏目曾以《茶包》为线索制作了专题片。这对于宣传荥经、扩大荥经的知名度大有好处。

周文的父亲天枢行医,兼开一个小药店“何德盛堂”。周文4岁上私塾,父亲去世时,周文6岁。15岁,周文考入新学堂雅州联立中学。16岁,在母亲包办下完婚,开始谋生养家。18岁到当川边军旅长的二表姐夫贺次璜处做事,做候差,文书印鉴官,禁烟委员……20岁,做了康定化林坪分县的代县长。军阀部队的生活锻造了周文坚毅、刚强的性格,也成为周文后来创作的重要素材。之后,考取国民二十四军刘成勋办的川康边政训练所,周文考入雅安“士学馆”,学习政治学经济学帝国主义三民主义等科目,接触到五四运动传播的新思想、新文化,读到了鲁迅、郭沫若、张资平、陈独秀等人的作品,对人生、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在川康边政训练所时期,周文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两个人,一位名叫刘伯量的老师,一位名叫骆枕寒的青年友人。周文后来说:“我一位同学的弟弟骆枕寒和我很要好,他也不满于家庭和军队生活,坚决离去,在上海流浪,他的个性很强,人很正直。给我的印象很深刻。他在上海经常和我通信,叙述他流浪的苦境,也叙述他的快乐。那种苦我是不怕的,在我觉得倒是一种快乐。我能够离开我的家乡,能够离开周围一切我所痛恶的……”1929年冬,周文在家乡组织“读书会”,成立“文化促进会”,推进当地白话文的运动进程。后来红军经过荥经县时,不少促进会的成员由于受到过进步思想的熏陶,纷纷参加了红军。不久周文因编演文明戏《棠棣之花》,遭警察追捕,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寻找真理。

2007年,在周文100周年诞辰之际,周文纪念馆在荥经县建成开放,纪念馆设立在荥经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著名作家马识途题写了“周文纪念馆”,该馆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收集了大量周文生平图片资料和周文作品选集等文献资料,有500多件,展示了周文坎坷而闪光的一生。该馆陈设了周文塑像、周文作品集及周文生活、工作图片资料等,为人们前往学习、传承、弘扬周文情系大众、服务大众的无私奉献精神提供了平台,为繁荣荥经文化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周文是土生土长的荣经人,本土作家的杰出代表,家乡人民的骄傲。设立周文纪念馆既是对周文的纪念,又是表达家乡人的崇敬之情,让更多的人了解、记住中国文学界的“大众之子”,弘扬文艺大众化的思想,推进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2.沪皖辗转的行踪

上海——浙江——江西——安徽

1930年3月周文从四川出发,5月到上海。骆枕寒的哥哥接待了他,告诉他上海太过奢华,不能久留,带他去到南京,住在四川会馆,与骆枕寒等一批川籍流浪青年开始了一段艰苦又浪漫的生活。当年在川康边政训练所的刘伯量老师,此时已任南京政府农矿部林政司司长。知道周文的境况,把他介绍给一位即将去浙江兰溪任公安局长的同乡,安排他做了一位科长,有吃有住,月薪50元。去兰溪赴职后,周文并无自得之感,看不惯那种官府豪绅或明或暗的枉法勾当,到任几个月后即慨然辞职而去。周文又回到南京,他不愿再依赖刘伯量,自己考取国民党中央党部的抄写员,为即将召开的“国民大会”抄写国民党党员的调查表和测验表。干了一个月,他开始吐血,查出得了肺病,那是致他父亲于死地的一种恶病。刘伯量借了一笔钱给他,让他去西湖疗养。而后,刘伯量再次介绍他去江西修水,担任修水县水利委员会科员,月薪40元。不到一个月,周文再次请辞。在修水期间,周文知道了红军,知道了共产党,并心向往之。他隐约觉得他的好友骆枕寒是一个可以帮他找到共产党的人,又远赴广州去找他。在广州,周文找到了骆枕寒,但是没有找到共产党。没有工作,衣食无着,他们不得不再次返回南京。刘伯量再一次介绍他到安徽省教育厅任事务员,又过上了月薪50元的小康生活。安徽省教育厅秘书处有一个日本留学归来的年轻人,是厅长的弟弟,叫叶元烁——就是日后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以群,编过一本高校教材《文学的基本原理》。以群当时在编一本叫《安徽学生》的刊物,当他无意中发现周文那儿的一本禁书——苏联小说《一周间》时,他开始注意周文,并把他也调到秘书处一块儿编刊物。这份工作比较清闲,让周文有时间写那部酝酿已久的长篇小说。周文的文学生涯由此发端,同时,他的革命生涯也由此发端——周文生平第一次遇见了一个活生生的共产党人。以群成了周文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这一点是那位乐善好施的国民政府林政司长刘伯量所始料不及的。

在四川北路,周文租住的一个亭子间,1933年9月27日,上海福州路上(今上海汉口路613号),那家在当时看来很气派的东方旅社,入住了一对衣饰华贵的新人。这对新人就是周文与郑育之。这是他们结合半年以来,最像新郎新娘的一天。从第二天开始,他们陆续购进了锅、盆、碗、碟、茶杯、刀叉、汽炉以及许多罐头汽水、苏打水等食物,还有两只硕大的樟木箱,里面装满面包。看起来,像新人为新生活添置的一应居家用品。这是他们为一次重大的秘密会议做的后勤准备。此时,由英国萧伯纳、马莱爵士,苏联高尔基,法国古久里、罗曼·罗兰,中国鲁迅、宋庆龄等发起参与的国际组织——“世界反帝大同盟”,派代表团来到上海,准备召开远东反帝大同盟会议,由于当局阻挠与监控。会议只好转入地下。中共中央责成江苏省委宣传部长冯雪峰负责筹备此次会议。周文夫妇购买的那些饮食器具,就是为这次会议准备的。

3.成都的居留地(www.xing528.com)

文庙前街——华兴正街——少城横通顺街

上海“八·一三”抗战后,上海“左翼”作家纷纷转向抗战前线和大后方。周文按照党组织的安排回到四川,从1937年9月底或10月初回到成都,到1939年年底离开成都前往延安,历时两年多时间。周文回到成都,其居住地多次变换。1937年10月15日周文致信胡风说:“我已到成都几天了。一路上都还好,只是吃苦一点。现暂寓友人处,职业正在进行,也许有望,只是须得等一点时间。”[1]直到此时,周文依然是一个自食其力的自由职业者。经刘伯量介绍,他到设计委员会文化委员会任助理员。后又到成都市政府任科员,有了每月80元的薪金。成都市市长杨全宇是刘伯量的同学,对周文很好,使周文有更多机会来做他的工作。后来,在南京曾与周文一起创办过文艺刊物的刘盛亚从德国回来,通过父亲刘伯量筹到款项,与周文一起创办了《文艺后防》。1937年11月4日周文致信胡风告知其通信处为“四川成都文庙前街十五号刘公馆转。”[2]前信所说“友人”即1926年周文在川康边政训练所学习时的师长刘伯量,后信所说“刘公馆”即是刘伯量寓所,由此可知周文曾经在成都文庙前街十五号居住过。1938年3月30日周文致信胡风说,这次寄信、刊物请寄“成都华兴正街第四十九号四川日报社我收”。[3]说明周文曾经在成都华兴正街第四十九号工作、生活过。1938年4月14日周文致信胡风说,以后来信请寄“成都少城横通顺街十五号何开荣”收。[4]何开荣是周文的本名,照此看来,周文后来又搬到成都少城横通顺街十五号居住过。在成都,留有许多周文当年活动过的遗迹旧址,车耀先办的努力餐馆、望江楼、桂花巷、人民公园、办过鲁迅纪念展的图书馆,还有他当年来来回回走过无数次的大街小巷……而今,有些建筑还在,有些连一整条街巷都消失了。努力餐馆已经装饰一新,不复旧时模样。

4.走向延安的足迹

1939年,设于抗战前线二战区的山西民族革命大学聘任周文去做教授。12月10日,周文与妻女和一百多名在川招收的民大新生,从成都出发,开始了五十多天、三千多里的长途跋涉。周文后来说:“一个从事文艺工作的,在这抗战期间不到前方或其他地方走走是不会写出有力的作品来的。我很想到延安来走走,再到前方去。”1940年年初,周文出剑阁,翻秦岭,下咸阳,走到西安附近,传来民大生变、阎锡山和共产党闹摩擦的消息。1940年2月2日,周文和他的队伍到达延安。前来迎接他们的是民众剧团团长柯仲平和他的团员们。柯仲平将他们送到青干校落脚。周文一家先被安排到中央组织部招待所住下。第二天,丁玲接周文一家到延安文协的窑洞住下。

1946年,周文奉调到重庆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兼主笔。那一段时间,共产党一南一北两大报纸(另一个是延安的《解放日报》)留下了中共新闻史和思想史上最绚丽的身影。1946年9月,周文奉召返回晋绥。

20世纪50年代初,周文被无端地卷入一场派系纷争,精神上受到摧残,加之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不幸去世。由于历史的波谲云诡,周文被草草葬在京郊一个普通墓地里。周文夫人郑育之记住了这个无名墓地的位置。数年后,当郑育之也将被赶出京城之前,她将周文遗骸转移到万安公墓,给他立了一块碑,上面刻的是周文在老家荥经的原名:何开荣。1975年10月30日,毛泽东亲自批示为周文平反,中央组织部恢复了周文的名誉和党籍。1976年年初,周文的遗骨被取出,火化后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2009年年末,周文的子女将父母的骨灰分别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和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中接出,合葬于上海西郊的一个公墓。墓碑上,刻有张爱萍的题词:“人民作家,大众知音”。

【注释】

[1]周七康《周文致胡风的信》,《新文学史料》1998年第3期,第143页。

[2]同①,第144页。

[3]周七康《周文致胡风的信》,《新文学史料》1998年第3期,第153页。

[4]同①,第15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