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化课程设置的发展与完善

现代化课程设置的发展与完善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将科学的新成果纳入传统学科体系,这是一项长期不断的工作,因而课程设置的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这是世界课程现代化中另一个受到关注的领域,1950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开创了创造教育研究的新时代,从60年代以来,创造教育就是一个受到关注的问题。

现代化课程设置的发展与完善

1.课程现代化发展历程简述

1957年~1967年,发端于美国,波及全球的课程改革运动是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中心议题的,它强调教学内容要着眼于充分反映现代科学的成就,课程设计要注重现代科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由此开始了世界性的课程设置现代化历程。进入70年代课程现代化的思想随学问中心课程论受到批判而受到质疑,但到80年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产品、影响社会生活的周期大大缩短,实施课程设置的现代化再次受到各国的重视,开始了新的课程现代化进程。尤其进入90年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各国都把加快教育改革作为迎接新的时代的主要措施,课程现代化已经远远超出了教育界,受到各方面人士的共同关注。

2.课程现代化的基本思路

课程设置的现代化突出表现在要改变传统的课程模式,把现代的科学、技术、文化的成果完整及时地反映在学科结构中。将科学的新成果纳入传统学科体系,这是一项长期不断的工作,因而课程设置的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课程设置现代化的讨论中主要有两种基本观点:一种主张压缩学科古老层部分的内容,加强“新生层”,充实学科内容;另一种则主张彻底改造学科课程,从学校教育的最初阶段开始,就要在教材中引进儿童也能理解的同现代科学息息相关的一般原理和思想。

课程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使得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理科课程的设置调整和教学内容重新组合的速度也要求不断加快,以适应迅速发生的变化,这就是一个不断现代化的过程。“学科内容的现代化”,并不是将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直接纳入学科作为教材,而是指科技发展必然极大地影响到各自的学科领域,构成学科体系基础的概念和法则也将发生变化,因此学科课程中的概念与法则也必须相应进行调整与更新。而在科技和社会发展中,不同学科对社会影响的重要程度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基于原来对社会需要认识而形成的学科课程,在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中的重要程度必然发生变化,因此反映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学科的设置以及不同学科教学时间的配比都必须有相应的调整。

自6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研究,美国在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后就开始了理科课程的改革研究,在美国科学财团和产业界的巨额资助下,在突破传统的理科教学体系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新开发的物理学教科书,以原子理论特别是波粒二象的认识与能量概念为主导,以“时间、空间、运动”、“光”、“力学”、“电子原子结构”四个基本要素组成的新体系,受到世界的注目。化学学科以化学键及其三种典型方式(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为主线,使用原子的电子云模型,据以推论化学键的产生,尝试从能量概念统一解释化学现象。解体前的苏联以及日本对理科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的改革和调整也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课程改革的步伐也在加快,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国家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3.课程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课程现代化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很大的拓展,生计教育课程、环境教育课程、创造教育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构成课程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1)生计教育课程。它是20世纪70年代首先从美国提出来的,是针对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提出的教育措施,是一种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做准备的教育。生计教育的概念可以概括为“三件事”:第一,生计教育将成为所有学生的,而不只是职业学校学生课程的一部分;第二,生计教育应当贯穿于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甚至大专院校的所有年级中;第三,凡中学毕业的学生,包括即使是中途退学者,都将掌握维持生计的各种技能。生计教育的课程体现了“综合性”、“合作制”和“工读制”的特点,结合各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进行,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课程体系中职业教育课程的发展就体现了生计教育的思想。

1996年7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向文部大臣提出了“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的咨询报告,提出日本教育发展的方向应是“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与他人协调合作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性判断以及对美好事物和自然的热爱与感受能力;强健的体魄。为此对课程体系作出调整,精简课程内容30%,消减必修课,增加选修课,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开设“综合学习课”,这是一种全新的课程,不规定教学内容,由学校按照自己的具体情况决定,如信息、环境、福利事业、健康等以及学生感兴趣的课题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在课程实施上可采取自然体验、社会体验、观察、实验、参观调研、讨论等多种形式,重在提高学生观察社会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生存能力”。“综合学习课”只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步进行评价,不给学生评分。

(2)环境教育课程。从70年代形成以来,环境教育课程就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90年代更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特别重视的重要内容。这与7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和人们环境意识的逐渐形成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美国的《环境教育法》早在1970年就率先为环境教育下了定义:“所谓环境教育,是这样一种教育过程,它要使学生围绕着人类周围的自然环境同人类的关系,认识人口、污染、资源的分配与枯竭、自然保护,以及运输、技术、城乡的开发计划等问题,对于人类的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和影响。”自从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发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回来,人们更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环境教育,世界各国的环境教育课程不断得到强化,已经成为现代课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3)创造教育课程。这是世界课程现代化中另一个受到关注的领域,1950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开创了创造教育研究的新时代,从60年代以来,创造教育就是一个受到关注的问题。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强调,“人的创造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是最能发展并超越人类自身成就的能力,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和挫折的能力”,又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这样双重的力量”,也就是说,教育教学工作既可以促进人的创造精神的发展,又可能妨碍、阻抑人的创造精神的发展,这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创造性教育课程”不应当也不可能有一套现成的模式,海纳特认为“创造性课程的设置应该只是确定范围和方向,不要作强迫性的约束法规”,因此创造教育课程不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也不是指某一课程体系本身,而是指建立和评价课程体系的组织所依据的原理、原则。创造性教育意味着对整个传统教育从内容、方法到体制的全面改造。自从90年代知识经济概念提出以来,创造性人才培养引起世界各国重视,创造教育成为课程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趋势。

(4)信息技术教育课程。90年代以来世界信息化速度加快,网络以及网络的影响成为世纪末最引人关注的热点,世界各国课程设置现代化的最大成果,突出体现在计算机教育的加强。加强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教育成为迎接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最重要的措施。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作为一种手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德国著名学者克劳斯·赫夫纳教授经过多年研究后证明,“弱智学生在用电脑进行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能够取得较好成绩,显然计算机在解释和联系学习内容方面,比教师更有耐心,更能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www.xing528.com)

法国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最早,中小学的计算机普及教育始于1971年,1981年~1988年期间,执行了“10万台微电脑,10万名教师”的计划,以便使每个学生在义务教育结束时,能受到200课时左右的计算机操作训练,学会计算机的应用并掌握基础的计算机语言。1985年法国政府出台了“人人学习计算机的计划”,1985年4月法国国民教育部令要求1985年秋开始,小学设7门课程:法语数学、史地、公民教育、科学技术、艺术教育、体育,全面刷新教学内容和教学疗法。从第四学年开始,在“科学技术”学科中设“计算机入门”作为必修课。作为计算机应用课程,法国高中一、二年级近年开设了管理和信息课程。

最近法国总统在讲话中再次号召在学校开展大规模的计算机普及教育,扫除“计算机盲”,希望所有的中学在2000年以前与国际互联网络联网,使学生掌握应用计算机的技术。同时,法国提出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外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以适应国际化的需要,要求学校和教师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各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以提高教学的效率

1997年法国教育部长宣布了一项为期3年的多媒体教学发展计划,国家每年直接投入10亿法郎,加上地方政府的投入,资金总额达到了150亿法郎。根据该计划,到2000年,从幼儿园大学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加入多媒体学习活动:幼儿园学习计算机图画与操作,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电子邮件通信,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使用Web网络服务器,初中学生学习在英特网上操作,大学生均建立个人网络地址

德国的课程现代化改革起步比较早,80年代初,信息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知识基础与认识基础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德国为此又一次提出了课程现代化的要求,呼吁新技术教育成为普通教育的一部分,由此在德国进行了以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其中下萨克森州的课程改革运动“新技术与学校”颇具代表性,这场课程改革运动围绕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是让学生了解新技术的应用领域,认识新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结构,从而能够从社会、政治、生态和经济等角度出发批评性地评价信息技术的影响。第二,在教材改革的同时,注重教师的培训,在各地区设立计算机中心,使教师及时了解新技术与新技术教育的发展,熟悉改革教材,设计、尝试与评价新的教学方法。第三,认为只有教师和学生亲自体验新技术与设备的功能,新技术教育才更能成功,为配合新技术课程改革,地方政府与一些企业、公司为学校配备了相应的硬件设施。1996年12月德国议会通过了世界第一部《多媒体法》,从1998年1月1日全面开放信息网,政府和企业联合实施“中小学联网”计划,把多媒体教育纳入了师资培训的内容。

自80年代初美国学校计算机教育就受到普遍重视,90年代以来从美国开始形成的网络风暴席卷全球,美国对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给予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1997年克林顿作为施政纲领提出了“12岁少年必须掌握计算机”的目标,在其教育发展的十大举措中提出,使所有的学校都感受到信息时代的力量,到2000年美国所有的学校和图书馆都要进入信息网络,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使所有的孩子,无论是在偏僻的乡村小镇,还是在最富裕的城郊,或在最贫穷的旧市区学校,都将第一次平等地分享同样的知识。

美国学校使用计算机的普及率很高,除了开设有专门的计算机课程外,数学课程的大多数都有使用计算机的要求。有的学校在高中入学手册中就明确表明,“大多数课程都要使用计算机”。美国中学在理科与实科课程中都设有计算机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在于学习计算机程序、算法数据结构、数据提取等。课程目的不仅是训练学生使用某种编程语言或电脑系统,而是加强概念背景、综合技能和科学方法论,使学生能就现实问题创造出高质量的、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解决方式。近年规定选修某些高水平计算机课程的学生可以获得大学学分,并可准备参加大学高等计算机科学A级考试,美国教育部规划要达到每5名中小学配备1台多媒体计算机。

比如,雷达高中开有“计算机程序1”这门课程,该课程主要在于帮助学生学会PASCAL语言,并学会利用数学系的微机。基础编程技巧包括会用子程序、随机数、下表变量符等,并介绍文字处理。“计算机程序2”则侧重于用PASCAL语言解决问题,包括子程序、数据库、双下表变量符及各种数学问题。“基础程序和机器人”则帮助学生学习解决现实中的工业问题,并使机器人被用于工作中。“高级计算机科学(优秀生荣誉课程)”侧重于编程方法论。

日本为了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曾在小学尝试开设“情报处理”课。1997年11月17日日本教育审议会又公布了面向21世纪的《关于改善教育课程基准的基本方向》的文件,强调了学校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指出:“要培养能够适应运用计算机和信息通讯网络等信息手段的基础素质和能力,加深对信息的发出和接受的基本规则与信息化影响的理解”。

随着多媒体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得信息情报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特别注重的问题,情报和信息技术是发达国家课程设置现代化的又一重要内容。奥地利5—10年级开设“信息学”课程,英国1995年公布了新的全国中小学统一教育课程,重新重视读、写、算等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情报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要求学校开设。日本政府提出要求中小学装备先进的教学用计算机,日本文部省正在实施家庭、学校、社区联合合作推进“学社融合计划”,目的在于促进情报教育网络化建设事业。意大利对教学内容做了新的局部调整,取消作为必修课的拉丁语,增加计算机、技术教育、情报学等新课程。德国、芬兰、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都对信息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反映,把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各种能力作为新的人才素质构成。

澳大利亚提出10大教育目标,其中之一就是“开发学生的能力”,包括“处理资讯与应用计算机的能力”。马来西亚建立“多媒体超级走廊”,其目标是使教育的信息化迅速达到国际水平。马哈蒂尔总理在1995年11月1日的讲话中提出,“把电脑教育更全面推广到全国各地的小学,让全国所有的小学生,包括贫穷学生都有机会学习电脑”,“贫穷的学生不要担心他们没有机会接触电脑,因为政府深知,贫穷学生中也有天才学生。政府如果不能将电脑教育推广到全国各地,就可能会埋没天才,这才是国家的损失”。

在许多阿拉伯国家中,诸如农业、工业、商业和家庭实践的实际技能,从5年级开始就已经成为课程中的一个部分。先进的教学手段尤其是音像以及其他现代媒体技术的使用,已经遍及各种水平的学校,许多学校都应用了计算机。1985年开始启用阿拉伯通讯卫星,改进了电视教学计划,在高中设有许多选修课和实验。1985年在卡塔尔、1986年的科威特、1987年在突尼斯分别召开了区域性的会议来探讨计算机教育的有关问题。在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引入学校的计算机教育的实验课程是由一个高水平的委员会和专门机构共同来设计的,它已经在许多国家的学校中进行了实践,例如,1983年在摩洛哥、1984年在伊拉克、1985年在约旦、1986年在巴林、科威特、利比亚、苏里南、牙买加和叙利亚、1987年在阿曼、1989年在埃及等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信息化速度的加快,促使阿拉伯国家加快了计算机教育的普及工作,课程设置现代化的速度大大加快。

印度注重借助计算机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在新德里的学校里,5—12岁年龄组的孩子们通过电脑来学习数学课程,迄今为止,除历史课外,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地理等学科全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印度“保护儿童小组”制定了周密的教学计划,通过电脑教学开动学生大脑,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得到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欢迎。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也带动了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印度计算机软件行业在世界的地位显然是与重视计算机的教育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