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学校德育课程化的研究成果

现代学校德育课程化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就有了学校德育课程化研究的提出。2.研究价值学校德育课程化是借鉴学科教育之长,以补学校德育之短,改现代学校德育课程化建构研究I课题) 7善或提升德行教育的有序性与有效性。3.关于“学校德育课程化”这一概念应有广、狭两义。狭义而言,学校德育课程化仅指学校德行教育按照课程组织、实施教育活动。以整个学校德育课程化为研究对象,构建整体性德育课程框架。

现代学校德育课程化的研究成果

现代学校德育课程化建构研究(课题)

华东师大二附中

一、研究缘起与价值

  1.研究缘起

  学校德行教育是与学校学科教育并驾齐驱的两大任务,也是培养未来一代合乎社会要求人才的两大驱动引擎。近几十年来,对学校德行教育,从目标、内容、方法到途径,应该说进行过反复研究,因而被人们称为学校德育的“老”问题。其中,德育实效性更是被人们不断提出、讨论、探究的老问题。其所以“老”,在于学校德育工作或活动中一直存在的诸如随意性、零散性、灌输性、时效性等问题并未真正解决,虽然常常被人们诟病,但迄今为止尚未找到较为理想的解决之道。因而问题也就只能年复一年地提出,甚至影响了学校德育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生活化、体验化、参与化等特色所产生的良好效应。如何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人们开始关注学校教育的两大引擎之。一的学科教育:其任务的明确、组织的有序、实施的适切、检测的可靠,正是一直以来学校德行教育所缺乏的。如果借鉴学科教育课程化某些优势,也许能够解决德育所存在的问题。于是,就有了学校德育课程化研究的提出。2.研究价值学校德育课程化是借鉴学科教育之长,以补学校德育之短,改

现代学校德育课程化建构研究I课题)    7善或提升德行教育的有序性与有效性。这就是说,在学校德育的生活化、体验化、参与化等基础上,借鉴学科教育的有序性、有效性等特色即课程化,尝试推动一直困扰学校德育的诸多“老”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能保持德行教育之长,又能汲取学科教育之长,两“长”井举,将开创学校德行教育长足发展的新局面。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本课题包括七项研究,即德育课程化目标、含义、结构、策略、评估、课程设计及课例等研究。

  ()学校德育课程化目标研究

  1.研究目标

  本课题通过构建德育课程化体系,改变以往德育的随意性、零散性、低效应性弊病,形成系统有效的现代学校新型德育景观。

  2.研究假设

  学校德育实现课程化,将有助于解决或改变学校原有德行教育长期困扰人们的一些矛盾或不足,开创一个崭新的发展面貌。具体而言,通过一系列的“转化”,实现全体教师参与德行教育的可能性、学校德行教育活动的科学性,为最终解决德行教育的有效性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原有学校德育工作或活动的这些“转化”包括:

   (1)德行教育目标转化为可分解的各课程目标

    即将宏观的、抽象的、概念化的、指向式的德育目标或要求转变为微观的、具体的、案例化的、情趣化的课程目标。

   (2)德行教育任务转化为可制定的各课程任务。

    即将明确的、指标式、评判式的德育任务转变为可商榷、置换、变通、有一定自由度的课程任务。

   (3)德行教育组织转化为可调控的各课程组织。

    即将行政式的、灌输式的德育组织活动转变为设计、配置、创设、实施等丰富多彩的课程组织形式。

   (4)德行教育实施转化为可操作的各课程实施。

    即将教育、教导式的德育实施活动转变为形式活泼、景观生动、得心应手的课程实施活动。

   (5)德行教育效应转化为可量度的各课程效应。

即将难以量化的德育指标、成效转化为参与度、成果化、实践性、知识性等可检测的课程评估方式。

()学校德育课程化含义研究

  准确地解读“学校德行教育课程化”,明确其含义,能提高学校德育课程的整合水平并改善组织、实施学校德行教育课程的指向性。

  1.关于“化”

  “化”是程度、特征、过程。“程度”,指广度、深度;“特征”,指是否具有特殊的表征、征候;“过程”,指按照某一流程设计、组织、实施、检测等。

  2.关于“课程化”

  “课程”之“课”,原指督促、授教,后来指学校执行或设定的学科教育门类;“课程”之“程”,是指一门课的方向、长度、流程、要求等。而课程化,是说学校按课程组织教育的广度,或者说学校具备课程特点的状况,或者指学校教育具有按课程实施的过程等。

  3.关于“学校德育课程化”

   这一概念应有广、狭两义。

  广义而言,学校德育课程化是将学校教育的所有构成都纳入德育课程,主要指学科教育与德行教育都按照课程来组织、实施,即学科课程中实施德育、德行教育要求按照课程来组织教育活动。

   狭义而言,学校德育课程化仅指学校德行教育按照课程组织、实施教育活动。其中的“化”,就是学校德行教育按照课程设计、组织、实施、评估的程度、特点与过程等。

现代学校德育课程化建构研究(课题)    9

  ()学校德育课程化结构研究

  构建学校德育课程,需要组织一系列研究来促使其“化”的形成,它包括:

  1.学校德育课程系统研究

  这一研究将要构建一个学校德育课程系统,包括三种水平:

    (1)以某一内容、对象为德育指向的课程,如“虚拟法庭”课,通过一系列虚拟法庭活动来学习法制、体验守法情操;“走进我们的党”以要求入党的学生为对象,让这部分学生了解党、认同党,做好人党的准备。

   (2)以某一载体、平台为德育实施的课程,如以社团为载体,可以设计众多的德育课程,如文化寻访、公益服务、社会调查等,其德育内容与要求不尽相同。

    (3)以整个学校德育课程化为研究对象,构建整体性德育课程框架。如,根据不同对象设计的德育课程,根据德育不同内容设计的德育课程,根据德育不同载体设计的德育课程,根据德育与其他各育关系设计的交叉课程等。

  2.学校德育课程对象研究

  这一研究是依据校本课程“个性化”、“主体化”要求,针对不同发展水平与需要设计的德育课程,如:

   (1)面向新生的“认同”课程,这一德育课程的目的在于让新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开始新的发展。可以通过老生带领新生的方式、看学校录像或者戏剧化、情景化的方式来组织。

   (2)面向毕业年级学生,可以设计认识社会、社会交往等一类课程,比如“为人三件事”(做人、做事、交友)课程,让学生提前做好走向高一级学校或未来社会的心理准备。

   (3)面向中、低年级的发展设计课程,如,认识自我、他人、从何处起步、怎样塑造自己等课程,把发展主动权交给学生。

  3.学校德育课程内容研究

  这一研究是对现今国家、社会、学校德育的诸多要求整合为具体的德育课程内容,借助课程使这些德育内容得到具体而微的贯彻。如:思想政治、品德人格、行为习惯等,这些内容,从教育的可接受性、主体性与主动性上说,都需要通过喜闻乐见、生动具体的载体及设计来实施教育。如果将“行为习惯”直接命名为课程,就不一定被学生主动接纳。

  4.学校德育课程载体研究

  这里的“载体”是指承载课程的地方、东西等。好的载体能使教育要求或内容自然而然地被学生接受。根据载体的不同性质,以其为德育课程的载体所产生的效应有所不同。如:

   (1)参与性载体,如戏剧社、动漫社等情景化、戏剧化(虚拟化)、活动化。   

   (2)自主性载体,如学生社团、论坛一类。

   (3)研究性载体,如社会、环境问题研究一类。

   (4)环境性载体,如室内外环境的故事化。

   (5)文化性载体,如上海老房子一类。

    5.学校德育课程形式研究

    德育课程形式大致可以分为:

   (1)紧密型课程,即以课堂为主要载体的德育课程,如“从‘理论’、‘代表’到‘发展观”’课程。

   (2)紧密一松散型课程,即既有课程学习、也有课外实践活动的课程,如“牵手”一类志愿者课程。

(3)松散型课程,即学生有比较大的参与自由度,并且内容也较为宽泛的课程,如“晨晖讲坛”。

6.拟完成60余门德育课程转化与设计

(1)学校德育专题课程(10):——“走进我们的党”等学生青年党校的德育课程。

  ——“让我们携手同行”等青年团主题团日德育课程。

  ——“‘理论’。‘思想’与‘发展观”’等基本政治观德育课程。

  ——“虚拟法庭”等法制思想德育课程。

  ——“模拟联合国”等国际政治德育课程。

  ——“体验军人”等军训德育课程。

  ——“感受农事”等学农德育课程。

  ——“社会寻访”、“认识鲁迅”等社会实践德育课程。

  ——“牵手”等志愿者服务德育课程。

  ——“叩问与触摸”等社会调查德育课程。(www.xing528.com)

  (2)学校交叉课程(11)

  ——“晨晖讲坛”,多元主题课程(含德育主题讲座,如“为人三件事”等)

  ——如“你有文化吗”等大文化类课程。

  (3)年级德育专题课程(3)

  ——如“认同与接纳”等年级德育课程。

  (4)班级专题课程(30)

  ——如“二附中学生形象自我设计与塑造”等班级德育课程。

  ()学校德育课程化策略研究

  学校德行教育的课程化,应讲求组织、设计的策略以提高或改善其有效性。

  1.总体规划

  学校德行教育课程化的推进,受制约于以下因素: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的德育传统、学校及其所在地的德育资源、学生的德行发展状况、家长的德行素养与要求以及教师德行教育素养等。根据这些因素综合地规划学校德行教育课程,对德行教育课程进行广泛的可行性研究,而不是闭门造车、虚应故事。2.讲求结构德行教育课程应通过一个结构来建构学校德育的所有课程,这就是一个德育课程系统。这将实现课程组织的有序、有效以及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课程结构有不同分类:

   (1)核心课程与周围课程。

    核心与周围是主次之分;核心课程承担德行教育的主要任务,周围课程承担拓展任务。

   (2)主干课程与枝叶课程。

    主干与枝叶是主体与派生之分;主干课程是德行教育主要内容的划分,枝叶课程是其延伸。

   (3)紧密型课程与松散型课程。

    按照课程的实施形式划分,严格按照学科课程的方式组织实施(课堂、讲授、作业等),即紧密型课程;有课程设计,但在实施中形式活泼,动化、活化、趣化,例如有讲座、演剧、报告、调查、访问等,属于松散型课程;介于两者之间的是半紧密、半松散型课程,即讲讲、做做、演演等。

  3.推动转化

  梳理、盘点学校原有德育活动,将有课程趋向或特点的原有德行教育活动,转化为具有课程外貌、特征的课程,这是就近转化.也可以将几项德育活动合并,重新拟定课程名称,这是合并转化;?寻活动化德行教育,重新考虑其目标、要求、内容等,冠之以课程命名,这是顺势转化。

  4.打造品牌

  学校德行教育课程应有不同,这一不同是由学校定位、传统等因素决定的。这样,学校德行教育的个生化、特色化、品牌化就有了基础。品牌的打造经历“优化——特色——专有——品牌”过程,也是其“辨识——知晓——公认——知名”的被认同过程。打造的方法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专”。5.解剖范例通过精心设计的德行教育课程范例来指导面上的课程设计、编制,是较便捷的办法。解剖可以从课程结构的完整性、课程实施的有序性、课程方法的多样性、课程活动的有趣性以及课程效果的效验性等方面来进行;也还可以从学生对课程的态度、效应来解剖。()学校德育课程评估研究对学校德育课程进行定期评估,是为了促使德育课程实现其课程预期、促进各德育课程的自我完善,也是为了学校德育课程系统的协调发展。

  1.德育课程评估要求研究

  (1)适切性、主动眭,这是就德育课程对象来说的:是否适合特定德育对象、对象是否积极主动参与。

   (2)设计陛、方案性,这是就德育课程本身来说的:德育课程是否见诸完整的课程设计方案、是否具备课程要素。

   (3)活动性、丰富性,这是就德育课程组织来说的:课程组织形式是否动化、活化、丰富化。

   (4)感悟性、体验性,这是就德育课程效验来说的:是否见诸主观陈说、客观表达,是否实现物化。

   (5)区别性,这是就德育课程间的可辨识、有个性上说的:课程间是否易于区分、识别。

  2.德育课程评估方式研究

  德育课程评估将通过三种方式对将开设、已开设的德育课程进行评估:

   (1)专家组评估,设立学校德育课程化建设专家组,定期对学校德育课程的设计、开设予以评估,以推进学校德育课程的健康发展。

   (2)德育主管部门评估,通过学校德育行政途径,对已开设的德育课程进行全程跟踪、检测、考评,形成与学科课程相近的评估活动。

   (3)学生代表评估,即定期由学生代表座谈或组织问卷调查,对已开设德育课程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解、评估。

  3.德育课程评估表达研究

  借鉴校本课程星级评估系统,以星级作为德育课程评估的表达,拟设计五种星级指标,分别标值为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二星级、一星级等。

  ()学校德育课程设计研究

  一门德行教育课程,至少应包括如下几部分:

  1.课程名称

  即用一个富有吸引力的标题唤起学生关注、显现课程特征、区别其他课程。

  2.课程目标

  即课程的指向,借助一个表达结构来显示:“通过……,获得(形成)……”

  为了提高开设课程的必要性,可以有表明课程背景、价值的一些话。

  3.课程内容

  需通过一个完整的系列来表达,即将哪些东西组合为一个课程学习系列,需要精确到课时(一学期一般为1518),是课程设计的主干部分。

  4.课程方法   

  课程将通过何种途径、策略、方法等来实施。需要具体罗列主要的几种方法或途径,并说明每一方法对应于何种内容的学习。

5.课程评价对学生参加课程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估。可以有分数式、等第式等;要说明采取某一评价方法的根据。

  ()学校德育课程课例研究

  德育课例研究是对德育课程的具体而微的研究,即从解剖一堂课的设计入手,研究其科学性、可行性、有效性水平,教师通过德育课例的撰写逐步改善其德育研究性素养。一份课例通常包括如下结构:

  1.课例名称

    明确标志一门德育课程中某一堂课的名称,可以以内容、活动、互动方式等为名。

  2.课例设计

    对“这”一堂课的设计,包括目标、内容、策略、过程、效果的设计,其中,策略与过程的构想应翔实而具体。

  3.课例实施

    设计是构想,实施是课的实践过程。即通过叙述再现课的启动、推进与终止等全貌。

4.课例思考对设计与实施状况作理性思考,以获得认识的深化与升华。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对学校历年来开展的德育工作、活动的资料以及学校所在社区的德育资源进行梳理、分类研究,以便转化为课程或进行新的德育配置。

  2.行动研究

  编制德育课程实施方案,通过方案的事实,检测、调整、改善原有方案,使之科学化、有效化。

()研究过程

1.德育文献研究阶段(200512月一20062)

2.课题方案编制阶段(20062月一20063)

3.课题组织实施阶段(20063月一200612)

四、研究成果

1.《现代学校德育课程化研究》主报告。

2.《华东师大二附中德育课程》学校德育课程汇编。

3.《德育课程化案例研究》(1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